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豐
西安豐
江蘇省寶應縣西安豐鎮地處揚州、鹽城、淮安三市交界處,東臨射陽湖,北倚綠草盪,十里荷香,生態優越。涇安公路、安流公路穿境而過,西鄰京滬高速,北傍沂淮鐵路,境內河網交錯、溝渠縱橫,水陸交通極為便利。轄10個行政村、122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9個居民小組。面積58.39平方公里,耕地16.95平方公里,湖盪面積28.14平方公里,人口3.8萬人。集鎮建成區面積2.5平方公里,形成以水晶大道、興安路、向陽路、騰飛路、小康路、子金路、交通路為主體的三縱五橫的道路主框架。村級道路基本實現硬質化、村村通。
徠西安豐鎮是有著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古鎮。現鎮人民政府駐地集豐村暨居委會,西漢時期即形成村莊。吳王劉濞曾駐兵、屯糧於此,取“平安”、“豐收”之意,故名安豐。西安豐鎮是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淮寶支隊在這裡開展敵後鬥爭。1943年4月,淮鹽寶辦事處在此成立,5月,中共寶應縣委、寶應縣政府在此誕生,蘇中黨校、蘇中公學、《蘇中報》社、華中印鈔廠都曾遷駐於境內。粟裕、陳丕顯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裡戰鬥過。1945年7月蘇中地區青年代表大會會址在該鎮原固晉村。西安豐1943年置安豐區,1958年撤區改鄉,1960年改公社,因與興化縣安豐同名,1981年改稱西安豐,1983年復改鄉,1989年撤鄉建鎮。西安豐鎮人文底蘊豐厚,有著優良群眾文化傳統,民間群眾文體活動長盛不衰,素有“文體之鄉”的美譽。每逢喜慶節日,全鎮十多支舞龍隊狂舞金龍,有蓮廂、踩高蹺等活動助興,該鎮舞龍隊曾代表揚州市組隊參加全省舞龍大賽。每年的農曆三月十八,該鎮還舉辦一年一度的水晶節暨都天廟文化商會。先後被江蘇省命名為“群眾體育先進鎮”、“群眾文化先進鄉鎮”、“科技先進鄉鎮”。該鎮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堅持“一業為主,兼顧其它”,形成以水晶玻璃工藝品為主導,鋼管塑管、船舶配件、通訊電纜、機械加工、焦炭金屬、農副產品加工齊發展的產業格局,素有“水晶之鄉”、“中國水晶第一鎮”的美譽。
“十五”以來的五年,是西安豐鎮經濟社會發展較快的五年,五年來,該鎮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廣大幹部群眾,阻擊非典,戰勝洪澇,排除條紋葉枯病的干擾,緊緊圍繞“兩個翻番”的目標,以敢為人先的膽識、超常規的氣勢,突出工業強鎮戰略,以招商引資為拉動,以項目建設為中心,紮實推進各項工作,全鎮上下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2005年是西安豐鎮全面加快發展的一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6億元,比上年增長40.88%,其中第一產業1.81億元,第二產業 5.68億元,第三產業1.13億元,分別增長17.25%、50.22%和20.56%。綜合財政收入穩中有增,實現2754萬元,增長15%,其中國稅收入699萬元,地稅收入191萬元,分別增長47%、55%。大力推動全民創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7 328萬元,增長17.02%。完成工業技改投入9 700萬元,增長102%。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5 102元,增長10.91%。
2005年完成工業產值5.68億元,增長50.2%。實現工業開票2.18億元,增長70.3%。規模企業開票銷售實現1.62億元,佔全部工業開票的74.31%,列統企業總數達12個,實現一年翻一番。重點企業發展加快,銀星公司年銷售達5 000萬元。產業特色進一步凸現, 全鎮3.8萬人口中,從事水晶行業的達1萬人,形成朱郭、苗圃兩個專業水晶村,“村村辦工廠,處處搞水晶”已成安豐一景;至2005年底,全鎮共有水晶玻璃企業(含作坊)8家,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總產值超過5億元,其中銷售過千萬元企業10多家,形成天成、銀星、龍寶、奧特異、豐德、瑞和祥、順元、恆馳等一批規模水晶特色企業和集群, “陶瓷複合鋼管”技術被列為國家863星火計劃,長虹船舶公司是國家交通部的定點製造企業,新象電纜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8”字型自承式通訊電纜屬國家星火計劃產品。
西安豐鎮認真落實農村政策,實施“一免三補”,全年減免農村稅費108萬元;實施糧食直補,良種、農機補貼計79萬元,人均受益60.5元,農民種糧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加強村級財務管理,推動村級減債,2005年實現村級集體減債162萬元。對農技和農經服務部門進行了改革,所有人員實施競聘上崗。較好地組織了條紋葉枯病防控工作,防治中果斷決策,在全縣率先為每個生產組配備了彌霧機,統一時間,統一防治,有效地控制了條紋葉枯病,為全縣的防控工作做出了榜樣。加大新技術的推廣力度。舉辦了3期農業科技培訓班,受訓人數達320人次。農業機械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全鎮各類動力機械已達1.2萬千瓦,機械收割面積佔全鎮95%以上,機插秧面積已達5000畝。效益農業進程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化步伐加快,無公害農產品和有機食品取得進展,“豐盈”大米通過了有機轉換論證。多種經營占農業總產值份額達78%以上。水產業積極推行高產高效養殖模式,整體效益有了提高。畜牧業突出疫病防治,對高致病性禽流感進行了有效的防控,保持了平穩發展。積極爭取開發項目,太倉朝陽圩、苗圃北盪圩、崔渡、朱郭小盪圩等4個圩口獲得省市級開發占補項目,開發復墾土地1041畝,並順利通過省市級驗收,拿到了項目復墾占補資金。在穩定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推進了土地使用權的流轉。新成立了農機合作社等3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大了服務農業力度。重視農村勞動力培訓。全年培訓發證1514人,新增轉移勞動力1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