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模式

有一定行動內容的相對穩定的策略名稱

策略模式是指有一定行動內容的相對穩定的策略名稱。策略模式在古代中又稱“計策”,簡稱“計”,如《漢書·高帝紀上》:“漢王從其計”。這裡的“計”指的就是計謀、策略。策略模式具有相對穩定的形式,如“避實就虛”、“出奇制勝”等。一定的策略模式,既可應用於戰略決策,也可應用於戰術決策;既可實施於大系統的全局性行動,也可實施於大系統的局部性行動。

簡介


策略模式作為一種軟體設計模式,指對象有某個行為,但是在不同的場景中,該行為有不同的實現演演算法。比如每個人都要“交個人所得稅”,但是“在美國交個人所得稅”和“在中國交個人所得稅”就有不同的算稅方法。
策略模式:
● 定義了一組演演算法(業務規則);
● 封裝了每個演演算法;
● 這族的演演算法可互換代替(interchangeable)。

組成


—抽象策略角色:策略類,通常由一個介面或者抽象類實現。
—具體策略角色:包裝了相關的演演算法和行為。
—環境角色:持有一個策略類的引用,最終給客戶端調用。

應用場景


應用場景:
1、多個類只區別在表現行為不同,可以使用Strategy模式,在運行時動態選擇具體要執行的行為。
2、需要在不同情況下使用不同的策略(演演算法),或者策略還可能在未來用其它方式來實現。
3、對客戶隱藏具體策略(演演算法)的實現細節,彼此完全獨立。

優缺點


優點

1、策略模式提供了管理相關的演演算法族的辦法。策略類的等級結構定義了一個演演算法或行為族。恰當使用繼承可以把公共的代碼轉移到父類裡面,從而避免重複的代碼。
2、策略模式提供了可以替換繼承關係的辦法。繼承可以處理多種演演算法或行為。如果不是用策略模式,那麼使用演演算法或行為的環境類就可能會有一些子類,每一個子類提供一個不同的演演算法或行為。但是,這樣一來演演算法或行為的使用者就和演演算法或行為本身混在一起。決定使用哪一種演演算法或採取哪一種行為的邏輯就和演演算法或行為的邏輯混合在一起,從而不可能再獨立演化。繼承使得動態改變演演算法或行為變得不可能。
3、使用策略模式可以避免使用多重條件轉移語句。多重轉移語句不易維護,它把採取哪一種演演算法或採取哪一種行為的邏輯與演演算法或行為的邏輯混合在一起,統統列在一個多重轉移語句裡面,比使用繼承的辦法還要原始和落後。

缺點

1、客戶端必須知道所有的策略類,並自行決定使用哪一個策略類。這就意味著客戶端必須理解這些演演算法的區別,以便適時選擇恰當的演演算法類。換言之,策略模式只適用於客戶端知道所有的演演算法或行為的情況。
2、策略模式造成很多的策略類,每個具體策略類都會產生一個新類。有時候可以通過把依賴於環境的狀態保存到客戶端裡面,而將策略類設計成可共享的,這樣策略類實例可以被不同客戶端使用。換言之,可以使用享元模式來減少對象的數量。

實現:


出行旅遊:

代碼實現:

classAirPlanelStrategyimplementsTravelStrategy{publicfunctiontravelAlgorithm(){echo"travelbyAirPlain","
\r\n";}}classTrainStrategyimplementsTravelStrategy{publicfunctiontravelAlgorithm(){echo"travelbyTrain","
\r\n";}}classBicycleStrategyimplementsTravelStrategy{publicfunctiontravelAlgorithm(){echo"travelbyBicycle","
\r\n";}}classPersonContext{private$_strategy=null;publicfunction__construct(TravelStrategy$travel){$this->_strategy=$travel;}publicfunctionsetTravelStrategy(TravelStrategy$travel){$this->_strategy=$travel;}publicfunctiontravel(){return$this->_strategy->travelAlgorithm();}}//乘坐火車旅行$person=newPersonContext(newTrainStrategy());$person->travel();//改騎自行車$person->setTravelStrategy(newBicycleStrategy());$person->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