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涌街道
廣東省深圳市轄街道
葵涌街道,隸屬於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位於大鵬半島北部。東臨大亞灣,東南與大鵬街道接壤,西連鹽田區,南瀕大鵬灣與香港新界隔海相望,北接坪山區坪山街道與惠州市,區域面積103.9平方公里。是大鵬新區的行政中心、區域綜合服務中心和對外交通樞紐。2019年,葵涌街道下轄9個社區。2020年,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總人口81656人。
葵涌是海濱小鎮,以客家人為主,漁民文化和客家文化濃郁。作為擁有東縱司令部舊址、葵涌東縱北撤紀念亭及紀念公園陳列館的地方,葵涌又是紅色革命基地。葵涌街道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屬石灰岩地區。自然風光秀麗,山巒起伏,山清水秀,東西兩條海岸線長達31.13公里。
2徠017年,葵涌街道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21.51億元,增長8.3%;工業增加值46.06億元,增長6.6%;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5.87億元,增長6.4%。
盆菜宴
在歷史上葵涌地區的行政區域名稱多次更易。
民國年間,葵涌屬寶安縣第三區,謂葵華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1年10月,轄屬惠陽縣第四區;
1951年11月改為第七區;
1957年12月至1958年10月,惠陽縣撤區並鄉時,稱葵沙鄉;
1958年11月划屬寶安縣,屬大鵬公社管轄;
徠1961年7月成立葵涌區,轄大鵬、葵涌、坪山三個公社;
1963年1月至1978年,撤區並社,單設葵涌公社;
1979年撤寶安縣設深圳市,葵涌改為區;
1981年10月,寶安縣恢復建制,復設葵涌公社;
1983年7月,葵涌公社改為區公所;
1986年10月撤區建鎮,設葵涌鎮,屬寶安縣管轄;
1993年1月寶安撤縣建寶安、龍崗兩區,葵涌鎮屬龍崗區管轄;
2004年,寶安、龍崗兩區撤鎮設街,葵涌街道辦仍屬龍崗區管轄;
2009年,葵涌撤鎮設街道;
2011年12月30日,大鵬新區成立,葵涌街道隸屬大鵬新區;
2015年,葵涌正式改名為葵涌辦事處,屬於大鵬新區管轄。
葵涌街道位於大鵬半島北部。東臨大亞灣,東南與大鵬街道接壤,西連鹽田區,南瀕大鵬灣與香港新界隔海相望,北接坪山區坪山街道與惠州市。區域面積103.9平方公里。
葵涌街道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屬石灰岩地區。葵涌街道自然風光秀麗,山巒起伏,山清水秀,東西兩條海岸線長達31.13公里。
葵涌街道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2℃,年均降水量2280毫米。
葵涌街道,水資源豐富,境內有河流20多條,其中以葵涌河最大。葵涌河發源於筆架山,西南流向,從沙魚涌注入大鵬灣,幹流長10.4公里,流域面積42平方公里。另有大小水庫12座,庫容總量達1300萬立方米。
葵涌街道蘊藏豐富的鐵礦石、磷礦石、高嶺土、花崗岩、海沙等礦產資源。
葵涌自然風光秀麗,山巒起伏,山清水秀,東西兩條海岸線長達31.13公里。
截至2019年10月,葵涌街道下轄9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深圳市大鵬新區葵涌街道福塘南路28號。
葵涌社區 | 葵新社區 | 三溪社區 | 高源社區 | 土洋社區 |
溪涌社區 | 壩光社區 | 官湖社區 | 葵豐社區 | / |
葵涌辦事處轄葵新、葵豐、三溪、高源、土洋、官湖、溪涌、壩光、葵涌9個村(居)委會,62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61965人,其中戶籍人口8897人,外來人口53068人。葵涌常住戶籍人口中,姓氏複雜,以潘、黃兩姓居多,佔20%。語言為客家方言,生活習俗保持客家人的風貌。
截至2017年末,葵涌街道常住人口8.3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31萬人。
2020年,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總人口81656人。
1、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和市、區人民政府的決定、命令、指示,完成市、區人民政府部署的各項任務。
2、加強基層政權建設,領導社區工作站,指導社區居民委員會工作,促進居民自治;及時向上級政府反映居民的意見和要求,負責處理人民來信和來訪。
3、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開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工作。
4、負責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開展人民調解和治安保衛工作。
5、維護老人、婦女、兒童、殘疾人和歸僑、僑眷的合法權益。
6、參與新建、改建居住區的公共建築、市政設施配套項目的驗收工作,參與城中村(舊村)改造工作,協助有關部門對公共建築、市政配套設施的使用進行管理監督。
7、負責城市管理工作和城管綜合執法工作;按有關規定組織、協調、指揮轄區有關領域的執法工作;做好“三防”和抗災工作。
8、負責勞動管理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
9、負責計劃生育工作,加強人口管理和出租屋管理。
10、開展擁軍優屬和擁軍愛民、殯葬改革等各項民政工作,做好人民武裝工作;興辦社會福利事業,做好社會救助和其他社會保障工作。
11、加強社區建設,開展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
12、優化投資環境,做好為轄區企業服務工作,規範、監管股份合作經濟組織,促進轄區經濟發展。
13、加強環境保護工作,促進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14、承辦區人民政府交辦的事項。
東江縱隊司令部暨東江縱隊史跡展覽館
2003年葵涌鎮經濟得到長足發展,與1993年比,工農業總產值(90年不變價)44.98億元,增長51.94倍;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93億元,增長了3.61倍;預算內財政收入1.52億元,增長4.37倍;稅收總收入5.05億元,增長36.77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6億元,增長68.12%;農民人均收入6776元,增長2.13倍。
葵涌已從一個落後的東部小鎮初步發展成為比較發達的現代化新型城鎮,新興的工業園區、商業貿易區、文化教育衛生設施和賓館酒樓構成了現代化的新城區,一個高科技產業興旺、市場繁榮、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葵涌,正朝著深圳東部生態型現代海濱衛星新城的方向闊步前進。
2017年,葵涌街道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21.51億元,增長8.3%;工業增加值46.06億元,增長6.6%;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5.87億元,增長6.4%。
葵涌古時河涌交織,盛產水葵。相傳最初有女麥氏攜二子,徙居過此,一子中暑,采蒓(即水葵)服食,暑解,大喜,遂落居,“葵涌”因之得名。
葵涌街道是革命老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2月2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在土洋村正式公開宣告成立,並發表了《東江縱隊成立宣言》,宣告東江縱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2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5月期間,東江縱隊將司令部設立於此。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8月,廣東省委在此召開省委委員、省軍政委員會聯席會議(史稱土洋會議)。
葵涌街道原住民所使用方言是客家方言。
沙魚涌
沙魚涌村位於葵涌河入海口,依山畔海,已有500多年歷史。在20世紀初至30年代,是惠州、東莞和寶安三地最大的口岸和商品集散地,在當時被稱為“小北京”。這裡曾是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東江縱隊北撤的地方,也是香港淪陷后,東江縱隊秘密營救茅盾、鄒韜奮等人的登岸地點。改造后的沙魚涌村將重現民國時期海關、碼頭和客家民居、街巷的原貌,成為一處融合客家古村文化、紅色革命傳統教育和濱海生態旅遊的“世外桃源”。
鹽灶古村
鹽灶古村地處三面環山一面向海的壩光,此處曾經星羅棋布著18個自然村,其中歷史最悠久的便是鹽灶村。該村因鹽而興,已有300多年歷史。原有百餘棟建築,整體回收后經過層層篩選最終保留了50餘棟有價值房屋按照“修舊如舊”進行修繕,鹽灶村學校、涼棚、蘭氏宗祠、謝氏宗祠和許多客家特色民居都被保存下來,並活化成客家風俗博物館。
客家民俗
葵涌街道居民生活習俗保持客家人的風貌。
客家茶果
葵涌客家茶果製作技藝,客家先民從中原遷徙到葵涌的過程中,他們沿用中原傳統小食製作技巧,結合當地居民的經驗,不斷積累、創新和發展,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葵涌客家茶果製作技藝。
官湖望魚嶺捕魚技藝
官湖望魚嶺捕魚技藝主要分佈在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葵涌辦事處官湖社區。官湖村民歷來以半漁半農為生,漁業生產為主。在官湖村東面的海岸邊,有座山叫做“望魚嶺”,山頂南側有塊“望魚石”。每次捕魚時,站在望魚嶺上經驗豐富的老漁民手拿草帽,一旦魚群進入捕撈範圍,下令漁民下網捕魚。官湖望魚嶺捕魚技藝從清中期以來,一直延續了兩百多年。
葵涌舞獅
葵涌舞獅是葵涌人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各自然村均有舞獅隊,每逢農曆正月初一到十五,都要舉行舞獅比賽或表演。這項體育活動給葵涌人的新春佳節,平添了許多熱鬧喜慶的氣氛。2003年12月,鎮舞獅隊的《群獅》先是順利通過審查,成為全區唯一參加深圳市第六屆鵬城金秋藝術節開幕式表演的節目,后又被區委宣傳部抽調參加廣東省民間歌會的表演。在這兩次大型活動中,舞獅已經成為葵涌鎮一張有特色的文化品牌。
葵涌客家嫁歌
葵涌客家嫁歌產生年代久遠,是客家傳統文化的積澱,在客家民俗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嫁歌是沿襲下來的傳統古典作品,新的即興作品很少,因此更顯出其歷史價值和民俗價值。2008年1月10日,葵涌客家嫁歌被列入龍崗區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葵涌民間諺語
葵涌民間諺語是流行於葵涌民間的簡練通俗而富有意義的語句,大多反映人民生產、生活的經驗。葵涌民間諺語生動而深刻,簡潔而信息量大。這些諺語也反映了葵涌人民的智慧和做人的道理。2008年1月10日,葵涌民間諺語被列入龍崗區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葵涌街道地處大鵬半島的交通樞紐,深圳市區至大鵬、橫崗至南澳的兩條公路穿境而過。葵涌街道西連鹽田港,東接惠州港,境內沙魚涌深水港1個5000噸泊位與5個20000噸貨櫃碼頭已投入使用。
民國初年,葵涌的辦學形式有華僑捐資辦學和教會辦學兩種。教會學校有三溪村的禮拜堂教會學校和土洋村的崇德學校。私立學校有鹽灶村的海燕學校、壩光村的壩光小學、葵涌村的光德學校等。抗戰期間,葵涌是東江縱隊開展抗日活動的革命根據地,壩光小學、土洋小學是中共地下黨員進行革命活動的基地。
2003年,葵涌鎮共有公辦中學1所、小學4所、幼兒園1所、成校1所,民辦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幼兒園2所;在校學生(含幼兒)4042人,教職工359人。經省、市、區教育部門評定,葵涌鎮7所公辦學校中有省一級學校1所、市一級學校1所、區一級學校3所。
2018年,葵涌街道順利授旗授牌全市首所紅軍小學“東江縱隊紅軍小學”,紅色文化教育再添陣地。“葵涌茶果”“官湖望漁嶺捕魚”項目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評審。“悅樂聚”社區群眾文化活動成為葵涌文化品牌,被評為深圳市“百佳市民滿意項目”和“十大文化志願服務示範項目”。本土文藝精品項目榮獲第十五屆“鵬城金秋”市民文化節三金一銀兩銅佳績。
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位於大鵬新區葵涌辦事處土洋社區中心巷16號,始建於民國元年(1912年),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70平方米,為磚瓦結構二層一進樓房。原為天主教堂,解放后,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一度成為土洋村小學校址。
抗日戰爭時期,該建築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司令部所在地,當時司令部會議室設在正廳,樓上為曾生、尹林平、王作堯等領導人的住所,東江縱隊歷史上的“土洋會議”就在這裡召開,樓房後面的小平地是小型練兵場。
1984年9月,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列為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4月,被公布為“深圳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修復並設立東縱史跡展覽館;1998年,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和東縱史跡展覽館正式對外開放;2002年7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舊址經加固修繕、改造展廳后重新開放。2009年,深圳市委組織部將舊址列為“深圳市黨員教育基地”;2011年5月,被深圳市文體旅遊局列為“深圳市首批紅色旅遊景區”。
東縱北撤紀念亭位於葵涌街道沙魚涌海灘,是“深圳市首批紅色旅遊景區”。
抗日戰爭結束后,根據國共兩黨重慶談判簽署的協定,東江縱隊主力需北撤煙台。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6月30日,在以曾生為首的北撤部隊軍政委員會的統一指揮下,北撤人員2583人在大鵬半島的沙魚涌登上美軍三艘登陸艦開赴煙台。為紀念東縱主力北撤山東這一歷史事件,1989年,原寶安縣人民政府在沙魚涌原址建亭立碑,后被公布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官湖,也稱“官湖角”,位於深圳葵涌辦事處南部,是深圳大鵬灣畔自然生態最美的海濱小村。官湖三面環山,南臨大海,4.5公里的黃金海岸線,被斑斕嶂疊的奇礁異石分成五個海灘(大灣、圓洲島、烏泥涌、湖灣、沙漁涌),海灘潔白細膩,海水清澈見底,綠水青山環抱,自然環境得天獨厚。
官湖村風光旖旎,散布著風格各異的80多家民宿,更是深圳婚紗拍攝的勝地之一。官湖東面離村口兩百米處是國際文化藝術區——藝象IDtown。
官湖不但處處有美景,同時也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歷史傳說和民間故事。官湖左側東部有一座山,叫望魚嶺,流傳有“三姊妹石”的故事。村西北有一棵上百年歷史的大榕樹,流傳著“榕樹救人”的傳說。此外,官湖八景(獨樹成林、公園夕照、漁歌高唱、湖灣踏浪、奇石倒影、青龍煙雨、湖角垂釣、百湖疊翠)也為官湖增添了許多魅力。
玫瑰海岸毗鄰大小梅沙,景區佔地約22.6萬平方米,其中沙灘面積約7萬平方米,沙灘長約1500米。將“生態型海濱養生度假區”與“中國婚慶文化產業基地”的概念高度融合,是集“婚紗攝影”、“愛情電影拍攝”、“婚慶典禮”和“旅遊度假”等功能為一體的複合型婚慶旅遊度假村,是深圳及周邊城市婚紗攝影的熱門外景地之一。
排牙山頂峰海拔707米,為大鵬半島北島的主要組成山脈,亦是深圳第六高峰。三面環海,山石嶙峋,由於岩石長年累月受海風侵蝕,從南面望去,酷似一排排錯落不齊的牙齒,故而得名。
排牙山共有極危植物1種(香港馬兜鈴),瀕危植物13種、易危植物35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41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2種,二級保護動物25種,省級保護動物14種。
葵涌在抗日戰爭時期是東江縱隊司令部的所在地,解放戰爭時間,又是東江縱隊北撤山東煙台的重要口岸,被譽為革命老區。葵涌還是著名僑鄉,全鎮有僑胞、港澳台同胞近萬人,分佈在世界16個國家和地區。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葵涌鎮正以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海濱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完善的基礎設施,淳樸的風土人情,迎接海內外朋友,共建葵涌美好的未來。
藍造(1917—1990),葵涌鎮人。青少年時期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在家鄉組織人民抗日自衛隊。1938年日本侵略軍在大亞灣登陸后與戰友們一起打響了抗日的槍聲,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歷任支部書記、區委書記、縣委組織部長、縣委書記、地委組織部長、支隊政委、團長兼政委、支隊司令員、軍分區第一副司令員、武漢軍區政幹校、信陽步校校長、武漢軍區司令部軍事科學研究室主任、作戰部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60年晉陞為大校軍銜。
抗日戰爭時期,特別是1942年任惠州區委書記期間,藍造參與營救數百名抗日愛國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的秘密大行動。抗日勝利后,奉命堅守東江。1946年底粵贛湘邊縱隊成立,任江南支隊司令員,指揮部隊在沙魚涌、山子下、紅花嶺等地作戰,殲敵1500餘人,扭轉江南地區對敵鬥爭的局勢,粉碎宋子文的第二期“清巢”計劃,受到了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的通報表揚。1949年9月任東江第一支隊司令員,率領部隊攻克淡水,10月解放粵東重鎮惠州市。為表彰藍造在戰爭年代的功績,國防部授予他二級解放勳章一枚,1988年中央軍委授予他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勛榮譽章一枚。
建國后,藍造在負責軍隊院校工作期間,為部隊培養了大批人才,為院校建設兢兢業業,嘔心瀝血。在武漢軍區擔任作戰部部長期間,積極主動當好首長的參謀,經常深入部隊基層,調查研究,總結經驗。為編寫條例、組織練兵和軍事演習夜以繼日地工作,為人民解放軍的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迫害。粉碎“四人幫”以後,擁護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和政策。1980年離休后仍關心國家和軍隊建設,參加編寫粵贛湘邊縱隊史,主持東縱一支隊戰史的編寫。1990年11月在廣州病逝。
葵涌街道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軍攻陷廣州。當時廣東黨組織指派一些地下黨員在敵占區進行秘密工作。陳維新以做生意為掩護,參與了惠寶游擊區跟香港地下黨組織的情報聯絡工作。後轉移到香港,參加香港海員工人運動,成為香港海員工會骨幹。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他組織船隊為我軍運輸軍用品。1952年,他所在的秘密工作組被潛伏香港的台灣特務發現,上級領導指示他們立即分散離開香港,組裡其它同志到了廣州接受新的任務,而陳維新裝扮成碼頭工人進入澳門群勝館,化名為楊偉、陳平,繼續他的秘密活動。他依靠館內工人,將操縱群勝館多年的反動頭目剷除。60年代,組織派他到澳門日報社任編輯部主任。文革期間,受到“四人幫”的打擊陷害,曾停止工作一段時間。文革結束,重返群勝館。陳維新於1979年11月在澳門去世,享年75歲。
葉水,男,1920年出生,葵涌葵豐村人,西德歸僑。原任西德華僑聯合會永遠名譽會長,回鄉后,任僑港葵涌同鄉會名譽會長、葵涌僑聯會名譽主席,是一位愛國愛鄉的老華僑。
1962年,葵涌鎮政府指派葉水先生到香港募捐以支援家鄉的經濟建設。到港后,他廣泛聯絡海外華僑、港澳同胞,共募資20多萬元,購買汽車一部、機動運輸船一艘、醫院病床10張及電器、電線器材一批,分別由海上、陸路送回葵涌。1965年秋,葉水先生旅居西德經營中式餐廳。由於經營有方,生意做得紅火。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葉水先生倡議在德國、法國、加拿大等地的親朋好友回鄉觀光、考察,耳聞目睹祖國的發展、家鄉的變化。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感召下,他把德國的酒樓交給自己的兒女經營,偕同夫人把平生的積蓄帶回家鄉進行房地產開發,於1996年在葵涌圩鎮中心地段建成了一座佔地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0平方米的德華花園。興學育人、造福後代是葉水先生的一貫追求。近幾年來,葉水先生先後為葵涌中學、葵涌中心幼兒園、葵涌醫院、葵涌老人院、葵涌老人中心、葵涌僑聯、葵涌同鄉會等單位捐款捐物近100多萬元。
潘冠良(1934—1989),葵涌鎮人。1956年惠州師範學校畢業後分配到惠陽縣三門島小學任教,並任該校負責人。1969年12月調回家鄉葵涌鎮,先後任三溪小學教導主任、校長、鎮教辦主任等職。
1984年5月,潘冠良任新辦的寶城小學校長,並擔任思想品德課,致力于思想品德教育的探討和研究,先後寫出了《思想品德教學原則與規律初探》、《開展思想品德課教研活動的做法》、《師德與教學》等10多篇學術論文,其中多篇被選登在全國《德育雜誌》等刊物上。他自編自講的《為了明天的事業》這一課獲得深圳市優秀課例一等獎。他的“傳道明理,激發情感,指導行為”的十二字法,闖出了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新路子,與家長一起探討教育子女所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深受家長歡迎。次年患肺結核感染症,但他堅持帶病上課,直至確診為晚期肺癌才住院治療。6月,被國家教委授予“全國小學德育先進工作者”、廣東省授予“優秀園丁”榮譽稱號。1989年7月被評為“寶安縣共產黨員十先鋒”之一。8月19日病逝。
邱月明,男,1949年5月生,葵涌官湖村人。1968年畢業於龍崗高中,1971年至1989年在葵涌鎮廣播站工作,歷任播音員,編播員、寶安廣播電台和深圳市廣播電台特約通訊員,葵涌鎮廣播站站長等職。1989年10月,經批准辭職回鄉從事農村個體養雞專業。1992年被群眾推選為官湖村村民小組長,1995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7年9月,官湖設為行政村后,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官湖實業公司董事長。
自1992年任村民小組和1997年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邱月明同志為實現“建設官湖,讓家鄉更美更富”的心愿,多年來踐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選准路子,建好班子,帶好隊伍。1998年他根據該村的資源優勢和特點,提出了“以農業為主導,工業和旅遊相輔助,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工作思路,大膽辦起了鮑魚養殖場,帶領全村黨員群眾團結一致,奮勇拼搏,歷經滄桑風雨,闖出一條具有本村特色的養鮑致富新路子,把官湖從一個人均集體分紅只有200元的貧困村發展成為人均分紅達到6000元的遠近聞名的“鮑魚致富村”,集體資產從300萬元增加到2700多萬元,增長8培。2001年7月深圳市委授予邱月明同志“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02年又被深圳市委授予“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優秀基層幹部”稱號。在他的帶領下,官湖村的各項工作都走在葵涌鎮的前列,連續創下全鎮“廣東省衛生村、”“深圳市安全文明小區標兵”等九個“第一”,2002年還獲“深圳市文明單位”光榮稱號。
他的事迹被廣東電視台、深圳特區報、深圳商報、深圳僑報等新聞媒體作深入報道,被譽為“鮑魚書記”。2003年他審時度勢,充分利用官湖獨特的依山傍海的環境優勢,帶領官湖人進行第二次創業,唱好“養鮑——旅遊——舊改”三步曲,繼續唱響“官湖鮑魚”品牌,積極開發海濱旅遊產業,全力推進舊村改造計劃,決心打造高標準、高品位、高商業價值的“深圳海濱第一村”,使該村向文明、富裕、高效、和諧的國際化海濱新城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