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慟

喪慟

喪徠慟,是對喪失或死別的多重反應。這些反應除了在感情上外,也包括生理、認知、行為、社交及精神的層面。所經驗的很多時都與所愛的人離世有關,但同時亦可以是失去職業、寵物、地位、安全感或財產。反應可以隨著性格、家庭、文化及宗教而有所不同。

正文


喪慟雖徠然是生活的一部份,但若缺乏支持則會有一定風險。嚴重的反應可能會引起家庭問題或對成員的傷害,例如孩子的死亡會增加離婚的風險。個人的信念或信仰亦會受到挑戰,在面對嚴重傷痛時會重新審定個人的立場。一些人可以獨自撐下來,悲傷輔導或其他的支援小組都對治療有更大的幫助。

理論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博士(Dr. Elisabeth Kübler-Ross)將喪慟分開了幾個階段,包括否認、憤怒、協商、抑鬱及接受,統稱為“哀悼周期”。不過這個理論卻被認為過於簡單。於2008年,醫治哀痛輔導中心(Grief Recovery Institute)指這些階段是與喪慟者如何處理重要的人死亡有關。約翰·鮑比(John Bowlby)則列出喪慟的過程,包括震撼與麻木、懷念與搜索、瓦解與絕望、及重組。在心理生理層面上,喪慟的人會感到不真實、人格解體、退隱及麻醉自己。無論地位如何,他們都會傾向感到憤怒、挫敗、無助或受傷。瓦解與絕望都是普遍的過程。重組是消化了失去及重新審定生命及意義。

風險


喪慟的人會感到很大的壓力,對他們的身體及精神會造成很大負擔。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英國,喪親頭六個月的人多了見醫生,徵狀包括腹痛、呼吸困難等。另外,死亡率及自殺的風險亦相應提高。

種類及歷時


喪慟可以分為正常性及創傷性兩種。正常性喪慟一般涉及一連串對失去的短暫行為及感情反應。雖然這些反應會因人而異,但通常都會有夢魘、食慾問題、口乾、呼吸短促、睡眠障礙及重覆避免傷痛的動作。喪慟初期可能會出現幻覺。
自殺、謀殺、意外及其他突如奇來的死亡,都會因突發的震撼而形成創傷性喪慟。這種震撼使到喪慟者很難整合失去的經驗,故他們首先就是要接受失去的事實。其他與死亡有關的變數,如期望、自然、暴力、矛盾心理、依賴程度及其他都會造成創傷性喪慟。這種喪慟可以歷時多年,大部份身邊的人都會對多年的喪慟感到退縮。
創傷性喪慟最大的問題是喪慟者不願意放低喪慟,而喪慟更成為了他們身份的一部份。根據研究發現,創傷性喪慟會
活化腦部的獎賞中樞,產生類似沉迷這些記憶的特性。

外部鏈接


中國心理諮詢網 http://world.xlzx.com/59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