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傷

多發傷

多發傷是指在同一致傷因子作用下,引起身體兩處或兩處以上解剖部位或臟器的創傷。其中至少有一處損傷可危及生命。多發傷常見於交通事故、爆炸性事故、礦場事故、高出墜落等。可發生於各個年齡段。常採取先治療后診斷的方法,首先維護呼吸和循環系統功能。創傷后大量失血、失液、強烈的神經刺激和併發嚴重感染等均可引發全身性併發症,除休克外,主要有急性腎衰竭和呼吸衰竭。預后與多發傷的嚴重程度和就診時間相關。多發傷不同於多處傷,前者是兩個以上的解剖部位或臟器遭受嚴重創傷,後者是同一部位或臟器有兩處以上的損傷。

就診科室


● 急診科、外科

病因


● 多發傷常見於交通事故、爆炸性事故、礦場事故、高出墜落等,某些患者在平地跌倒、從自行車上跌落時也會出現多發傷。多發傷創傷部位多、傷情嚴重、組織破壞嚴重,常伴失血性休克或創傷性休克,免疫功能紊亂,高代謝狀態,甚至是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

癥狀


臨床表現與損傷的部位密切相關

● 頭部創傷主要表現為神志的變化,嚴重者可出現昏迷。
● 面、頸部創傷可以引起氣道阻塞,引發窒息。
● 胸部創傷最常見的表現為肋骨骨折、血氣胸和肺挫傷。
● 腹部多發傷常見於實質性臟器破裂引起的內出血以及空腔臟器破裂形成的腹膜炎等。
● 除此以外,多發傷容易引起失血性休克或創傷性休克、嚴重低氧血症、心臟壓塞、創傷性心肌炎、感染、多器官衰竭等。

多發傷的臨床特點

● 傷情變化快、死亡率高
● ● 多發傷嚴重影響機體的生理功能,機體處於全面應激狀態,其數個部位創傷的相互影響很容易導致傷情迅速惡化,出現嚴重的病理生理紊亂而危及生命。多發傷的主要死亡原因大多是嚴重的顱腦外傷和胸部損傷。
● 傷情嚴重、休克率高
● ● 多發傷傷情嚴重、傷及多處、損傷範圍大、出血多,甚至可直接干擾呼吸和循環系統功能而威脅生命,特別是休克發生率甚高。
● 傷情複雜、容易漏診
● ● 多發傷的共同特點是受傷部位多、傷情複雜、明顯外傷和隱蔽性外傷同時存在、開放傷和閉合傷同時存在、而且大多數傷員不能述說傷情,加上各專科醫師比較注重本專科的損傷情況、忽略他科診斷而造成漏診。
● 傷情複雜、處理矛盾
● ● 多發傷由於傷及多處,往往都需要手術治療,但手術順序上還存在矛盾。如果沒有經驗,就不知從何下手。此時醫務人員要根據各個部位傷情、影響生命程度、累及臟器不同和組織深淺來決定手術部位的先後順序,以免錯過搶救時機。
● 抵抗力低、容易感染
● ● 多發傷傷員處於應激狀況時一般抵抗力都較低,而且大多是開放傷口,有些傷口污染特別嚴重,極其容易感染。

檢查


體格檢查

● 首先要對傷者進行快速的檢查,特別是神志、面色、呼吸、血壓、脈搏、瞳孔等生命體征和出血情況,確認傷者是否存在呼吸道梗阻、休克、大出血等致命性損傷。對心跳呼吸驟停者,應立即進行心肺復甦;神志不清者,要保持呼吸道通暢,觀察並記錄患者的神志、瞳孔、呼吸、脈搏和血壓的變化,待生命體征穩定后,進一步詢問病史,進行仔細的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及特殊檢查,以獲得儘可能準確的診斷。多發傷是一種變化複雜的動態損傷,初期檢查得出的結論可能是不全面的,必須進行動態觀察。

輔助檢查

● CT檢查
● ● 通過CT檢查可發現皮下血腫、硬膜內外的腦出血、淤血等。
● X線檢查
● ● 通過X檢查可以發現大部分的關節脫位及閉合性骨折。
● B超檢查
● ● 內臟損傷(如腹部外傷)引起臟器破裂出血時,在B超中可以體現。
● 生化檢查
● ● 血常規、尿常規、腎功能、電解質等血液檢查可以了解傷者體內代謝及酸鹼平衡情況。
● 其他
● ● 如試驗穿刺檢查、導管術檢查、探查手術等。

診斷


● 通過相關外傷史、相關癥狀和體征、輔助檢查等明確,凡符合以下傷情2條及以上者可診斷為多發傷。
● 頭顱傷:顱骨骨折,伴昏迷、半昏迷的顱內血腫,腦挫傷,頜面部骨折。
● 頸部傷:頸部外傷伴大血管損傷、血腫、頸椎損傷。
● 胸部傷:多發肋骨骨折、血氣胸、肺挫傷,心、大血管、氣管破裂,膈疝。
● 腹部傷:腹腔內出血,腹內臟器破裂,腹膜后大血腫。
● 泌尿生殖系統損傷:腎破裂、膀胱破裂、子宮破裂、尿道斷裂、陰道破裂等。
● 複雜性骨盆骨折或伴休克。
● 脊椎骨折、脫位伴脊髓傷或多發脊椎骨折。
● 四肢損傷:上肢肩胛骨、長骨骨折、上肢離斷;下肢長管狀骨幹骨折,下肢離斷;四肢廣泛皮膚撕脫傷。單純的脊椎壓縮性骨折、輕度軟組織挫傷、手足骨折等,因對整體影響不大,所以不應作為多發傷診斷。

鑒別診斷


● 多發傷需與複合傷相鑒別。
● 複合傷是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致傷因子同時或相繼作用於機體導致的損傷。致傷因素主要包括火焰、沸水、射線、衝擊波、擠壓、激光、微波等。

治療


緊急救護原則

● 先處理后診斷、邊處理邊診斷;可迅速致死而又可逆轉的嚴重情況先處理。
● ● 通氣障礙其中以上呼吸道堵塞最常見,如果不能及時解除堵塞,任何搶救都無濟於事。
● 循環障礙
● ● 低血容量:多發傷出血十分常見,無論內出血還是外出血都可導致低血容量性休克。如果救治措施不力,將進入一種不可逆狀態,死亡在所難免。
● ● 心力衰竭和心搏停止:多發傷的突然打擊可以導致心臟驟停,也可由其他許多綜合因素而引起心力衰竭,如果此種情況能及時處理,絕大部分可迅速逆轉。
● ● 張力性氣胸:因胸腔氣體對心、肺的明顯壓迫,可嚴重干擾呼吸和循環功能,可迅速致死。
● ● 開放性氣胸:開放性氣胸使縱隔來回擺動,嚴重干擾心肺功能而致死。
● ● 連枷胸:由於多發性多段肋骨骨折,局部胸壁失去支架作用,與呼吸運動相對形成一種反常運動,嚴重影響心肺功能而致死。
● ● 心包填塞:心包填塞明顯影響靜脈迴流,心排血量也因此而嚴重不足,最終導致死亡。
● 出血不止
● ● 無論是內出血還是外出血,如果出血不止且出血量大,也是致死原因。現場急救時,如果經大量補充血容量血壓仍不能改善,要考慮出血未止的可能,應追究其原因:
● ● 檢查傷口,外出血是否停止。
● ● 是否存在胸腔出血,如胸壁血管破裂。
● ● 是否存在腹部內出血,如肝、脾破裂。
● ● 是否存在腹膜后出血,如腎損傷、骨盆骨折等。
● ● 四肢骨折如果損傷大血管,則出血量大,局部形成大血腫,而且血腫還會不斷擴大。

生命體征穩定后對損傷器官的處理

● 顱腦損傷:要注意防止腦水腫,限制輸液量,有顱內血腫者及早手術清除。
● 胸部損傷:呼吸機正壓通氣,有血氣胸者行胸腔閉式引流;心臟損傷者應及時手術修補。
● 腹部損傷:根據受傷臟器進行處理,必要時行剖腹探查。
● 四肢、骨盆和脊柱脊髓損傷:及早清創和固定骨折,合併有血管、神經和盆腔內臟器損傷時,及早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原則

● 手術順序主要根據受傷器官的嚴重性和重要性決定,一般按緊急、急性、擇期的順序進行。

危害


局部併發症

● 傷口出血:指意外創傷后48小時內的繼發性出血,也可發生在修復期任何時段。應嚴密觀察傷口敷料和體腔引流管的血液滲透和流出情況,評估失血量。
● 傷口感染:多見於開放性損傷,表現為體溫升高、脈速,傷口紅、腫、熱,已減輕的疼痛又加重,有膿性分泌物,血象增高等。若閉合性損傷累及消化道、呼吸道或泌尿道時亦可誘發胸、腹腔內感染。傷后還可能發生破傷風、氣性壞疽等特異性感染。
● 傷口裂開:指傷口未癒合,皮膚或皮下各層完全分離。

全身併發症

● 創傷后大量失血、失液、強烈的神經刺激和併發嚴重感染等均可引發全身性併發症,除休克外,主要有急性腎衰竭和呼吸衰竭。

預后


● 預后與多發傷的嚴重程度和就診時間相關。

預防


● 加強安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