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里9號
幸福里9號
《徠幸福里9號》說的是北京一個衚衕的故事,通過北京“幸福里9號”兩戶人家的恩怨情仇,反映大都市小市民生存狀態的情感大戲。
八十年代初,幸福里九號,楊家在東北插隊的小兒子楊衛民因傷殘而返城;插隊房東的女兒喜鳳追來,要嫁給衛民;而衛民深愛著初戀的鄰居於芳芳;衛民因工作出色,被醫院轉為正式職工。他卻捨棄鐵飯碗,到芳芳母親所在的菜場承包了水產攤位。正當承包初見成效,又逢甲肝流行,其水產生意遭重創。陰錯陽差,衛民與芳芳的妹妹媛媛走到一起。喜鳳為此返鄉搞起了邊貿。衛民受喜鳳啟發,開始做土豆生意,終事業有成......。新世紀來臨前夜,楊父擺餃子宴。楊、於兩家人在搬遷前,最後一次歡聚在幸福里九號。
演職人員編劇:王儉
導演:王小康
八十年代初,北京,幸福里九號。楊家母子間驟起爭端。母親閔淑嫻為了把仍在東北插隊的小兒子楊衛民的戶口給辦回來,不慎被騙積蓄;為此遭到面臨大學畢業分配的長子楊衛國的責備。
而此時,衛民則在東北山林中遇險,幸得房東喜鳳相救,轉危為安。
衛民因傷殘而終於獲得返城的指標。喜鳳追到北京,要嫁給心上人衛民。然而,衛民卻深愛著初戀的鄰居於芳芳;為此引起複雜的情感糾葛。
喜鳳傷心地離開衛民,但發誓要在北京紮下去,她頑強生存,歷經艱辛。
衛民執意為曾經是戰爭英雄,后因貳佰斤糧票入獄的父親楊鐵落實政策,衛國卻抵制身為勞改釋放犯的父親重新歸家。兄弟間衝突不斷。
楊鐵終於回來,卻因得知自己當年蒙冤與鄰居於家夫婦於得水和姚桂英有關,他耿耿於懷,粗暴阻止衛國和於家二女兒於媛媛相愛。在衛民的勸導下,楊鐵諒解了於得水夫婦當年無意的失誤,兩家和好如初。
衛民返城后政府部門給予安排了工作,然而他不安於現狀,接連失去到手的鐵飯碗,他敏銳地捕捉商機,嘗試異地小商品交易,卻被誤抓,差點因“投機倒把”而獲罪,為此遭到親人強烈反對,家庭矛盾迭起。
衛民努力撮和離異多年的父母復婚。楊鐵則提出前提條件,不許他幹個體,跑買賣。衛民無奈順從,在媛媛熱心相助下,到其任護士的醫院當臨時工,豈料是看管太平間,然而衛民全身心投入了工作。
衛民儘管屢遭坎坷,然而對生活、對工作、對親情、友情和愛情卻充滿了熱愛、真誠和追求,始終不渝。
芳芳祈盼榮升區政府要職的父親能把她因插隊而落在浦東農村的戶口調回市裡;於得水為了維護自己廉潔奉公的形象而拒之,父女間衝突頻生。
芳芳拒絕衛民的求愛,與賀營長領了結婚證,期待以軍屬的身份解決戶口問題。衛民與她屢屢發生激烈的情感衝撞。
芳芳籌辦婚禮時,其夫因公犧牲。婚姻的挫折,使芳芳變得玩世不恭。她又與能滿足其物質欲和虛榮心的國際海員草率成婚。衛民與芳芳之間的情感衝突越發加深。
衛國背著媛媛,接受大學同學吳招娣的求愛,以此巴結身為校領導的吳叔,期盼分配至法院工作。
衛民揭穿衛國腳踩兩隻船的欺騙行徑;兄弟間又起爭端。父母又以不同的態度加以干預,為此導致家庭大戰。
媛媛發現衛國的不忠,她痛不欲生,遭遇車禍。媛媛剛出院,便要求參加醫療隊,以此躲避傷心之地。衛民隨隊而行。
衛民和媛媛在大別山中,歷經艱險,患難與共,生死相依。媛媛歷經磨練,心靈受到凈化,撫平了失戀的創傷。
衛民因在平凡崗位上表現出色,被醫院轉為正式職工。在國家允許個體經濟政策感召下,衛民挑戰自我,寧可捨棄鐵飯碗,到姚桂英所在的菜場承包了水產攤位。為此又遭到親人反對,但衛民一意孤行,從而加劇了家庭矛盾。
正當衛民承包初見成效,卻逢甲肝流行,致使其水產生意遭重創。衛民從沮喪中振作起來,以敏銳的觸角捕獲新的商機,順應市場需求,及時改賣水果、鮮花,雖說受到以姚桂英為代表的菜場方面的阻撓;也遭遇欺行霸市的黑勢力的破壞;衛民卻屢敗屢戰,他要一根筋堅持到底,決不妥協,決不服輸,決不放棄。
喜鳳歷經艱辛后,承包了為幸福里倒渣土的活。她與衛民、芳芳重逢,相互間又起情感糾葛。
楊鐵相中喜鳳,執意撮和她和衛民成親。閔淑嫻卻堅決抵制,她難以容忍兒媳是個外地鄉下人。夫妻間原有的矛盾又被激化。
芳芳婚後遭遇海員丈夫胡偉的虐待。衛民為保護芳芳,擊傷胡偉,因此遭刑拘並被起訴。
閔淑嫻懇求已留校在法律系任教的衛國為弟弟辯護。衛國與衛民積怨已深,根本不願幫助他,加上胡偉的威逼利誘,衛國在關鍵時刻裝病逃避。
在媛媛的懇求下,芳芳挺身而出,不惜當庭暴露自己受辱的隱私,促使衛民無罪獲釋。
衛國得徠到胡偉的回報,通過後門,調入法院。他期待著與即將出國留學的吳招娣成婚,豈料她卻另攀高枝。衛國聰明反被聰明誤,痛苦不堪,由此牽怒衛民。而衛民則對他情感受挫給予同情,卻難以緩解彼此的矛盾。
衛民在芳芳的撮和下,與媛媛相愛。喜鳳為此心灰意冷。衛國由此加深了與衛民的積怨。姚桂英嫌衛民是賣魚的個體戶,配不上媛媛,因而從中作梗。
喜鳳父親病危,她懇求衛民一同回鄉,以夫妻的名義見老父最後一面。衛民這才知道,喜鳳一直對父親稱謊,已和衛民成婚,小日子過得和和美美。為了報答喜鳳父女對自己的救命之恩,衛民決意把這個美麗的謊言編下去。由於姚桂英搬弄是非,令媛媛誤以為衛民與喜鳳假戲真做,由此導致媛媛和衛民的感情出現危機。
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使喜鳳家鄉發生了巨大變化,喜鳳為了父親,斷然嫁給同鄉大奎。出嫁之時,其父病故。衛民以娘家人身份,為喜鳳操辦婚事,也為她找到一條創業的捷徑,利用家鄉的現成資源,做土豆貿易。
衛民先試水,趟一趟市場的路子。他帶著一批土豆返回,利用自己在菜場所承包的攤位,以及在經營中已建立的客戶群,進行土豆促銷,卻再度招來姚桂英及菜場領導的責難。衛民頂住壓力,我行我素,初見成效。
衛民以真誠和執著,再次打動媛媛的心,消解了她的誤會和憂怨,彼此和好如初。
由著名導演王小康執導的36集電視劇《幸福里9號》“突出重圍”,在北京地區眾多電視劇中獨佔鰲頭,目前排在北京地區第一的位置。而根據收視率調查顯示,《幸福里9號》不但吸引了通常的40歲以上電視觀眾,也吸引了一批“70后”,劇中講述上世紀80年代的那部分內容最受關注。
收視率北京第一
《幸福里9號》是為獻禮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紀念知青下鄉四十周年而全力打造的一部大都市小市民的情感大戲,說的是北京幸福里衚衕的兩家人30年的故事。因為該劇收錄了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至今的種種珍貴鏡頭,講述的又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事情,《幸福里9號》這段時間在各類電視劇中脫穎而出,根據最新的索福瑞收視率調查,《幸福里9號》目前排在北京地區第一的位置。
“70后”特別關注
一般電視劇都是40歲以上觀眾看得多,而根據收視率調查顯示,《幸福里9號》的收視觀眾中,“70后”異軍突起,成了收看的一大主力。導演王小康對此現象非常欣喜,他說,自己就是“70后”,之所以拍這部電視劇,就是因為改革開放這30年給自己留下的記憶很多,很深刻,所以想通過自己的方式將這些深刻的記憶展現出來,現在有這麼多“70后”愛看,他感到榮幸。
劇中芳芳開始使用洗髮水的那段感慨萬端,當年他們全家也是這樣,第一次用洗髮水全家興奮不已,每個人輪流用。網路上,很多“70后”的網友也紛紛發言,說回憶了當年使用BP機的時代,網友蝴蝶飛飛說,看著劇中人穿的那些過去土土樣子的毛衣、外套,她想起了自己壓在箱底的那些舊衣服,還專門在國慶期間做了一個舊衣大整理。“這個戲的服裝很有那個年代的特色,很逼真。”
北京多元化特色體現
《幸福里9號》在北京播放,地點又直接指明就是在北京,劇中的男女主演們口音被小部分挑刺的觀眾指出過,不過,很多觀眾都表示可以接受,沒有問題,觀眾蔡女士就表示,自己全家也在北京生活,可是口音也不“北京”,因為自己和老伴都是外地人,上大學后才來北京,這麼多年,還是不會地道的北京話。導演王小康也對此進行了解釋,他表示,在執導這部戲的時候,這個問題就一直困擾著他,《幸福里9號》雖然是以北京為背景地,但全劇所涉及的社會大背景卻不僅僅限於北京,而是全國性的。關於北京特色和北京方言的問題,劇組討論了挺長時間,最後討論出還是不要太地方化,想考慮全國觀眾的審美取向,想讓南方觀眾也接受這部電視劇,才有了現在的選擇。
這是近期唯一一部可以跟《奮鬥》抗衡的勵志平民戲。該劇圍繞著於、楊兩家兩代人近30年情感糾葛,講述的是在北京土生土長的普通老百姓“楊衛民”(李宗翰飾)堅持不懈,努力追求幸福的故事,可以說是一部70后的奮鬥史。素有“民國第一小生”之稱的李宗翰,在此劇中脫下少爺戲服,首次扮演一個靠賣菜、糊紙盒、掃廁所而起家的楊知青形象,不禁讓人眼前一亮。而本劇70、80至千禧年這一過程中的經典造型則是另一大亮點。
造型懷舊氣息濃郁引發70后懷舊潮
該片被稱為70版奮鬥,懷舊經典造型“板藍”“板綠”也被網友們嘖嘖稱讚,網友稱:“看完這個劇以後,讓我們回憶出那個時代的幸福……”在該劇中李宗翰挑起大梁,從插隊的“楊知青”到受傷返城的“楊瘸子”,從自食其力大膽嘗試的“楊承包”到商海初戰告捷的“楊百萬”再到懂經營有規模的“楊廠長”,囊括了楊衛民從少年到成年成長心路過程,不同時段不同感覺,李宗翰在劇中對角色尺度拿捏得當,極見表演功力,大有一人分飾5角的感覺,過足戲癮。而據李宗翰透露:“劇中每一個年代每一件衣服都是我和造型師精心準備的,很多衣服都是參考父母親當時的照片來挑選的,從“板藍”“板綠”到“牛仔褲”再到“西裝”都清晰的反應出不同年代的獨有特徵。”
李宗翰演繹70版“奮鬥男”
《幸福里9號》
因為該劇是向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獻禮,安排在國慶開播,又收錄了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至今的種種珍貴鏡頭,《幸福里9號》這段時間在各類電視劇中脫穎而出。不過,在熱播的同時,該劇卻“遭遇”了觀眾的爭論。
爭議的焦點之一就是故事發生在北京的衚衕里,但劇中的演員的北京方言很不地道。導演王小康對此的解釋是刻意為之。“關於演員該說什麼話,這個問題一開始就困擾著我,《幸福里9號》雖然是以北京為背景地,但全劇所涉及的社會大背景卻不僅僅限於北京,而是全國都經歷的變遷,關於北京特色和北京方言的問題,劇組討論了挺長時間,最後討論出還是不要太地方化,因為之前就有一個眾所周知的結論,太地方特色的戲收視很局限,比如趙本山的戲北方收視率那麼高,到了南方就不行。並且,劇中表現的這段歷史具有全國性的意義與共性。”
王小康說,他在考慮后,決定不能拘泥於一個城市,而要考慮全國觀眾的審美取向,想讓南方觀眾也接受這部電視劇。定了這個調之後,王小康在演員選擇上也極力表現一種融合性,“這個戲里,除了扮演於媽媽的劉莉莉是正宗的北京人之外,其他人都不是。北京就是一個兼容的城市,在這個城市裡彙集了全國各地的人,這個戲雖然大背景是北京,但是我想體現北京多元化。劇中父親是山東人,母親是上海人,男主演李宗翰是廣州人,演哥哥孫大川的是東北演員,劇中肖雄老師扮演上海人,她本身也是上海人,就是想讓她這個上海人和劉莉莉這個北京人有一個對比,兩地人的特色反映出來,才能有戲。”
事實上,因為全劇表現歷史變遷,很多道具在拍攝時就發現是一個大問題,比如涉及到BP機,想讓“漢顯”BP機上閃現出中文字,但卻找不到尋呼台。儘管在拍攝中,王小康找了很多解決方法,但類似的道具“穿幫”很快還是被觀眾發現了,比如手機出現的年代不對等等。
“我知道拍年代戲的一個問題就是道具背景,很容易惹來太多口水。《幸福里9號》跨越年代更長,從1978年一直說到了2008年,裡面的道具出現時間我們做了充分的考慮,像糧票的使用和終結、高考的重新恢復,家庭縫紉機的大量使用、私人承包制,深圳等特區的興起、申辦奧運的舉國歡慶等細節;另外,像有1979年最流行什麼歌,1980年流行什麼,1990年流行什麼,那時候的電視台播的是什麼劇,什麼時候播的《阿信》 、播《渴望》時社會話題是什麼,這些都需要一一校對;還有那個年代的服裝和城市面貌是什麼,一部年代劇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細節,這些都要考慮到,希望這些情景勾起了很多觀眾的回憶同時,能減小差錯。”
王小康導演還主動透露了一個最大的“穿幫”,“大家可能都沒有看出來,其實這部京味劇是在天津拍的。”王小康說,為了盡量還原當年的情景,在北京找了很多四合院和老住宅,最終都不合適,最後是在天津找到一所老樓和一條衚衕,於是劇中北京的“幸福里衚衕”就搬到了天津,還費了很大力氣讓居民進行了“搬遷”。
“當時天津找到的樓里還住著五六戶人家,總製片人挨家挨戶地去做工作,給大家看劇本,講述有關幸福里的故事,最後居民們被劇本深深打動了,非常配合地騰出了自己的房子,有的去住賓館,有的則投靠親友,才能讓這個電視劇順利拍攝成。”導演王小康說,拍攝這個戲非常困難的是出現在衚衕里,劇組開拍后才發現,天津找到的“幸福里衚衕”里住著2000個居民,劇組開拍的頭一天,幾乎拍每一個鏡頭的時候都有老百姓在後面穿幫。尤其是在上下班的時候,人層出不窮,剛說服了一個,又出現了一個。演員們那邊正在演激情戲,這邊老百姓馬上就要進衚衕了,工作人員就趕緊喊“快點”,每天都像打仗一樣。
王小康感慨地說,還好,如今看來,將北京的故事放到天津,這個最大的“穿幫”沒有被發現,說明當初的努力沒有白費。一部京味劇,演員來自五湖四海,不講北京話,不在北京拍,王小康說,《幸福里9號》拍攝的過程本身就像一場戲。
"幸福里"被指穿幫王小康:最大的穿幫沒露餡。
成功時候的楊衛民《幸福里9號》VS《金婚》主演功力有差距
類型:現代戲
導演王小康執導的36集電視劇《幸福里9號》被稱為是“青年版《金婚》”。不過,與去年火爆的《金婚》相比,《幸福里9號》還是有一些小問題。比如劇中京味不純,主演們的表演功力和張國立、蔣雯麗相比,也有差距。總體而言,超越《金婚》有點難。
結構
《金婚》是編年體形式,“幸福里”年代推進模糊。
《幸福里9號》
演員
《金婚》張國立蔣雯麗“裝嫩”。
“幸福里”中年段表演沒神韻。
“幸福里”由李宗翰、楊雪、孫大川以及實力派演員肖雄、劉莉莉擔綱主演。《金婚》當年最大的問題就是張國立、蔣雯麗兩位超過40歲的中年人卻要“裝嫩”,演20多歲。而“幸福里”則是青年演員挑大樑,演了30年的故事。比較而言,全劇的前一部分不錯,青年演員風華正茂,和劇中人年齡正符合。但隨著故事推進,年輕人的表演功力和張國立、蔣雯麗大腕相比,還是有差距。特別是中年段部分,劇中的一些青年演員只能做到形似,而沒有把神韻表現出來。
《幸福里9號》
製作
《金婚》有時代特色。
“幸福里”更生活些。
拍年代戲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道具背景的時間問題,《甜蜜蜜》 就因為穿幫太多惹來太多口水。“幸福里”跨越年代更長,裡面涉及糧票的使用和終結、高考的恢復、深圳等特區的興起、申奧成功的舉國歡慶等。在背景道具上,“幸福里”和《金婚》是各有特色,兩劇都展現了很多我們已經遺忘的、有時代特色的東西。《金婚》里說到了“支援三線”等廠礦方面的,“幸福里”則更生活一些,說到了洗髮水的出現,蛋糕店的流行,這些我們已經習慣在生活中出現的東西,其實是隨著時間發展依次到來的。據王小康介紹,劇中的環境背景歌,也是非常嚴謹地根據年代劃分來的,有1979年最流行的歌,1980年的《桃花盛開的地方》,還有上世紀90年代的《同桌的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