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8條詞條名為父親的結果 展開
- 1980年羅中立創作的油畫
- 2011年筷子兄弟演唱歌曲
- 2006年崔京浩演唱歌曲
- 劉和剛演唱歌曲
- 2002年王棟等導演電視劇
- 親屬關係稱謂
- 《魔道祖師》中角色
- 2011年筷子兄弟製作電影
- 2004年劉和剛發行專輯
- 梁曉聲創作的小說
- 詞語
- 2007年李軍虎導演紀錄片
- 2020年佛羅萊恩·澤勒執導電影
- 葉赫那拉·思偍
- 郭達、蔡明表演小品
- 2002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電影
- 曹其敬導演話劇
- 孟楊演唱歌曲
- 印度2006年Ravi Chopra導演電影
- 王義著紀實文學作品
- 林媚演唱歌曲
- 電視劇《胡楊女人》插曲
- 第1輯
- 戰爭的傷口
- 旅行團演唱歌曲
- 伊朗1996年馬基德·馬基迪導演劇情片
- 鐵熱沁夫演唱歌曲
- 夢達演唱歌曲
- 趙駿演唱歌曲
- 匈牙利1966年伊斯特凡·薩博導演劇情片
- 2013年由梁文哲執導,李雪健、羅昱焜主演的微電影
- 陳泓志演唱歌曲
- 法國2011年阿蘭·卡瓦利埃執導電影
- 2009年徐新軍編寫圖書
- 樊露花演唱歌曲
- 艾爾肯演唱歌曲
- 曹金鵬演唱歌曲
- 凹凸詩歌作品
- 韓國2009年Sticky Monster Lab導演動畫短片
- 趙曉攀創作現代詩
- 小右演唱歌曲
- 席雄飛導演微電影
- 名威演唱歌曲
- 秦玉河文學作品
- 李健演唱歌曲
- 筷子兄弟音樂專輯
- 2009年胡彥斌演唱歌曲
- 毛俊輝參演的小劇場節目
父親
1980年羅中立創作的油畫
《父親》是當代畫家羅中立於1980年創作完成的大幅畫布油畫。現收藏於中國美術館。
該畫用濃厚的油彩,精微而細膩的筆觸,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摯、純樸憨厚的普通農民形象。即使沒有斑斕奪目的華麗色彩,也沒有激越蕩漾的宏大場景,但作者依然刻畫得嚴謹樸實,細而不膩,豐滿潤澤。背景運用土地原色呈現出的金黃,來加強畫面的空間感,體現了人物形象外在質樸美和內在的高尚美。
油畫《父親》
畫中人物頭裹白布、手端舊碗且在陽光照射下滿臉黝黑,其臉上有,似歲月的刀刻出、又似五線譜譜寫的皺紋,眉弓上有,如早晨葉片上的露水,大粒而欲滴的汗珠,還有凸出的眉弓與凹陷的眼睛,高挺的鼻樑、寬厚的鼻翼以及鼻樑右側粗黑大顆的苦命痣,僅剩一顆門牙、半張的嘴、乾裂的唇和手中端著的這碗渾水,形成呼應,似乎這老人剛經過一陣辛苦的勞作,口乾舌燥,正想端著水喝,突然來了一個熟悉或陌生的人,老人眼光注視著這人的情景。
《父親》是1980年羅中立根據在大巴山生活的體驗,以及與農民結下的深情,創作的作品。
20世紀70—80年代,社會處於變革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主體意識開始覺醒,藝術的表現意識深化,這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客觀的環境。反映在藝術創作上,藝術家開始對周圍身邊的瑣事及普通人民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改變了以革命領袖為主要描繪對象的創作方法,《父親》就是在這樣一個良好的氛圍下應運而生的。
《父親》中的藝術形象來源於一位名叫鄧開選的普通農民。20世紀70年代農民進城主要是淘糞,把糞作肥料。為了這個肥料,生產隊、公社之間經常發生爭鬥,就是為了這個肥料,畫家附近的廁所里都有農民住在裡面,那時候城裡面每一個廁所都有農民住在裡面。農民過年的時候也守在那個地方,所以農民的那個神態和姿勢,引起作者很大的震動,之後,他就畫了守糞的農民,又畫了一個當巴山老赤衛隊員的農民,最後才有了現在這幅作品,開始畫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后改成《我的父親》,最後去掉了“我的”二字更名為《父親》。
局部圖
作者深諳農民的困苦,懂得農民的歡樂,更理解農民的需求。《父親》能夠激起人們對於普通農民由衷的熱愛、讚美和強烈的責任感,激起人們發自內心的感情波瀾,而不只是一聲悲天憫人的長嘆。藝術融鑄入人們的思想感情之中,深刻地表現出中國農民的力量和希望。命運給予他為土地的興衰而抗爭的責任,命運同時也給予他為家庭的成敗而打拚的勤奮,命運給予父親善良的心,純樸的情,與世無爭的信念,在陽光下曬得那麼自然黝黑的皮膚。即使這一生沒有受教育的機會,也從未有一聲嗟怨,只要看到那秋日陽光下大片大片的金黃,微笑就一年一度地湧上心田。當人們凝視一個陽光下的慈父時,它的意義已不僅限於農民的力量所在,人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它已經涉及了人類靈魂的象徵。
局部圖
該畫的人物形象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老年農民形象,老人枯黑,乾瘦的臉上布滿了象溝壑,又如車轍似的皺紋,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帶著懇切的目光,象是在緬懷過去,又象是在期待未來,讓人們感受到那牛羊般的善良目光的“通視”。乾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許久,僅剩一顆門牙的嘴裡不知飽嘗過多少的酸、甜、苦、辣,猶如耙犁一般的破傷的大手捧著一個破了又被重新鋦起的粗瓷碗在喝水,細小毛孔里滲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稀疏口鬍鬚,還有那象徵著悲劇色彩的苦命痣,都無不打上了他艱苦勞動,生活悲慘的烙印,站在這幅巨大的肖像畫面前,使人們感到了他身上特有的煙葉味,感到他的肌膚在抖動,他的血液在奔流,叫人們思考,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激起廣大觀眾的共鳴。面對《父親》,使人們感到這是一個飽經滄桑,卻又永遠對生活充滿希望、期待,有著樂觀精神和堅韌的奮鬥力的普通老農民,在他身上彙集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的百折不屈的創造力,這種強烈的視覺效果在觀眾的心中產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偉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的,正是羅中立毫不遮掩的把農民的“丑”真實的表現出來,才使得“父親”的形象更加真實可信、有血有肉。
鮮明的影象總是能一下射入腦海,深入人們的心靈。面朝著的黃土,背朝著的天,混著泥土的汗水,深邃不見的眼,這就是作者要表達的農民一生的縮影。
局部圖
同時,作者在基本上沒有故事情節的頭像中通過放大細部的方法,描繪真實感和加強藝術感染力。在這裡,細節的真實不是自然主義式的不加取捨地羅列,而是深思熟慮的、別具匠心的藝術創造。一方面極端的填密、細緻(面部的刻畫),一方面相當的抽象和概括(背景),僅取頭部和捧著花瓷水碗的雙手的部分,並使用特大的畫幅造成不平凡的效果。
評論家、版畫家曾景初:“《父親》不是某一個農民的父親,是我國經過十年浩劫的八億農的父親。但他生活在最下層,過著不聲不響的勤勞艱苦的生活,從他身上,可以看出我國農村的縮影。”
中央美院教師邵大箴《也談〈父親〉這幅畫的評價》:“《父親》確實表現了我國當代農民的疾苦,但它遠非只是客觀地再現農民生活的苦楚,而是表現了仍然艱苦的勞動和生活條件下,老一代農民勤勞、樸素和任勞任怨的優品質。”
廣東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李偉銘《也談油畫〈父親〉——兼與邵養德同志商榷》:“羅中立把對農民的同情、憐憫感慨,變成了對父親’勤苦、平凡而又偉大的勞動生涯的肯定和讚揚,執著地表現了他對養育我們的中華土地的深沉的愛,執著地表現了他強烈要求加速實現四個現代化,迅速地改變“父親”不應有的相對貧窮、落後的生活狀態的喊叫!”
1980年12月20日,《父親》獲得第二屆“中國青年美術展”一等獎。
《父親》被選為蘇教版教科書《高中語文·現代散文選讀》中的插圖。
2015年06月19日,“走向西部——中國美術館經典藏品西部巡展·重慶”在重慶美術館開幕。包括羅中立《父親》等98件中國美術館館藏西部主題作品亮相,這是繼中國美術館收藏之後,《父親》原作首次“回家”。
2020年7月1日,該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崇高的信仰——中國美術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美術作品展”中展出。
羅中立與《父親》
曾獲第二屆中國青年美展金獎、四川優秀作品獎,作品收藏於中國美術館、比利時國家歷史博物館、台灣山藝術美術館,出版畫冊有《羅中立油畫集》、《羅中立油畫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