頜
漢語漢字
頜是漢語辭彙,也是多音字,有兩個讀音:hé與gé,讀hé時主要指組成口腔的一部分,構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頭和肌肉組織。讀gé時則是個姓氏。
有關常用組詞為上頜。下頜。
頜 hé ㄏㄜˊ
● ● 構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頭與肌肉等組織:上~。下~。
頜 gé ㄍㄜˊ
● ● 口。
頜 Gé
〈名〉
● ● 姓
● ● 另見 hé
基本詞義
頜
頜 hé
〈名〉
● ● 多數脊椎動物構成口腔上下部的骨骼和肌肉組織。上部稱上頜;下部稱下頜,俗稱「下巴」 [jaw]
頷、頤,頜也。南楚謂之頷, 秦 晉謂之頜。頤,其通語也。——《方言》
● ● 另見 gé
【卷九】【頁部】頜
也。從頁合聲。胡感切
說文解字注
顄也。公羊傳。呼獒而屬之。獒亦躇階而從之。祁彌明逆而踆之。絕其頷。何雲。以足逆躢曰踆。頷,口也。按玉篇引作絕其頜。此謂以足迎蹋之。遂使獒之頤不能噬也。方言。頷頤頜也。南楚謂之頷。秦晉謂之頜。頤其通語也。從鑋。合聲。胡感切。按依方言則緩言曰頷。急言曰頜。頜當讀如合也。玉篇公荅切。七部。
【戌集下】【頁字部】頜
《廣韻》古沓切《集韻》葛合切,音閤。
《玉篇》口也。《廣韻》頜頷,頤傍。
《公羊傳·宣六年》獒躇階而從之,祈彌明逆而踆之,絕其頷。《玉篇》引作頜。
《揚子·方言》頷、頤,頜也。秦晉謂之頜,頤其通語也。
《揚雄·長楊賦》稽顙樹頜。《注》音蛤。
又《集韻》耳下骨也。
又姓。《左傳·庄十七年》夏,遂因氏、頜氏、工婁氏、須遂氏,饗齊戍,醉而殺之,齊人殲焉。
又《集韻》渴合切,音溘。又遏合切,音姶。義同。
又曷閤切,音盍。頜車也。
又《唐韻》胡感切《集韻》戸感切,音頷。《說文》顄也。
又《集韻》胡南切,音含。面黃也。同頷。
國際音標 xɤ˧˥; kɤ˧˥
方言集匯
粵語:hap6,gap3
圍頭話:hap6
客家話:hap6
上古音系
字 | 聲符 | 韻部 | 對應廣韻小韻 | 擬音 | 註解 |
---|---|---|---|---|---|
頜 | 合 | 侵 | 頷 | ɡuːmʔ | |
頜 | 合 | 緝 | 閤 | kuːb |
廣韻
字 |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 | 調 | 等 | 呼 | 韻系 | 韻攝 | 廣韻目次 | 高本漢 | 王力 | 李榮 | 邵榮芬 | 鄭張尚芳 | 潘悟雲 | 蒲立本 | 推導現代漢語 | 古韻羅馬字 | 有女羅馬字 | 註解 |
---|---|---|---|---|---|---|---|---|---|---|---|---|---|---|---|---|---|---|---|---|---|---|
頜 | 頷 | 胡感 | 匣 | 覃 | 感 | 上聲 | 一等 | 開口 | 覃 | 咸 | 上四十八感 | ɣăm | ɣɒm | ɣᴀm | ɣɒm | ɦʌm | ɦəm | ɦəm | han4 | ghomx | hoom | 說文曰顄也 |
頜 | 閤 | 古沓 | 見 | 合 | 合 | 入聲 | 一等 | 開口 | 覃 | 咸 | 入二十七合 | kăp | kɒp | kᴀp | kɒp | kʌp | kəp | kəp | ge | kop | kop | 頜頷頤傍 |
蒙古字韻
字 | 八思巴字 | 八思巴字 修正 | 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 | 音譯 | 音譯 修正 | 音譯 其他形式 | 擬音 | 聲調 | 註解 |
---|---|---|---|---|---|---|---|---|---|
頜 | ꡣꡏ | Xam | ɣam | 上聲 |
洪武正韻牋
字 | 小韻 | 反切 | 韻目 | 韻部 | 聲調 |
---|---|---|---|---|---|
頜 | 閤 | 古沓 | 九合 | 覃 | 入聲 |
mouth;jaw
在脊椎動物進化中出現的意義
口位於頭的前部,由活動的上、下頜支持,這是脊椎動物從魚類開始出現的結構。頜的出現在脊椎動物發展史上,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形態發展和進步,並由此引起生活方式的重大改變:①動物可以用上、下頜構成的口作為索食工具,主動地追逐捕食對象,增加獲得食物的機遇,並通過口中牙齒的撕咬和壓研作用,使原來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質轉變為食物,從而開拓了廣泛攝取食源的領域;②頜的出現及其多用的活動機能,還促進了運動器官、感覺器官和其他相關器官的發展,從而帶動了動物體制結構的全面進化。
下頜。
頜首低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