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宜樓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徠二宜樓,位於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為蔣氏十四世蔣士熊所建,落成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

二宜樓前後建造30年,佔地面積9300平方米,直徑73.4米,是福建省內同類建築中單體最大的雙環圓形土樓。二宜樓樓內共存有壁畫593平方米、226幅,彩繪99平方米、228幅,木雕349件,楹聯163副,被譽為“中國南方壁畫博物館”。

1996年11月20日,二宜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定並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蔣氏蔣景容因倭寇騷擾,由海澄鵝養山遷到仙都鎮大地村肇基。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蔣氏十四世蔣士熊選擇土樓地址,購買土地良田約1000多畝。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蔣士熊募建玄天閣后,著手規劃土樓。
清乾隆三年(1738年),華安縣土樓基礎工程完成,其間改造河道500多米,建造亭台兩座,挖掉小山包一座。
徠清乾隆五年(1740年),華安縣土樓主體工程全面動工。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華安縣土樓竣工,安溪縣進士劉瑞紫題寫樓名二宜樓。
二宜樓
二宜樓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國民黨軍隊為抓人曾圍攻二宜樓3個月,用迫擊炮轟二宜樓,南牆上殘存有彈孔。
1988年,台灣《漢聲》雜誌3位編輯和幾位土樓研究專家,聯合組成“福建土樓”之旅,歷時36天,共調查了包括二宜樓在內70餘座土樓。
1992年7月,中央電視台《中國民居》攝製組把二宜樓作為福建土樓的優秀模式進行全面、重點的拍攝。

建設背景


名稱由來
“宜丁宜財”是蔣士熊創建二宜樓的初衷,寓意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內宜外、宜子宜孫、宜男宜女、宜樓宜人、宜文宜武。

建築特色


二宜樓佔地面積9300平方米,坐東南朝西北,圓樓直徑73.4米,底層牆厚2.53米,通高16米,全樓分十二單元,共192開間。
二宜樓兼有內通廊式和單元式兩種圓樓的優點,內環平房為透天厝,設廚房、餐廳。外環樓每單元各四間。底層為卧室、客廳;第二、三層為卧室、倉庫,第四層為各單元祖堂;底層外牆設12個“之”字形傳聲洞,便於內外聯繫、傳遞信息。頂層的外側將牆體減薄,設1米寬的隱通廊,以彌補單元式土樓防禦時各自為陣的不足。通廊與各單元祖堂均開門相通,向外設觀察、射擊窗56個,槍眼23個。
二宜樓中心是公共場所的內院,場地上可晾晒衣服和農作物,院中有兩口古井,分名為陰泉和陽泉,組成太極的陣型。

主要景觀


文物遺存

二宜樓內共存壁畫226幅,彩繪228幅,木雕349件,楹聯163副,內容有花鳥、山水、人物等。二宜樓樓內還有西洋半裸女畫像、西洋鍾和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紐約時報》和《紐約晚報》。
二宜樓秋色

文化活動


歷史人物
蔣士熊(1678—1744年),仙都鎮大地村后井自然村人,排行第五,擇址蜈蚣山麓從后井遷出,居二宜樓,為第二后井人,故時人稱“后井二”。蔣士熊少時家貧,外出謀生,雄心壯志,中年後衣錦還鄉,積巨資建造大土樓。蔣士熊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選擇二宜樓地址;雍正十三年(1735年)開始規劃二宜樓;清乾隆九年(1744年),蔣士熊積勞成疾,工程未競而辭世。
活動
2018年5月21日,二宜樓演繹了一場裸眼3D燈光秀。
2019年10月1日-2019年10月7日,二宜樓舉辦首屆大規模國際小丑節。二宜樓3D燈光秀

價值意義


文物價值
二宜樓構築了古代戰略防禦體系與居住空間結合的典例之作。二宜樓融歷史學、地理學、建築學、軍事學、哲學、美學和民俗學為一體,整個建築追求天地人和諧的統一,是中國傳統風水理論的一大實踐。
二宜樓
二宜樓

保護措施


1996年11月20日,二宜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定並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7月6日,二宜樓作為福建土樓的組成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旅遊信息


地址
二宜樓位於福建省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
門票
成人票價:70元/人。
身高1.2米—1.4米兒童半票:35元/人。
二宜樓
二宜樓
交通
自駕:從漳州市出發,經永漳高速/S208、金上線到大地土樓群。
小吃
二宜樓周邊有木錘酥、糍粑等特色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