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芝寺
青芝寺
青芝寺位於福建省連江縣城南約10公里的青芝山。青芝山在連江縣官司頭鎮,原名“百洞山”。山上多奇石怪洞,因產靈芝得名青芝山。前人有詩讚:“寺產靈芝聞海外,山稱百洞重江南。”此山開闢於明萬曆天啟年間(1621-1627年)。經歷代修建已成一大名勝風景區。山中的松、岩、峰、巒、泉、洞,天然成趣。山水秀麗,有“一百零八景”之稱,其中較著者有五峰、十洞、十六岩、三十五石及一湖、三泉、三台、三室。山中青芝寺,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由朝廷董尚書主持興建。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建後殿,1934年林森重修前殿。
青芝寺
青芝寺位於連江縣青芝山蓮花峰之山腰。相傳因過去山上盛產青色靈芝,又因山勢奇偉,岩洞眾多而得名。該寺前為天王殿,鋼筋混凝土結構,外觀似西式建築,兼采中國宮殿式飛檐翹角,獨成一格。後為大雄寶殿,建於明萬曆年間,1931年毀於火,1934年由林森募款重修。另有大士殿、梅花樓、松風閣、藏骨塔、栩園、慕園、觀光亭等建築。佛龕前供奉的兩朵青芝,據說由明代流傳至今。
本寺自明朝建寺以來,一直只有一二僧人住持。光緒年間,興福禪師興建大士殿,僧人多至十五人,后漸衰落。至1984年10月,界修法師從中國佛學院畢業后住持青芝寺,興建東西兩客堂,住僧十五人,1990年,界賢法師應界修法師之邀前來住持青芝寺,先後蓋起大悲閣、選賢樓、玉佛閣等,住眾二十人。
青芝寺現任方丈界賢法師,40歲,浙江人,1982年出家,師從世孝法師,畢業於中國佛學院,兼任福建省連江縣佛教協會副會長,連江縣政協委員。現任監院門輝法師,28歲,福建人,1985年出家,師從界修法師,畢業於靈岩山佛學院。
青芝寺據說始建於唐朝,原在八仙岩。
萬曆四十年(西元1612年),工部侍郎董應舉退隱歸田,傾其家產,開拓青芝山景觀,移建青芝寺於現址。
萬曆四十四年(西元1616年),葉向高第一次辭內閣首輔歸里,與友吳需訪董應舉不遇,賦詩二首,后刻於觀仙洞崖壁。
清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興福禪師增建大士殿(後殿)。
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琯頭名士林煥章、陳彥超、吳鶚等征社同仁在青芝山建樓紀念董應舉,以董應舉晚年所居“梅花樓”名之,並環植梅樹於樓外,為福州一帶文人名流聚會的場所。
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林森被迫辭福建省長職,隱居青芝山嘯餘廬,期間與青芝寺住持覺非禪師來往密切,
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青芝寺大雄寶殿被大火焚為焦土,琯頭名紳林煥章、陳彥超電告林森。林森在南京為青芝寺募捐匯回重建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上諸佛像以及大士殿上的地藏、目連二菩薩像,均是林森在南京僱工用檀香木雕塑,由海軍部派軍艦代之直接運至琯頭,再搬運到青芝寺貼金裝置。
青芝寺是青芝山風景區的核心,70年代以來一直保持香火旺盛。
90年代以後,青芝寺開始不斷擴建。
青芝寺結構中西合壁,外牆西化內部中式。寺院主體兩進,正殿大雄殿,後殿大士殿。
門牆為青磚砌築,兩層,底層正中辟門,有台階、抱鼓石等;二層為四個矩形窗,上為帶有斗拱意味的磚砌線腳,其上為英式女兒牆。
進門為天井,環繞兩層迴廊,正面為大雄殿,面闊三間,石柱,單檐歇山頂。在大殿第一對柱子上有林森署名的對聯:“前殿涌祥光,適白馬載經,聲教千年方暨訖;名山開法會,引青芝獻瑞,神靈百洞盡皈依”。
大雄殿後為大士殿,三開間單檐硬山頂,兩面封火山牆。寺旁有“翠壑”、“漸入佳景”、“青芝立馬”等摩崖石刻。
寺側梅花樓,兩層木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