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梆子
比較獨特的豫劇分支
南陽梆子,又叫宛梆,是一種比較獨特的豫劇分支,唱腔和豫劇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於某一句或某一段結尾處有一個音調突然升高的長腔,尖細高昂,故在南陽一些地方被形象地稱為二簧調。
南陽梆子,又稱“西調”、“南陽調”、“亂彈”、“老梆子”,是河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中國河南南陽等地,是南陽市的古老地方劇種。
南陽梆子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是明末清初由陝西同州梆子傳入南陽市,結合南陽民歌小調與鄉音俚語,逐漸演變而成的一個戲曲劇種。
後來,南陽梆子又吸收了兄弟劇種崑曲、清戲、鑼卷戲、漢劇、越調等劇種的精華,使自身更加完善。
南陽梆子興盛於清道光年間至民國30年前後,在當時相當的流行與普及,各縣民間的春祈秋報以及婚喪嫁娶,都要唱南陽梆子。它的流行地以南陽為中心,北至靈寶、盧氏一帶,南至鄂、豫交界處,西至商洛,東至淮北沙河兩岸。
到了清末民初,南陽梆子漸呈衰落之勢,流行區域大大地縮小了。到了20世紀30年代后,豫劇的流入和興起,加之國家多災,南陽梆子班社紛紛解散,南陽梆子從此走向衰萎。
到現在,南陽梆子已經奄奄一息,專業劇團已所剩無幾。
南陽梆子
南陽梆子基本保持著河南梆子早期的精華和原始音樂形態,它的唱腔激昂,風格獨特、曲調豐富,聲腔高亢豪放。男聲用“大本嗓”,給人以粗獷、豪邁、奔放、明朗的感覺。女聲唱腔的高八度漚音花腔,清亮娓婉,配之主弦發出的“唧唧”之聲,宛如鳥鳴,為其聲腔的獨具特色,為一絕。
它的唱詞句法多為“七字句”、“十字句”的規整句,兼唱“長短句”。
音樂屬梆子聲腔系統,為板腔體結構,分本腔、本嗓與假腔(后腔、假嗓、花腔)。唱詞用本腔,花腔接於本腔后。宛梆的唱腔表現力非常豐富,能夠很好地表達出喜、怒、哀、樂、怨等情緒。板式基本分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四類。
器樂曲牌豐富,有絲弦曲牌、嗩吶曲牌和笛牌三種。南陽梆子的曲牌共包括:大慢板頭、將軍令、娃娃、大開門、小開門、朝天子、清水令、爬牆虎、紅繡鞋、泣顏回、嘆如雷等。
南陽梆子的表演藝術中,不同的行當有著不同的特色。生、凈兩行在表演時,動作幅度大,富於誇張性,有著粗獷、豪放的特點。其表演程式有:扎勢、亮相、圓場、拉山膀和走邊等,講究“臂膀齊於頂,五指稍炸開”。武生的表演程式有纏絲腿及連三腿等,講究線條粗而不俗。旦角的表演有著細膩工整,樸實大方的特色。
南陽梆子的角色行當有生、旦、凈、丑四大行。其中,生行又分紅臉、小生、老生和武生;旦行又分青衣、花旦、武旦、彩旦和老旦;凈行又分大花臉和二花臉;醜行又稱“三花臉”、“白眼窩兒”,
宛梆既有陝西梆子的高亢激越,又有中原音樂的平整規範,還有楚樂的委婉清麗,它用以烘托感情的假腔為高八度無字行腔,系宛腔一絕,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受中原文化、秦晉文化和楚文化共同滋養的宛梆是研究河南梆子早期生態的標本,20世紀30年代以來,由於豫劇、河南曲劇的興起和迅速流傳,宛梆漸趨衰落,至目前只剩下內鄉縣一家國有宛梆專業劇團還在艱難地傳承著這一古老的民族藝術火種,有必要及時加以搶救和維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宛梆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