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太原失陷以後抗日戰爭的形勢和任務
上海太原失陷以後抗日戰爭的形勢和任務
徠上海太原失陷以後抗日戰爭的形勢和任務,是在抗日戰爭爆發以後以後上海地區的任務文件。
徠這篇文章能夠感覺出毛澤東對於兩個階級即使能夠達到同一效果或目的,然而由於出發點的不同,而對反對黨做法不屑的態度。當然,這樣的態度或許只是文字上的一種春秋筆法。
眾所周知,國共兩黨的合作只有是在受到外來侵略時候才可能發生,而一旦外來侵略者失敗了,那必然將導致階級利益的不同上升到國內的首要矛盾,而這樣的矛盾又是絕對不可避免和調解的,國共雙方都希望自己的階級利益主張能夠完全實現。所以文中的很多文字就能夠讓人讀到那些平靜之下的波濤洶湧。
毛澤東認為:盧溝橋事變以後,黨內的主要危險傾向已經不是“左”傾關門主義,而是右傾機會主義,即投降主義;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存在著左、中、右三個集團,而大地主和大資產階級的右翼集團是民族投降主義的大本營。因此,他提出:“在黨內,反對階級對階級的投降主義”;“在全國,反對民族對民族的投降主義。”他還再次強調了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明確指出:“這個原則的說明、實踐和堅持,是把抗日民族革命戰爭引向勝利之途的中心一環。”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但是,由於國共兩黨奉行著兩條不同的抗戰路線,國民黨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的敵後戰場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局面。國民黨正面戰場雖對日軍的侵略進行了英勇抵抗,但由於其奉行片面抗戰路線和消極防禦的作戰方針,不斷遭受了嚴重失敗。
1937年11月8日,山西太原失陷,華北大部淪於敵手;11月12日,上海失守,日軍繼續向南京進逼。從10月起,國民黨即通過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與日本進行秘密接觸,試探媾和條件。八路軍在華北敵後戰場上,正確執行了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一面積極配合國民黨正面戰場作戰,一面深入敵後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根據地,廣泛開展敵後游擊戰爭,給日軍以沉重打擊。但是,在黨和軍隊的一些工作中出現了過高估計國民黨的抗日積極性,過分遷就國民黨等右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