墉城集仙錄

墉城集仙錄

《墉城集仙錄》是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圖書。記載聖母元君、金母元君、上元夫人、昭靈李夫人等三十七位女仙事迹。相傳西王母所居為金墉城,女仙歸王母所統,所收皆為古今女仙,故以此為書名。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譜錄類。另有《雲笈七籤》卷114-116收錄,但只三卷,以西王母為首,錄女仙二十七人,與此不大相同,《四庫提要》認為系杜光庭原本,而此書為後人增加他書成編。

內容


《墉城集仙錄》者,紀古今女子得道升仙之事也。夫去俗登仙,超凡證道,駐隙馬風燈之景,享庄椿蟾桂之齡,變泡沫之姿,同金石之固,長生度世,代有其人。綿歷劫年編載經誥玄圖秘?,燦然可觀。神仙得道之蹤,或品升上聖,或秩預高真,或統御諸天,或主司列岳,或騎箕浮漢,或隱月奔晨,或朝宴九清,或徊翔八極。開皇已往,劫運之前,三洞寶書,多所詳述。九皇三古之後,服牛乘馬已還,皆輟天府而下拯生靈,由仙曹而暫司宰制。垂法立教,秉國佐時,儒籍史臣備顯其事。至有韜光混跡,駕景登晨。或功著岩林,溯煙霞而輕舉;或身離囂濁,控鸞鶴以沖虛;或躬贊帝王;或樂居氓俗。陰功克就,玄德升聞,使雞犬以俱飛,拔庭除而共舉,光於簡冊,無世無之。昔秦大夫阮蒼、漢校尉劉向繼有述作,行於世間。
次有《洞冥書》、《神仙傳》、《道學傳》、《集仙傳》、《續神仙傳》、《后仙傳》、《洞仙傳》、《上真記》編次紀錄不啻十家。又名山福地之篇,括地山海之說,搜神博物之記,仙方藥品之文,旁引姓名,別書事迹,接於聞見,詎可勝言,則神仙之事,煥乎無隱矣。常俗之流或言神仙者必俟身形委謝,魂識成真,而後謂之神仙,非是骨肉升翥,此蓋愚瞽未達之甚也。何者?
《真經》云:“得道去世,或隱或顯,證道雖一,修習或殊。”故云神仙之道,百數,非一途所限,非一法所拘也。或為真人之友,或為天帝之賓,倏忽而龍駕來迎,參差而雲駢遐邁者,則谷希、長里、青光、赤松之例是也。或受書稟,陰景鍊形,靈肉再生,前功克懋者,則五老、上帝、四極、真王之例是也。或精誠不易,試難不移,目注昆丘,心朝大帝而得道者,黃觀、韋道、微傅君之例是也。況復大洞七變,八稟三圖,胎精、斑符、隱芝、曲素、玉精、金液、黃水、秘符、赤樹、青英、環剛、絳實、白羽、皇象、九轉、八瓊,服之而化鳳、化龍,餌之而為金、為玉。復有金玉之訣,三皇八景之文,華丹素奏之靈,神虎金真之要,飛行之羽,超虛躡空,流金之光,攝神制逆,翱翔則翠羽玄翮,控御則飛蓋曲晨。七十四方之所修,靡虧毫髮;三十七色之所授,漸備羽儀。至或降九錫以騰凌,踐七試而貞介,資師秘訣證自我心,曆象不能易其堅,雷霆不能駭其聽,富貴不能惑其志,聲色不能誘其衷,此則我命在我,長生自致。故古今得者,詎可殫論。南真雲功滿三千,白日升天,弘道無已自致不死,此之謂也。夫神仙之上者,雲車羽蓋,形神俱飛;其次牝谷幽林,隱景潛化;其次解形托象,蛇蛻蟬飛。然而衝天者為優,屍解者為劣。又有積功未備,累德未彰,或至孝至忠,至貞至烈,或心不忘道,功未及人。寒棲獨煉於己身,善行不加於幽顯者,太上以其有志,太極以其推誠,限盡而絡塊神受福者,得為善爽之鬼。地司不制鬼錄,不書逍遙,福鄉逸樂,遂志年充數足得為鬼仙,然後升陰景之中,居王者之秩,積功累德,亦人仙階矣。如此則善不徒施,仙固可學,功無巨細,行無洪纖,在立功而不休,為善而不倦也。修習之士,得不勖哉。又一陰一陽,道之妙用,裁成品物,孕育群形,生生不停,新新相續,是以天覆地載,清濁同其功;日照月臨,晝夜齊其用。假彼二象,成我三才,故木公主於震方,金母尊於兌澤,男真女仙之位,所治照然。觀夫誥籍之中,圖傳所述,混同載錄,未有解張。今按上清七部之經,存注修行之事,日月五星之內,空常飛步之篇,元父玄母以兼行,陽號陰名而具著。纂彼眾說,集為一家,女仙以金母為尊,金母以墉城為治,編記古今女仙得道事實,目為《墉城集仙錄》。上經曰:“男子得道,位極於真君;女子得道,位極於元君。”此傳以金母為主,元君次之,凡十卷矣。廣成先生杜光庭撰。(《雲笈七籤》卷一一四)

與道教女仙崇拜


世界各國的宗教都崇神,唯獨中國老莊道家才崇尚母性。仙--《莊子?天地篇》中說:"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許慎的《說文解字》則釋為"長生仙去"。可見,仙是中國古人運用浪漫的幻想手法所塑造出的一種肉身長存和精神自由的形象,它特別表達了有限之人對生命永恆的嚮往。與許多宗教岐視婦女不同,道教從陰陽和合出發,倡導男女在修道上具有平等權利,對婦女抱有一種寬容甚至尊重的態度,從而吸引了眾多的女性。與此相應,在宗教信仰上形成了特有的女仙崇拜。中國道教史上現存的最早的一部女仙傳記,就是唐末道士杜光庭的《墉城集仙錄》。
杜光庭一生著述甚豐,被收入《道藏》的就有二十多種,內容涉及到道教的方方面面,杜光庭也由此而成為唐代道教學術的集大成者。在杜光庭眾多的著作中,《墉城集仙錄》六卷1 ,因專門記載了古今歷史上三十七位2女子成仙的事迹,而特別富有浪漫色彩和宗教意蘊。這些女仙或出於民間神話傳說,或出於史料記載,或由道教人物演化而來。杜光庭以傳說中西王母在昆崙山上的仙宮--"墉城"為名3 ,依據道教的理想將她們的事迹彙集起來,營構了一個色彩斑斕的女仙譜系。
"男子得道,位極於真君。女子得道,位極於元君。"4 在民間傳說和道教史上,影響最大的"元君"一般是西王母,俗稱"王母娘娘",《墉城集仙錄》中尊稱為"金母元君"。值得注意的是,受唐代道教尊奉老子的影響,《墉城集仙錄》又將老子的母親神化為"聖母元君"而置於眾女仙之首,從而迎合了唐代社會崇老的風尚和對女仙的尊奉。《墉城集仙錄》中說:"聖母元君者,乃洞陰玄和之氣凝化成人,亦號玄妙玉女","老君乘日精駕九龍,氤氳漸小,如九色彈丸,自天而下,托孕於元君之胎。"聖母無婚而孕,這與基督教的聖母瑪利亞藉聖靈而孕何其相似。"元君懷孕八十一年後,因攀李樹而生誕於左脅","元君以其生而白首,故號老子","老君既生,能行九步,步生蓮花","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世間之苦,何足樂聞"。這與佛教對釋迦牟尼出生的神化如出一轍。《墉城集仙錄》通過對"聖母元君"的塑造,既賦予老子超世脫俗、叱吒風雲的英雄形象,又強調"老君之聖母者,示天地萬物必有稟生之由,師資之本",從而將聖母元君奉為比老子還要至尊的創生天地萬物的最高神。這實際上是唐代社會推崇老子、風行女仙崇拜的生動反映。
"聖母元君"之後才是西王母以及她所統領的崑崙系女仙和她的女兒:上元夫人、九天玄女、南極王夫人、雲林右英王夫人、雲華夫人、紫微王夫人、太真夫人等;然後是道教上清派所崇奉的女仙:照靈李夫人、三元馮夫人、太微玄清左夫人、東華上房靈妃、嬰母等;最後是采自一些民間傳說中的女仙:麻姑、彭女、弄玉、園客妻、漢中酒婦、女幾、湘江二妃、洛川宓妃、陽都女、杜蘭香、盱母、東陵聖母、西河少女等。這樣,在《墉城集仙錄》中就形成了一個有序的女仙譜系。這些女仙身世各異,修道方法不同,但在杜光庭筆下卻表現出美、壽、善、神等特點,形象而生動地詮譯了道教的終極理想。
在《墉城集仙錄》中,杜光庭花了大量的筆墨來描繪女仙超凡脫俗的美麗,不僅使美麗成為女仙不可分離的表相特徵,以與男仙相區別,而且還迎合人們對女性一以貫之的審美心理。例如,"金母元君",即西王母,在較早的傳說中,她本有十分可怖的形象,《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說:"有人,戴勝(戴勝為有花紋的首飾),虎齒,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5 這時的西王母被描繪為半人半獸的兇殺女神。然而,隨著人們理性思維能力的提高,對生與死進行了一種辯證的理解。如果死亡也就意味著再生,那麼,滅殺生命的神也就可能轉變為創造生命的神。正是依於這樣的觀念,西王母也慢慢地由兇殺之神轉化為具有創造與管理職能的女仙。晉代時從戰國墓葬中出土的《穆天子傳》,以紀傳體的形式記載了周穆王去昆崙山拜見西王母的故事。這時的西王母已是容顏美貌,雍容華貴,年方三十的天界女仙了。在後來的《淮南子》、《漢武帝內傳》中,以及道教上清派的著作《真誥》中,西王母被進一步美化、神化、仙化。杜光庭正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引用漢代桓譚的《西王母傳》認為,"王母蓬髮戴勝,虎齒善嘯者,此乃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也"。那麼,王母之真形如何呢?對此,杜光庭引用的漢代桓譚《西王母傳》作了生動而形象的描繪:"王母乘紫雲之輦,駕九色斑麟,帶天真之策,佩金剛靈璽。黃錦之服,文彩明鮮,金光奕奕。腰分景之劍,結飛雲大綬。頭上大華髻,戴太真晨纓之冠,躡方瓊鳳之履,可年二十許,天姿藹;靈顏絕世,真靈人也。"豹尾虎齒、半人半獸的西王母最終被改造成年輕貌美的女仙首領,從而在根本上確立了女仙的唯美主義傾向。杜光庭在《墉城集仙錄》不僅將西王母與東王公相配,"共理二氣,而養育天地,陶鈞萬物矣",而且還以她的昆崙山為中心建立了一個彙集了眾多女仙的譜系,"西王母養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隸焉"6。這個系列的女仙均以美麗而著稱。上元夫人"年可二十餘,天姿清耀,靈眸艷服"。南極王夫人"年可十六七許,著錦帔青羽裙,左佩虎書,右帶揮靈。形貌真正,天姿晻藹"7。這些容貌俊美絕倫、體態婀娜多姿的女仙使道教的得道成仙的宗教理想更加富有美感。
在《墉城集仙錄》中,女仙的美麗往往是與青春聯繫在一起的。人有生必有死,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希望永葆青春乃至長生不死卻是人類永恆的理想,這也成為道教建構得道成仙的神聖理想的基點。杜光庭在《墉城集仙錄》中記述了許多通過修道而永葆青春的女仙。例如,商王的女兒昌容"修道於常山,食蓬虆根二百餘年,顏如二十許。"商王的宮女采女"少得養神之道,年二百七十餘歲,視之如十五六歲耳。"青春就意味著美麗。太陽女因修道有方,"年二百八十歲,顏如桃花,口如含丹,肌膚充澤,眉鬢如畫,光彩射人,視之如十七八者。"8 道教的終極理想就是幻想藉助於種種道術來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縛,以達到與永恆之"道"的合一。為了表明這種理想並非虛幻,杜光庭通過文學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富有青春氣息的女仙形象來說明,女人通過修道可以達到高壽,但容貌卻始終定格在二十歲左右的妙齡少女。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我們壽而美的心理需求。
如果女仙僅僅是永葆青春美貌,那麼她只能令人羨慕、讚美,而並不能引起人們的崇拜之心。因為審美體驗必須以道德評價為基礎。只有建立在道德人格基礎上的美感體驗,將美的追求與善的目的相一致,才能真正打動人心,引發人們的敬畏感和崇拜感。道教與其它世界性宗教的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就在於它重視人的現世生活,並希望無限地延長生命以享受生活。如何延長生命呢?方法有多種,但都需要一個道德上的補充。道教現存的最早的一部經典《太平經》就提出,"壽最為善"、"善自命長,惡自命短",因此想要長生成仙必須先修善行。這種將壽與善相聯繫的思想在《墉城集仙錄》中得到繼承和發揚。杜光庭借聖母元君之口而強調"長生之本,惟善為基也",女仙品位的大小也是根據行善的高低來確定的。"萬善之基,亦在三業十善相生,至於萬善。行善益算,行惡奪算,賞善罰惡,各有職司報應之理,毫分無失。"9行善可以增壽,行惡則要減壽。杜光庭通過善惡行為對人生命的不同影響之對比,強調為善去惡的重要性。但他所說的"善"並非抽象,除了要遵循忠、孝、仁、義等社會倫理道德準則之外,還必須救世濟俗,助人為樂,這種對"善"的追求構成了女仙崇拜的社會基礎。
在《墉城集仙錄》中,女仙們雖不食人間煙火,但卻能以自己的特異之神術服務於人間。九天玄女熟諳兵法,經常以救助危難、替天行道的形象出現,以至於成為黃帝之師。掌管不死之葯的西王母不僅是女仙之首,也是帝王之師。"昔黃帝討蚩尤之暴威所未禁",西王母以"廣三寸,長一尺,青瑩如玉,丹血為文佩符"授予黃帝,使黃帝的能力大增,最終戰勝蚩尤;周穆王為尋求不死之國,遍行天下,西王母曾與他在崑崙瑤池相聚;漢武帝好神仙之術,西王母專門下降漢宮,教以長生之道。據說,塵世的帝王通過與女仙的交往而獲得了超凡的神術,大大增強了自己的能力。一些普通女仙更是將自己的神異之術服務於人間。在恆山修道的昌容,將自己在山中采紫草所得之錢送給孤寡之人。蠶女"食桑葉吐絲成繭,用織羅綺衾被以衣被於人間"10。西王母的女兒紫微王夫人曾降臨上清道士楊羲家授以上清經書,勸善引導楊羲,使之修道成真。這些女仙因造福於人們而受到普遍的崇敬和愛戴。
杜光庭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構造了一個超驗的女仙世界,他大力張揚女仙的美、壽、善、神等特點,鼓勵人們以她們為榜樣努力追求個人的完善和生命的永存。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搜集魏晉時期民間廣為流傳的女仙事迹時,對其中女仙與凡男相戀的浪漫故事,如安妃與楊羲、雲林右英王夫人與許謐、雲華夫人(其原型為巫山神女)與宋玉、杜蘭香與張碩等,卻依照道教的宗教理想作了純化處理,去除其中的仙、人之戀等艷情,而改為女仙藉助於神誥的方式降授道術和道書,以助凡男成仙等,從而大大地增強了女仙的神聖性。因此,在《墉城集仙錄》中,女仙並不完全是一種擺設,更不是作為男仙的配偶而存在,她們大多具有獨立的神格和高超的神術,甚至成為帝王之師。與男仙相比,女仙的神術使她們更具有絢麗的色彩和吸引人的魅力。
今天,當我們以科學的眼光來看,長生不死是人們的一種美好的願望而已,它處於人們生活的經驗世界之外,是世俗之人難以達到的境界。雖然杜光庭借用"聖母元君"之口,對如何長生契道而成仙的方法與途徑作了細的解說,認為"道之無形,用術以濟人。人之有靈,因修而契道。人能學之,則變化自然矣。道之要者,在深簡而易矣。功術之秘者,唯符、葯與氣也"11。強調仙道雖然是無形的,但卻可以憑藉特定的方法和手段,通過修真悟道來消除自然時空對生命的限定,使肉體長生不死,讓個體的生命達到永恆。道教得道成仙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生命永存的一種嚮往和追求,"反映了人類本質的永恆本性,儘管反映得很不完備,有些歪曲;只有意識到這一點,才能使宗教的歷史,特別是中世紀宗教的歷史,不致被全盤否定,永遠忘記。"12 如果將"女仙"理解為人類力圖運用種種方法來揭示男女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掌握生命運動的奧秘,以超越自然規律對生命的限制,那麼,女仙崇拜中所包含的真理性顆粒,就值得我們重視了。這也是道教千百年來受到人們廣泛關注與信仰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簡介


人物履歷

杜光庭(850—933),字聖賓,號東瀛子,縉雲人。唐懿宗時,考進士未中,後到天台山入道。僖宗時,如為供奉麟德殿文章應制。隨僖宗入蜀,後來追隨前蜀王建,官至戶部侍郎。賜號傳真天師。晚年辭官隱居四川青城山。一生著作頗多,有《道德真經廣聖義》、《道門科範大全集》、《廣成集》、《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青城山記》、《武夷山記》、《西湖古迹事實》等。古代著名傳奇小說《虯髯客傳》相傳系他所作。杜光庭注重對道教教義、齋醮科範、修道方術等多方面的研究和整理,對後世道教影響很大。他對《老子道德經》的研究頗有成就,將以前註解詮釋《道德經》的六十餘家進行比較考察,概括意旨,對“重玄之道”尤其推重。其思想調和儒、道二家的思想,不融佛教,保持道家本色。一些著作亡佚於元初,無法見其原貌。研究杜光庭的專著有《唐代老學研究——以成玄英、李榮、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經》註疏為個案》等。

生平著述

杜光庭生平著述很多。在《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中,他闡述了“道即氣”的宇宙本源論。認為道的本質是氣,是生成天地人和萬物的本源,這是繼承了傳統元氣論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而且,他還把這種人成於氣的學說納入道教的修鍊思想中,提出了一套清心寡欲、舍惡從善、存三守一以達到返本還源的內修方法。
杜光庭還精研《道德經》,依據唐玄宗註疏,發揮微言大義,著《道德真經廣聖義》50卷,對老君的事迹及《道德經》出現的歷史背景、《道德經》的主要內容及其社會意義、以往註解《道德經》的各家和他們的不同意向等,都作了總結和說明。
杜光庭還著有《道門科範大使集》等10餘種道教科儀著作,確立了道教科儀的體系和基本內容。
此外,杜光庭還集有《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歷代崇道記》、《墉城集仙錄》、《神仙感遇傳》等道教地理、歷史、神仙傳記著作。
總之,杜光庭對道教的各個方面,諸如道教歷史、經典、思想源流、神仙怪異、洞天福地、科教齋儀等都有所論述,並做了一定的系統總結工作,是道教歷史上影響較大的學者之一。

原文選摘


金母元君

金母元君者,九靈太妙龜山金母也。一號太靈九光龜台金母,一號曰西王母,乃西華之至妙,洞陰之極尊。在昔道氣凝寂,湛體無為,將欲啟迪玄功,生化萬物,先以東華至真之氣,化而生木公焉,木公生於碧海之上,蒼靈之墟,以生陽和之氣,理於東方,亦號曰王公焉。又以西華至妙之氣,化而生金母焉,金母生於神洲伊川,厥姓緱氏,生而飛翔,以主陰靈之氣,理於西方,亦號王母,皆挺質大無毓神玄奧於西方,渺莽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氣,結氣成形,與東王木公共理二氣,而養育天地,陶鈞萬物矣。體柔順之本為極陰之元,位配西方,母養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隸焉。所居宮闕,在龜山之舂山。崑崙玄圃,閬風之苑,有金城千重,玉樓十二,瓊華之闕,光碧之堂,九層玄台,紫翠丹房,左帶瑤池,右環翠水。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濤萬丈,非飈車羽輪不可到也。
所謂玉闕天,綠台承霄,青琳之字,朱紫之房,連琳彩帳,明月四朗,戴華勝佩靈章,左侍仙女,右侍羽童,寶蓋踏映,羽旆蔭庭,軒砌之下,殖以白環之樹,丹剛之林,空青萬條,瑤干千尋,無風而神籟自韻,琅然皆奏八會之音也。神洲在崑崙之東南,故《爾雅》云:“西王母,蓬下是矣。”又云:“王母逢戴勝虎齒善嘯者。”此乃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也。元始天王授以萬天之統,龜山九光之?,使制召萬靈,統括真聖,監盟證信,總諸天之羽儀,天尊上聖朝宴之會,考校之所,王母皆臨映焉,上清寶經,三洞玉書,凡所授度,咸所關與也。昔黃帝討蚩尤之暴,威所未禁,而蚩尤幻化多方,徵風召雨,吹煙噴霧,師眾大迷,帝歸息太山之阿,昏然憂寐,王母遣使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曰:“太一在前,得之者勝,戰則克矣。”符廣三寸,長一尺,青瑩如玉,丹血為文。佩符既畢,王母乃命一婦人人首鳥身謂帝曰:“我九天玄女也,授帝以三宮五意陰陽之略,太一遁甲六壬步斗之術,陰符之機,靈寶五符五勝之文,遂克蚩尤於中冀,翦神農之後,誅榆岡於版泉,而天下大定,都於上谷之涿鹿。又數年,王母遣使白虎之神,乘白虎集帝之庭,授以地圖。晚年復授帝以清靜無為正真之道,其辭曰:“飲啄不止身不輕,思慮不止神不清,聲色不止心不寧,心不寧則神不靈,神不靈則道不成。其要妙也,不在瞻星禮斗,苦己勞形,貴在湛然方寸無所營營,神仙之道,乃可長生。”其後虞舜攝位,王母遣使授舜白玉環,又授益地圖,遂廣黃帝之九州為十有二州;王母又遣使授舜皇?,吹之以和八風。周昭王二十五年,歲在乙卯,老君與真人尹喜游觀八弦之外,西遊龜台。
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故太極左宮仙公葛玄序曰:“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逮至穆王,命駕八駿之乘,右服驊騮而左綠耳,右驂赤驥而左白{減木},主車則造父為御,高[1234]為右。次車之乘,右服渠黃而左逾輪,左驂盜驪而右{山子}柏夭,主車參百為御,奔戎為右,馳驅千里,而至巨?氏之國。巨?氏乃獻白鵠之血以飲王具牛馬之潼以洗,王之足,及二乘之人巳飲而行道,宿於崑崙之阿,赤水之陽,別日升崑崙之丘,以觀黃帝之宮,而封之以詒。後世遂賓於西王母,觴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乃觀日之所入,一日行萬里,王乃嘆曰:“予一人不盈於德,後世其追數吾過乎?”又雲王持白圭重錦,以為王母壽,歌白雲之謠,刻石紀跡於?山之上而還。世之升天之仙,凡有九品,第一上仙,號九天真王;第二次仙,號三天真皇;第三號太上真人;第四號飛天真人;第五號靈仙;第六號真人;第七號靈人;第八號飛仙;第九號仙人。凡此品次,不可差越,然其升天之時,先拜木公,后謁金母,受事既訖,方得升九天,入三清,拜太上,覲奉元始天尊耳。故漢初有四五小兒戲於路中,一兒歌曰:“著青裙,入天門,揖金母,拜木公。”時人皆莫知之,唯張子房知之,乃往拜焉,曰:“此乃東王公之玉童也。仙人得道升天,當揖金母而拜木公也。自非沖虛登真之子,莫知其津矣。”漢孝武皇帝劉徹好長生之道,以元封元年登嵩高之岳,築尋真之台,齋戒精思,四月戊辰王母使墉城玉女王子登來語帝曰:“聞子欲輕四海之祿,<辶虧>萬乘之貴,以求長生真道乎,勤哉!七月七日,吾當暫來也。”帝問東方朔,審其神應,乃清齋百日,焚香宮中。夜二唱之後,白雲起於西南,鬱郁而至,徑趣宮庭,漸近則雲霞九色,簫鼓震空,龍鳳人馬之眾,乘麟駕鹿之衛,科車天馬,霓旗羽幢,千乘萬騎,光耀宮闕,天仙從官森羅億眾,皆長丈余,既至,從官不知所在。王母乘紫雲之輦,駕九色斑麟,帶天真之策,佩金剛靈璽,黃錦之服,文彩明鮮,金光奕奕,腰分景之劍,結飛雲大綬,頭上大華髻,戴太真晨纓之冠,躡方瓊鳳文之履,可年二十許,天姿ㄙ藹,靈顏絕世,真靈人也。下車扶侍二女登床,東向而坐,帝拜跪,問寒溫,立侍良久,呼帝使坐,設以天廚,芳華百果,紫芝萎蕊,紛若?螺,精珍異常,非世所有,帝不能名也。又命侍女取桃,玉盤盛七枚,大如包?(音保)子,四以與帝,母自食其三。帝食桃,輒收其核,母問何為,曰:“欲種之耳。”母曰:“此桃三千歲一實,中土地薄,種之不生,如何?”於是王母命侍女王子登彈八球之?敖,董雙成吹雲和之笙,石公子擊昆庭之玉,許飛瓊鼓震靈之簧,婉凌華拊吾陵之石,范成君扣洞陰之磬,?安香作九天之鈞,法嬰歌玄靈之曲,眾聲激朗,靈音駭空。歌畢,帝下席,叩頭以問長生之道,王母曰:“汝能賤榮樂,卑宮室,耽虛味道,自復佳爾,然汝情恣體欲淫亂過甚,殺伐非法,奢侈。恣其性者,裂身之車也;淫者,破身之斧也;殺者,響對奢者心忄闌。積欲則神隕,聚淫則命斷,以子蕞爾之身,而宅滅形之賊,盈尺之材,乃攻之者,百刃欲以此解脫三屍全身永久難可得也。有似無翅之?願鼓天池朝生之菌而樂春秋者哉!若能盪此眾亂,撥穢易意,保神氣於絳府,閉淫宮而不開,靜奢侈於寂室,愛眾生而不危,守慈務施,鍊氣惜精,有若斯之事,豈無彷彿耶?若不爾者,譬猶抱石而濟長河耳。”帝跪受王母之戒曰:“徹不才,沉淪流俗,承禪先業,遂羈世累刑,政乖謬罪積丘山,今日之後,請事斯語矣。”王母曰:“夫養性之道,理身之要,汝固知矣,但在勤行不怠也。我師元始天王昔於嚴霄之台授我要言曰:“欲長生者,先外其身取諸身,堅守三一保靈根,玄谷華醴灌沉珍,溉長清精入天門,金室宛轉在中關,青白分明適泥丸,養液閉精具身神,三宮備衛存絳宮,黃庭戊己無流源,徹通五臟十二綸,吐納六府魂魄欣,卻此百疾辟熱寒,保精留命永長存。’此所謂呼吸太和保守自然真要道者也,凡人為之皆必長生,亦可役使鬼神,遊戲五嶽,但不得飛空騰虛而已。汝能為之,足可度世也。夫學仙者未有不由此而始也。至若太上靈藥、上帝奇物、地下陰生、重雲妙草,皆神仙之葯也。得上品者,後天而老,乃太上之所服,非中仙之所寶。其中品者有得服之,後天而逝,乃天真之所服,非下仙之所逮。其次葯有九丹金液、紫華虹英、太清九轉、五雲之漿、玄霜絳雪、騰躍三黃、東瀛白香、玄洲飛生、八石千芝、威喜九光、西流石膽、東滄青錢、高丘餘糧、積石瓊田、太虛還丹、盛以金蘭、長光絳草、雲童飛干,有得服之,白日升天,此飛仙之所服,非地仙之所聞。其下藥有松柏之膏、山姜、沉精、菊花、澤泄、枸杞、茯苓、菖蒲、門冬、巨勝、黃精、靈飛、赤板、桃膠、木英、升麻續斷、葳蕤黃連,如此下藥略舉其端,草類繁多,名數有千,子得服之,可以延年,雖不能長享無期上升青天,亦可以身生光澤,還返童顏,役使群鬼,得為地仙。求道之者要先憑此階,漸而能致遠勝也。若能呼吸御精,保固神氣,精不脫則永久,氣長存則不死,不用藥石之費,又無營索之勞,取之於身耳,百姓日用而不知此,故為上品之道,自然之要也。且夫人之一身,天付之以神,地付之以形,道付之以氣,氣存則生,氣去則死。萬物草木亦皆如之。身以道為本,豈可不養神固氣以全爾形也?形神俱全,上聖所貴,形滅神逝,豈不痛哉!一失此身,萬劫不復,子其寶焉。我之所言,乃我師元始天王所授之詞也。”即敕玉女李慶孫書出之以付於帝:“汝善修之焉。”王母命駕將去,帝下席叩頭請留,王母即命侍女召上元夫人同降帝宮,良久上元夫人至,復坐設天廚,久之王母命夫人出八會之書、五嶽真形五帝六甲靈飛之符凡十二事,云:“此書天上四萬劫一傳,若在人間,四十年可授有道之士。”王母乃命侍女宋靈賓開雲錦之囊,取一冊以授帝,王母執書起立,手以付帝王,母咒曰:“天高地卑,五嶽鎮形,元津激氣,大澤玄精,天回九道,六和長平,太上八會,飛天之成,真仙節信,由茲通靈,泄墜滅府,寶歸長齡,徹其慎之,敢告劉生。”祝畢,帝拜受王母曰:“夫始學道受符者,宜別祭川岳諸真靈,潔齋而佩之焉。四十年後,若將傳付汝之所有,董仲君、李少君可授之爾。況為帝王,可勤祭川岳以安國家,投簡真靈以?黎庶也。”言訖,與上元夫人命車言去,從官玄集,將欲登天,因笑指方朔曰:“此我鄰家小兒,性多滑稽,曾三來偷桃矣。昔為太上仙官,因沉湎玉酒,失部御之和,謫佐於汝,非流俗之夫也。”其後武帝不能用王母之戒,為酒色惑,殺伐不休,征遼東,擊朝鮮,通西南夷,築台榭,興土木,海內愁怨,自此失道,幸回中臨東海三祠,王母不復降焉。所受之書,置於柏梁台上,為天火所焚。李少君解形而去,東方朔飛翥不還,巫蠱事起,帝愈悔恨,元始二年崩於五柞宮,葬於茂陵。其後茂陵所藏道書五十餘卷,盛以金箱,一旦出於抱犢山中,又玉箱玉杖出於扶風市,驗茂陵,宛然如故,而箱杖出於人間,此亦得托形屍解之驗也。又大茅君盈南治句曲之山,元壽二年八月己酉,南嶽真人赤君西城王君方諸青童並從王母降於茅盈之室,頃之天皇大帝遣繡衣使者冷廣子期賜盈神璽,玉章太微帝君遣三天左宮御史管修條賜盈八龍錦輿紫羽華衣,太上大道君遣協晨大夫石叔門賜盈金虎真符流金之鈴,金闕聖君命太極真人使正一上玄玉郎王忠鮑丘等賜盈以四節燕胎流明神芝。四使者授訖,使盈食芝佩璽服衣正冠帶符握鈴而立,四使者告盈曰:“食四節隱芝者位為真卿,食金闕玉芝者位為司命,食流明金英者位為司祿,食長曜雙飛者位為真伯,食夜光洞草者總主左右御史之任。子盡食之矣,壽齊天地,位居司命,上真東嶽上卿,統吳越之神仙,總江左之山源矣。”言畢,使者俱去。五帝君各以方面車服降於其庭,傳太帝之命,賜盈紫玉之版黃金刻書,九錫之文,拜盈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太元真人事畢俱去。王母及盈師西城王君為盈設天廚酣宴,歌玄靈之曲,宴罷王母攜王君及盈省顧盈之二弟,各授道要。王母命上元夫人授茅固茅衷《太霄隱書》、《丹景道精》等四部寶經,王母執《太霄隱書》,命侍女張靈子執交信之盟,以授於盈固以衷事訖,西王母升天而去。其後紫虛元君王華存夫人清齋於陽洛之山隱元之台,西王母與金闕聖君降於台中,乘八景輿同詣清虛上宮,傳《玉清隱書》四卷,以授華存,是時三元夫人馮雙禮珠、紫陽左仙公石路成、太極高仙伯延蓋公子、西城真人王方平、太虛真人南嶽赤松子、桐柏真人王子喬等三十餘真,各歌太極陽歌陰歌之曲,王母為之歌曰:“駕我八景輿,?然入玉清。龍旌拂霄上,虎旗攝朱兵。逍遙玄津際,萬流無暫停。哀此去留會,劫盡天地傾。當尋無中景,不死亦不生。體彼自然道,寂觀合大冥。南嶽挺真干,玉映輝穎精。有任靡其事,虛心自受靈。嘉會絳河曲,相與樂未央。”王母歌畢,三元夫人答歌亦竟,王母及三元夫人、紫陽左仙公、太極仙伯、清虛王君、及攜南嶽魏華存,同去東南行,俱詣天台、霍山,過句曲之金壇,宴太元茅真人於華陽洞天,留華存於霍山洞宮玉宇之下,眾真皆從王母升還龜台矣。太真金母師匠萬品校領群真聖位尊高總錄幽顯,至若邊洞玄躬朝而受道,謝自然景侍而登仙,故洞玄及自然傳謂為金母師,即王母也。玄經所證事迹蓋多,此未備錄矣。

上元夫人

上元夫人者,道君弟子也,亦云玄古以來得道證仙,位總統真籍,亞於龜台金母。金母所降之處,多使侍女相聞,以為賓侶焉。漢孝武皇帝好神仙之道,禱醮名山以求靈應,元封元年辛未七月七日夜二唱之後,西王母降於漢宮,帝拜迎,稽首侍立久之,王母呼帝命坐,設以天廚,言宴粗,悉命駕將去,帝下席叩頭,請留殷勤,王母復坐,乃命侍女郎密香邀上元夫人焉,帝不知夫人何真也,云:“王九光母敬謝,但不相見,四千餘年,天事勞我,致以愆面。劉徹好道,適來視之,見徹了了似可成進,然形慢神穢,腦血淫濁,五臟不淳,關胃空索,骨無津液,脈浮反升,肉多精少,童子不移,三屍狡亂,玄白移時,雖當語之以至道,殆恐非仙才也。吾久不在人間,人間實為臭濁,然復時可游,望以寫細念。客主對坐,悒悒不樂,夫人可暫來否?若能屈駕,當停相須。”帝見侍女下殿,俄失所在。一時頃侍女至,夫人又遣一侍女答問,云:“阿環再拜上問起居,遠隔絳河,擾以官事,遂替顏色,近五千年,仰戀光潤,情系無違,密香至,奉信承降尊於劉徹處,聞命之際,登當命駕。先被太帝君敕,使詣玄洲校定天元,正爾暫往。如是當還,還便來席,願暫少留。”帝因問王母:“不審上元何真也?”王母未答,夫人已至矣。來時亦聞雲中簫鼓之聲,既至,從官文武千餘人並是女子,年皆十八九許,形容明逸,不泄精液,於是去諸淫,養汝神,放諸奢,處至儉,勤齋戒,節飲食,絕五穀,去臭腥,鳴天鼓,飲玉漿,盪華池,叩金梁案而行之,當有冀耳。今阿母遷天尊之重,下降於?惠蛄之戶,屈宵虛之靈而詣狐鳴之俎。且阿母至誠,妙唱玄音,其敬勖節度,明修所奉。比及百年,阿母必能致汝於玄都之墟,迎汝於昆閬之中,位以仙官,游於十方,吾言信矣,子勵之哉!若不能爾,無所言矣。”帝下席跪謝:“臣受性凶頑,生長亂濁,面牆不啟,無由開達,然貪生畏死,奉靈敬神,今受教,此乃天也,輒戢聖命以為身范,是小丑之臣當獲生活,唯垂哀護,賜其玄玄。”夫人使帝還坐,王母謂夫人曰:“卿之為誡,言甚急切,更使未解之人思於志意。”夫人曰:“若其志道,將以身投餓虎,忘軀被誡,跡火履難,故於一志也,必無憂也,若其無志,則心疑真信。嫌惑之徒,不畏急言,急言之發,欲成其志耳。阿母既有念故來,必當賜與屍解之方耳。”王母曰:“此子勤心已久,而不遇良師,遂欲毀其正志,當疑天下必無仙人,是故我發閬宮,暫舍塵濁,既欲堅其胎志,又欲令向道不惑也。今日相見,令人念之,至於屍解下方,吾甚不惜,復三年,吾必欲賜,以成丹半劑,石象散一具,正爾授之,則徹不得停當。今凶奴未弭,邊陲有事,何必令其倉卒寫天下之尊,而便入林岫耶?當問篤向畢卒,何如?如其回改,吾方數來。”王母因拊帝背曰:“汝當用上元夫人至言,必獲長生,可不勖勉耶。”帝跪曰:“輒書金簡以為身模式焉。”帝又見王母巾器中有一卷書,盛以紫錦之囊,帝問:“此書如事君父,泄失示人,必禍考也。”夫人語帝曰:“阿母今以瓊笈珠韞發紫台之文賜汝,八會之書五嶽真形,可謂至珍且貴,上帝之玄觀矣。子自非受命合神,弗見此文矣。今雖得其形觀其妙理,而無五帝六甲左右靈飛之符,太陰六丁通真逐靈玉女之?,太陽六戊招神天光策精之書,左乙混洞東蒙之文,右庚素招攝殺之律,壬癸六遁隱地八術,丙丁入火九赤班符,六辛入金致黃水月華之法,六已石精金光藏景化形,子午卯酉八稟十決,六靈威儀丑辰未戍,地真曲素,訣辭長生紫書。三五順行寅己申亥紫度炎光內視中方,凡闕此十二事者,當何以召山靈,招地神,攝萬精,驅百鬼,來虎豹,役蛟龍乎?子所謂適知其一,未見其他。”帝下席叩頭曰:“徹下土濁民,不識清真,今日聞道,是生命遇會聖母,今當賜與真形,修以度世。夫人方今告徹應須六甲六丁六戊致靈之術,既蒙啟發,弘益無量,唯願誥誨,濟臣饑渴,使已枯之木蒙雲陽之潤,焦火之草幸甘雨之溉,不敢多陳。”帝啟陳不已,王母又告夫人曰:“適真形寶文,靈官所貴,此子守求不已,誓以必得,故虧科禁將以與之,然五帝六甲通真招神,此術渺邈,必須精潔至誠,殆非流濁所宜施行。吾今既賜,徹以真形,夫人當授之矣。吾當憶與夫人共登玄隴羽野及曜真之山,視王子童子,就吾所請太上隱書。吾以三九秘言不可傳泄於中仙,夫人時亦有言見守助子童之至矣。吾既難違來意,不獨執惜,至於今日之事,有以相似。後來朱陵食靈瓜,味甚好,憶此未久而已,七千歲矣。夫人既已告徹篇目十二事,必當匠而成之,何緣令主人稽首請某乙流血耶?”夫人曰:“環若苟惜,向不持來耳。此是太虛群文真人赤童所出,傳之既自有男女之別耳,又宜授得道者,恐徹下才,未應用此耳。”王母色不平,乃曰:“天禁漏泄犯違明科,傳必其人,授必知真者,夫人何向下才而說靈飛之篇目乎?妄說則泄說而不傳,是謂?天道,此禁乃重於傳耶?別敕三宮司直推夫人之輕泄也。吾五嶽真形文乃太上天皇所出,其文寶妙而為天仙之信,豈復下授於劉徹也。直以徹孜孜之心數請川岳,勤修齋戒,以求仙之應,志在度世,不遭明師,故吾等有下眄之意耳。至於教仙之術,不復限惜而傳之,夫人但有致靈之方,能獨執之乎?吾今所以授徹真形文者,非謂其必能得道,欲使其精神有驗求仙之感,不惑可以誘進向化之徒,又欲令悠悠者知天地間有此靈真之事,足以卻不信之狂夫耳,吾意在此也。子性氣淫暴,眼睛不紅,何能得成真仙,浮空參差乎?勤而行之,適可庶於不死耳。明科云:‘非長生難也,聞道難;非聞道難也,行之難;非行之難也,終之難。’良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也,必何足隱之耶?”夫人曰:“謹受命矣,但環昔蒙倒景君、無常先生二君傳靈文,約以四千年一傳,女授女男授男,太上科禁以表於照生之符矣。環所授以來,並賢大女郎抱蘭凡傳六十八女子,固不可授男也,頃見扶廣山青真小童,受六甲靈飛於太微中元君,凡十二事,與環所受者同,青真是環入室弟子所受,六甲未聞別授於人,彼男官也。今正敕取之將以授徹也,先所以告其篇目者,亦是愍其有心,特欲堅其專氣,令且廣求,他日與之,亦欲與男授男承科而行,使勤而方獲,令知天真之珍貴耳,非徒苟執?泄天道矣,願不罪焉。阿母真形之貴,愍於勤志,亦以授之,可謂太不宜矣。王母笑曰:“亦可恕乎!夫人即命侍女紀羅容促到扶廣山,敕青真小童出左右六甲靈飛致神之方十二事。當以授劉徹也。”須臾侍女還,捧八色玉笈鳳文之韞,以出六甲之文曰:“弟子阿昌言,向奉使絳河攝南真七源君檢校群龍猛獸,事畢過門受教。承阿母相邀,詣劉徹家,不意天靈至尊下降於臭濁,不審起居,此來何如?”侍女紀羅容至云:‘尊欲得金書秘字六甲靈飛左右策精之文十二事,欲授劉徹,輒封一通付信,且徹雖有心,實非仙才,詎宜以此傳泄於行屍乎?昌近在帝處見有上言之者甚眾,云:“山鬼哭於叢林,孤魂號於絕域,興師歸而族有功,妄兵勞而縱白骨,奢擾黔首,淫酷自恣,罪已彰於太上,怨已見於天氣,囂言玄聞,必不得度世也。值尊見敕,不敢有違耳。”王母笑曰:“言此子者誠多,然帝亦不必推也。夫好道慕仙者精誠志念,齋戒思愆,輒除遇一百,克已反善,奉敬真神,存真守一,行此一月,輒除過一千。徹念道累年,齋亦勤矣,累禱名山,願求度脫,校計功過,殆已相掩。但自今已去,勤修志誠,奉上元夫人之言,不宜復奢淫暴虐,使萬兆勞殘怨魂窮鬼破掘之訴,流血之屍忘功賞之辭耳。”夫人乃下席起立,手執八色玉笈鳳文之韞,仰天向帝而咒曰:“九天浩洞,太上耀靈,神照玄微,清虛朗明。清虛者,妙守氣者,生至念道,臻寂感真,成役神形,辱安精年,榮授徹,靈飛及此六丁左右招神天光策精可以步虛,可以隱形,長生久視,還白留青,我傳有四萬之壽,徹傳在四十之齡,違犯泄漏,禍必族傾。反是天真必沉幽冥,爾其慎禍。敢告劉生,爾師主是青真小童,太上中黃道君之司直,元始十天王入室弟子也,姓延名陵,陽字庇華,形有嬰孩之貌,仙官以青真小童為號,其為器也,玉朗洞照,聖周萬變,玄鏡幽覽,才為真俊,游於浮廣。推此始運館於玄圃,治仙職分,子存師君,爾後所願,不存所授,命必傾淪。”言畢,夫人一一手指所施用節文以示帝焉。凡十二事都畢,又告帝曰:“夫五帝者,方面之真精,六甲者,六位之通靈,佩而尊之,可致長生。此書上帝封於玄景之台,子其寶秘焉。”王母曰:“此三天太上之所撰,藏於紫陵之台,隱以靈壇之房,封以華琳之函,韞以蘭簡之帛,約之以北羅之索,印以太帝之璽,受之者四十年傳一人,如無其人,八十年可類受二人,得道者四百年一傳,得仙者四千年一傳,得真者四萬年一傳,得升太上者四十萬年一傳。傳非其人,謂之泄天道,得人不傳,是謂蔽天寶,非限妄傳,是謂輕天老,受而不敬,是謂慢天藻。泄蔽輕慢四者,取死之刀斧,延禍之車乘也。泄者身死於道路,受土刑而骸裂,蔽者盲聾於來世,命凋枉而卒歿,輕則禍鍾於父母,詣玄都而受罰,慢則暴終而墮惡,生棄疾於後世,皆道之科禁,故以相戒,不可不慎也。”王母因授以五嶽真形圖,帝拜受俱畢,夫人自彈雲琳之?敖,歌步玄之曲,王母命侍女田四妃答歌,歌畢,乃告帝從者姓名,及冠帶執佩物名,所以得知而紀焉。至明,王母與上元夫人同乘而去,龍虎車馬導從,音樂如初來時,雲彩鬱勃,盡為香氣,西南而去,良久乃絕。帝既見王母及夫人,乃信天下有神仙之事,但不精勤,久得屍解而去,不能升天。王母夫人青真小童皆雲帝無仙才,斯固玄察之矣。然仙桃靈果天膳靈酒,帝皆得而食之,但至誠求道之感應亦非凡骨矣。不然者,何以茂陵之物出於人間,亦聊示神變之跡,知神仙之不可誣也。其後孝宣帝地節四年乙卯,咸陽茅盈字叔申,受黃金九錫之命,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太元真人,是時五帝君授冊既畢,各升天而去。茅君之師總真王君、西靈王母與夫人降於句容之山金壇之陵華陽天宮以宴茅君焉。”時茅中君名固,字季偉,小茅君名衷,字思和,王母王君授以靈訣,亦授錫命紫素之冊,固為定錄君,衷為保命君,亦侍真會。王君告二君曰:“夫人乃三天真皇之母,上元之高尊,統領十方玉童玉女之籍,汝可自陳。”二君下席再拜,求乞長生之要,夫人憫其勤志,命侍女宋辟妃出紫錦之囊,開綠金之笈,以《三元流珠經》、《丹景道精經》、《隱地八術經》、《太極錄景經》,凡四部以授二君。王母復敕侍女李方明出丹瓊之函,披雲珠之笈,出《玉?金?經》、《太霄隱書經》、《洞飛二景內書》,傳司命君各授書畢,王母與夫人告去,千乘萬騎升還太空矣。

註釋


1.關於該書的卷數,歷代有不同的看法。宋代張君房編的《雲笈七籤》收錄了此書,但所記載的女仙從數量到仙名都與《墉城集仙錄》有異。故《四庫提要》認為"疑君房所錄為原本,而此本為後人雜摭他書砌合成編。"再從《雲笈七籤》所收錄的杜光庭為該書所作的序言看,原應為十卷。《通志?藝文略》中也明確地說:"《墉城集仙錄》十卷,杜光庭集古今女子成仙者百九人。"因此,有人推論,現存的六卷本《墉城集仙錄》為原書的節錄本。
2.由於湘江二妃為二人,故實有三十八女仙。
3.由於在神仙傳說中,"墉城"多指西王母在昆崙山上的仙宮,據《漢武帝內傳》說:"至四月戊辰,(漢武)帝夜閑居承華殿,東方朔、董仲舒侍,忽見一女子著青衣,美麗非常。帝愕然問之。女對曰:'我墉宮玉女子王子登也,向為王母所使,從崑山來。'"因此,杜光庭特以"墉城"為書名,以突現古今女仙皆歸西王母所統。
4.《雲笈七籤》卷114。
5.《山海經?西山經》。
6.9.11.《墉城集仙錄》卷一。
7.《墉城集仙錄》卷二。
8.10.《墉城集仙錄》卷六。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51頁。

其他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墉城集仙錄》·六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蜀杜光庭撰。記古今女仙凡三十七人。雲墉城者,以女仙統於王母,而王母居金墉城也。張君房《笈七簽》所載,與此本互異。然此本前數卷皆襲《漢武內傳》、陶弘景《真誥》之文,真偽蓋不可知。疑君房所錄為原本,而此本為後人雜摭他書砌合成編。然均一荒唐悠謬之談,真偽亦無足深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