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徹
詞語
[understand thoroughly;have a clear knowledge of] 徹底地理解。
亦作“洞澈”。
1.透明,清澈。
唐歐陽詹《智達上人水精念珠歌》:“良工磨拭成貫珠,泓澄洞澈看如無。”
元 劉壎《隱居通議·論悟一》:“一日師令往某處,正雪中,既寒且飢,因結屨忽有悟,則見天地萬物,洪纖曲直,如清浄琉璃,無不洞徹。”
明孫承宗《答袁節寰(袁可立)登撫》:“讀後先大疏,皎皎揭日月,行中天而底里洞徹,殊令人可味。”
2. 十分明亮。
宋 蘇軾《佛心鑒偈》:“軾第三子過蓄烏銅鑒,圜徑數寸,光明洞澈。”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鞏仙》:“道士展其袖…… 尚窺之,中大如屋。伏身入,則光明洞徹,寬若廳堂。”
3. 虛空貌;通敞貌。
宋 葉適 《林正仲墓誌銘》:“元章 新造廣宅,東望海,西挹 三港 諸山,曲樓重坐,門牖洞徹。”
4.通曉,透徹了解。
清 曾國藩《復劉霞仙中丞書》:“研究,洞澈先王經世宰物之本,達於義理之原。”
趙自《第二雙眼睛》:“他的確有了一雙能夠洞澈黑暗的海底秘密的眼睛。”
5. 通達。
6. 形容為人光明磊落。
宋司馬光《河上督役懷器之寄呈公明叔度時器之鞫獄滄州》詩:“公明抱全德,洞澈無緇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