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筆架山公園的結果 展開

筆架山公園

東莞市筆架山公園

徠坐落於東莞市長安鎮烏沙陳屋村的筆架山公園,原屬古代靖康鹽場,其歷史悠久,文化古迹尤多。

基本介紹


筆架山,山形如同筆架一般;地勢似海螺的形狀,故稱之為螺洲。周圍村木鬱鬱蔥蔥,四面盈盈帶水。山間里是一廟一寺。由於歷史文化悠久,歷代遊人均喜歡到此登山觀潮、循山賞景,素稱螺洲勝地,蜃海名區,更有"小蓬菜"之稱。
相傳於宋元年間,村人出海捕魚,時常看到半山有火光,大家覺得非常奇怪。一次鄉里發生洪潮,見洪潮之中浮來一具木偶,村人謂之神靈,馬上將木偶安置於岩石中,稱為飛來菩薩。後來村裡人建造一座廟宇,皆尊稱它為媽岩,這就是天后古廟的由來。在以後的日子裡,村裡人丁興旺、戶戶平安,百姓們均
徠筆架山公園
徠筆架山公園
感是神靈護佑,於是大立牌坊與廟宇,遂有王縝尚書題字"炎海蓬菜"。由於此處地形很好,景色頗佳,許多文人墨士到廟裡參觀后,均留下墨寶--"徵兆於今留聖跡烏沙風景屬螺洲"等句,至今仍流傳不衰。
追溯筆架山蜃海寺,源於象山的慶林寺。因慶林寺附近時常有土匪作為窩點,被元朝政府查剿將寺毀掉,後有游僧經過遺址,發誓將重建以繼承佛事。但礙於此地曾為查禁之地,若再建築可能有很大的麻煩。恰在這時,陳屋村有一歸田官--刑部湖廣司務陳納軒,在螺洲築廬小隱,題了一首小隱詞。"潮漲漁魚,潮退漁蟹,呼童攜出街頭賣,換酒回對酌山花,開柴門關住小蓬菜"。鑒於此地原是一方凈土,且樹木幽深,面朝瀾海,有海市蜃樓之景緻,故於明洪武5年建厲佛寺,取名蜃海寺。建寺后陳納軒與寺內僧徒時相往來,侃談禪理,以教村人修善果……到康熙二年再度修繕,增建了大雄寶殿、鐘鼓樓、會客廳、施茶亭等建築,並在寺院中間築有一朝天圓口,村人謂此:日螺郾,至今重建仍保留了這一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