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文化

快餐文化

快餐文化就是只求速度不求內涵的一種現象,比如看名著只看精簡版,想學東西只想報速成班。快餐文化是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的產物,是人們對名利過多追逐的產物,是人們只求其名不求其實的表現。快餐文化只能填飽肚子,但沒有太多的營養,吃多了反而會壞了身子,食之無味,棄之不惜。

簡介


快餐文化,比喻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不注重深厚積累和內在價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現象。如今社會的節奏加快,隨著網路的進一步發展,快餐文化進入了瘋狂的時代,這慢慢演變成為一種時尚,衝擊傳統文化。所謂快餐只突顯“快”,但是缺乏營養,多吃無益。文化快餐同樣存在此類缺陷,既缺乏內涵,也不可能體現和代表主流,多啃也會無益。處於現代快節奏社會裡,快餐文化在部分滿足了人們追求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也帶來了它的負面影響

發展

快餐這個名詞,是非常時尚的,在1995年之前的各大辭典中,我們根本找不到它的影子。
這樣的一個概念,最先是從外國引進而來的。外國人發明了快餐,快餐文化也最先興起於國外。歷史上第一家快餐店是麥當勞兄弟的麥當勞,這個現在舉世聞名的快餐店,在初經營的時候也只不過是方寸地方、一張桌子、幾隻凳子,掛著破爛招牌餐風飲露的赤膊攤。
任何事物的發展靠的都是優勝劣汰,在競爭之中,麥當勞留了下來,外國人喜歡它的便捷,之後又出現了肯德基必勝客,形成了最初的快餐界,並且蓬勃發展,一發而不可收,究其原因,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人類越現代,生活節奏也就越快,什麼都快的時代,進食彷彿成為了一種累贅,一種褻瀆時間的活動,於是所有忙碌的人們都開始減少吃飯所用的時間,而這種隨叫隨吃,既不費時又美味可口的快餐便逐漸成為了主流。

形式

現在生活節奏快了,人們似乎需要一種快餐劇、快餐雜誌、快餐報紙用來解乏。風行各地的都市報、周末報,越辦越厚,可是厚厚的一摞,卻空空無物。原來的報紙有板有眼,五大元素齊全,現今的快餐報,標題可以是一句與文章並不緊密相關的話,多是為了吸引眼球,在新聞的寫作上,可以是武俠小說的文筆,也可以是流行語。連篇累牘地介紹著娛樂明星們的私生活,追逐他們的奇聞軼事、風流艷史;充斥著整版整版的廣告。有些報紙為了避免自己被完全快餐化,便有每周一期的“百花園地”,算是表明了自己尚有正統的文化。
通俗小說、通俗影視劇、流行音樂的風行,說明這種快餐也在迎合著人們的需要,因為正統的文學作品讓人挺費腦筋地思考。

產生背景

現代商品社會、現代高科技在改變著傳統文明的同時,也讓快餐文化得到快速的延伸,比如飛機、網際網路就是如此。數千公里,個把小時就能抵達。飛機上的每個旅客,多半沉默寡言,很少有人搭訕著交談,制式化了的空姐如同一個模子里倒出來的。

利弊


如今的城市千篇一律,如同香港的克隆品。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內地稍有些繁榮的城市一隅,便要扯上“小香港”一名,如今經濟發展了,的確是香港化了。全國的城市街道風景統一了,也制式化了,由線條組成的高樓大廈根本就分不出此城與彼城的區別。不看城市的細節,紐約東京、上海、北京、香港沒有質的區別,王府井大街上擺著的幾個銅人與曾經的皇家宮殿孤獨的立於成片的高樓之中,上海的城隍廟也以低矮的姿態尷尬地處在高樓之間的空隙上。天南地北的城市,本來有著時間上、空間上和文化上的差異,有著自己的傳統特色,可是這一切,在快餐時代都成了一個面孔,就如北京的麥當勞與香港的麥當勞、上海的麥當勞一樣沒有區別。全國都使用電腦噴畫的店招,清一色的電腦刻字,使得大街上充斥著濃濃的商業氣息。
在這個人口流動如此之快的現代社會,從個人到家庭;到周圍的朋友;到公司;再到國家。無不都是以多快好省的思路去創造財富和價值,然後又快速的消化掉。如果要在短時間內創造出大量的價值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讓人學會一項特定的行動操作,然後加快行動速度不斷重複。然而人是一種感性的好奇心強的動物,在每天往複的重複這些行動人就會感覺枯燥無味。但又沒有充足的時間去外面走走或弄點別的東西。這時候人要釋放壓力,在此情況下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視頻圖像音樂小說電子娛樂產品。能在短時內調動人的情感變化讓人沉入進去轉移注意讓大腦放鬆。
有時會深深懷念那種由當地書法家或愛好者寫就的店招,有時很想走一走那條由青石板鋪就的路面,那凸凹不平的石板記錄著先祖的腳印,彷彿記錄下歲月的滄桑,蒼勁的書法給店面增加了特有的文化品味,那風格各異的建築讓人流連忘返。好在有少數專家堅決保護著幾個有特色的城市的傳統建築,才給我們留下一個品味傳統文化的一個小小的空間。
不僅城市的風景如此,就是家居的裝修,也制式化,一味追求賓館式的華麗,沒有自己的特色,天南地北的家居面孔是一個模式,已經沒有什麼區別。於是我時時看著那套郵票——《中國民居》發獃,在這方寸之中,體驗著美。或許,我們這一代人就處於一個基於傳統文化和現代快餐文化的交匯點,我們就成了這一時代矛盾的結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