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起桿

挖起桿

劈起球所用的一種特殊鐵桿。自從Gene Sarazen70年前發明第一根沙坑挖起桿(sand wedge,SW)以來,桿底結構(桿面傾角和彈起角)和製造材料均已發生巨大的變化。近10年,挖起桿已經深受球手們的歡迎——許多高爾夫球手下場都要帶上3至4根挖起桿。挖起桿的鑄造工藝和鑄造材料改進已經使更多的鐵桿追求更低的重心和更小的桿面傾角。因此,在劈起桿(pitching wedge,PW)和通常的56°桿面傾角的沙坑挖起桿(PW)之間的桿面傾角懸殊平均達到10°或10°以上。但,更多的挖起桿就紛紛面市,填平了這個差距。

桿面傾角、桿身長度、落地角及彈起角


挖起桿的桿頭的構造分為:桿面傾角(loft angle)、前緣(leading edge)、彈起角(bounce angle)、桿底弧度(sole camber)、桿底寬度(sole width )以及后緣(trailing edge)組成。
彈起角、桿底寬度和尺寸對擊球效果影響很大。現在,許多劈起桿(PW)桿面傾角為46°(有的型號傾角更小),9號鐵桿桿面傾角為41-42°;而傳統的劈起桿桿面傾角為48-50°,而9號鐵桿的桿面傾角為45-46°,而現代劈起桿的桿面傾角為47-48°,但大多數挖起桿(SW)的則為56°。
挖起桿
挖起桿
要用3根挖起桿搭配出一套不錯挖起桿,應該決定應該增加中繼挖起桿(a gap wedg
e,AW)還是高拋挖起桿(lob wedge,LW)。如果劈起桿—中繼挖起桿和中繼挖起桿—沙坑挖起桿 (或者劈起桿—沙坑挖起桿和沙坑挖起桿—高拋挖起桿) 之間的桿面傾角很接近,那麼擊球感覺會很好。要是沒有高拋挖起桿,其他挖起桿的傾角懸殊應該為 4°-5°。要是沒有中繼挖起桿,劈起桿和沙坑挖起桿之間的桿面傾角懸殊應該在10°左右。同樣要用3根挖起桿搭配出一套不錯挖起,應該搭配好劈起桿、中繼挖起桿、沙坑挖起桿和高拋挖起桿,使桿面傾角兩兩懸殊為4-5°。
中繼挖起桿(LW) 沙坑挖起桿(SW) 高拋挖起桿(AW) 劈起桿(PW)
挖起桿
挖起桿
桿面傾角(Loft) 58°-64° 55°-57° 50°-54° 45°-49°
桿身長度(Shaft Length) 35"- 36" 35"-36" 35"- 36" 35"-36"
落地角(Lie Angle) 62°-64° 62°-64° 62°-64° 62°-64°
彈起角(Bounce) 0°-10° 10°-16° 5°-12° 0°- 5°

桿底設計


Sarazen 發明了沙坑挖起桿,也發明了一個新詞“彈起角(bounce)”。桿頭的后緣(trailing edge)比前緣(leading edge)要高,使桿頭更容易穿過草皮。在細沙中擊球時最好選用彈起角更大的挖起桿則效果更理想。
凡事過猶不及。如果挖起桿彈起角過大,不利於在球道和堅硬的場地上擊球。對於高拋挖起桿(LW)來說,彈起角越小越好,甚至為零度時更容易取得理想的擊球效果。
在長草區擊球時,宜於選用圓形刃口和凸形桿底的挖起桿,這樣帶起的草皮會更少。但這種挖起桿在其他球場環境下的表現就不如其他挖起桿了。一句話,應該由場地的具體情況來選擇挖起桿。
挖起桿
挖起桿
今天,挖起桿設計越來越別出心裁,款式也花樣繁多。例如,Cleveland採用了4中材料:鈹鎳合金(Beryllium Nickel)
、鈹銅合金(Beryllium Copper)、鍍鉻低碳鋼(Chrome Plated Mild Steel)、銅錫合金(GunMetal)。485、588 和 691型的挖起桿桿面傾角有45°- 64°,彈起角則為0°- 14°。總的說來,挖起桿的確門丁興旺了。
另外,還有一系列構造特別的挖起桿,包括:Cobra 的Trusty Rusty挖起桿、Adams Golf的Faldo 系列挖起桿。球手可以根據不同的目的選擇不同的球杆。

桿面凹槽


凹槽基本形狀有V形、U形和方形三種。USGA對凹槽的形狀和大小均制定有嚴格的規定。為了找出究竟是那種形狀的凹槽對擊球效果更有利,人們做了很多實驗,但都沒有找到可以令人信服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