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指揮使

都指揮使

都指揮使,官名,五代始用作統兵將領之稱。唐末有行在都指揮處置使,為臨時差使。五代稱諸將統帥為都指揮使。宋殿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與各軍皆以都指揮使為長官。遼南面官與北面官、金殿前司、京城武衛軍與諸總管府皆有都指揮使。《資治通鑒·後梁均王乾化四年》胡三省註:“此都指揮使盡統諸將,非一都直指揮使。”

由來


侍衛軍副都指揮使印
侍衛軍副都指揮使印
元置各軍都指揮使與兵馬指揮使司,設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等官。明置衛所於各地,以都指揮使司為常設統率機構,簡稱都司,長官都指揮使為地方最高軍事長官,屬朝廷五軍都督府。明京衛與外衛並置指揮使司,有指揮使等官。

職能


都指揮使司是中國明朝設立於地方的軍事指揮機關。
明初,廢元樞密、平章、元帥、總管、萬戶諸武官號,統兵五千人者授指揮,以下千戶、百戶、總旗、小旗不等。度山川形勢,分設衛所。大致五千六百人為衛、千人為千戶所、百人為百戶所,官兵均世籍。
洪武三年,升杭州等八衛為都衛。五年,設親王護衛指揮使司,統諸王府護衛。八年,改在京留守都衛為留守衛指揮使司,諸外都衛為都指揮使司,初設十三都指揮使司。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都司衛所,共計都司十七,留守司一,內外衛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戶所六十五。其後沿革,設廢不一。
都指揮使司初隸屬於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謀反,廢中書省,因析大都督府為五,分統諸軍司衛所。
皇陵所在各置衛,不隸於都指揮使司。
皇帝親軍上二十二衛,稱親軍指揮使司(錦衣衛即其中之一),不隸五都督府。
明初,都指揮使與布政使、按察使並稱三司,同為封疆大吏。正德年間,皇帝好大喜功,多聚宵小之徒,俱充以軍職,遂為世所輕。清張廷玉撰《明史》,稱“內之部科,外之監軍、督撫,迭相彈壓,五軍府如贅疣,弁帥如走卒。總兵官領敕於兵部,皆跽,間為長揖,即謂非禮。至於末季,衛所軍士,雖一諸生可役使之。積輕積弱,重以隱佔、虛冒諸弊,至舉天下之兵,不足以任戰守,而明遂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