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謠

黃土謠

話劇《黃土謠》被評為“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該劇熱情謳歌了共產黨員誠信為民的高貴品質,鮮明突出了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主題。

演出單位


總政話劇團
黃土謠劇照
黃土謠劇照
由總政話劇團創作的話劇《黃土謠》進行了首場演出,歷時一年多之後,《黃土謠》於2005年9月7日 — 11 日前在“八一劇場”舉行了百場紀念演出。
鮮明突出了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主題。該劇創作演出陣容強大,編劇為總政話劇團團長、國家一級編劇孟冰,其作品《紅白喜事》、《老兵駱駝》、《桃花謠》等在軍內外有著廣泛影響;導演為國家一級導演胡宗琪,曾執導《老兵》、《滄海忠魂》、《我心飛翔》等劇,舞美設計黃海威、作曲郭鼎立、主演魏積安和孫濤等,在該劇的創作演出中使這部思想主題鮮明的話劇新作更具藝術性和觀賞性。

劇組介紹


職員表

藝術總監:孟冰
統籌:孔令義
監製:翟萬臣
舞美設計:黃楷夫
舞美設計助理:房駿駒
作曲:郭鼎立
燈光設計:武錚

演員表

演員角色備註
翟萬臣宋老秋
孫濤宋建軍
魏積安宋老貴
荊浩宋建國
傅佳宋建民
秦方桂花
王曉娟姣姣
柳楊小三紅
謝聯宋大腳
施展展宋唐
閆志秋老憋氣
茅菁樊三喜

時代背景


故事發生在改革開放后的黃土高原上,這個時候的社會大環境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走出山溝溝的部分人生活漸漸好起來,在經濟浪潮的衝擊下,社會上伴隨而來的負面影響使人們對信仰產生懷疑甚至瀕臨泯滅,只追求物質的富裕。而在黃河邊上的小山溝溝里,鳳凰嶺村那些被忽視的農民黨員,還保持著純潔的黨性,保存著心中的質樸。

主題


《黃土謠》的主題用劇中的話總結為:“在那些人花錢的時候,誰想到這是咱老百姓的錢,誰想到在中國,在黃河的邊邊上,還有一個村的老支書,在臨終前還惦記著還老百姓的錢了?”“……用繩子,把你們三個人栓到一起。”故事講述的是在特定時間背景下,偏遠山村裡那些生活的艱辛卻質樸、善良、保持著純潔黨性、有著黃土氣息的人們,對於債務償還問題的處理。通過三個兒子對債務處理態度的發展變化,展現信仰下的人性和親情,並隱晦的揭示經濟衝擊下的一些社會弊端。

劇情簡介


鳳凰嶺村黨支部書記宋老秋在生命彌留之際,把三個兒子叫到身邊,他交給兒子的不是“遺產”,而是欠下的一筆債。一年前,為帶領鄉親們致富,宋老秋帶頭辦起了磚廠,廠子倒閉后,共欠下全村老百姓集資和從國家貸款的18萬元。村黨支部原本制定了一個攤派到全體村民頭上的還債計劃,但宋老秋長子宋建軍是某部隊副團長,雖然正面臨轉業的種種矛盾,但他深知父親的心思,為了不讓國家受損失,為了不讓老百姓罵村黨支部,他提出由宋家三兄弟還18萬元。他的建議得到三兒子建民的支持;二兒子建國在深圳打工,雖賺了點錢,但卻不願承擔家裡的債務,為此,兄弟翻了臉……
村黨支部制定了一個攤派到全體村民頭上的還債計劃,但沒有通過
宋老秋對三個兒子說:父債子還
三個兒子一致同意替老爹還上他分攤的4萬元
兒子們雖然有了承諾,但宋老秋並沒有安心,他在彌留狀態中似乎聽到了鄉親們的哭聲和罵聲……
長子宋建軍深知父親的心思,為了不讓國家受損失,為了不讓老百姓罵共產黨,他在老爹面前立下誓言:這18萬,我一個人還!宋老秋笑著離開人世
《黃土謠》中沒有一句豪言壯語,寫的就是三天中對人的心靈拷問最後,即將復轉到省城當副處長的大兒子接過老父親的千金重諾,自己也乾脆回到本村本土,與鄉親們一起為改變生存環境而奮鬥
宋建軍在老爹面前立下誓言:這18萬元,我一個人還!宋老秋笑著去了。宋家父子的精神感動了鄉親們,在送別老支書時,鄉親們為他唱起他最愛聽的《走西口》。

矛盾處理


全劇分三幕:
①第一幕系扣——主要提出矛盾,借叔叔的口,敘述債務的產生及老支書的想法,將債務償還問題提出,說明鳳凰嶺村面臨的困難。在這部分里,完成人物初始形象的塑造,安插償還4萬債務時兄弟仨痛快應承的小解扣,為接下來的劇情迭起鋪墊。
②第二幕思想高潮——是全劇的思想衝突集中的體現,因為老支書是黨員,不願意讓老百姓吃虧罵黨不好,要自己的三個兒子承擔全部債務18萬餘,超出了三個兒子的承受,並得不到經濟條件最好、代表商人思想的二兒子的支持,進而兄弟間產生分歧與爭吵。形成一波三折的故事主線,完成人物性格和思想的對立展示。
③第三幕解扣——在相對節奏舒緩的環境下,將整件矛盾化解,兄弟和好如初。在本部分中,全面展示人物性格,升華人物思想,完成全劇的情感高潮。

藝術風格


本劇為現實主義作品,表現了質樸的人們黃土般的心靈和氣質。
1、舞台設置:舞台整體布置主色調暖黃,人物矛盾激烈或情緒低落時設置為冷色調,特別是在思想衝突加劇的第二幕後半段,建軍的思想得不到眾人的支持,有心灰意冷的情緒處加入冷色調,襯託人物心理環境。
2、風格化處理:①布景參加創作:活動牆的設置,讓場景的展示充滿立體感,使話劇充滿景深的改變,更具鏡頭感,符合現代人的觀賞心理。②人物服飾體現人物性格,並突出人物形象。比如二媳婦,在眾多暗淡的服飾里用突出的顏色提亮,吸引關注的目光。③人物設置:主要突出的三兄弟除外,推動情節人物每一幕均不同,使分幕特點鮮明,每一幕的節奏和氣氛均有特色化起伏。④細節設置:包括頂光的應用、道具的自轉。⑤人物方言化設置,加深了劇作的鄉土氣息和樸實的黃土味道。(第①條是我想到做不出的,第④條是我根本想不到的,藉助DVD的觀摩,明白很多設置是要經驗的積累不斷完善自己的)
3、節奏:整個劇目節奏相對緩慢。第二幕是故事跌宕起伏的重點段落,以之為例,先將故事按事件進行劃分,可分為:①建國、建民都有事情,等父親咽氣②二媳婦為到底有多少錢跟建國爭吵惹父親生氣③妻子跟建軍談話,女兒跟建軍談話,建軍跟父親談話④二媳婦情緒轉變⑤三兄弟談話⑥父親辭世,建軍應下債務。其中,第②⑤⑥段為情節起伏大段落,是升華情緒的重要段落,節奏相對新湊。特別是三兄弟談話,建軍扇出那一巴掌的時候瞬間定格,燈亮,響起畫外音,猶如劇目《雷雨》的炸雷,給人震撼。

人物小傳


1、建軍:是為了離開農村去當兵的,在父親的熏陶下,是最有黨性也是有極強道德意識和軍人作風的人,理解父親承擔全部責任的心情,重責任,為人耿直,見不慣官場上的虛假。即使自己受到社會歪風邪氣的排擠,也要堅持自己的原則,是錚錚漢子。
2、建國:歷盡艱辛闖出天地,知道錢來之不易,見慣了商場官場的紙醉金迷,骨子裡反感,卻又為了生存不得不應承拍馬。他是我認為最有“黃土性格”的人之一,那些圓滑和隱忍是作為走出去的山溝溝人用血淚換來的生存之道。他看上去小氣,不願意拿錢還債,其實是不願意把所有百姓的血汗錢拿出去讓貪官揮霍。他的孝心以及對哥哥弟弟的親情,是作為男人不好意思說出來、卻日日夜夜牽掛著的。在本劇中,他是矛盾的集中體,在親情金錢愛情中糾結。
3、二媳婦:是解扣的人,也是被解的扣。她的性格和思想在三幕劇中產生了轉變,是因為本質上她也是“勞動人民”,也是有黃土氣息的人,是她襯托著建國,一步步揭露出建國的本真。她過去見過很多男人,選擇了建國是選擇了那份真性情。
六、分幕分場:
全劇分三幕,劃分依據是以情節為線。
第一幕《遺願》,主要事件就是老支書臨死前交代孩子們替鄉親們還款。叔叔是引線人物,挑起場面,主持工作,交代整件事情的起因。
第二幕《還款難題》,主要事件是18萬三兄弟怎麼還、還不還的討論。
第三幕《結局》,主要事件是兄弟們決定完成父親的意願,還款。老人安心出殯。其中,二媳婦是主要引線人物,將誤會解除。升華了信仰和親情,以圓滿又令人心酸的結尾結束了整個故事。

創作過程


2004年5月31日由總政話劇團創作的話劇《黃土謠》進行了首場演出,歷時一年多之後,《黃土謠》於2005年9月7日 — 11日在“八一劇場”舉行了百場紀念演出。在這一年的時間裡《黃土謠》十易其稿,幾十家媒體爭相進行報道,累計演出近百場,30000餘人觀看了演出。
“生動的人物形象、個性化的語言、獨特的舞台設計”、“厚重、純樸、幽默、民俗
化、具有內在精神”、“令人思想和情感上有一種震撼”、“容量非常之大,超越了部隊的題材及其表現範圍”……來自方方面面的評價表明《黃土謠》是一部充滿時代感的力作。
《黃土謠》通過一個小村莊里的一個家庭,折射出中國農村乃至中國傳統社會的一種極具代表的精神選擇,以及蘊涵在這一選擇背後的倫理道德與價值觀念。在綿延的黃土高原,古樸敦厚的三尊窯洞,九曲迴腸的信天游中,《黃土謠》向觀眾講述了一部在當代社會山西農村裡發生的震撼人心的故事。
創作:一個普通人的故事
2003年,全國多家媒體報道了這樣一件事:湖南省辰溪縣黃溪口鄉蓮花村因辦磚窯廠失誤欠信用社貸款及集資款18萬元,為不讓國家吃虧,不讓老百姓承受因還債帶來的經濟壓力,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宋先欽主動承擔了還債義務。他帶領全家整整苦幹了十年時間,還清貸款和集資款(連本帶利)36萬元。這當中,宋先欽自己曾從磚窯上七米高處摔下來,三歲的孫子因無人照管不慎點燃做花炮的火藥被炸死,不愛說話的三兒子因長期超負荷的體力勞動竟在平靜的睡眠中離開人世。
總政話劇團團長孟冰在一個深夜從電視里看到以上報道后,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他在日記中寫到:宋先欽帶給我的感受是複雜的,也是多方面的。……他並不高大,他所遵守的不過是一個公民對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觀念和責任意識。一個普通人最基本的品格在今天竟然讓萬人矚目。於是,我想寫他,宋先欽。
2003年10月11日,孟冰趕赴湖南省辰溪縣黃溪口鄉蓮花村採訪,吃住在劇中原型人物宋先欽家裡,與宋先欽促膝交談,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形成了話劇《黃土謠》的創作構想。
2003年11月10日,孟冰赴晉西北的河曲縣採風。
2004年3月23日,翟萬臣副團長帶領劇組一行20人,專程趕赴山西省河曲縣體驗生活。演職人員深入農戶,做農家活,吃農家飯,與農民朋友促膝交談,感受民俗風情,學習當地語言和地方戲的表演技巧。
演出:觀眾好評如潮
話劇《黃土謠》於2004年3月8日建組,5月31日進行了首場演出。該劇一經公演,就以其崇高豐富的思想內涵,感人至深的故事情節,濃厚淳樸的鄉土氣息以及獨特的藝術魅力征服了無數的觀眾。許多單位主動與總政話劇團聯繫,要求包場觀看《黃土謠》演出。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國防大學等單位相繼包場觀看了演出,其中,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連續包了4場,1000多名黨員觀看。演出后觀眾留言上萬條。
●陝西省社科院黨組副書記胡熠,在謝幕時走上舞台含著眼淚和演員一一握手,說到“感謝你們關注農村,展現普通人身上的民族精神……”。
●國防大學學員代表蔡立山看完演出在留言薄上寫到“這個戲非常讓我感動,我是流著淚看完這個戲的,可以說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升華。這是一部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融為一體的一部話劇,弘揚了主旋律。它揭示了共產黨一心為公,執政為民品格,同時也弘揚了我們軍隊愛黨、愛人民。他來源於生活,劇本非常好,演的也非常到位,宋建軍決定自己還18萬元錢,很震撼人。”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於珍觀看演出后,登台與演員握手致謝“《黃土謠》把我帶到了幾十年前我入黨宣誓的那一時刻,讓我回想起了當年我對黨發出的誓言與承諾,《黃土謠》劇情生動、真切感人,使我受到了一次心靈的震撼與洗禮”。
●山東省滕州市吳所屯煤礦三大隊肖祖增在演出后的採訪中說“我從中央電視台《幕後》欄目看到了關於《黃土謠》的報道,非常感動。出差到北京正好趕上了總政話劇團《黃土謠》的演出,生平第一次看話劇,我沒想到我竟會這樣的震動,在大兒子把碗摔碎要一個人還錢的時候。我控制不住地流下淚來……”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研究生呂鵬,在看完演出后寫信到總政話劇團“我完全沒有想到我這個生長在城裡的孩子會被這樣一個農村題材的話劇打動。《黃土謠》的還債透著一股血性,一股男子氣。落幕時我坐在那裡一直發傻……”。
●國防大學研究生院學員(炮兵指揮學院基礎部幹部)徐錫岩在觀看演出后,留言道:“這是一部好作品。一部好的作品首先要能感染人、鼓舞人、激勵人,我是被感動了。我們從陝西參觀教學剛回來,特意去了當地的窯洞看了看。看了這個戲彷彿又回到了窯洞,感覺特別親切。整個場景、布局都比較真,戲的氛圍營造的非常的好,演員對人物的刻畫也很成功,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語言,刻畫了不同的人物性格,活靈活現……”
●北京部隊某部組織處處長蔡立山,演出后說:“我是流著淚看完這個戲的。可以說精神上得到了一次升華。這是一部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融為一體的話劇,弘揚了主旋律。很好的揭示了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作為一名軍人我感到很驕傲”
專家盛讚《黃土謠》
為把《黃土謠》打造成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舞台藝術精品,總政話劇團邀請了中國戲劇家協會、《劇本》雜誌社、《文藝報》社、總政宣傳部藝術局和國務院文化部召開專題研討會,聆聽專家評述,傾聽專家意見。各界人士看完《黃土謠》后稱被這個戲深深感染,紛紛發表評論,同聲盛讚《黃土謠》。
廖奔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
我總結這個戲有三個“應該”。第一個“應該”是,主旋律的戲應該這樣寫,第二個“應該”是,素材應該這樣處理,第三個“應該”是,題材就應該這樣表現。這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感應,一種心靈的撞擊,是一出打動人心的好戲。我覺得主旋律的戲應該這樣寫,我想呼籲那些擅長寫主旋律的作家好好看看這個戲,好好琢磨。
胡可 (總政文化部原副部長 中國戲劇家協會原副主席 劇作家):
這部戲把我們黨今天所強調的“三農”問題,由我們軍隊的劇作家和我們軍隊的話劇團體,把它深刻的反映了出來。這部戲,把農民問題、農村問題和當前社會上的腐敗現象都作了充分反映,寫了農民、農村和軍隊轉業幹部正義的責任感。這個戲說出了我們大家要說的心裡話,說出了我們所提倡、所歌頌的精神,說出了時代的主旋律,所以我看了非常滿意。
王曉鷹(中國國家話劇院副院長,導演):
看過戲后,我心裡真的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我覺得不光主旋律的戲應該這麼寫,凡用戲劇表達現實生活的時候,都應該提倡這樣一種創作狀態。
創作者們能夠用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去貼近這樣一個人群,這樣一種生活,那是當代藝術家應該有的情懷,是一種關注,是貼近生活的關注,不是居高臨下的關注。總政話劇團有一種軍隊的純樸,他們還能對這樣的情懷有一種關注,這是讓我非常感慨的。
歐陽逸冰 (中國兒藝原院長,劇作家):
看到這個戲第十分鐘時,我腦子裡冒出一句話:這是中國大地上最後的神話了,高尚得讓我睜不開眼睛……我很悲哀的說,以前有部電影叫《失信的村莊》,現在幾乎變成了“失信的大地”,這個老支書可信嗎?假如他是最後的神話,他對我們國家、民族又有什麼用呢?我們民族自己創造出一種高尚的道德規範,為什麼在今天就不能延續?即便是最後的神話又有什麼不好呢?這是最大的真實。
我覺得這個戲的最寶貴的價值就在於,它在回答一個時代很尖銳的問題,那就是在物慾橫流的時代里,或者說在滄海橫流這樣一個時代里,道德的位置在那裡?
只有對人民有使命感的藝術家才會聽到時代的需求。
齊致翔(中國文聯部組聯部前部長 著名劇作家 文藝理論家):
《黃土謠》使我從中得到這麼多感動和藝術欣賞,為什麼?它把黨員的責任和劇作家、藝術家的責任真正的融合在一起了。這部戲在呼喚道德的良知,同時對人的生命作出思考。
我們應該旗幟鮮明的讚揚那些貼近老百姓生活的現實主義戲劇,因為我們的國家雖然在發展,但始終處於各種各樣的艱難困苦之中,我們應該和國家和人民共勉。這部戲的魅力和張力就在於“良心”,而這個良心又不僅僅是責任,而是化為藝術在舞台上的一種再現。
《黃土謠》作為現實主義戲劇,既有嚴肅又有幽默,既有過去也有現在,把生命的衰竭和生命的不朽結合起來,最後達到生命的永恆。
劉彥君 (中國文學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
這部戲讓我很感動,它充分地展示了軍人的形象,但是它的容量非常之大,已經超越了部隊題材的表現範圍。這裡面寫到了一個軍人對於他的責任、農民以及土地的關係,也寫到了現代“走西口”的農民對於黃土地的感情。在二度創作上,通過運用一些視覺效果,如黃土、黃河以及一些音樂效果,《走西口》這首歌一直在回蕩,點明了時間的跨度以及民族和土地的永恆性。空間方面,黃土不僅僅是地域性的象徵,更是空間的一種延展,使人們的感動和思考超越這個家庭,而延展到更大的地域和空間,包括叫賣聲和吆喝聲,都有這樣的作用,這些充分表現了這部戲的厚重感,也表現了創作者開闊的眼界和很強的駕馭能力。
閻肅 (空政文工團一級編劇):
看這個戲,我是被感動了,而且流淚了。這台戲是三一律的戲,是現實主義的回歸。把沉甸甸的以人為本的命題,用一個非常漂亮的手段,把它製作出來。編、導、舞美、燈光和全體演員都非常到位。舞美製作非常漂亮,比如說窯洞的使用。經過導演處理以後,窯洞內外的使用非常合槽,像水一樣的流暢。看了以後,有《推銷員之死》的感覺,是一部“三貼近”的好戲。
趙立中 (中國畫研究院副編審 李可染基金會秘書長):
看了戲,回去我想了很多,我覺得這個戲抓得很對,很準確,尤其抓的是責任的問題,作為總政話團,一個部隊的專業文藝團體能夠這樣的關注農村,這一點很難,同時也非常可貴。這個戲很具有前瞻性。
黃定山(解放軍藝術學院戲劇系主任、教授、導演):
總的感覺是強大和力量,劇作的力量、導演的力量、演員的力量、舞台美術的力量,包括音樂的力量,都非常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這部作品整體的力量,是把人的力量呈現出來了,對人的開掘在作品中表現的非常強烈,而且具有如此大的藝術感染力。
這部作品當中透露出思想的開掘、人性的開掘,結構的嚴謹,層層遞進,更表現了總政話劇團的表演具有現實主義精神。胡宗琪現實主義的導演手法,黃海威舞美設計的大氣,郭鼎立音樂的恢弘和優美,都呈現的很好。
雷達 (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研究員):
這部戲真正切入到了當下的農村生活的矛盾之中,而且是反映二十一世紀農民遭遇到了的市場經濟、貧困和封閉,對農民的精神進行徹底透視的作品。我感覺到這個戲討論的高度和深度完全不落後於文學界的思考。這是一個道德神話,我們這個時代需要這樣的道德神話。《黃土謠》讓我受到了一次靈魂洗禮。
童道明:(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著名文藝理論專家):
我看完戲之後,感到非常震撼。這個戲無疑是現實主義的,但是我覺得這個戲裡面有一些表現主義的東西,把現實主義提高到了深思熟慮的激動人心的象徵主義,把現實主義襯托的更有光彩。老支書在死亡的邊緣而且是這口氣老咽不下來,我覺得很好。這部戲,亦莊亦諧。
從人物結構的角度來說,《黃土謠》作為一個弘揚主旋律的戲,成功的塑造了感情和人物,現在這樣感人的作品,這樣感人的戲不多,像戲中的老支書,他真正打動人的地方就是它完全恪守傳統倫理道德,而我們今天面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將傳統的倫理道德與我們現在的價值觀相結合,這部戲很成功。
蘇叔陽:(中國電影家協會原副主席,作家)
《黃土謠》這樣非常嚴肅的,解放軍的戲劇,作者仍然非常大膽的讓劇中人說了很多真實的事情。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這樣的戲劇來高舉這種批判的旗幟,用這種精神來樹立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在當前的戲劇界,這是一出非常清新的戲,它吹來一股非常清新的風。我相信中國話劇界頂樑柱的戲應該是這樣的戲。
這部戲可能會成為一部史詩劇,以在藝術形式上要追求一種氛圍,各種藝術形式都要運用上,這部戲現在看已經非常感人,震撼人。《黃土謠》應該是軍隊戲劇的一個代表,我是非常喜歡這個戲的。
鄒紅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黃土謠》的立意很高,他寫的是現代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懷。劇作家沒有限於一種單純的歌頌,而是設置了很複雜的關係。比如說農民問題、經商問題、下崗問題、新新人類等等,在這麼多的問題中,作者寫的主人公是宋建軍,寫的是一個即將從部隊轉業的年輕的共產黨員,給人看了以後是一種浩然正氣、震撼人心。這部戲可以考證人的靈魂,看了以後人人都會設身處地想,我能不能做到這一點。
其他人物寫的也是很好的,比如宋建國、姣姣和宋唐,非常真實,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幾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傅謹(中國戲曲學院研究員、著名文藝理論家)
每一個有良知的人看完這部戲以後,都會引起靈魂的震動以及對心靈的拷問。因為我們正處於經濟轉型期,在金錢面前,人的靈魂會發生扭曲,這部戲是對那種喪失良知的人的一種鞭打。作為一個弘揚主旋律的戲,成功的塑造了感情和人物,現在這樣感人的作品不多,這部戲很成功。從社會學的角度,我們可以批判這種社會結構的不合理,但一個藝術家不僅反映了這種社會結構,而且還找到了這種社會結構中足以感動人的地方。
王安葵 (中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前戲劇研究所所長 著名劇作家):
現在寫農村題材,寫農民能不能夠有比較高的藝術質量,這是一個問題。看了《黃土謠》之後,給了我一個肯定的回答。不管是戲曲還是話劇,不管寫什麼題材,關鍵在於對生活理解的深不深,在舞台上表現得深不深。我相信《黃土謠》在農村演,會受到農民的歡迎,在城市演,在知識分子看,同樣會感到非常震撼,受到藝術感染。劇作家、導演、演員對農村生活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人物身上都體現了一些很厚重的心靈的、情感的東西,兄弟之情,鄰里之情能寫的這麼感人,很見作者的功力。在我聽過的情歌裡頭,《走西口》是最讓人撕心裂肺的,他把農村裡這種不忍割捨,又不得不割捨的一種感情,把這種戀人之間的感情,對土地之間的感情表現得最強烈。每一段音樂響起的時候都會引發觀眾很多想象
這是一個很寫實的戲,但是又能看到寓言的味道,有很強的寓言意義。
張子揚 (廣電總局電視司副司長):
我是流著淚看完戲的。《黃土謠》是一部賦有詩意和象徵意義的現實題材的好戲。“詩意”體現在文本上、台詞上,包括導演運用的一些手段。象徵性就是它的沉重感。作為執政黨怎樣“取信於民”,我覺得這裡面有很大的象徵性,《黃土謠》具有這樣的重量感。這個戲寫的是我們當今現實生活缺少的,急需去呼喚,去召喚的感情。
鍾藝兵 (《文藝報》前主編 著名文藝理論家):
看了戲以後很震撼,這個戲的內涵非常豐富。一曲黃河邊上的《黃土謠》,歌頌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們的思想和心靈得到了一次洗禮凈化。這部戲更大的重要性,是它在創作上遠離了口號化、標語化,完全來源於現實生活,思想是隱蔽在情感的狀態和人的情感之中的。《走西口》這把生活在黃土地上的人的滄桑勾勒出來了。
李碩儒(中國青年出版社原副總編輯、美國華文文藝屆協會副秘書長):
我看了《黃土謠》之後的確很震撼,也覺得特別親切,在美國看不到中國語言的話劇,也看不到中華民族傳統,這種社會良知的呼喚。所以我看了之後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我看戲的時候,流了幾次淚。這部戲更多的價值就是價值觀的尋找,價值觀的提出。我感到創作者對於真誠、誠信的追求是有一種使命感的,它呼喚了我們中國的傳統文明,呼喚了中國共產黨的那種優良傳統。
沈毅 (中國劇協研究室前主任):
這是一部充滿時代感的力作,《黃土謠》讓我們看到一種民族精神。這兩年我看的本子比較多,總體上說來,好的本子太少了,這部戲能夠寫出在特定的環境中人們不同的心態。此外還有一點,這部戲沒有把人物臉譜化,只有真實的東西才是感動人的。
高鑒 (中國藝術研究院非人類口頭文化遺產研究所主任):
我坐到劇場以後,我就感到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創作集體,舞美對整個劇情的渲染是非常到位,給我非常親切的感覺,我甚至感到我也是黃土坡上面的一員,我插隊的時候就是這麼坐在上面,可以說是非常親切。
作為軍旅作品,它著重於宏揚人的一種精神,它非常注重它的渲染性。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戲從各個方面都調動了最好的狀態,宏揚了一種誠信、一種對人民負責的態度,我覺得這樣一種精神,你花多大的力量去渲染它都不過分。大家都得到了一種震撼,這無疑是這部戲的成功。而且我看戲那天有很多戰士,他們完全跟著劇情在走。我也是很久沒有感受到那樣的劇場效果了。
呂效平 (南京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研究所主任)
1、作為一部“主旋律”戲劇,它一如既往地是一部正劇。然而按照黑格爾的觀點,正劇缺乏價值,沒有多少重要性。
2、這個戲情節單純而衝突激烈。老爺子要告別人世了,兒子們回來辦喪事,因為懸置的十八萬的債務,老爺子不肯咽氣,兒子們心急火燎,也心知肚明。只要十八萬債務的歸還問題仍然懸置在那裡,老爺子就不咽氣。在他得到滿足咽氣后,承諾與推託的衝突又在兄弟和夫妻之間展開。如果說《立秋》的“事”多像高乃依的《熙德》,《黃土謠》之“事”少則像拉辛的《菲得拉》。《菲得拉》的情節樣式是高於《熙德》的。
3、這是一個優秀的戲劇情節,可惜沒有寫好人物動機。或者說,人物的動機有時是膚淺的,有時則來自概念。膚淺的動機有:大嫂之反對丈夫承擔還債義務,其中沒有任何出人意料的東西。另一種膚淺是老二的女朋友洗腳女子突然爆發出來的善良,除了被生活的銹跡掩蓋了的善良“天性”之外,沒有別的根據。概念化的動機則是老大,那個中校軍官想複員回到家鄉,重新辦起磚廠。如果我沒有聽錯的話,他說磚廠一年可以賺兩三萬,而兩三萬塊錢一個團職軍官轉業到地方,夫妻兩人省吃儉用,還是能夠積攢下來的,既然當初一心想脫離農村,這時候何須回鄉?在這個戲劇性的情節框架中,人物動機缺乏動力與張力,這是一種非常令人遺憾的狀況。這種狀態的造成,是因為作者不是要寫人性,而是要寫道德。他把道德當作人性中固有的主要東西。道德感當然是人性所固有的,但是相對於生機勃勃、無限廣闊和深奧的人性來說,道德是缺乏活力和分量有限的。不是不可以描寫一家父子承擔起在法律和道德上本來都不屬於他們的債務,但是,這裡需要才華來賦予這種超越了法律與道德的“聖徒”行為(實際上也是怪誕的行為)以動力十足、張力十足的動機。這個動機越有人性的意味,則越動力十足和張力十足從這一“聖徒”的行為中,實際上既可以挖掘出悲劇性,也可以挖掘出喜劇性來。但必須人性出發而不是從道德出發。我說過,“主旋律”戲劇是拒絕悲劇樣式和喜劇樣式的,它棲身於道德框架內,站在道德的地面之上,不肯飛升到阿波羅的高度以獲得觀照人生的自精神,當然只能把道德當作絕對的東西,看不到其中的荒謬性,即悲劇性和喜劇性的東西,於是只剩下了“正劇”這個道德的奴僕。
4、問題出在這個戲的主題上。用人性難以達到的“聖徒”境界來教育和感化國民,其結果不是孵化出虛偽的人,就是孵化出愚昧的人。我反感這個戲向人性索要它難以達到的高度。
5、新聞事件的存在不能為這個戲辯護。且不說各級宣傳部門已經為製造道德榜樣說過多少謊,即使這個故事是絕對地真實的,戲劇仍然有權利拒絕“可能發生但卻不可信的事”improbable possibilities),而要求“不可能發生但卻可信的事”(probable impossibilities)。(亞里斯多德《詩學》第24章)
6、在一個國家領導人尚不需要承擔公開個人財產的法律與道德義務的國家,宣傳一個鄉村黨支部書記和他的兒子們為避免國家財產受損失、避免增加貧困鄉親的負擔,主動承擔起從法律和道德的角度看都不屬於他們的債務,用這種“聖徒”的行為來感動走進劇場的公民,這使我想到了“虛偽”和“愚弄”這樣兩個詞。

獲得榮譽


●2004年8月,《黃土謠》參加了第八屆全軍文藝會演,成為參演劇目中獲獎最多的作品。
●2004年10月,《黃土謠》參加由文化部、北京市政府和總政治部聯合舉辦的慶祝建國55周年優秀現代戲展演,受到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2005年5月,《黃土謠》參加了“總政話劇團首屆戲劇演出季”的演出。
●2005年7月,《黃土謠》被中宣部、文化部、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話劇藝術研究會列入“塑造新時期優秀共產黨員形象戲劇作品”座談會劇目之一。
《黃土謠》的推出,引起了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中國文化報》、《文藝報》、《娛樂信報》分別以“話劇《黃土謠》:在京公演引起強烈反響”、“《黃土謠》一曲謳歌主旋律的壯美歌謠”、“《黃土謠》洗禮觀眾心靈”為題,整版的篇幅刊登了專家的意見,《解放軍報》、《農民日報》、《劇本》、《中國戲劇》及新浪網等媒體以大量篇幅刊登了專家的評論文章。中央電視台(一套、三套、七套,教育三台)、北京電視台、北京文藝電台、《人民日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北京日報》、《晨報》、《工人日報》等媒體也分別報道了《黃土謠》演出的消息。

演出百場


2005年9月7日《黃土謠》在“八一劇場”的百場紀念演出中,總政話劇團為了回饋觀眾,所有的觀眾都是免費入場觀看。
一個普通的農民,一段真實的故事,一遍又一遍的走西口,滿是疊詞的西北口音,將交織出怎樣震撼人心的樂章?
話劇《黃土謠》演出大事記
2003年10月11日,孟冰赴湘西採訪宋先欽;
2003年11月10日,孟冰赴晉西北河曲縣採風;
2004年2月,話劇《黃土謠》完成劇本初稿;
2004年2月——5月,劇本論證、修改及排練;
2004年3月23日,劇組赴晉西北河曲縣體驗生活;
2004年5月31日,《黃土謠》在八一劇場首場演出,觀眾反響強烈;
2004年5月——11月,話劇《黃土謠》連續演出;
2004年7月30日,中國劇協、《劇本》雜誌召開話劇《黃土謠》研討會,會議由廖奔同志主持,30多位專家對《黃土謠》展開了討論;
2004年8月3日,《文藝報》主辦話劇《黃土謠》研討會,文藝報常務副主編、作家、評論家范詠戈、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主任雷達、國務院文化部電視司副司長張子揚等全國著名戲劇專家進行了熱烈的研討、座談;
2004年11月19日—21日,《黃土謠》走出八一劇場,赴海淀劇院演出,接納社會各界觀眾2200餘名,並邀請了該劇故事原型宋先欽觀看了演出;
2005年3月——9月,《黃土謠》在八一劇場連續演出;
2005年3月16日—18日,《黃土謠》為配合國家機械工業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作專場演出2場,受到其單位領導及觀眾的極高評價,隨後又加演兩場。1000多名黨員觀看了演出;
2005年5月10日,文化部藝術司召開專題研討會,藺永均副司長、王福麟、熊源偉、戴路、歐陽逸冰、徐翔、王福麟、盧昂、曹其敬等國內戲劇專家對《黃土謠》的創作演出進行了認真地點評,孟冰、胡宗琪、黃海威、魏積安等主創人員參加了會議;
2005年5月11日—19日,在總政話劇團舉辦的“2005總政話劇團首屆戲劇演出季”期間,《黃土謠》為國家行政學院等單位作專場演出,共接納軍內外各界觀眾3000餘人。在為國家行政學院260名司局級幹部任職班學員演出時,因個別單位開挖基礎,造成白石橋地區大面積停電40分鐘,在場全體觀眾無聲等待,無一人離席;
2005年6月29日,《黃土謠》為中國戲劇家協會第6次全國代表大會作專場演出,400多名“劇代會”代表和工作人員出席觀看了演出;
2005年7月下旬,中宣部文藝局、文化部藝術司、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聯合召開“塑造新時期優秀共產黨員形象戲劇作品”座談會,我團話劇《黃土謠》被確定為座談會討論的八台作品之一。
《黃土謠》自排演以來演出逾百場,四總部機關、國防大學、海軍、空軍、第二炮兵、武警部隊、駐京軍隊院校和文化部、中國劇協、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以及戲劇專家和社會各界觀眾觀看了該劇,接納觀眾30000多名,演出場場爆滿、好評如潮,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