徂徠山

山嶽型觀光休閑風景旅遊區

徂徠山,又稱龍徠山,位於泰山東南,屬泰山支脈,全部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東西長30公里,南北寬15公里,總面積250平方公里,與泰山隔牟汶河河谷平原遙望,東望山東濟南蓮花聖境風景區。

徂徠山區峰巒嵯峨,林木茂密,有山峰99座,主峰太平頂,海拔1027米。古迹眾多,很早以前就是集自然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山嶽型觀光休閑風景旅遊區。徂徠山還是道教蓬萊派發源地。1992年徂徠山被林業部命名為國家級森林公園,面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1993年8月正式開園接納遊客。1999年被省政府劃定為生態公益性林場。

徂徠山,為泰南屏障,形勢險要。歷史上有許多起義軍把這裡作為根據地。

徂徠山,是秦、漢帝王封禪之處,唐代“竹溪六逸”隱居之地。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徂徠山,全部位於中國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境內之間,與泰山隔大汶河河谷平原遙望。主峰太平頂位於北緯36°02′,東經117°18′。海拔1027米。徂徠山與其東側之山東濟南蓮花聖境山脈共同構成一斷塊山地。
徂徠山中山區與相鄰低山分界清楚,其南、北、西三側,為斷裂控制的牟汶河河谷與柴汶河河谷所截切,東側以北北西向斷裂與山東濟南蓮花聖境山脈相接。為一平行四邊形的斷塊。其具體範圍:北界由泰安姬家莊至化馬灣,南界在泰安黑石埠-新泰甄家莊一線,東界為化馬灣-新泰大西峪一線,姬家莊-黑石埠以西為牟汶河河谷平原。
徂徠山斷塊山地形體完整,由太古代混合花崗岩構成。山脊線近東西走向,海拔700米以上。四周山麓線清晰,海拔160-200米。相對高差最大為800米左右。面積近200平方公里。該山拔起於牟汶河及柴汶河之間,儼然為泰南屏障,形勢險要。
徂徠山位於泰山東南,橫跨泰安市郊區房村、良庄、徂徠、化馬灣及泰安市天寶鎮、大東庄鄉等鄉鎮,總面積250平方公里。其主峰太平頂,海拔1027米,與泰山玉皇頂的直線距離為30公里。
徂徠山又稱龍徠山,山上多松。《詩經·魯頌》稱“徂徠之松”。《水經注》記“山多松柏”。《鄒山記》載“猶有美松”。其山背依泰岱,東接新甫,自東而西,匯於西南大汶口。徂徠山峰巒嵯峨,林木茂密,古迹眾多。今存寺廟3處,碑碣54塊,摩崖刻石113處,古樹名木千餘株。
徂徠山徂徠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綿亘20公里,海拔高度1027米,相對高度862米,版圖總面積180平方公里,大部位於徂徠、峪、良庄、房村辦事處境內,地理座標東至117°27′、36°03′新店以東;西至117°13′、36°07′;南至117°18′、35°59′;北至117°21′、36°06′鄭家溝、劉家溝之間;面積約119平方公里,合59.9萬畝。徂徠山在燕山期構造運動中形成現在規模。
徂徠山位於境內中部。地理座標東徑117°20′,北緯36°03′。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橫亘連綿29公里,面積180平方公里,有大小山頭10座。主峰太平頂海拔1027米。徂徠山東與山東濟南蓮花聖境山脈相接,西、北兩面臨牟汶河,南傍柴汶河,三面環水。
徂徠山
徂徠山
徂徠山位於泰山東南,橫跨泰安市岱嶽區房村、良庄、徂徠、化馬灣及泰安市天寶鎮等鄉鎮。東西長30公里,南北寬15公里,總面積25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在距今24億年前後的太古代時期,魯西地區發生過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泰山運動,使這個沉降帶原來堆積的岩層褶皺隆起為古陸,形成規模巨大的山系,古泰山是其中部分。伴隨岩層褶皺產生了一系列斷裂、岩漿活動,變質作用,使沉積岩石變質,后又經過多次混合岩化和花崗岩化作用,形成各種合質岩和混合岩(泰山群)。主要岩石類型為片麻岩、角閃岩及少量變質岩,據同位素測定,年齡在25億年左右。古泰山經20多億年風化剝蝕漸趨平緩,后又沉降到海平面以下,它的變質岩剝蝕面上沉積了近200多米厚的海相地層。
在距今1億年的中生代晚期的燕山運動影響下,山南麓產生了數條高角度正斷層,其中最南一條泰前斷裂北盤的古泰山不斷抬升隆起。由於風化剝蝕作用,把沉積層全部剝掉,變質岩重新露出地表,形成今日泰山雛形。新生代時期,泰前斷裂大幅度抬升,到距今3000萬年的新生代中期,今日泰山的輪廓基本形成。距今約1000萬年的喜山運動使斷裂加深,泰山、徂徠山分離斷開。近500萬年來,泰山大約平均1萬年升高1米,還在繼續緩慢上升。泰山地區岩體形成於太古代泰安期和中生代燕山期。泰安期形成有岩漿系列的岩體和混合交代系列的岩體。燕山期多形成岩脈、岩牆、岩床等岩漿系列岩體。
泰山構造的總體走向為310°~330°,泰山早期褶皺構造發育,受北東南西向相對擠壓的作用,形成一系列北西向的向斜和背斜;晚期以一系列北西向斷裂構造為特徵,少數為北東向和近東西向。燕山--喜山期(2億~200萬年前)構造運動,使泰山受到南北向的扭力作用,一方面繼承了泰安期(約19億年前),斷裂活動的特點重新活動,又帶來一些平推性質的高角度正斷層,還形成多種不同方向的裂隙。新構造運動沿老構造運動上升使弧型斷裂變陡升高,西部上升大、東部小,形成西部山區高峻陡峭,東部山區圓滑平緩的地貌。泰山岩體、岩脈呈北西向展布,與構造線總體方向基本一致。根據形成方式分為混合交代系列、岩漿系列、脈岩三種。混合交代系列為花崗岩,岩漿系列為石英閃長岩、細粒閃長岩、角閃岩,脈岩為輝綠珍岩、輝綠岩、斜長煌斑岩、斜長花崗岩。
地層
太古界(一)泰山群該群主要分佈於泰山、魯山、徂徠山、新甫山、蒙山、四海山及泰安、萊蕪、肥城、新泰、棗莊、臨朐、沂源、蒙陰、沂水、平邑等地,構成“魯西斷隆區”的結晶基底。該群主體岩石以黑雲斜長片麻岩為主,其次為角閃片麻岩、斜長角閃岩和黑雲變粒岩。該群原岩主要是一套泥砂質碎屑沉積岩夾基性火山岩建造,缺少碳酸鹽岩和典型石英岩建造。原岩普遍遭受中高級區域變質作用,后又經受了混合岩化及花崗岩化作用。一般認為其區域變質作用的終止年齡距今約24.5億年以前。混合岩化作用分兩期:第一期以鈉交代為主,距今約22.5±0.5億年;第二期以鉀交代為主,距今約20±0.5億年。根據岩石組合,泰山群自下而上由老至新劃分為萬山莊組、太平頂組、雁翎關組和山草峪組,總厚度在12000米以上。
侵入岩
閃長岩類主要分佈於徂徠山水泉-曹刺-寨山前一帶。如徂徠山變閃長岩體呈北北西-南南東向橫穿徂徠山,侵入於泰山群萬山莊組及混合花崗岩中。岩石呈綠黑色-灰黑色。主要礦物有角閃石、中長石,次要礦物有黑雲母、石英等。
構造
魯西斷塊隆起以-葛溝斷裂與沂沭斷裂構造帶分界。其基底由泰山群構成,構造複雜,以緊密倒轉褶皺為主,構造線方向為北西向。蓋層由土門群、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構成。構造簡單,以單斜為主,而斷裂構造極為發育,發育有東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和北東向4組斷裂。這些斷裂控制了一系列中、新生代斷陷盆地,形成該區斷凸和斷陷相間分佈的構造格局。
魯西及魯中南基底由太古代泰山群構成,發育一系列緊密的複式褶皺,軸向多為北西,軸面傾向多為南西,傾角50~80°,片理走向多平行褶皺軸。復背斜核部由區域變質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混合花崗岩組成,自東北而西南規模較大的褶皺有(圖1-1):摩天嶺-大山背斜、魯山-黑坊-快保復向斜、大魯山-石槽-張家哨復背斜、紅梢子-新甫山復背斜、跑馬山-山草峪復向斜、泰山-徂徠山-蒙山復背斜和四海山背斜等。
地貌
徂徠山在燕山期構造運動中形成現在規模。岩石為太古界泰山雜岩,周緣地帶有灰岩出露。海拔500米以上地區面積廣大,山勢較為平緩。山脈中聳立著10數座山峰,最高者為1027米的太平頂。滄浪溝、毛老峪、石榴峪、大藏峪等數十條溝谷遍布山中。
徂徠山中山區(Ⅱ1d)位於泰山和蒙山之間,南、北、西三面為平原所包圍,東部與沂蒙低山丘陵區以城子坡至翟鎮的山麓為界,為一斷塊中山區。行政區屬泰安、萊蕪、新泰的一部分。該區南、北、東三面為斷裂切割抬升,南部抬升強烈,山頂面向北傾斜。地貌類型單一,為侵蝕-剝蝕中山。中間被河流切割,形成谷地。中山區南部為變質岩山地,北部覆蓋石灰岩層組成單面山。山嶺呈東西向延伸,南北兩側都有2公里寬的山麓剝蝕帶,海拔120米左右,高於平原50米。山地突起於牟汶河平原上,相對高差達800米,溝谷下切強烈,呈放射狀水系。
河流水利
大汶河,又名汶水。為黃河下游最大支流。主要集泰山東、南、西麓諸水與徂徠山周圍諸水。上游牟汶河源於濟南市萊蕪區苗山鎮和濟南市萊蕪鋼城區汶源街道一帶,西流至大汶口與柴汶河匯流后稱大汶河。再西流至戴村壩以下稱大清河,在東平縣馬口入東平湖,全長208公里,流域面積9069平方公里,平均年徑流量19億立方米。經東平湖入黃河。主要支流有柴汶河、瀛汶河、石汶河、泮汶河、康王河、漕河等。
石良河,又名良庄河、宅子河。源於徂徠山黃崖口,西南流,經高胡庄、東西良庄,至房村、白塔村之間入牟汶,長12公里,平均河寬25米,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房村境內河段,又稱金庄河。
石屋泉徂徠山橋溝溫泉徂徠山白蓮泉徂徠山
彩山水庫,位於徂徠山之陰,陶河西支上,原為小(一)型水庫。1977年10月開工改建。1978年8月底基本完工。水庫總庫容為1650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605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9萬畝(實際灌溉面積1萬畝),削減百年一遇洪峰的41%。
山陽水庫,位於徂徠山之陽良庄鎮,1959興建,│土壩高13.2米900.0米,850.0,總庫容2295立方米萬,設計灌溉1.4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15萬畝。

氣候特點

該區屬省內水分條件較好的地區,年降水量700~900毫米,山地迎風坡可達900毫米以上,僅山地西北部稍差,年雨量650~700毫米。全區乾燥度大部在1.0~1.1間。降水的集中性比半島地區有所增加,春旱與晚秋旱的現象常有發生。因山地對水汽的阻擋作用明顯,故為全省暴雨中心分佈區。區內熱量資源豐富,≥0℃積溫4500~4800℃,≥10℃積溫4100~4700℃,年均溫12.0~14.0℃,最熱月7月均溫26.0~27.5℃,最冷1月均溫-1.0~-3.0℃,無霜期190~210天左右,熱量和溫度可滿足一年麥雜兩作的農事所需。因地形複雜,山丘眾多,相對高差較大,故山地氣候特點明顯,並有氣候的垂直分異現象。
徂徠山前後不同高程氣候存在差異,山前黃石崖比山後下庄1、4、10月氣溫高1.3°C~1.9°C;山上部比山麓降水偏高近200毫米。植被由闊葉落葉林過渡到針闊混交林帶,山中上部,針葉樹生長茂盛。植被覆蓋率達87%,其中森林覆蓋率為72.79%。
徂徠山
徂徠山

主要景觀


主要山峰

徂徠山脈主要山峰大部分在泰安萊蕪境內,主要情況如下:
山峰情況表
名稱位置(以泰城計)海拔高度(米)
龜山東南9公里200
無影山東南220
克羅山東南17公里250
歇車山東30公里250
紅山東南35公里250
羅鼓山東南17公里280
獨獨山東南17公里300
珠山東南300
玉皇山東25公里320
橫嶺東南20公里320
宗山東南350
田寨山東南350

自然景觀

太平頂,位於徂徠山中部,為徂徠山最高峰。其巔雙峰頡〓,老松偃覆其上。西峰較平,上有感應侯祠遺址,金代章宗皇帝於明昌元年(1190年)封山神為“護國感應侯”而建,后圮。故址有巨石屹立,上有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文人補刻唐代隱士國子博士王希夷的《王野人詩》:“徂徠山下是吾家,吸露噓風卧紫霞。幾百年來無個事,朝朝座對老松花。”西岩有天然石洞,每當天晴氣朗、夕陽西下,洞內即攢紅散紫,金光爍爍,故名紫霞洞。王希夷曾在此修真。下為李源寨,有自來泉飛流。頂南為萬松嶺,自古多“美松”。公元前六世紀,魯國僖公修寢廟,下令伐徂徠山之松、新甫之柏。今松柏遍布,嶺下有石屋,中有冽甘泉,甚旺。頂東南為貴人峰。峰巔奇石突兀,孤秀刺天,遙望如人立。古人稱:“泰山有丈人,徂徠有貴人。”
徂徠山
徂徠山
竹溪位於徂徠山西南麓乳山下,周圍峰巒突起,溪水西流。南崖路旁巨石上有金代安升卿題“竹溪佳境”。其下有陡峭石壁,壁上天然花紋如深雕片片竹葉。坡下即是二聖宮,元初時珍創建,祀孔子、老子。后增建玉皇閣、王母殿、三清殿。元代儒家學者麓森曾隱居於此,房基猶存。唐天寶年間李白與文人孔巢父、韓准、斐政、陶沔、張叔明等同隱竹溪,號“竹溪六逸”。東南峭石壁立,上有篆刻“貧樂岩”、“演易齋”諸跡。元初理學家、集賢大學士許衡棄官避世居此,演習《易經》,其室匾“魯齋”,學者因稱其為魯齋先生。稍北石洞南辟,方廣為屋,趙國麟書額“簞瓢”。其巔三峰突兀鼎峙,又名三台山。北岩為獨秀峰,下有李白書刻“獨秀峰”。上原有九龍宮、玉皇廟、山神祠,已無存。峰陰有金大定年間石震題:“徂徠居士石震過獨秀峰,覽太白遺刻有感,題識於後。婿黨懷英偕行。”獨秀峰后峪有著名景觀“徂徠夕照”,舊時為泰安八景之一。
十八連潭位於徂徠山北麓,原名龍灣西峪、龍灣大溝,由上池西坡各山谷之水彙集中軍帳山溪流入此峪,常年流水不斷,形成十八連潭景象。整溝長約3公里,上段地勢平緩開闊,流域面積大,水源充足;中段地勢陡峭,樹藤纏繞,枝繁葉茂;下部谷寬底平,奇石遍布。兩側山峰挺拔峻峭,植被茂盛,峭壁、流水、潭瀑相連,一步一景。
龍灣,位於十八連潭谷口,溝中之水酷似玉龍跌入岩壁之下,一潭碧水清澈如鏡,深不見底。潭瀑相連,空谷迴響,連綿不斷,似一幅絕妙的山水畫。
濯龍灣大峽谷位於徂徠山北麓,有二十一曲十四潭之稱。此處連潭飛瀑,迸珠濺玉,奇石遍布,還有眾多傳說故事。峽谷全長4000米,沿谷上行,逶迤曲折,移步換景,最終可達太平頂。兩側山峰懸崖垂直高度達130餘米,谷內流水清澈,四季不斷。
中軍帳之北為玲瓏山,因秀拔玲瓏而名,又稱空空山。其上有野人洞,又稱走神洞。唐開元年間王希夷隱此。唐玄宗封泰山時,王氏已90餘歲。玄宗“與語甚悅,拜國子博士,聽還山”。其洞上依峭壁,下臨絕壑,周圍山石嶙峋。洞口南向,頂為巨石擠壓而成,極險峻。抗日戰爭期間,中共泰安縣委和抗日民主政府曾駐紮於此。

人文景觀

徂徠山位於泰山東南,汶河南畔,總面積250平方公里,其主峰太平頂,海拔1027米,與泰山玉皇頂的直線距離為30公里,距岱宗坊南約18公里。徂徠山存寺廟3處,碑碣54塊,摩崖刻石113處,古樹名木千餘株。太平頂在徂徠山中部,為最高峰。峰頂有雙峰爭嶸,古松卧伏其上,西峰較平坦,有感應侯祠遺址,是金章宗帝明昌元年(1190年)封山神為“護國感應侯”而建祠,后毀,現故址有巨石,石上有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文人補刻唐隱士國子博士王希夷的《王野人詩》:“徂徠山下是吾家,吸露噓風卧紫霞。幾百年來無個事,朝朝座對老松花。”頂西岩下有天然石洞為紫霞洞,王希夷在此修真。頂南為貴人峰,峰頂一奇石高突,遙觀似人立。古人稱:“泰山有丈人,徂徠有貴人”。
光化寺,位於徂徠山南麓。北魏時便有,隋代稱光化寺,宋時易名為崇慶寺,元初兗州軍節度使時珍重修。光化寺建在兩山平地之處,後有泉入寺,前列山屏為障。今寺院正殿內四壁存留清代《西遊記》壁畫,東山門內有清乾隆、光緒年間重修字碑。院西南有古松,寇蓋如傘遮地畝余,傳為唐植。寺北門路東有巨石,名將軍石,高1.9米,寬2.4米,厚1.2米,上刻北齊武平元年(570年)梁父縣令王子椿隸書《大般若經》,計89字,字徑13厘米。寺東南路西有元明時期的墓塔林遺址,存數十塊。墓塔林東是映佛岩。
山頂巨石南壁上刻王子椿隸書《般若波羅密經》,今存85字,字徑30厘米,為徂徠山摩崖石刻之一。宋《金石錄》、清《金石索》均載其文,為歷代書法家所推崇。
光化寺位於徂徠山藍溪之陽,創建於北魏,至隋而有光化之名,昭示佛教之鼎盛光大,歷代相繼拓修。建築面積約為1200平方米。
礤石峪,位於徂徠山南麓。此處群峰羅列,一水環繞,松柏蔽輝,雲氣充谷,清道光年間《泰安縣誌》稱其為“徂徠第一奧區”。谷內多古廟、古殿和清碑遺址及文物。澗溪兩岸有“竹溪”、“雲路”、“激湍”、“壁立千仞”、“桃園深處”、“仙閭靈府”等題刻。
隱仙觀位於天寶境內徂徠山礤石峪中,明萬曆年間道士元虛所建。建築群依山而建,東西長約80米,南北寬約40米。
竹溪六逸遺址,位於徂徠山西南麓乳山下,四周山峰圍屏,溪水西流。金代安升卿題“竹溪佳境”在南崖上。唐天寶年間李白與文人孔巢父、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等同隱竹溪,號“竹溪六逸”。附近的石壁、石洞上刻著許多著名學士文人的刻字。明代詩人丘睿題《竹溪六逸圖》詩:“徂徠之山竹滿溪,溪中流水清漪漪。昔人已往不可見,至今陳跡猶依稀。”竹溪東南為三嶺崮,又名三台山,北岩為獨秀峰,峰下有李白刻“獨秀峰”三字,原有九龍宮、玉皇廟、山神祠,今已無存。
徂徠山革命遺址,位於徂徠山西南的大寺。寺建於北齊河清二年(563年),古稱四禪寺。院內有“徂徠山起義遺址”標誌牌。1977年被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軍帳,位於太平頂西北,傳吳王伐齊時,中軍設於此,故名。清康熙年間在原址建三清殿,后又增建呂祖閣、靈宮殿、蓬萊觀等,今僅存房基。
中軍帳之東有金魚石。石壁上有魚狀痕迹,與仆地仰卧之石上的魚痕大小相符,赤黃瑩然,金鱗閃爍,自然天成。舊傳岩石中藏神魚,一夕風雨交加,巨石自裂,神魚化龍飛去。上有明嘉靖十二年(1533)泰安知州許應元題“金如石”、舉人封尚章題“金魚石”。其旁又有巨石高聳,上立石劍,僅露劍口,古人附會當年仙人持劍劈石取金魚,留其劍柄為記。
蓬萊觀,在徂徠山中軍帳,清康熙年間建蓬萊觀三清殿,后又增建呂祖閣、官殿等。今存房基和清康熙年間立《新修蓬萊觀三清殿碑記》。
竹溪庵,位於中軍帳西北,為金代大學士黨懷英讀書處。山崮北崖有黨懷英刻“竹溪”二字,額稱“竹溪庵”。黨懷英曾在此著《竹溪集》。
石介墓,位於徂徠山西北麓橋溝村南,北望庄北。原墓林佔地20畝,古柏千株,濃蔭蔽日。前有明萬曆年間御史宋燾立《宋太子中允徂徠石先生神道碑》,後為石介墓。墓前立明代學者吳希孔書《宋故太子允石介之墓》碑,碑側嵌蘇軾及劉概詩碑。墓林中還有石介於宋康定二年(1041年)所撰《石氏先生表》碑。石介墓有歐陽修撰書《徂徠先生墓誌銘》。墓林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平毀。
位於徂徠山西北麓橋溝村南石家林中。原墓林佔地20餘畝,古柏千株,濃蔭蔽日。前有明萬曆年間御史宋燾所立《宋太子中允徂徠石先生神道碑》,後為石介墓。墓前立明代學者吳希孔書《宋故太子中允石介之墓碑》,碑側嵌蘇軾《哭石徂徠先生碣》及劉概《哭守道先生詩碣》,墓林中還有石介撰《石氏先塋墓表碑》。墓林在“文化大革命”中平毀,碑碣散佚。1990年,發現蘇軾《遙寄守道先生文》、劉概《哭守道先生詩》碑刻。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兗州奉符(今山東泰安)人。北宋初學者。北宋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初任鄆州推官、南京留守推官。在南京任職期間結識孫復,並引為知己,幫助他到泰山講學,拜其為師。景三年(1036年),任嘉州軍事判官,因母親去世,歸家奔喪。石介居喪期間,在徂徠山長春嶺下建徂徠書院,“以《易》教授諸生”,時人稱“徂徠先生”。慶曆二年(1042年)夏,石介服喪期滿,召為國子監直講。慶曆新政時,石介作《慶曆聖德詩》,積極擁護改革。新政失敗后,石介受到保守派打擊,被迫出任濮州通判。慶曆五年(1045年)卒,葬於徂徠山下。歐陽修作《徂徠先生墓誌銘》。著作有《徂徠先生文集》。後人將石介列入泰山五賢之一。)
映佛岩刻經,在徂徠山光華寺東面的映佛岩上,其南面刻北齊武平年間(570-576)王子椿隸書《般若波羅密經》。今存85字,分三層:上層直書大字3行:“般若波羅密經主冠軍將軍梁父縣令王子椿”,字高30厘米,寬40厘米;中層書4行:“普憶武平年僧齋大眾造維那慧游”,字徑25厘米;下層直書14行:“文殊師利曰: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羅密。佛言般若波羅密無邊無際,無名無相,非思量,無歸依、無洲渚、無禍無福、無暗、無明如法界……”,字徑20厘米。刻石書法古拙蒼潤,為歷代書法家所推崇。宋趙明誠《金石錄》,清馮雲鵬、馮雲宛頁《金石索》等金石名著均載其文。古刻歷經千餘年的剝蝕,今已殘缺不全。
光華寺大般若經刻,在徂徠山光華寺北門外東側巨石上,俗稱將軍石。石高1.9米,寬2.4米,厚1.2米,上刻北齊梁父縣令王子椿於武平元年(570)隸書《大般若波羅密多經》,西側直書18行,每行6-9字,計89字:“大般若經曰,內空外空,內外空(以下不清),冠軍將軍梁父縣令王子椿造。道慧、道升、道昂、道□、道恂、僧真共造。”字徑12×12-15×15厘米。東側直書2行,共8字:“武平元年中正胡□”,字徑同上。
李白"獨秀峰"刻石位於天寶鎮徂徠山三嶺崮,1999年在徂徠山搞調查時發現。三字通高65厘米,寬19厘米,字母楷書兼有隸意,瀟灑秀美。題刻未署年代及姓名,據《泰安石刻記》、《泰安縣誌》記載為李白所書。刻石的發現為研究李白在山東的行跡和"高跡隱徂徠"的史實,提供了珍貴的資料。1997年,新建徂徠山大般若經刻石石亭。1998年,對境內的石刻進行了普查,在徂徠山找到了李白遺刻"獨秀峰"。

遺址遺跡

徂徠書院遺址,位於徂徠山北,今其地稱作書坊。宋寶元元年(1038年)至康定元年(1040年),石介在家服喪期間,創建徂徠書院,聚徒講學,人稱“徂徠先生”。慶曆二年(1042年),石介服除,召為國子監直講,徂徠書院停辦。
隱仙觀遺址,位於徂徠山礤石峪溪東岸,坐北朝南,依山勢疊築而成。有玉皇殿1間,分上下兩層,上為木結構,下有石砌門,額刻“金闕雲宮”。後有三清殿3間,西側前有呂祖殿3間,後有六逸堂,原祀竹溪六逸,額“筱洞天”。原有靈官廟、山神廟、六逸亭、迎仙橋等,后均毀。
柳下惠墓,位於徂徠山前天寶鎮郭家莊村北,傳為柳下惠墓。據舊志記載,墓方形,縱橫各40餘步,高6丈,用大石砌成,四周立有界石和土堤,東南面壘石壩,后均毀。現僅存和聖故里碑及清代泰安知縣毛蜀雲德政碑記。
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位於徂徠山起義舊址前馬頭山,1988年立。碑高23米,用573塊泰山花崗岩石精砌而成。寓意50周年的5段50級盤道從山下直通碑前。紀念碑正面鐫刻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徐向前題寫的“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12個鎦金大字;背面刻有當年參加徂徠山武裝起義的老戰士、全國著名書法家武中奇撰書的769字碑文。
舊寺,位於徂徠山西麓。明弘治元年(1488年)建,殿內壁畫有“唐僧取經”等。1942年毀於日本侵略軍手中。
1938年1月1日,中共山東省委在此組織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建立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四支隊,創建徂徠山抗日根據地。今為徂徠山林場駐地。院內有“徂徠山起義遺址”標誌碑,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日,為紀念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50周年,中共山東省委在大寺遺址前馬頭山建紀念碑,徐向前題“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武中奇隸書碑文。碑體雄偉,鎏金大字熠熠生輝。
法雲寺,位於徂徠山西麓。金大定二年(1162年)僧福燈建,久圮。
大寺,位於徂徠山西南麓團山下。北齊河清二年(563年)創建,古稱四禪寺,歷代均有重修。清乾隆年間被暴雨沖毀。徂徠山西南團山下有大寺,古稱四禪寺,北齊河清二年(563年)創建,歷代重修,清乾隆年間被暴雨沖毀。
光華寺,位於徂徠山東南麓。北魏創建。隋代稱光化寺,宋改名崇慶寺。元時重修,屢興屢廢。今存大殿3間,內有清代壁畫。寺東有墓塔林及北齊摩崖刻經。
趙州庵,位於徂徠山南麓演馬嶺上。創建無考。現存呂仙閣,祀呂祖。舊稱“徂徠七十二觀寺之首”。
感應侯祠,位於徂徠山太平頂。金明昌元年(1190年),金章宗封山神為護國感應侯而建。久圮。
隱仙觀,位於徂徠山陽礤石峪。創建無考。原名巢父廟,后改稱隱仙觀。東側前有玉皇閣,後為三清殿。西側前有呂祖殿,祀呂祖;後為六逸堂,祀“竹溪六逸”。均毀。現為徂徠山林場礤石峪分場駐地。
二聖宮,位於徂徠山西南乳山下。元初創建,祀孔子、老子。后增建玉皇閣、王母殿、三清殿等。現僅存廟基。
徂徠山革命遺址│抗日戰爭時期│泰安市徂徠山(1977年12月23日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公布)一、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29處)
徂徠山摩崖石刻│北齊│泰安市、新泰市徂徠山│含映佛山石刻│(1992年6月12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一、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11處)
茅茨遺址位於徂徠山南茅茨村東北。遺址高出地面約3米,平面呈橢圓形,直徑約300米,面積7萬平方米,當地稱望兒城。地面採集遺物有鬲、罐、豆的殘片及足部。另有石斧1件,已殘,斷面呈橢圓形。陶器多為商周遺物。
羊祜故城遺址位於新泰市天寶鎮古城村,北依徂徠山,南臨柴汶河,東至城東村,西至羊舍村。古城垣大部夷為平地,僅北城垣殘存約500米,高1~3米,東端高約3米,夯土層清晰可見,層厚約14厘米,內含東周陶片。城址地面之上可見到大量陶器殘片。採集標本有雲紋瓦當,正、側面飾菱形紋的子母磚,三角錐體短鋌銅鏃。器物標本具東漢魏晉特徵。清道光年間《泰安縣誌》載:“縣東南九十里即晉南城羊祜封邑。今復城內有寺,曰大覺寺;城西有村,曰羊舍;再西,曰羊祜廳。”一說“羊祜城”是“梁父城”的訛音,此城為“梁父城”。
赤眉軍起義遺址王莽天鳳五年(18年),赤眉軍于山東莒縣起義,後由樊崇率領經徂徠山轉入泰山,以傲徠峰下扇子崖天勝寨為憑依,隊伍迅速壯大。遺址現殘存石砌牆基20餘間,高0.5米至1米,圓形,連環排列。還有跑馬場、練武場、石臼和張旗石等。
盤龍山起義遺址在泰山西南麓盤龍山上,山中有勃鴿崖,懸崖峭壁,形勢險要,是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的起義遺址。1937年濟南失守,中共山東省委特派員張北華、遠靜滄、李貫遠來泰西地區與地下工作者崔子明、葉傳真等聯繫開展抗日活動,發展起義隊伍。1938年1月1日在盤龍山勃鴿崖與徂徠山同時宣布起義,成立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張北華任團長,遠靜滄為政委。隊伍迅速發展到1000餘人,除漢奸、殺日寇、奪槍支,戰果輝煌。1938年12月改稱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六支隊,在魯西地區迂迴作戰。
徂徠山國家森林公園│佔地面積,9000.00│建園時間1992.9│建設單位泰安市徂徠山林場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土壤
該區地帶性土壤受母質與氣候條件的共同影響,酸性岩區基本發育為棕壤,石灰岩及黃土分佈區基本發育為褐土,且因降水量較多,淋溶褐土的比重較大。平原及低洼地區,有潮土和砂姜黑土的分佈。因山區水土流失嚴重,故區內粗骨土、石質土面積較大。
徂徠山周圍為廣大低山、丘陵和山前平原環繞,河谷平原穿插其間,交接窪地面積較大。成土母岩除片麻岩、花崗岩外,還有大面積的石灰岩和鈣質砂頁岩,黃土母質集中分佈在北部,紅土亦有廣泛出露。成土條件複雜。土區內地帶性土類除棕壤外,還有大面積褐土,二者並存,交錯分佈。因土壤侵蝕嚴重,石質土、粗骨土比例較大,其次為普通棕壤、普通褐土和淋溶褐土。普通褐土在北部較多,淋溶褐土多分佈於南部。河谷平原和盆地土壤以潮棕壤、潮褐土以及無石灰性與石灰性潮土為主。交接窪地主要為石灰性砂姜黑土與普通砂姜黑土。中山區有山地暗棕壤、山地草甸土。區內熱量豐富,水分條件南部優於北部。
徂徠山
徂徠山
土壤利用方面:耕地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及坡麓梯田的潮土、潮棕壤、潮褐土、普通棕壤、普通褐土、淋溶褐土及部分粗骨土上。作物以小麥、雜糧為主,亦產多種經濟作物,為山東煙、麻、姜的主要產地,亦是省內主要花生產地之一。棕壤梯田邊堰多種板栗;褐土梯田邊堰多種核桃、柿子、桑等,是山東乾果與桑蠶的主要產區。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水土保持任務艱巨。
徂徠山中山及周圍的低山丘陵,母岩類型有變質岩與沉積岩,呈組合分佈,前者風化物形成棕壤,後者則形成褐土。棕壤與褐土組合構成棕壤、褐土帶,自北而南沿山地近東西分佈。因遭侵蝕,棕壤、褐土多演變成粗骨土或石質土。其間,河谷平原則分佈著無石灰性潮土、潮棕壤與潮褐土。中山區土壤垂直分異明顯。
該亞區水土流失為全省之冠,土壤年侵蝕模數達1500噸/平方公里以上,年均侵蝕深度為1.3毫米。廣大山丘基岩裸露,薄層石質土、粗骨土比比皆是,是山東省水土保持的重點地區。
植被
植被是以各種櫟類為代表的落葉闊葉林及溫性針葉林。其中,中生性樹種的比例增加,如楊、柳、榆、槐等數量增多,針葉樹中以油松的比例最大,石灰岩山丘區則以側柏為主,表明水分條件的過渡現象。南部熱量充足,可見到較多的亞熱帶成分,如馬尾松、漆樹、鹽膚木等。
魯中山地丘陵植被小區Ⅱ2(Ⅲib-2(2))位於魯中南山地丘陵植被區的中北部,南側以蒙山北麓為界;北側與濟濰山前平原植被小區相接。主要包括泰山、魯山、沂山、徂徠山與蓮花山等山地,諸山多逾千米以上,自然景觀垂直分異明顯。以泰山為例,千米以下以側柏、麻櫟林為主,麻櫟林在600米以下顯著增多;千米之上為油松純林所代替;1400米以上有山地灌叢草甸分佈。區內廣大山丘嶺坡的山地植被,主要有森林與灌叢及灌草叢。在棕壤上生長的針葉林以油松為主。闊葉林以麻櫟面積最大,其次為栓皮櫟與刺槐。石灰岩山區褐土上,針葉林以側柏疏林為主,落葉闊葉雜木林以榆科居多,如榆、朴、小葉朴、黑榆等。分佈面積較大的為森林破壞后次生的灌叢及灌草叢。落葉灌木常見種有山槐、黃檀、黃櫨、荊條、酸棗、二色胡枝子、綉線菊屬、錦雞兒等。山地海拔較低處以荊條為主,海拔較高處二色胡枝子佔優勢。草本植物隨土壤水分的遞增相繼可見白羊草、黃背草、橘草、野古草、荻、芒等。中山頂部的山地草甸中多中生喜濕雙子葉植物,如長蕊石頭花(霞草)、地榆、苔草等。荒草坡多分佈著以荊條、酸棗、黃背草、白羊草為主的灌草叢。溝谷內分佈有楓楊林、赤楊林等。散生闊葉樹種有白臘樹、糠、毛白楊、臭椿、榆、槐、旱柳、五角楓、黃連木等,有的地方構成優勢種不明顯的落葉闊葉雜木林。該植被小區水土流失嚴重,應大力封山育林,加強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
藥材
類山東可作藥用的野生植物400餘種,80%以上集中在山區和丘陵地區,如嶗山藥用植物369種,山東濟南蓮花聖境、泰山、蒙山、昆嵛山、沂山、徂徠山等都在300種以上。生長在山陽坡的有桔梗、丹參、地榆、翻白草、委陵草、南沙參、綿棗兒、狹葉鐵線蓮、葛、牡荊、苦參、柴胡、旱麥瓶草、絲石竹等;生長在陰坡的有烏頭、延胡索、穿龍薯蕷、紅背蓮花、卷柏、石葦、藁本、藜蘆、天南星、半夏等。雜木林緣土層厚的地方有太子參、四葉參、粘魚須、木天蓼、蛇葉柴胡、連翹、蒼朮、透骨草。山溝溪邊有白屈菜、燈心草、千屈菜、絡石藤、地筍、菖蒲、夏枯草、大烏蓼等。從垂直分佈來看,藜蘆、藁本、黃芪、穿龍薯類多在海拔500米以上,一般常見藥用植物多生長在山中下部如桔梗、丹參、地榆、柴胡、沙參、遠志、白薇、茜草、茵陳、益母草、黃精、玉竹、萱草、天南星、半夏等。
汶香附,泰山名葯之一。屬莎草科多年野生草本植物,汶河兩岸盛產,故名。汶香附塊肥大,色紫紅,質堅磁,橫斷面有黑輪,氣味濃厚。根莖入葯,有疏肝理氣、調經、止痛的功能。療效較一般香附為優。產於徂徠山摩天嶺者,塊莖9節,稱“九節香附”,為優中之優。徂徠山產金銀花、元胡、黃連、丹參和汶河兩岸的汶香附等藥材質量優異。汶香附泰山名葯之一。屬莎草科多年野生草本植物,汶河兩岸盛產,故名。
林木
徂徠山林場953年,山東省農林廳在徂徠山封山育林,並由徂陽縣政府建光化寺苗圃和礤石峪林場。1956年3月擴建為徂徠山林場,隸屬泰安專署。1958年改屬泰安市。1962~1984年先後隸屬省林業廳、山東生產建設兵團及泰安地區,1985~1990年隸泰安市林業局。經營範圍包括徂徠山區和汶河灘區兩部分,地跨泰安市郊區和新泰市,總面積13.57萬畝,有林面積9.94萬畝,為山東省第二大林場。
徂徠山屬瘠薄的石質山區,造林難度大。1953年,公私合作造林時,因樹種選擇不當成活率很低,到1955年造林2萬畝,僅存活2000畝。次年建場后,實行“造林六項基本措施”,因地制宜,科學種植,成活率大有提高。至1964年造林任務基本結束,年均造林1.5萬畝。1965年後,即轉入營林階段,主伐更新和部分低產林改造。經過30年的艱苦創業,到1985年,實有森林面積9.9萬畝,其中赤松、油松、黑松等針葉林5.6萬畝,佔60%;刺槐為主的闊葉林2.7萬畝,佔28%;核桃、板栗、蘋果等果樹2678畝,佔2.8%;其它樹種有楊樹、櫟類、側柏、赤楊、枰柳、日本落葉松等。1984年活立木蓄積量達30.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2.79%。
林場海拔700米以上以油松為主,在山中、下部的陽坡上,以刺槐為主,間有櫟類、側柏等;溝谷坡腳為板栗、核桃經濟林;陰坡上以赤松、黑松為主;溝谷中以枰柳為主;河灘上以毛白楊、雜交楊為主,並混生紫穗槐;其它還有蘋果、桃、杏、梨、葡萄、柿子等。此外,還有散生的黃連木、五角楓、銀杏、合歡、水杉、泡桐、臭椿等;野生灌木主要有黃荊、酸棗、胡枝子、連翹、葛藤等。

礦產資源

石英閃長岩分佈在徂徠山陽新泰,儲量0.2億立方米。礦體裸露,花紋絢麗。長石分佈在徂徠山陽新泰,儲量38萬噸,礦體最大厚度9米,最大埋深170米。
長石廣泛運用於陶瓷和玻璃行業,含鉀多者可生產鉀肥,徂徠山周圍地區均有儲藏,集中產區在房村鄉,儲藏面積30萬平方米,分層次夾雜岩石當中,厚者達1米,儲量500萬噸。境內長石多為條紋長石、微紋長石,有白色、水紅色、灰色諸種,硬度6~6.5,比重2.5~2.8。
磷礦儲量、分佈截至1984年底,已探明礦體57個,地質儲量共計112771.5萬噸,可采儲量12599.5萬噸,散佈於萊蕪、泰安、肥城、沂源、新泰、平陰等地。泰安徂徠山礦體寬1~2公里,長15公里,地質儲量112471.5萬噸,可采儲量12479.5萬噸,品位RD51-3%。

動物資源

爬行類中有中華鱉、麗斑麻蜥、山地麻蜥、黃脊游蛇、火赤鏈、虎斑游蛇等,團花錦蛇為本區新記錄,本區南部也有蝮蛇分佈。鳥類種類較多,膠東丘陵區有的鳥類在本區大多有分佈,其中灰椋鳥、大山雀、灰喜鵲、黑卷尾、戴勝、四聲杜鵑、樓燕、黑枕黃鸝、綠啄木鳥、金翅雀、鴛鴦、北紅尾鴝、喜鵲等均為常見種,還有紅角、金雕、黑鸛等稀有種類。獸類種類也較多,如刺蝟、麝鼴、小麝、各種蝙蝠、狼、豺、狐、豹貓、果子狸均較其他地區多見。嚙齒動物中草兔、社鼠、黑線倉鼠、大倉鼠數量較多,中高山地區有大林姬鼠。泰山、沂蒙山已顯示出動物垂直分佈的態勢,這是本區的特點之一。如在800米以上有大林姬鼠分佈,中山區多社鼠,而低山區以黑線倉鼠、黑線姬鼠為主。中國林蛙也多在陰涼潮濕的中山區林帶部分棲息,兩棲、爬行類種類與數量也以山的高度增加而遞減。

區域範圍


行政建置

泰安市境內北有泰山,南有徂徠山,大汶河橫貫市境。總面積2065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平原約各佔三分之一。市政府駐地泰城是泰安行署領導機關所在地。京滬、辛大、泰肥鐵路在泰城交會。泰安歷史悠久,西周屬魯地。春秋戰國為齊魯交錯地帶。秦置博陽縣,漢初改為博縣,並置奉高縣,隋改博縣為博城縣,唐初奉高併入博城縣,后改為乾封縣,宋改稱奉符縣,金於奉符設泰安軍,后泰安軍改為泰安州。明初省奉符縣入泰安州,清雍正年間泰安州升為府,設泰安縣,隸屬泰安府,民國初隸濟南道。1938~1948年,先後隸屬國民政府山東省第十二、十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9年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以津浦鐵路為界,分為兩縣,東部隸泰山區,西部隸泰西區。1941年,東部泰安縣又將北部劃出成立泰北行署,南部仍稱泰安縣。1942年,泰安縣划入泰南專署。1944年,泰北與歷城縣一部組成泰歷縣,隸屬泰山區。1946年泰歷縣撤銷,恢復泰安縣(東部)。1949年,津浦鐵路兩側聯成一片,復原泰安縣建置。建國后,泰安為泰安地區首縣,1958年11月改縣為市,1963年撤市為縣,1982年1月恢復泰安市,至1984年隸屬泰安地區行政公署。

社會經濟


萊蕪市位於泰安地區東部,泰山東麓。泰山、徂徠山脈分別由北部、南部延入境內,境內山頭達2919個。汶河、淄河兩大水系的395條支流分佈全境。總面積2096.47平方公里,山地、丘陵佔80.23%。西周屬贏邑、平州、牟國轄域,秦置贏、牟二縣,屬濟北郡。西漢置萊蕪縣,屬泰山郡,三國至隋,時分時合。704年(唐·武后長安四年)撤贏、牟,復置萊蕪縣,隸兗州府魯郡。宋屬襲慶府。金、元、明屬泰安州。清·雍正十三年隸泰安府。民國初年屬濟南道。“七七”事變后,屬國民政府山東省第十二、第十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9年8月萊蕪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隸屬於泰山專署。建國后,屬泰安專員公署。1958年划屬濟南市。1961年復屬泰安專署。1983年8月撤縣建萊蕪市,由泰安地區行政公署代管。
新泰市位於泰安地區東南部魯中腹地。北部有蓮花山、新甫山、徂徠山脈潛入市境西北部。柴汶河自東往西流經全境。總面積1990.7平方公里。西漢始設東平陽縣,隸屬泰山郡。三國魏改置新泰縣。南北朝時,先後屬東安郡、東平郡。隋至北宋,先後屬琅琊郡、沂州、莒州。金、元、明屬泰安州。清雍正十三年屬泰安府。民國初屬濟南道。1938年後,先後屬國民政府山東省第十二、十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9年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隸泰山專署。1941年冬,縣城以東為新蒙縣,城西為新甫縣,柴汶河以南屬泰寧縣。1943年劃歸泰南專署。抗日戰爭勝利后,復新泰縣建置,隸沂蒙專署。1949年復歸泰山專署,建國后隸屬泰安專署,1958年11月劃歸濟南市,1961年5月復歸泰安專署,1983年11月撤縣建市,由泰安地區行政公署代管。

林業

古代,泰山林木由地方官府及宗教部門聯合管理。歷代帝王封泰山或遣官致祭時均下令保護泰山林木。他們視泰山草木為靈物,嚴禁砍伐。先秦帝王封泰山,為防傷害草木,以蒲草包裹車輪上山。《宋史·真宗紀》載,宋真宗封禪泰山禮畢下詔:“泰山四面七里之內不準樵採。”同時禁止在社首山、徂徠山樵採。1919年,兗州鎮守使張培榮在長壽橋一帶圈佔山地200餘畝,植楊、槲、柏等樹,為私營林場之始。其後泰山、徂徠山分別建有泰山林業公司林場、卧虎山林場、攔住山林場、黃西河林場、金雞山林場、松棚林場、后寺庄林場、西峪林場等私營林場。1948年8月,人民政府接管泰山、徂徠山,開始興建泰山林場和徂徠山林場。
1992年,林業部批准徂徠山為國家級森林公園。至1996年,林場1000公頃松林和刺槐林改建為以板栗為主的經濟林。1999年,省政府批准林場為生態公益型林場。2001年,林場作為全國試點單位開展森林分類區劃界定工作,區劃大寺、徂徠、王莊、錦羅、光華寺、礤石峪、太平頂、廟子、黃石崖、西旺、王家院11個營林區,經營面積8492.1公頃,其中林業用地面積8124.5公頃,非林業用地面積367.6公頃,活立木總蓄積34.6萬立方米,劃定公益林面積7568.4公頃。林場通過由華東林業規劃設計院代表國家林業局組織的森林分類區劃界定驗收,每年獲得國家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金56.76萬元。2002年,經營面積9049.9公頃,木材蓄積量3.93萬立方米,經濟林面積1180公頃。
林場自進入成林以來,累計生產等內木材9600立方米、小規格木材2.25萬立方米、枝柴830萬公斤、紫穗槐條290萬公斤,乾果22萬公斤、鮮果267.5萬公斤。徂徠山林場對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防風固沙、調節氣候、改善自然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昔日的窮山禿嶺,已成為山清水秀,林茂果豐的富庶之地。該場於1963年出席了華東地區先進集體代表大會,榮獲國務院“荒山造林先鋒”錦旗;1965年被林業部譽為“瘠薄石質山區大面積營造用材林的樣板”。80年代初,先後有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國際組織來徂徠山林場考察,均給予了高度評價。
泰山板栗又名明栗,日本稱“泰山甘栗”。主產於泰山及徂徠山,品種有泰山薄殼、繭棚、紅栗、無花、宋早生等。果實大小均勻,殼薄,內衣皮易剝,色澤光亮,肉質細,水分少,糯性大,香甜可口。是上等的營養健身補品,生食、煮食、炒食均可。糖炒栗子是泰山傳統名吃,還可加工成栗糕、栗餅等。

農業

東部山地林牧油區,該地區屬純山區,徂徠山坐落於此。適宜植樹造林和發展林果業生產。成林面積及成材蓄積量居全市第1位,森林覆蓋率22%。該區地勢陡峻,地面坡度一般為20~30度,乾旱缺水,有效灌溉面積5.76萬公頃,灌溉率48.9%,居全市第5位,適宜發展旱作農業。土壤類型多為棕壤及棕壤性土,適宜種植花生、地瓜、雜糧等耐旱作物。該區飼草飼料資源豐富,有利於畜牧業的發展。
徂徠山亞區,包括良庄、西住、峪、徂徠4個公社的131個大隊。土地面積402.4平方公里,佔全縣面積的19.5%,有耕地27.21萬畝,人均耕地1.36畝,勞均耕地3.63畝。糧田面積15.5萬畝,佔耕地面積的57%,總產7428.25萬公斤,平均畝產474.25公斤。花生面積10.5萬畝,佔耕地面積的38.6%。

畜牧

羊境內養羊歷史悠久。“七七”事變前,泰山、徂徠山周圍村莊養羊較多。抗日戰爭期間,日軍頻繁掃蕩山區,破壞了羊的生存環境。至1949年僅有3.92萬隻。建國后,以私養為主,至1956年底有6.13萬隻。后受“左”傾思想干擾,養羊政策多變,時而歸公,時而禁止私養,1958年養羊量下降為3.76萬隻。1960年後,執行公私養並舉的政策,至1962年增至9.85萬隻。60年代中期,因林牧矛盾,社會上颳起殺羊風,1965年底僅存養2.35萬隻。1978年後,以戶養為主,實行“三允許”(允許社員出坡帶鐮、回家帶草,允許圈養,允許放牧)、“三不限”(不限飼養種類、不限飼養數量、不限買賣),至1983年增至17.74萬隻。后因羊毛價格偏低(每公斤4元左右),羊飼養量下降,1984年存欄14.96萬隻。

旅遊

1992年被林業部命名為國家級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達到一級標準,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1993年8月正式開園接納遊客。1999年被省政府劃定為生態公益性林場。2000年,修復礤石峪隱仙觀、六逸堂、三清殿、呂祖廟等,新塑李白像,整修竹溪佳境。
徂徠山光華寺、礤石峪景區泰安市徂徠山林場所屬的光華寺、礤石峪分場,位於天寶鎮和大東庄鎮境內,光華寺分場的光華寺、北齊刻石,礤石峪分場的隱仙觀,均為新泰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由市博物館投資8萬元,為"大般若經"刻石修建保護石亭1座。

軍事

泰山、徂徠山,山地、丘陵、平原之間河流縱橫,地形比較複雜。戰時可以貯藏物資,疏散人口;四通八達的鐵路、公路交通又便利部隊的調動。歷史上發生過許多重大兵事。赤眉軍曾在泰山、徂徠山安營紮寨。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領導了徂徠山起義,點燃了山東抗日武裝鬥爭的烽火。

開採

1971年,徂徠磷礦建成,年採礦能力300噸,實產磷精礦(折五氧化二磷30%,下同)65噸。1974年,萊蕪寨里磷礦建成。1975年後,大辦小磷礦。到1977年,有磷礦23家,產量26705噸,其中萊蕪22705噸、泰安2828噸、東平218噸、新泰954噸。后因品位低、成本高,1981年全部停采。

文化活動


宗教傳播

南北朝時期,山東佛教初盛,並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一些富有民族色彩的寺院相繼建立。劉宋時期(420-479)賓國(今克什米爾斯利那加附近)王子求那跋摩僧,在泰山人頭山創建銜草寺。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魏太武帝拓跋燾禁佛,泰山佛寺損失嚴重。文成帝繼位,泰山佛教迅速得到恢復。北魏正光年間(520-525),高僧法定在岱陰方山北麓創建神寶寺,后遷方山南麓建靈岩寺,被譽為靈岩寺“開山第一祖”。北魏時泰山北麓建有谷山玉泉寺,徂徠山東南麓建有光華寺。北齊時徂徠山西南麓建有四禪寺。
1735年(雍正十三年)詔令廢除泰山香稅。嘉慶年間,泰山道教一度衰弱。岱廟道眾數十人生活無著,典質贍田度日,后經泰安府道紀司管理泰山上下廟守監禹貞文訴諸郡伯始將贍田收回。“戊戌變法”后,泰安縣知縣毛倡辦新學,令城鄉各地以廟觀作校址。從此境內道教除泰山、徂徠山等山嶺廟觀外,余皆衰落。1938年後,日軍頻繁“掃蕩”,泰山附近農村及徂徠山一帶的廟觀多在那時被毀,惟泰山廟宇尚存。1938年後,徂徠山等地的較大寺院多數被日偽軍焚毀。

歷代道士

王希夷(629~726)唐道士。滕縣人。少孤貧,好《易》、《老子》。師事董頤,受其閉氣導養之術,開元(713~741年)中隱於徂徠玲瓏山。開元十四年(726年),拜國子博士。
毛仙姑(?~1315)元女冠。泰安人。築庵徂徠山,修持30餘年。其地遂稱毛老谷。
於螈虛明道士。修鍊於徂徠山礤石峪隱仙觀。
於元虛明道士。明萬曆年間入徂徠山礤石峪隱仙觀修道,年八十歲而屍解登仙。在徂徠山創立道教蓬萊派,蓬萊派曾與蜀山派,華仙派共稱"修仙三派"。清雍正五年(1727),山東徂徠山蓬萊派第四代傳人廉毓禮道長自泰安徂徠山雲遊到吉林玄天嶺,在此處建成了真武廟與斗姆宮,修行佈道。自此玄天嶺逐漸發展為吉林道教的中心,吉林府道紀司曾設在玄天嶺蟠桃宮中,蓬萊派也逐步在東北各地流傳。

歷代僧尼

懷暉(753~815),唐僧。同安(今廈門)人。俗姓謝。禪宗南派大師馬祖道弟子,住徂徠山,后遷靈岩寺。苦於禪侶叩問,不得靜修,便結茅中條山深處。元和三年(808年),奉詔入長安章敬寺上院。
福燈,金僧。曲阜人。俗姓屈。師善慧。精研經、律、論三藏,博通大小二乘。大定二年(1162年)創建徂徠山法雲寺,人稱法雲大師。
卧雲,清僧。康熙(1662~1722年)間,建徂徠山卧雲庵。

相關詩詞

徂徠山下田間王士禎(清)FF0000'>徂徠山下田間王士禎(清):行行空翠里,明晦更多姿。碧樹通村路,青山向岳祠。林深雞犬靜,雨足隴畝滋。他日龜陰稼,躬耕亦不遲。
登岱元好問(金)泰山天壤間,屹如郁蕭台。厥初造化手,劈此何雄哉。天門一何高,天險若可階。積蘇與累塊,分明見九垓。扶搖九萬里,未可誣齊諧。秦皇靈威,茂陵亦雄才。翠華行不歸,石壇滿蒼苔。古今一俯仰,感極令人哀。是時春夏交,紅綠無邊涯。奇探忘登頓,意愜自遲回。惜無賞心人,歡然盡餘杯。夜宿玉女祠,崩奔涌雲雷。山靈見光怪,似喜詩人來。雞鳴登日觀,四望無氛霾。六龍出扶桑,翻動青霞埋。平生華嵩游,茲山未忘懷。十年望齊魯,登臨負吟。孤雲拂層崖,青壁落落雲間開。眼前有句道不得,但覺胸次高崔嵬。徂徠山頭喚李白,吾欲從此觀蓬萊。

民間傳說

徂徠山的來歷。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碧霞元君走遍天下,選定泰山定居以後,爭強好勝的八仙之一張果老苦思冥想出了一條與碧霞元君爭高低的妙計。他倒騎著毛驢繞道東海東邊,悄悄編織了一幅很大很大的羅筐,使了法術馱起萬丈高山,只朝泰山這邊走來。毛驢知道張果老的用意,一路精神抖擻,步履如飛,只用了三天二夜便來到了看到泰山的地方,張果老怕碧霞元君看到他們,便令毛驢停下休息,待天黑以後在碧霞元君完全不注意的情況下,再全速前進,爭取一夜間到達預定地點。天很快黑下來了,張果老為謹慎起見,改倒毛驢為正毛驢,抑制不住興奮的心情,鞭笞毛驢急速飛奔。誰知碧霞元君有每晚站在泰山極頂眺望大好河山、以壯自己胸懷的嗜好,張果老的法術瞞不過她的神眼。當她發現一座萬丈高山正朝西方神速飛來,並且發現騎毛驢的正是張果老時,她顫慄了一下,急忙從頭上拔下金簪,朝毛驢背上馱山的馱筐擲去。張果老平時騎毛驢都是倒著騎,誰知這次為謹慎起見正著騎,反倒出了事。他來到預定地點,從馱筐上卸下萬丈高山,心滿意足地在山頂上酣然入睡。第四天早晨,旭日東升,睛空萬里,張果老一覺醒來,發現他的萬丈高山怎麼看也不如泰山高,他非常納悶,在山頂來回踱步,把山頂都踏平了,待他仔細看了看來路,方才大夢初醒,原來他的萬丈高山都在一夜間漏在了路途中,形成了一道山脈。後來人們稱其為徂徠山脈,這座與泰山比高低的山叫作馱來山,后改為徂徠山。
泰山奶奶游徂徠山。泰山奶奶選地方的時候,曾到過徂徠山一次,她發現太平頂周圍有一片大荒地,長滿各種各樣的藥材,還有各種花草,共三百多種。泰山奶奶很喜歡這個地方和這些花,就給這個地方取名叫“花坡”。她在泰山長久居住以後,每年五月都要到徂徠山賞花。她來的時候,讓人用小車推著上山,山上就留下了車轍印,這就是車轍山的來歷。她認為這些花雖好,但也需好好管理,她就從泰山上領來一個和尚,讓他在花坡為她養花養葯,所以花坡旁還有個山,樣子很象一個和尚的頭頂,叫“和尚頭”。
和尚就常年在這裡為泰山奶奶澆花。第二年,泰山奶奶又來了,和尚就向她提了幾個問題,讓他老人家想辦法:第一,這裡水不充足;第二,這裡經常有牛來吃花。泰山奶奶根據和尚的要求,在花坡附近點了兩個池,一個叫“上池”,一個叫“下池”,兩池水供澆花用;在人們進山經常走過的路上,她袍袖一抖,出來了兩塊石頭,叫“夾牛石”,如果牛到這裡,就會被夾住。第三年她又來了,坐在一個地方歇了一會兒,她看到好多老百姓上山拾柴禾,鞋都磨破了,用葛條和荊條纏一纏還繼續穿。泰山奶奶覺得很可憐,覺得應該給老百姓點兒施捨,於是她把頭上的簪子拔下一個說:“你變作一個錐子,為老百姓錐鞋。”這簪子就變了個閃閃發光的錐山。她又讓葛條和荊條圍著錐山轉了一圈,讓老百姓補鞋用。泰山奶奶到了山上,見到了和尚,跟他說:“你的花養得不錯,可還沒達到我的要求。”
和尚說:“那上水池和下水池的水太大,花受不了,得想個辦法既要澆了花,又不能讓它澇了。”泰山奶奶又一甩袍袖,山上就出來個泉子,不管春夏秋冬,天旱天澇,它總是一點一滴地往下淌水澆花。它就是現在的“滴嗒泉子”。
泰山奶奶後來又覺得每年都這樣來看花也不大舒服,就對和尚說:“你能不能給我想個辦法,讓我每年來了能舒舒服服住幾天?”和尚說:“你讓底下那些人給你修個觀音樓吧!”
泰山奶奶就派和尚化裝成一個平常人到底下的村子里叫老百姓給泰山奶奶蓋個觀音樓。老百姓就獻石獻料,在花坡上蓋了個觀音樓。
後來,泰山奶奶邀了她身邊的男女隨從一起來看花。這樣呢,上廁所就很不方便,於是泰山奶奶又一舞袍袖,山上出現了三塊奇形怪狀的石頭,叫“三人不見面”。泰山奶奶在花山采了很多花,想帶著回去,可是沒法拿。她的一個女隨從就對她說:“你不是帶著臉盆、鏡子和梳頭匣嗎?咱把花裝在梳頭匣里不行嗎?”泰山奶奶說可以。打開梳頭匣,裡面有把梳子和一個簪子,泰山奶奶把梳子帶走了,覺得簪子沒什麼用,就隨手丟下山去了,時間長了,就變成了一塊很象簪子的石頭。

保護目標


生態保護

自然保護區1999年11月,徂徠山被泰安市政府批准為市級自然保護區,該區面積90.5平方公里,主要保護對象為各種動植物。2000年5月,東平縣政府批准建立臘山縣級自然保護區和東平湖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珍貴樹種及水生動植物。2002年,臘山自然保護區被市政府批准為市級自然保護區。全市共建有3個自然保護區,其中市級2個、縣級1個,總面積279.17平方公里。森林公園1992年,泰山、徂徠山被林業部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1993年,肥城市牛山、新泰市蓮花山被省林業廳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至2002年,全市共建立森林公園6處,其中國家級3處、省級3處,總面積245.67平方公里,占境內國土面積的3.17%,主要保護對象是松樹、柏樹、刺槐等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動植物。2001年,開展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地質環境監測和地質災害防治等工作,泰山、徂徠山、青雲山、神童山等19處地質地貌景觀列入重點區實行保護。泰安徂徠山、新泰青雲山被省國土資源廳批准為省級地質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