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小腦炎
急性小腦炎
急性小腦炎又稱為急性共濟失調綜合征,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急性小腦炎多繼發於某些兒童期感染性疾病,如麻疹、百日咳和猩紅熱等,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急性小腦炎的發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與急性病毒感染有關。急性小腦炎以眩暈、步態蹣跚、站立不穩、辨距不良、構音障礙等為主要表現。急性小腦炎的治療以對症治療為主,明確病原體后針對性抗病毒治療,癥狀重時可用激素治療,出現明顯顱內壓力增高時可予外科手術治療。急性小腦炎多為良性病程,大多預后良好,但也有少數病人可出現小腦腫脹等而危及生命。
● 神經內科、感染科、急診科
● 急性小腦炎的發生可能與急性感染或疫苗接種有關,常見致病因素包括:
● 水痘病毒
●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 麻疹病毒及風疹病毒
● 疫苗接種
● 皰疹病毒
● 急性小腦炎急性起病,多見於兒童,也可見於成人,可有前驅感染史或疫苗接種史。
● 最常見的癥狀為頭痛、噁心、嘔吐,常伴有頭暈、視物旋轉、走路不穩、言語障礙等,可伴有發熱,重症患者中可見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
● 確診急性小腦炎需要進行體格檢查、腰椎穿刺術、頭顱CT、頭顱核磁等相關檢查。
● 體格檢查
● ● 體格檢查發現肢體及軀幹共濟失調、眼震、肌張力及腱反射低下等體征提示該診斷。
● 腰椎穿刺術
● ● 行腰椎穿刺術留取腦脊液行腦脊液常規、生化及病原學檢測,急性期可有蛋白及淋巴細胞數的輕度增高,少數病人病原學檢測可檢出病原體。
● 頭顱CT、MRI
● ● 頭顱CT、MRI有助於顯示顱內是否有佔位性病變。
● 醫生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及頭顱核磁表現診斷本病。
● 急性起病,多見於青少年、兒童。大部分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胃腸道或其感染疾病,少部分病人可無前驅感染史。
● 以小腦損害癥狀、體征為突出表現:眩暈、站立、行走不穩,如醉酒狀;爆破樣言語;少數可有眼震;四肢肌張力減低;雙側指鼻、跟膝脛試驗不穩,輪替實驗笨拙;睜眼、閉眼均站立不穩,步基寬。
● 腦脊液檢查蛋白可輕度升高。
● CT、MRI可顯示是否有顱內佔位性病變,有助於鑒別診斷。
● 本病需要與小腦膠質瘤、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累及小腦、血管炎、小腦發育不良性神經節細胞瘤等疾病進行鑒別。
● 如果出現頭痛、噁心、嘔吐、言語障礙、行走不穩等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醫生通過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等可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 急性小腦炎的治療以對症治療為主,如抗病毒、抗細菌治療,病情加重時可予激素治療,出現顱內壓增高等相關表現時可予外科手術治療。
● 病原體明確后,針對病原體予抗病毒治療。
● 重症患者或癥狀進行性加重時,應用激素,減輕水腫,緩解癥狀。
● 進行性意識障礙、腦幹受壓引起呼吸衰竭時,緊急行顱后窩減壓術挽救生命。
● 病情加重可致小腦水腫等引起顱內壓增高,危及生命。
● 少數可能遺留走路不穩、智能障礙、記憶力障礙等後遺症。
● 急性小腦炎積極規範治療后一般於1周至6個月內痊癒,平均病程2個月,有個別病例延至2~3年後恢復者,少數可留有走路不穩、智能障礙、記憶力障礙等後遺症。
● 小兒較成人預后更好。病程短,治癒率高。
● 出現感染性疾病時及時診治,以免貽誤病情。
● 疫苗接種后出現眩暈、走路不穩等癥狀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