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祠堂

位於北京通州漷縣鎮的祠堂

曹氏祠堂,位於漷縣曹庄村西北角,舊時族人為祭祀先祖所建,至今已有600餘年歷史。

正文


所謂建宗祠以溯本源,曹氏祠堂是曹氏宗族的象徵,蘊藏著一種質樸的精神動力,並且對今人有深刻的教化意義。如今曹氏後人正對其進行復建,這座歷經600多年風雨的祠堂將再次煥發光彩,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曹氏祠堂
曹氏祠堂

結構


家譜中有一張“曹氏家廟圖”,可以供人一窺祠堂的原貌。它原由大門、照壁、儀門、東西角門、拜台、祖先堂、東西配房、廚房、齋宿所、省牲所等組成,氣勢恢宏。

景觀


[曹祠序]
京東百里以曹氏為先得其村,至今600餘年。清嘉慶年修宗祠以敬先人育其後生,自此有家規可訓,為後人指引正路。
此村與津翼接鄰,如三足之鼎,或三星映月,有泰山屹立九州之相,另似明珠落沙盤。村東托不絕聖水之神池,西靠龍形蜿蜒之沙丘,南觀龍鳳河之秀美,北依隋帝鑿之運河,以警勤孝傳承。坐擁美不勝收地,力持厚德之家風。地肥水美處孕育壯兒郎,古訓在族祠不見昨日風,今有曹家男兒在,勵志舊貌換新顏。
於公元2015年,曹族為謝祖並以接傳后,重建古祠堂。至此輝煌祠,莊重現於世。千年孔孟道,曹氏萬世揚,仗以宗祠地,聚以眾兒心,代代守家訓,輩輩做忠良。

歷史


據曹家家譜記載,元至正十年,原住在北京城內安定門的曹達漢因避時忌搬遷到通州漷縣居住,建立曹家莊。自曹達漢至今,曹家已在漷縣繁衍二十七代。
曹氏祠堂本修建於元代,遭遇運河洪水泛濫,被大量泥沙掩埋,祠堂內所有物品都被埋在地下。於是清乾隆年間,曹氏族人就在原家廟的牆壁上繼續壘牆,重建了一座新家廟,形成了“地上地下兩座家廟”。
在“文革”中,曹氏祠堂經歷風雨,不再做祭祀使用,后被歲月侵蝕,至今已破敗不堪,多處屋體發生坍塌。
曹氏祠堂
曹氏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