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泉

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硯泉或稱硯池,其得名,一是位於硯池山腳下,二是壯似硯台。一九五八年秋,大鍊鋼鐵,萬眾奪礦,在此留下巨坑。不想暗通泉脈,泉水噴涌,竟匯成巨潭。從此青山綠水,相依相偎,春風吹皺,波光粼粼,宛如鑲嵌在我市東南角的一顆綠珠。

歷史沿革


硯泉(又稱硯池)位於濟南市歷下區東部姚家街道辦事處硯池山北端,二○○四年四月列入濟南七十二名泉,水面面積6000餘平方米,深處達20餘米。水質清澈,周圍巨石危卵,池壁陡峭,硯池山山影紅亭倒映水中。
硯池形似硯台而得名,1958年全民大鍊鋼鐵時,在此開採鐵礦,后觸及泉脈,泉涌如注,形成偌大水面。幾十年來,硯池泉水常年不涸,池東北岸,立有硯池泉碑,由當代著名書法家沈鵬題寫。碑文如下:
硯泉碑記
硯泉或硯池。以其位於硯池山下,狀似硯台,故名。一九五八年秋,大鍊鋼鐵,萬眾奪礦,在此留下巨坑,不意觸動泉脈,引泉涓流淙淙,匯成一泓清池,池面逾六千平方米,深可二十米許。從此,青山綠水相依相偎,春風吹皺,碧波不興,波光粼粼,宛如鑲嵌在市區東南隅的一顆明珠。流連池畔覽水色山影,聽蟲嘶鳥鳴,可以怡心神冶情趣忘物我。劉禹錫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傳世佳句寓含著景色天成,人重則重的深意。山明水秀,久旱不涸。泉城愛泉曾不後人,心曰斯是,唯我德馨,燕山、歷山冬泳隊諸君早夕盤桓,情有獨鍾,共倡立碑並踴躍輸將,市領導全力支持。承全國書法家協會沈鵬會長親題碑名。得山東證券有限公司慨然贊助。事遂得成,立碑護泉之肇,始整治綠化,更有望來日。
濟南市人民政府名泉管理辦公室
一九九八年冬立
劉禹錫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該名言,寓含著景色天成,人重則重的深意。故斯是硯池,唯我德馨。泉城父老,素重護泉。硯山歷山冬遊隊諸君子,朝夕盤桓,對此泉感情極深,提出立碑倡議,並踴躍輸將,市領導全力支持,幸得全國書法家協會沈鵬會長親題泉名,復得山東證券有限公司慨然贊助,事逐得成。立碑始,護泉之開端,整治綠化,更有望於來日。

建設背景


此碑之立,非文人墨客怡情遣興之作,實乃泉城兒女愛泉護泉明志之舉。嗟呼硯泉,雖無趵突、黑虎諸名泉之顯赫,然山水相倚,廣被半頃,常年不涸,秀色天成,頗足以裝點河山,娛悅泉城人民。奈何近年來,時有毀泉填泉之傳聞。硯泉碑有言,泉城愛泉,曾不後人。言猶在耳,豈能忘之。泉城之美,首在名泉,愛之護之猶恐不及,豈容毀之填之。自立碑日始,願毀泉之議息,填泉之論止。此碑之立,費貲萬金,幸得趙強、劉清永、尹志成、李玉柱諸君慷慨解囊,又得眾志士仁人踴躍輸將,更賴冬泳隊健兒涓滴成河,捐資者近三百眾,聚沙成塔,善舉遂成。嗚呼!硯泉,護之者眾,將日趨完美矣!
濟南東郊姚家鎮南有一山,因頂似硯池而得名;硯池山下有一泉,因山得名曰硯池。該泉水勢之大,水質之好,泉市無出其右,蓋因地處偏遠,道路難行,致使明珠湮沒,“藏在深閨人不識”鮮為人知。
關於硯池,眾說紛紜,下面講一個有關她得身世和入選名泉錄得故事:

石破泉涌

1958年全民大鍊鋼鐵,硯池山下群情鼎沸,揮鎬奪礦,採掘中有人誤觸地下龍脈,頓時泉水破石而出,水勢洶湧壯入井噴,隆隆有聲,霎時噴涌成泉。此時是1960年9曰24日夕陽西下時分。泉水常年不涸,因其無名,當地百姓逐以“礦坑”稱之。

申報冠名

1998年2曰16日,有好事者離休幹部王福隆受眾托為該泉申報冠名,經歷下政府以“歷下政字[1998]1號文(“關於同意對硯池命名的批複”)”正式立案,硯池逐以正名。

群眾泉薦

1998年8月15日,由濟南大學校長丁文方牽頭,山大教授顧依龍撰稿,聯合熱心愛泉人士215名,聯名上書市政府(“關於把硯池建成小型天然公園的報告”)9月1日陶安嶺副市長批轉市園林局孫培森局長辦理。

集資築碑

1998年9月4日,經醞釀集資築碑籌備小組成立,歷時半年動員300餘眾籌資近2萬元。某報社記者赴京求得書法家協會沈鵬會長墨寶“硯泉”二字。此間市名泉辦李世新主任鼎力扶助,延聘名匠勒石立碑。巨碑石欄,巋然矗立池畔;豐碑碧水,相映生輝,硯池景觀為之渙然,引來四方遊客。
2002年第二次集資築碑嵌於池壁山崖,碑如其泉,文如其水,曰“秀水天成”,景觀更上一層樓。二次施工宗策劃人馮崇傑。

入選名泉

自1998年6月至今,歷時5年半,經市名泉評審委員會專家實地調查認真評議,硯池榮登新七十二名泉大榜。她是我市唯一一處群眾推薦專家評定直接入選的新生名泉。硯池入選,順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