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可而止

漢語成語

適可而止,是一個成語。拼音是shì kě ér zhǐ。出自《論語·鄉黨》:“不多食”宋·朱熹註:“適可而止,無貪心也。”

意思是到適當的程度就停下來,不要過頭。適可:恰好可以。

在句中一般用作謂語、賓語。多用於褒義。

釋義


【拼音】: shì kě ér zhǐ
【解釋】:適可:恰好可以。到適當的程度就停下來,不要過頭。
【出處】: 《論語·鄉黨》:“不多食”宋·朱熹註:“適可而止,無貪心也。”
【舉例造句】:從來沒有暴風雨能夠持久的。果然持久了,我們也吃不消,所以我們要它適可而止。 ★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
【拼音代碼】: skez
【近義詞】: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得休便休
【反義詞】:過猶不及、得寸進尺
【燈謎】:得意莫再往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恰到好處
【英文】: stop before going too far解釋
做到適當的程度就停止。

引證解釋


謂到了適當的程度就停止下來。《論語·鄉黨》“不撤姜食,不多食”宋 朱熹 集註:“適可而止,無貪心也。”《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回:“所以然者,由我王能恤民力,適可而止,去其醉飽過盈之心故也。”老舍四世同堂》二七:“她總以為兒媳婦的管法似乎太嚴厲,不合乎適可而止的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