碸類藥物
碸類藥物
麻風病是由麻風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碸類藥物一直是治療麻風病最重要的藥物。此類葯最常用的是氨苯碸。此外,苯丙碸和醋氨苯碸在體內轉化為氨苯碸或乙醯氨苯碸后也能發揮療效。
● 作用機制與磺胺類相似,對麻風分枝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但對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無抗菌活性。此類藥物服用後分佈於全身體液和組織,病變部位的濃度遠超過正常部位。可在皮膚、肌肉、特別是肝和腎沉積,停葯后3周可檢測到藥物。
● 治療各類型的麻風病。患者服用3-6個月後,癥狀可改善,黏膜病變好轉,皮膚及神經損害恢復,瘤型患者細菌消失則需較長時間。麻風分枝桿菌對碸類可產生耐藥性,常採用聯合療法以減少或延緩耐藥性的發生,減少複發和迅速消除其傳染性。對多菌型患者的聯合療法多採用WTO推薦的方案。
● 溶血和發紺較常見。有時出現噁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和頭痛、失眠、中毒性精神病及變態反應。劑量過大還可引起肝損害及剝脫性皮炎。血液系統反應有白細胞減少、粒細胞缺乏、貧血等。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者,用本品可致高鐵血紅蛋白血症,嚴重者可致溶血性貧血。
● 治療早期或增量過快,患者可發生麻風癥狀加劇的反應(即麻風反應)。一般認為是機體對菌體裂解產生的磷脂類顆粒的變態反應,是預后良好的現象。麻風反應可用沙利度胺防治。其處理方法是減量停葯或用其他抗麻風病葯,並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與丙磺舒合用可減少腎小管分泌碸類,使碸類藥物血濃度高而持久,易發生毒性反應。因此在應用丙磺舒的同時或以後需調整碸類的劑量。服用利福平的同時或以後應用氨苯碸時需調整後者的劑量。不宜與骨髓抑製藥物合用,因可加重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的程度,必須合用時應密切觀察對骨髓的毒性。與其他溶血藥物合用時可加劇溶血反應。對本類藥物及磺胺類藥物過敏者、嚴重肝功能損害和精神障礙者禁用。
● (說明:上述內容僅作為介紹,藥物使用必須經正規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