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桂山
國家AAAA級旅遊區
天桂山,位於河北省會石家莊市西北90公里處的平山縣境內。是我國北方著名的山嶽古剎型風景名勝區,2001年榮膺國家AAAA級旅遊區,2002年被國務院審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3年被國家旅遊局和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青年文明號”單位。
景區總面積132.5平方公里。境內奇峰突起,怪石林立,洞泉遍布,林繁花茂,雲環霧繞,古剎重重,既有雄秀交融的天然風光,又有皇家園林的高貴氣韻和道家仙山的莊嚴氣勢及神秘色彩,素有“皇家道院”之稱,“北方桂林”之譽,為我國名山大川中一朵瑰麗的奇苑。
2020年2月,為了致敬奮戰在防控一線的廣大醫務工作者們,天桂山自恢復運營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對全國持有醫師證、護士證的醫務工作者實行免費遊覽。
景區在平山縣城西50公里處,東距石家莊市90公里。天桂山風景區地處太行山中段,最高峰海拔1054米,景區面積60平方公里,分為8個小景區,主要有青龍觀、萬佛岩、玄武峰、滴翠谷等。這裡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崖陡、泉多、溶洞遍布,而且森林茂密,植被完好,自然風光絕佳。
天桂山
天桂山的西面與山西的盂縣接壤,南面是著名的沕沕水生態旅遊區,北面與平山縣境內的第一高峰駝梁遙相呼應,其東面就是美麗富饒的華北平原,登上望海峰,可以遙望崗南水庫和黃壁庄水庫就象兩顆明珠一樣鑲嵌在華北大地上。
天桂山
天桂山
天桂山
風景區內喀斯特地貌特點,一是類型多種多樣;二是地貌發育典型;三是具有較高美學觀賞和科學研究價值。由於受暖溫帶氣候(主要是氣溫和降水量)的制約,這裡的喀斯特地貌發育程度不如熱帶和亞熱帶,但從整體看,這裡既有奇峰怪石,也有地質歷史上發育的喀斯特溶洞,地貌類型比較多。
天桂山喀斯特地貌
天桂山風景區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類型,但由於地處山區,海拔較高,又具有明顯的山地氣候特點,與平山縣城及東部平原氣候相比,比較溫涼濕潤,從谷底到山頂氣侯垂直分佈比較明顯。
氣候水文
天桂山年平均風速2米/秒,年內以春季風速較大(平均2.3米/秒),秋季最小(平均1.8米/秒)。溝谷走向和坡向制約著盛行風向,一般情況下,春、夏多為東風,秋、冬西風和西北風佔優勢。盛夏山上夜風吹來,涼風撲面,清爽宜人。
天桂山景區屬於滹沱河支流之一的險溢河流域。險溢河發源於山西省盂縣石寨溝,由清風村南部入平山縣境,從天桂山風景區東界縱穿而下,先後納廟水溝(惡石)、井子峪--沕沕水溝、燕尾溝等較大支溝,經清風、塔崖、七里坪、南冶、北冶、河坊等村,出風景區后在曹家莊匯入崗南水庫。河長62.4公里,河床平均縱比降17.2‰。
井子峪--沕沕水溝是險溢河最大支流,發源於井子峪西南黑狗尖東坡,經井子峪、庄旺、黃安、沕沕水、獅子坪等村,在塔崖匯入險溢河。沕沕水以上溝床平時乾涸,到沕沕水,由於得到靈泉水補給,溝內清水常流,向下游由於溝床滲漏,又潛入地下。
燕尾溝發源於殺九坨東坡,由於上游分為西溝和北溝兩支流.形如燕尾而得名。西溝和北溝在燕尾庄相匯,在天桂山主峰和南山翠屏山之間東流,在西岸村匯入險溢河。
險溢河及其燕尾溝、井子峪一沕沕水溝等支流,具有太行山區石灰岩山地河流的一般水文特徵,即地表水缺乏,河溝平時乾涸斷流,大雨之後為排洪通道,成為典型的季節性河流。但由於山地河流強烈下切侵蝕,如燕尾溝、險溢河上游清風村南部河段,出現了深切峽谷。有的河段,切入潛水面以下,河床底部有泉水出露,在河床出現小股水流,如清風村河段、南冶河段、沕沕水以下河段、燕尾北溝、燕尾溝梨樹灣河段等,皆有溪流。
A、公路主幹線:石閻公路天桂山旅遊路
石閻路起於河北省會石家莊,止於山西省閻家莊,東西縱貫平山縣境,其中平山段長90公里。
天桂山旅遊路始於古月鎮,止於天桂山停車場,全長19公里。
B、路面狀況:
自石家莊市至景區80公里,全部為一二級公路,其中石家莊市至古月為一級公路,路面標準為一級水泥路結構,自古月鎮至景區19里公路旅遊路標準為二級路,交通十分方便。
C、公交抵達方式:
石家莊發往天桂山景區的公共汽車,具體發車時間為:
石家莊北站→天桂山(停車場):每日早6∶30發車,上午10:30發車,下午13∶30發車;
天桂山(停車場)→石家莊北站:每日早6∶10發車,上午10:00發車,下午15∶00發車;
D、旅遊專線
石家莊有發往天桂山旅遊專線客車
門票65元,團購價55元,30元(淡季)
2020年2月,為了致敬奮戰在防控一線的廣大醫務工作者們,石家莊市所有A級旅遊景區自恢復運營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對全國持有醫師證、護士證的醫務工作者實行免費遊覽。(第一門票免費,景區內的溫泉、索道、演藝、電瓶車等消費項目除外)。
雄險奇絕的山體景觀
雄險奇絕的山體景觀
獨特的崖棧地貌景觀
風景區山體由於階段性抬升和相對穩定遭受剝蝕,又因岩層多近於水平,在內外營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典型的崖棧地貌,即陡壁成崖,崖頂盤山狹階為棧。風景區內較高山峰普通存在著四棧兩崖。以天桂山三清峰為例:一棧海拔630米,為山腳由砂頁岩構成的坡梁面;二棧海拔750米,即第一層溶洞(如真武洞)、二道靈官所在高度;下臨懸崖,形成了山半仙境之境界,沿絕壁西側節理裂隙開鑿的登山“天梯”,是謂險境。山頂剝蝕面為頂棧。天桂山之險,即由這種獨特的崖棧地貌所成。游路常常沿崖間節理開鑿而成“天梯”,如青龍觀白毛仙姑洞西側崖間的“天梯”等,都是以險為特色的景點。
由於溝谷流水溯源侵蝕,溝頭崖壁產生重力崩塌而形成弧形谷,因迴音效果極佳,又稱迴音谷。風景區內迴音谷有多處,一般崖壁高達40-80米,弧形直徑30-40米,平時為干谷,雨後成瀑布。迴音谷比較典型的有:銀河洞景區小寨北側的迴音谷、百丈雲梯下的葫蘆谷、燕尾庄西側滴翠谷、天桂山蒼岩殿東側的迴音壁、後山的“雙谷迴音”以及險溢河上游清風村南的巨型孤壁等。
驚險壯觀的天橋奇觀
黃龍洞與銀河洞之間絕壁上有兩處喀斯特地貌發育晚期的天生橋景觀,稱為大天橋、小天橋。其中大天橋高120米,寬5米自厚9米,跨度160餘米,橫跨於絕壁之上,下臨萬丈深淵,遠望如天際飛虹,觀之雲托橋,橋載雲,驚心動魂,異常壯觀。其規模體量,堪稱北方第一天生橋這種北方罕見的喀斯特天生橋,不僅有奇特的觀賞價值,而且也有很大的科考價值。
造型奇特的峰石景觀
天桂山喀斯特地貌
天桂山
多姿多樣的溶洞景觀
天桂山
銀河洞天桂山景區內至今已發現並開發的溶洞首推青龍觀西插旗堖西側的銀河洞體量最大,是迄今發現的我國北方最長的溶洞。銀河洞(俗稱無底洞)發育在寒武系中統泥質岩中,洞口海拔870米,位於山體北側的斷崖間。主洞走向NNW-SSE,洞道總長2000多米,洞內廊道與廳堂相間,最大廳堂高30米,寬25米,洞中有洞,大洞套小洞,形成了一個相互貫通的溶洞系統。銀河洞已開發的主洞內碳酸鈣化學澱積的鐘乳石、石筍不發育,主要景觀是溶洞發育過程中洞中流水(地下暗河)在水頭壓力下對洞頂、洞壁溶蝕和侵蝕形成的鍋穴、溶坑、溶蝕壁龕、溶溝等溶蝕地貌,如已命名的“銀河旋渦”、“天鍋反扣”、“極頂蒼穹”、“銀河飛瀑”等十分典型,不僅具有神秘的觀賞價值,而且也是進行科學考察和地質生產資料教育的好場所。此外洞內多崩塌殘存的塊石,有的塊石有少量的鈣質澱積,經人工整理,形成了一些造型景觀,如“天牛石”、“鴛鴦石”、“天山石林”、“睡美人”等,這為溶洞增添了情趣。還有洞底塊石,擊之發出悅耳鐘聲十分奇特。總之,特色鮮明的銀河洞,可以滿足年輕遊客探奇、探秘和求知的心理需求,具有較高的旅遊開發價值。
白毛女洞青龍觀上方斷崖間的白毛女洞,因曾在這裡拍攝影片《白毛女》而得名。該洞民間原稱“三眼洞”,洞深20餘米,有東、西、南三個洞口,皆臨絕壁,險象環生,堪稱險洞,且是俯瞰青龍觀全景佳地,為遊人必到之處。
靈泉洞沕沕水瀑布源頭靈泉洞,為一下凹廳堂形的溶洞,泉水從洞底西南角裂隙湧出,水量很大,是沕沕水電站之動力。位於景區後山(靈澤岩)景點內為差異風化而發育在砂岩中的洞穴,這裡還有兩溝谷相鄰,溝頭孤形崖壁相接,平面呈3形,遊人在谷中叫喊,可聽到二次和第三次迴音,迴音疊應重合,餘音不絕,雙谷迴音,堪稱一絕。
黃龍洞位於天桂山景區燕尾庄與下口鄉交界處,西接疙瘩路(山名),東傍插旗堖(山名)。黃龍洞居兩山之間,洞南下方是下口鄉槽子水村。洞口石皆紫色,唯兩旁有二石柱,其色純白,俗名玉旗杆。洞前有池,水極深,內有靈魚,投以餅餌,則躍游爭吞,視其魚呈黃色,稱之黃龍,該洞因而得名。黃龍洞高8米,深250米,洞中生水,徐徐外溢,寒氣流徹,洞口處於懸崖下,懸崖高數丈,東西長4公里,絕壁斷橫,無路可登。要到黃龍洞,可走磨石崖到槽子水的小路。
白龍洞在天桂山景區井子峪村,洞口有一石柱,柱後有龍潭,其水清澈,上有乳形石五,俗號龍乳時有水從乳滴下匯為池,滿則從石柱左右流出,遇旱則無。相傳若誠心拜禱,水珠從乳石浸出,以凈瓶接入,持歸一二日必雨,有石刻龍王像在焉。
此外尚有另一白龍洞,在天楨山景區黃安村約十餘里,洞在山崖洞中,有石質白龍一條,其色灰白,鱗甲畢肖,迴繞迂曲成丈池,池中有水甫及龍背。池上洞頂有心臟形之石錐下垂,其尖端有水下滴,鏗鏘悅耳。龍之兩端之石壁上有鑼鼓石與石壁無異,而以石擊之,則一為鑼聲,一為鼓聲。池之外,與龍相接處為雲,其質色與龍無異,而其形為雲狀,宛然若畫。
清風洞在天桂山南清風村東南(距村約二三里)之柏樹堖上,其中從堖北斜入山中,洞口為不規則之三角形。每日自酉時起,風漸向外出,自晨(辰)時起,風漸向內吸,若有差異,則天必陰雨。風至塔崖后坪落地,至古道口忽無,一川田禾,受其鼓盪,歲慶豐登,民咸樂之。
合併圖冊
除上述主要溶洞外,天桂山已列入歷代縣誌的溶洞還有真武洞、肝化洞、青龍洞等。大大小小的洞穴遍布山間,因此當地老鄉稱天桂山為“窟窿山”。
如夢如幻的雲霧晴雨景觀
合併圖冊
山寺晴雨由於天桂山海拔較高,地形複雜,夏日常出現“半山雲雨半山晴”的奇特景象,位於青龍觀道院,仰望晴日當頭,觀頂金碧輝煌,殿前風和日麗,下視山腰則雲籠霧罩,山形模糊;山腳則急雨如箭,一片朦朧。此即天桂山著名的“山寺晴雨”奇觀。
眾多的泉井湖瀑景觀
泉井天桂山俗有“九泉一井”之說,最大的如沕沕水源頭靈泉,是沕沕水瀑布的水源。又如天桂山青龍觀附近的“三泉一井”。三泉即槐泉、青龍泉、金蟾泉,一井即明珠井。該井位於青龍觀院內,井深不足2米,水量充盈,四季不涸,旱不竭,滯不盈,水質甘冽,飲之沁人肺腑,古為道院飲水井。此外不有天桂山後山濟公洞泉、麻地凹的桃花泉、井子峪與庄旺村附近山崖的滴水泉等。
瀑布“沕沕水瀑布”在天桂山景區西南沕沕水村。“沕沕水瀑布”古為平山十景之一,俗有“沕水瀑布從天降”之說。據記載:有泉自半山湧出,其聲勿勿傾瀉,殆數十丈,山高流深,源清泉冽,波浪似雪,噴湍如花,瀑布橫飛,如白練之經於天,白虹之飲於源。沕沕水為天然泉水,流量為0.35立方米/秒,垂直落差93米,形成天然奇觀。沕沕水瀑布源自深峽石洞中,洞口茅草茂盛,荊叢掩蔽,順石階入內,高大寬敞,可容納百人。半潭玉乳,清潤甜涼,澄見其底,西南石壁下,泉水噴涌,爭奔暗洞匯入“天池”。
除沕沕水瀑布外,天桂山還有青龍觀瀑布、葫蘆谷瀑布等,旱時輕泄如簾,雨季下注如飛,水聲潺潺,一片涼意。
天桂湖位於景區停車場南側和東側,分上下兩湖,總面積20000平方米,水質清冽,波光蕩漾,猶如兩塊巨鏡,山光雲影倒影其中。湖邊紅樓矗立,綠柳成蔭,斑竹滴翠,繁花簇擁,是遊人划船、垂釣、休憩、娛樂的絕佳之處。
絢麗多彩的植物景觀
合併圖冊
風景區內野生動物有狐、狗、狼、獾、野豬、青羊、松鼠等獸類。鳥類有紅嘴鴨、百靈、山鷹、喜鵲、野雉、石雞、山雀等,銀河洞內還棲息著蝙蝠,為遊人增加了游趣。
茂密的植被變幻出天桂山五色紛披、絢麗多彩植物景觀:
桃花一年一度春季到來之時,草未青,樹未綠,漫山遍野的山桃花就爭先恐後次第開放。一叢叢,一簇簇,一片片,開遍山崖溝谷。白的如雲,紅得似霞,流光溢彩,爭奇鬥妍,把整個天桂山妝扮得美輪美奐。此時各地遊客慕名而來,做一次賞心悅目的“桃花雲中游”,一展蝸居一冬的懶身心,往往詩興大發,留下了大量吟詠桃花的雅詩佳句。
紅葉每逢秋天,天桂山上的黃櫨、櫟樹、楸樹、橡樹和丹楓等由綠而黃,由黃而紅,直至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把二十里秋山,塗抹成一幅長卷秋山紅葉圖。詩人劉章驚嘆於天桂山紅葉的美艷,稱其“面積之廣,氣勢之宏,無出其右者,實為燕趙遊人之大幸也。”
天桂山
據康熙年間平山縣誌記載:天桂山原名“三門寨”,源於天桂山山勢陡峻,並建置垛口,僅三路可通,而得名。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固。後有歷代文人見此山風景奇麗、岩石嶙峋、樵歌回蕩,便借“桂林山水甲天下”之意,將“三門寨”改為天桂山,始有“天下第二桂林山水”之美稱。
青龍觀道院
明朝末年,崇禎皇帝朱由檢面對風雨飄搖、日漸沉淪的大明江山,深感朱家氣數將盡,無力回天,便命其心腹太監林重華德攜旨出京,選擇“靈秘之地,絕塵以棲”,為自己修建歸隱行宮。
天桂山
青龍觀道院座落在山峰南麵條帶狀階棧的三棧上,后依危崖,前臨深壑,陡崖嵌珠,一派仙境。因其最初是為崇禎皇帝修建的歸隱行宮,故道院又稱“崇禎行宮”。其建築帶有明顯的皇宮風格,全部紅牆紅柱,朱門赤戶,金黃瓦頂,檐下銅鈴,微風吹拂,空谷梵音,處處顯示著皇家威嚴。
真武殿(又稱欽安殿),是觀內的中心建築。坐北向南,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寬11米,進深10.5米,長16米,高17.36米,建築面積176平方米,極其高大雄偉輝煌壯觀。殿內供奉著掌管北方的最高神--真武大帝神像,全為純銅鑄造,高1丈1尺6寸,束冠披髮,手持寶劍,著袍襯鎧,足踏龜蛇,神光湛湛,威風凜凜。兩側廊柱上鐫刻對聯一副:“出三宮別六院修成玉體,入武當歸正道煉就金身”。殿前台基稱“雲集台”,台內中空,是道人經堂,曾供有崇禎遺像。
真武殿東側為靈宮殿,供奉五百靈官(護法神)之首的王善王靈官。該殿又稱王承恩廟。王承恩系統領內外軍營提督九門司理監,崇禎十七年(甲申1644年)三月十九日平明,李自成攻陷京城,崇禎親自撞鐘集合百官,除王承恩外無一人至。後來,王承恩護駕外逃未成,遂與崇禎在煤山相對自縊而死。
真武殿西側為祖師堂,供奉道教創始人王道陵神像。祖師堂又稱李祥成廟。李祥成為崇禎手下大將,奉命守城,士兵飢餓難耐,“一人起而另一復卧”。李自成攻陷北京,李祥成被俘,寧死不降,在帝后寢前縊身亡,年僅27歲。
天桂山
此外,青龍觀道院建築還有文昌宮、魁星閣、東屋、西屋等。
青龍觀中心建築群周圍開設東、西、南、北四座山門。東門即東便門,又稱朝聖門,位於鼓樓南側,是道人前往後山和穿越魁星閣下山的要道。門上有一副對聯:“進山林修身養性,入洞府學道為仙”。西門即大門,是古時善男信女上山燒香的通道,門口也有副對聯:“[gu][du]雲中神仙府;[ya][cha]山上道人家”。此聯與朱雀門兩側的對聯共同組成了天桂山特有的疊字妙聯。兩副對聯生動活畫出天桂山秀峰疊翠、白雲舒捲、晴空日麗、神秘莊嚴的絢麗景觀。西便門上還有副耐人尋味的對聯:“寶地他無地,元天別有天”。青龍觀的南天門(又稱朱雀門)設在雲集台前的大石柱上,距雲集台30米,前與翠屏山遙遙相對,后與真武殿近相依靠。門前大堾長200米,高50米,與山下峭壁連成一體,陡峭無比,若百丈懸崖。因此,有“南天門外走半步,不死即成活神仙”之說。青龍觀的北門即玉宮門,是真武殿後通往大光明殿的唯一門闕。
二十世紀前半葉的戰患給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和悠久的文明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天桂山青龍觀這處集皇家園林、道家宮觀和大自然秀麗景觀為一體的古代建築也在此劫難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壞。1980年,平山縣旅遊局採納了省地理所郭康等專家的建議,撥款十幾萬元支持天桂山修復了青龍觀主殿--真武殿及兩側的鐘鼓樓等古迹,同時也開發了部分自然景點,進一步修建了一些接待服務設施。2002年,景區管理處為了恢復青龍觀道院的歷史原貌,又一次斥巨資對天桂山道觀進行大規模重建,次年春全部完工,使這一道教聖地煥發出新的光彩。
青龍觀屬邱祖(邱處機)全真龍門派,與北京白雲觀--道教全真龍門派的祖庭有著深厚的淵源。當年林重華出家就在白雲觀。白雲觀為玄帝行宮皇壇香火上院,青龍觀為玄帝行宮皇壇香火下院,時有“有了難事找白雲觀”之說。青龍觀道徒名字中間的字也都採用白雲觀標明輩份的宗譜,北京白雲觀流傳宗譜為:“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複本,合教永園明。至理宗誠信,崇高嗣(si)法興,世景榮惟(wei)懋(mao),希微(wei)衍自寧。住修正仁義,超生雲會登,大妙中黃貴,聖體全用功。虛空乾坤秀,金木姓相逢。山海龍虎交,蓮開現實新。行滿丹書詔,月盈祥先生,萬古續仙號,三界都是親。”
青龍觀宗譜按白雲觀為第十代,自清、一、陽、來、復、本、合、教、永、園、明、致(至)、理、宗到1937年“七·七事變”,青龍觀先後經歷了十四代傳人。(按白雲觀宗譜為第二十四代)數百年中,其中不乏精政論、通醫道、善武術、具文彩、懂經營高道。例如,第三代道人馮陽興、第五代道人王復堯均分別在平山八大景之一溫塘賦詩。其中馮陽興於亁隆二十六年(1761)在溫塘題詩刻銘曰:和溫塘前韻(和崔青峙):“洪荒開闢毓(yu)靈根,造化洪爐伏地坤,濟世金波彌宇宙,蒸民德澤遍鄉村。洗心盡滌宸寰(huan)垢,沒齒難忘浩蕩恩,賴(lai)及萬方沾雨露,怡然還羨此湯溫。”崔青峙,即崔岱齊,平山王子人,康熙甲子年(1684)拔貢,歷任刑部江南司部、湖南長沙知府,多有著述。從中可看出道觀和政界密切的聯繫。另一首王復堯寫道:黎民何幸沐恩光,滾滾源泉出道傍。最喜坎(kan)宮留異述,尤疑熒域降仙方。露泉一浸身偏健,瘡癬頻淋法更良。若問神池何評價,千金難換此溫湯。顯示較高文采藝術修養。
鼎盛時期的青龍觀擁有土地數千畝,天桂山方園幾十里及滹沱河沿岸的許多村莊皆為青龍觀佃戶。在天桂山通往京城的沿途,分佈著青龍觀的眾多錢莊和商號,青龍觀道士往來天桂山和北京,基本上都是宿住於自己的店鋪。
青龍觀歷代住持道人依次為:
開山住持道人,林清德(約1641-1703住持道院),原名林重華,字豫章,號隱逸,河間府任丘縣人,明末司理內監官、提督太監,崇禎皇帝心腹太監。
明末,李自成率眾起義。崇禎帝深感江山不穩,委林重華遍訪名山勝跡,選擇靈秘之地,修建歸隱行宮。林來到平山縣西天桂山,見其地僻而幽,山高而秀,立即畫下圖樣,上奏皇帝。崇禎命他為總監工,仿照皇城金鑾殿在此地大興土木,修建行宮。崇禎崩亡后,林一如既往,與工匠同吃同住同勞作,施工不息。因資金短缺,他四方募捐,維持施工,歷時20餘載,建成行宮一處及李祥成、王承恩廟各一座。為掩清人耳目,他將之改為“青龍觀道院”,法號清德,守護殿堂,焚香誦經,清苦度日,人稱開山住持道人。約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后數年以八十多高齡羽化於天桂山,其墓在天桂山南冶村東北1公里處。
穆一鉉,林清德之徒,約1704一1708年住持道院,祖籍不祥。古碑記載,主持建成魁星閣、文昌廟、關聖殿等。
張陽元,約1708-1713年住持道院,歷史記載:“竭誠募化,數月建成蒼岩殿”。
張來和,約1713-1727年住持道院,“重修”三宮殿和靈官殿。
馮陽興,約1727-1728年住持道院。
韓陽盛,約1728-1735年住持道院。
王來瑛,約1735-1770年住持道院。
李復然,約1770-1785年住持道院。
孫本福,約1785-1792年住持道院。
陳合禮,約1792-1800年住持道院。
張本德,約1800-1840年住持道院。
霍合明,約1840-1860年住持道院。
張教富,約1860-1880年住持道院。
緱明喜,約1880-1920年住持道院。
王明彥,約1920-1937年住持道院。王明彥,北冶鄉北冶村人(1890-1956),為第十二代道士任致芳師傅。第十一代道人有據可查著還有王明堂,下口鄉泥里河村人;劉明奎,北冶鄉古道村人(1884-1955)。齊明昌(乳名撲了子)唐家會村人(1886-1956)。
任致芳,第十二代道人平山縣北冶鄉河坊村人,2000年2月9日辭世,享年76歲。冀致躍,乳名臭伙子(1905-1973);范致兵(小名枕頭),北冶鄉燕尾庄村人(1902-1974);范致岱,北冶鄉河坊村人。韓致敏,北冶鄉梨樹灣人(1912-1994)。王致秀(乳名驢子),北冶村人(天桂山職工王彥新叔伯爺爺),1922年生,1934年(12歲)出家青龍觀至1947年,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3年複員回鄉,卒於1980年,享年58歲。
李理瑞(乳名秋子),第十三代道人,平山縣古月鎮觀音堂人,2002年2月14日辭世,享年87歲。
牛宗月(1913-1999),第十四代道人,平山縣古月鎮馬舍口村人。張宗亮(1915-1997),溫塘鎮板山(河西)人;胡宗英(1910-1964)溫塘鎮板山(河東)人;閆宗聯(1921-2002)溫塘鎮板山(南溝)人。
一九九0年青龍觀修復開放后,多名道長陸續回山住持法事,先後有第十二代道人任致芳;徐玉堂(道號阿陽子)(祖籍山西五台,家居靈壽縣牛城鄉西王角,2001年11月去世);趙崇堡(石家莊道協副會長);李文甫(道號崇德)道長等。
二00一年五月廿一日,太行山道教協會在青龍觀成立,會長游玄德,秘書長朱理明。
李文甫大師,道號崇德,全真龍門派第二十六代傳人。系我國道教界至今首位,天津大學堪輿學院畢業(2001),持有“堪輿師資格證書”;北京大學中國宗教系碩士研究生(2003)、道教大師。歷任天桂山青龍觀道院主持、石家莊道教協會首任會長、名譽會長;北京白雲觀經樂團團長;中國世界宗教經濟文化促進會理事等。善法事、通醫道、精武術、尤精樂理(時2004年5月,八十三歲)。
蒼岩殿
天桂山
今天,昔日三棧上的舊奶奶廟已蕩然無存。奶奶廟是在原來舊址上利用懸崖絕壁間自然剝蝕形成的天然石窟堂重新修建的。其殿宇巍然,樓桷翼然,遠觀之嵌於危崖之上,孤殿高懸紅樓擁翠,一橋如虹,飛跨東西。殿堂內蒼岩聖姥端坐蓮台,手持笏板,神情莊嚴,彷彿在默默保佑天下蒼生。兩側侍女或吹笛捻簫,或執鼓撫琴,或手持如意,或手執拂塵,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是天桂山奶奶廟會,周圍近百里群眾都來趕廟,焚香還願,唱戲祈福,熱鬧非凡。
玉皇殿
玉皇殿又名大光明殿、無梁殿,位於青龍觀道院后側海拔900多米的半山腰,供奉“昊天金闕至尊上帝”即玉皇大帝。
該殿始建於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至康熙15年(公元1676年),為磚石結構,斗拱飛檐,龍盤鳳附,工藝精細。由於崖上常有山石脫落及洪水沖刷,殿頂幾經破碎,幾經締造,遂於康熙41年(公元1703年)建成今日之無梁殿。正門上方匾額“大光明殿”四個大字蒼勁有力,落款時間為康熙四十一年(1703),是天桂山至今保留最完整最古老的建築。整個殿宇無梁無柱,以條石拱圈築頂,構思精巧,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殿內玉皇大帝身著九章法服,金冠玉帶,神態自若。兩旁天神侍立,一托金印,一擎笏板,兩側四大天王持杵舉劍,威風凜凜。這裡常年香煙繚繞,前來禱拜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
三豐殿
三豐殿位於天桂山腳下,原廟規模較小,歷百年風雨已破敗。2002年10月重建,2003年4月竣工,佔地20餘畝,分山門、演武場、主殿三部分。整個建築倚山就勢,高低錯落,巍峨壯觀,為道士演武或舉行大型活動之地。
三豐殿
沿台階上兩層平台,即至三豐殿。紅牆紅柱,紅門紅戶,玻璃瓦頂,翹角飛檐。殿內供奉三尊神像,中為通化顯微真人張三丰,右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左為關羽關聖人。
張三丰,名全一、君實,遼東懿州(今遼寧阜新)人,是明朝帶有傳奇色彩的著名道士。曾在湖北武當山修道,后離武當山隱居。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都曾遣使覓尋張三丰入朝為官,沒有找到,乃大修武當宮觀,時有“北修故宮,南修武當”之說,使武當終成道家聖地。天桂山在歷史上稱“北武當山”,修建三豐殿意在紀念武當開山鼻祖張三丰真人。
關羽,字雲長,河東解縣(今山西臨猗西南)人,本是三國時蜀漢大將軍,因生前武功顯赫,又是中國民間家喻戶曉的集忠、義、仁、信、勇於一身的楷模,因此死後被謚為“壯繆侯”。北宋崇寧元年至宣和五年二十年間,又先後被追封為忠惠王、武安王、義勇武安王。南宋時先後兩次被封為“壯繆義勇武安王”、“壯繆義勇武安扶濟王”。明萬曆年間加封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關聖帝君”。清順治年,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國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至此,關羽成為我國武廟奉祀的主神,與孔子合稱文武二聖。道教封關羽號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詩云:“儒稱聖釋佛道稱天尊,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因此,關羽也是道教尊奉的至高天神。
觀世音菩薩是家喻戶曉的救苦救難之佛。三豐殿把此三神同奉共祀,體現了道教兼受並蓄、博大能容的特點。道教歷來主張,儒、釋、道三教分而為三,合而為一,最終都歸於大道。
天桂金頂
天桂金頂位於天桂山海拔1054米高的玄武峰頂端,原稱三清殿,2002年冬重修,竣工於2003年秋,立於兩層雲台之上,全高19.80米,拔地而起,摩天接雲,直刺天際,是天桂山海拔最高的建築,也是與武當、峨嵋、五台等金頂齊名的全國五大金頂之一。
金頂分上、下兩層。第一層供奉玉皇大帝銅像,像高9尺。他頭戴冠冕,雙目炯炯,背北面南,端坐於龍椅之上。第二層供奉三清神像,或端莊肅穆,或白髯飄飄,或眉目慈祥,造型逼真,維妙維肖。“三清”指玉清元始天尊(又稱天寶君)、上清靈寶天尊(又稱太上道君)、太清道德天尊(又稱太上老君),是居住在“三清境”(最高的第二、三、四層天)的三位天神。玉皇大帝同天皇大帝、北極大帝、後土皇祗同為主宰天地的“四御”。玉皇為“諸天之主”、“萬天之尊”,為總執天道之神即天上神界的最高尊神。我國民間很早便崇奉玉皇大帝,道教以每年臘月25日為玉皇大帝出巡的日子,各宮觀要舉辦道場迎接御駕,儀式十分隆重。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聖誕,道觀還要舉行盛大的祝壽道場,誦經禮拜,香火芬芳。
沿曲曲折折天梯登上金頂,憑欄遠眺,但見頭上白雲舒捲如絮,腳下千山起舞如龍,耳畔松濤陣陣如歌,清風徐來,拂衣撩帶,猶入九天仙境,令人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白毛女藝術陳列館
《白毛女藝術陳列館》是天桂山主景點之一,位於停車場西500米(燕尾庄村),緊臨銀河洞旅遊路。
天桂山
電影《白毛女》自一九五一年四月公演后,先後榮獲多項國家、世界大獎,產生了極大影響,教育了幾代人。為了紀念《白毛女》這部偉大的藝術作品,教育人們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惜今天,創造未來,天桂山景區管理處於二00三年冬開工建設了該館。二00四年七月一日舉行開館儀式。著名表演藝術家、電影喜兒扮演者田華,黃世仁扮演者陳強出席典禮。陳列館分四個展室、一個影視廳。館藏珍貴文物1000餘件。全面介紹了“白毛女藝術”發展歷程。還有黃家大院、楊家小院,以實物、圖片、塑像再現了拍攝電影時舊貌,及民國時代風俗民情。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好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