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流鎮

山東省濰坊市轄鎮

南流鎮地處山東半島東部,距海濱城市青島150公里,位於國際風箏都----濰坊市東南方20公里處。該鎮共有52個行政村,4.6萬口人,佔地面積81平方公里,7.4萬畝耕地。1996年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蘆筍之鄉”。

歷史沿革


1948年由濰縣將45個村劃歸安丘縣,與安丘縣東蘇、前蘇、南王皋、北王皋、港涘、石坑、營子等7個村合併,因政府駐南流,稱南流區。
1950年11月改稱安丘縣第五區。
1955年5月復稱南流區。
1958年2月撤區劃為南流、水坡兩個鄉,是年9月兩鄉合併成立南流公社。
1984年撤公社改置南流鎮,2003年6月城建制劃歸坊子區,仍稱南流鎮。
2003年9月將該鎮西部的石埠、水坡等16個村劃出與原溝西鎮的西曹庄、羅家宅、南店、東王松等七個村合併成立坊安街道
2007年9月南流鎮與坊安街道合併,仍稱坊安街道,辦事處設在原南流鎮駐地。

經濟


第一產業

蘆筍
蘆筍
近年來,該鎮把優化產業結構,發展高效農業作為富民強鎮的關鍵措施來抓,形成了蘆筍、肉雞、大棚瓜菜三大主導產業,其中蘆筍生產獨佔鰲頭,1999年全鎮蘆筍面積發展到10000畝,采筍面積8000畝,蘆筍專業村26個,從業人員2.1萬人,自1996年開始連續4年保持了“中國蘆筍之鄉”稱號。主要有白筍、青筍兩大系列,年可產優質鮮筍1300萬公斤,已發展成為山東省內最大的優質蘆筍生產基地。蘆筍號稱世界“蔬菜之王”,主要成分“兩高一低”,即:高蛋白、高纖維、低脂肪。因營養豐富、無公害,頗受消費者的青睞。該鎮地處汶河沿岸,土質肥沃,並多以沙壤土為主,很適應於蘆筍生長,該鎮生產的蘆筍粗細均勻、筆直無彎,汁液充足,色澤潔白。產品除銷往濰坊、諸城萊州、煙台、濟南、青島等冷藏加工廠外,還出口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家。
該鎮種植蘆筍是從1976年開始的,品種主要以美國產太陽牌、環球牌和中國山東產“魯蘆一號”為主。幾年來,通過生產實踐和科技培訓,筍農具有豐富的種植經驗,蘆筍生長中常見的根腐病和莖枯病得到了有效的防治。1997年畝均采鮮筍達1500斤,高的每畝達2500斤,優秀筍佔90%以上。平均畝收入6000多元,在鎮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為26%。為使蘆筍生產走上集約經營之路,該鎮在加強對筍農進行科技培訓的同時,從1998年開始,投資240萬元,建起了佔地面積20畝,年加工能力1200噸的蘆筍加工廠,能使全鎮25%的蘆筍通過深加工增值。
優質林果以大九寶桃、紅冠蜜桃等優質品種為主,林果基地發展到2萬畝,形成了沿濰安路、坊南路兩條10華里林果大道。農業經濟作物大姜、大蔥、牛蒡等高效作物4000畝。近年來,該鎮按照"特色農業富民、招商引資強鎮、經營城鎮活商"的總體思路,在農業上,突出東部蘆筍、西部林果,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人民的收入水平大大提高。
南流鎮2002年,實現財政收入581.7萬元,比上年增長7.8%;農民人均純收入3803元。南流鎮按照“特色農業富民、招商引資強鎮、經營城鎮活商"的思路創業,各項工作有較快發展。在農業方面,突出東部蘆筍、西部林果,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全鎮蘆筍面積達到1.5萬畝,專業村達26個,從業人員2.1萬人,已發展成為山東省內最大的優質蘆筍生產基地;以大九寶桃、紅冠蜜桃等優質品種為主,林果基地發展到2萬畝,形成了沿濰安路、坊南路兩條5公里林果大道;大型龍頭企業嘉源、嘉貴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蘆筍、水果、海產品罐頭遠銷美國、日本、韓國、歐盟等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同時,大力發展了以肉雞生產為主的畜牧業,全鎮種雞場達21家,養殖戶200多家,存養種雞40萬套,肉鵝10萬套,櫻桃谷鴨、野山豬等特色養殖也迅猛發展。在工業方面,以招商引資為總抓手,規劃建設了5000畝民營經濟園,設立辦公、生活、商貿、加工、種植五大功能區,可容納企業200多家,實行鎮經貿辦、招商辦和開發區管委會聯合辦公,實現了“政策、管理、服務"三到位。通過軟硬環境建設和項目引進兩手抓,進園在建、待產項目已達10家,合同利用外資2700萬元,實際到位資金1000萬元。第三產業,以小城鎮建設為載體,不斷優化軟、硬環境,個體私營經濟蓬勃發展。全鎮逐步發展起了蘆筍、瓜菜、林果、肉雞、肉鴨等5大農業種養殖項目,興起了農副產品加工、紡織、傢具、鑄造、科技型煤及工程材料等10多個工業項目。

第二產業

工業發展
工業發展
該鎮以招商引資為總抓手,規劃建設了民營經濟園,為企業發展創造了空間,園區總規劃面積800畝,園區內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達到了“四通一平”,現有濰坊好恩特化工、濰坊阿姆爾化肥、濰坊光華養殖等10多家企業入園經營。另外該鎮還有其他類企業140多處,主要以農產品加工、服裝加工、啤酒釀造、化工、鑄造、機械製造、木製品加工等產業為主。街道第三產業非常繁榮,現有前曹村的掃帚加工、東埠粉皮加工、南王皋村的馬扎加工、張家的塑料井管加工等專業村10個,個體工商經營戶1200多家,2007年營業收入達到5600萬元。

交通


該鎮交通十分便利,距濰坊飛機場18公里,膠濟鐵路、濰膠公路、坊南公路東西穿過,新濰安公路縱貫南北,濟青、濰萊高速公路翹首可望。轄區內膠濟鐵路橫穿東西,濰膠公路、雙昌公路、眉南公路穿越其境,濟青、濰萊高速公路翹首可望,距濰坊飛機場18公里,距國際風箏都濰坊市中心區20公里,交通發達便利。南流鐵路站,站址在山東省安丘市南流鎮,郵政編碼262113。建於1902年。離濟南站243公里,離青島站150公里,隸屬濟南鐵路局青島鐵路分局管轄。現為四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託運。貨運:辦理整車、零擔貨物發到。

社會


教育

南流中學教學樓
南流中學教學樓
南流鎮初級中學坐落在坊子區南流鎮政府駐地。始建於1960年,原名安丘縣第十七中學,1969年改名安丘縣第十八中學,系高中,1982年定名為安丘縣南流鎮中心中學。2002年改為安丘市南流鎮南流初級中學。2003年改為濰坊市坊子區南流鎮初級中學。學校佔地100畝,整個校園綠化覆蓋面積90%以上,校園內喬木灌木花卉草地相結合,達到了三季有花、四季長青的花園式學校要求。學校建有高標準體育場,音體美器材及實驗儀器設施配備達省級一類標準。
學校現有教學班28個,教職工100人,學生1225人。我校在“堅持全面發展,發揮個性特長,培養創新人才”的辦學思想指導下,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紮實基礎、良好的素質、健全的人格、又學有專長的創造性人才。在英語、數學、理化生競賽中,每年都有十幾名學生獲全國獎,獲省級以上獎勵的近百人次。濰坊市中小學機器人滅火比賽該校獲二等獎。
學校有一個凝聚力強,素質高,團結協作,樂於奉獻,勇於開拓創新的領導集體;有一支群體素質高,結構合理,學歷層次高,教學經驗豐富,業務骨幹集中的教職工隊伍;有一個以“因材施教,分類推進”為原則,以“最優化教育,最優化服務,創最優秀成果”為目標的教育理念,學校堅持向管理要質量,以科研促發展,與時俱進的戰略思想,重視精神文明和教育體系文明雙發展。學校各類實驗室和功能教室齊全,微機室、多媒體教室等,教育寬頻網已應用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學校先後獲得濰坊市校園開發美化綠化先進單位、市級規範化學校、省級規範化學校、教研教改先進學校、藝術教育示範學校、師德建設先進單位、濰坊市文明單位、濰坊市現代教育技術示範校、濰坊市普通話校園語言示範校等幾十項榮譽稱號。
城鎮建設
南流鎮基礎設施配套齊全,擁有11萬千伏變電站1處,容量過千門的程式控制電話交接機13台,有線電視、電話入戶率達到65%和70%;現有中學2處,小學12處,教師216名,在校學生3600名,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處,醫護人員50名,設病床50張,有大型診療設備10台,社區衛生室65處,鄉村醫生80多人;有郵政、農信金融營業網點3處,服務十分便利。2007年財政收入1589萬元,人均收入達到6129元,年末人均儲蓄餘額達4500元,是一個集政治、經濟、文化於一體的現代化新型小城鎮。
鎮區面積2.17平方公里,人口1.2萬,已形成了環境優美、商貿繁榮、和諧穩定的現代化小城鎮。以小城鎮建設為載體,不斷優化軟、硬環境,個體私營經濟蓬勃發展,全鎮逐步發展起了“蘆筍、瓜菜、林果、肉雞、肉鴨”等5大農業種養殖項目,興起了“農副產品加工、紡織、傢具、鑄造、科技型煤及工程材料”等10多個工業項目。

旅遊


鎮區風景
鳴翠園盆景
鳴翠園盆景
鳴翠園是南流鎮區公園的一處園林,它倚山勢而建,錯落有致,曲徑迴廊與林壑石壁交相呼應,園內隨地勢置了上百個樹樁盆景。這盆景,寓了主人的意,以松柏為主,雜木間之,一盆一意,皆就自然之勢,賦以藝術的功力,不露雕琢痕迹。你仔細地看,意境、畫境俱在,猶師自然的神韻。那松柏古雅,樸拙,蒼勁,就形而言,有的高下參差,有的枯峰露頂;就勢而言,有的一枝橫斜,隱隱出塵,有的主幹橫卧於盆內,其冠昂然崛起,有的主幹扭曲下垂,如蛟龍探海。檉柳古樁半朽,那冠卻茂盛著,密密層層的水珠晶瑩地籠罩在枝梢上,閃爍著綠瑩瑩的光。南端那盆石榴,主幹已半枯,樹皮斑駁,裸根如爪,頂端的新枝如坐在峰頂的小樹,兩枚碩大的石榴綴在枝頭,那神那韻,讓人嘖嘖讚歎。在這盆景園,你盡可隨著愛好、情趣,去觀去賞,去領會其中的寓意,北側有兩株側柏為本的文人木。這一株,雙干古拙,著葉片十數,縮龍為寸,以小喻大,那蒼古的意,繁茂的勢,孕育著無窮的底氣。另一株孤干高聳,七八瘦枝,僅一枝旁曳別出,打破了板滯,稀疏的葉片點綴在枝間,高雅恬靜,曠達神逸,表現著深遠的意趣。

代表人物


宋熙來(1903-1939),字里千,早期中共黨員,革命烈士,生於南流鎮(解放前屬濰縣)宋家村一個貧農的家庭里。10歲入本村小學讀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5歲考入南流高等小學,以品學兼優得到師生的讚譽。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暴發后,被推選為南流小學學生宣傳隊隊長,多次發表演講。在一次抑制日貨的宣誓大會上,他把自己穿的一套用日產棉布縫製的衣服當眾扯碎燒毀,激發廣大青年學生和群眾的愛國熱忱。1920年高小畢業,因家庭貧困,失學回家,應聘在本村和曹村小學任教。1923年考入濰縣師範講習所,經常與濟南一師學生、共產黨員庄龍甲接觸,得到了庄龍甲的幫助和培養。1925年初,由庄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年畢業后,任濰縣蔡家欄子小學教員,一邊教書,一邊從事地下黨的活動。
1926年12月,中共濰縣縣委介紹他到武漢投考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7年他趕赴廣州,12月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廣州起義。1931年春回到家鄉,在中共濰縣中心縣委的領導下從事革命活動。1938年參與了八路軍魯東遊擊隊第七支隊二大隊的創立和擴建工作。同年9月,任中共濰縣工作委員會委員、組織部副部長,10月中共濰縣縣委重組,12月他接任縣委書記,在極為艱險複雜的環境中,領導濰縣人民與日偽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1939年4月22日,宋熙來去范家莊召開會議的途中被日軍抓捕。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百般折磨,他寧死不屈。4月26日,日軍將他押往潘家庵村,綁在木梯上,扔在大火中焚燒,他高呼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英勇就義,時年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