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

1990年設立的汽車科技類獎項

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是由汽車工業科技進步獎勵基金委員會創辦的一個汽車科技類獎項,1990開始頒發。

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分為一、二、三等獎三個級別,每年項目獎勵總數不超過五十項,其中一、二等獎合計不超過十二項。

獎項歷史


1988年,由當時國家主管汽車工業的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提出集資倡議,經國家科委批准,得到了81家企業的響應。
1990年8月,成立了“汽車工業科技進步獎勵基金委員會”。由主要捐資企業和汽車行業有關管理部門、研究院所和相關高等院校的代表組成了第一屆理事會,設立了常設辦事機構基金會辦公室;制定了基金會的章程和獎勵條例;成立了“第一屆汽車工業科技進步獎勵評審委員會”。從此,一個跨部門、跨省市的汽車工業科技獎勵體系逐步地建立了起來。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已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界有重大影響的科技評獎機構。

獎項設置


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設三個等級;對獲獎項目的主要完成單位和主要完成人員,發給獎勵證書與獎金:一等獎獎金額六萬元;二等獎獎金額三萬元;三等獎獎金額一萬元。

組織流程


評選組織

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授予在自主創新、應用推廣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工程、計劃、項目等方面,對汽車工業科技進步有重大促進作用的下列人員、組織:
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
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
(一)在實施技術開發項目中,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創造顯著經濟效益的。
技術開發項目是指:在汽車、摩托車及其相關工業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活動中完成具有重大創新價值的產品(含整車、發動機、重要總成、零部件及技術裝備)、測試技術、製造技術、共性技術、基礎應用理論、工藝、材料、設計及其推廣應用。
(二)在實施社會公益項目中,長期從事科學技術基礎性工作和社會公益性科學技術事業,經過實踐檢驗,創造顯著社會效益的。
社會公益項目是指:汽車、摩托車及其相關工業發展中所需的標準、計量、科技信息、科技著作、技術政策等科學技術基礎性工作(通稱軟科學成果,其範圍的進一步界定,見附註一)和交通安全、生產安全、節約能源、環境保護等社會公益性科學技術事業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及其推廣應用。
(三)在實施重大工程項目中,保障工程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或國內先進水平的。
重大工程項目是指: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重大綜合性基本建設工程和科學技程。

申請條件

(一)技術創新性和效益與作用
1.技術創新性突出:是指在技術上有重要的創新,特別是在高新技術領域進行自主創新,形成了產業的主導技術和名牌產品的支撐技術,知識產權明確,鼓勵形成專利或新標準;技術難度很大、較大或具有一定難度,解決了行業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和關鍵問題;綜合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了行業的國際先進水平或國內領先水平或國內先進水平。
項目技術經濟指標水平的介紹,須有相應水平的已有具體產品或技術的對比說明或提供有效查新證明,不得濫用“國內先進”、“國內首創”、“國際領先”、“國際先進”、“填補空白”等抽象用語。嚴禁弄虛作假和搞形式主義。
2.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顯著:是指所開發的項目經過二年以上較大規模的實施應用,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產生了很大、較大或一定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實現了技術創新的市場價值,為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3.推動行業(領域)科技進步作用明顯:是指項目的轉化程度高,具有較強的示範、帶動和擴散能力,提高了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競爭能力和系統創新能力,或者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升級及產品的更新換代,或者開拓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對行業(領域)的發展具有很大、較大或一定的推動作用。
(二)推薦的項目,除共性技術與基礎應用理論研究成果外,都須經過二年以上時間的實踐驗證,證明成果穩定可靠,並在前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通過技術鑒定或評審。共性技術與基礎應用理論研究成果必須是在全國性(或在國外)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或在全國性一級學會上宣讀二年以上,並有專家引用、評價證明。
(三)不同單位獨立完成的同一或相近的成果(包括技術上基本相同的系列及派生系列產品)分別推薦時,擇優獎勵。但不允許同一單位重複推薦。不具備推廣應用價值的自製、自用設備、儀器、工藝、測試方法等成果不予推薦獎勵。
(四)凡存在知識產權以及完成單位、完成人員有爭議的成果,在爭議解決之前,有關單位或個人均不得推薦。
(五)重大成套設備或成系統的總項目,一般應連同子項一併成套推薦獎勵。若某一子項的技術水平確實很高,技術難度很大,並且具有重大推廣應用價值,實踐證明有顯著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單獨推薦不影響總項目報獎的情況下,在徵得總項目主持單位同意並註明屬何項目后,可以推薦,否則不予受理。在總項目報獎時亦須註明該子項目已於何時報獎及獲獎情況,並不再分享總項目榮譽和獎金。如總項目中某子項成果雖水平較高,技術難度較大,但僅用於總項目的不得單獨推薦。
(六)推薦評選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的科技成果,不得為已獲省(直轄市)、自治區和國務院其它部委科學技術進步獎的項目(含已獲其他社會力量設獎機構科學技術進步獎項目)。否則不予評審或取消獲獎資格。

評審考核

• 評審標準
科學技術項目評價實行分類評價。根據各類科學技術項目的不同特點,選定合理的評審重點。應用研究項目評價應緊密結合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以技術推動和市場牽引為導向,從技術的創新與集成水平、關鍵技術的突破與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出、經濟和社會效益等方面作出綜合評價;側重於應用基礎研究的項目還應考察學術論文的質量和人才培養狀況。社會公益性研究項目評價應以研究解決國家戰略性公益事業發展的共性科學技術問題,增強科學技術為重大社會公益問題提供科學技術支撐和服務的能力,為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技術保障為導向,以技術支撐及服務體系的先進有效性,共享與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以及潛在的社會效益等作為評價重點。具體分等評審標準如下:
(一)技術開發(應用研究)項目類:
在技術上有重大創新,技術難度大,綜合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了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水平,成果轉化程度高,創造了重大經濟效益,對行業的技術進步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重大作用的,可以評為特等獎;
在技術上有很大創新,技術難度大,綜合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了國際同類技術水平或國內領先水平,成果轉化程度高,創造了較大經濟效益,對行業的技術進步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很大作用的,可以評為一等獎。
在技術上有較大創新,技術難度較大,綜合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並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成果轉化程度較高,創造了顯著經濟效益,對行業的技術進步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較大意義的,可以評為二等獎;
在技術上有一定創新和難度,綜合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成果轉化程度較高,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對行業的技術進步或產業結構調整有促進意義的,可以評為三等獎。
(二)社會公益項目類:
在技術和方法上有重大創新,技術難度大,總體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了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水平,並在行業中得到廣泛應用,取得重大社會效益,對行業的節能環保、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有重大意義的,可評為特等獎;
在技術和方法上有很大創新,技術難度大,總體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了國際同類技術水平或國內領先水平,並在行業中得到廣泛應用,創造了較大經濟效益,對行業的節能環保、科發展和社會進步有很大作用的,可以評為一等獎。
在技術和方法上有較大創新,技術難度較大,總體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並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並在行業中得到較大範圍應用,取得了顯著社會效益,對行業的節能環保、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有較大意義的,可以評為二等獎;
在技術和方法上有一定創新和難度,總體技術經濟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並在行業中得到一定範圍應用,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對行業的節能環保、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有促進意義的,可以評為三等獎。
(三)重大工程項目類:
團結協作、聯合攻關,在技術和系統管理方面有重大創新,技術難度大,總體技術經濟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水平,取得了重大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對推動本行業的科技發展有重大意義的,可以評為特等獎;
團結協作、聯合攻關,在技術和系統管理方面有很大創新,技術難度大,總體技術經濟指標達到國際同類技術水平或國內領先水平,取得了重大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對推動本行業的科技發展有很大意義的,可以評為一等獎;
團結協作、聯合攻關,在技術和系統管理方面有較大創新,技術難度較大,總體技術經濟指標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並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對推動本行業的科技發展有較大意義的,可以評為二等獎;
團結協作、聯合攻關,在技術系統和系統管理方面有一定創新和難度,總體技術經濟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取得較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推動本行業的科技發展有促進意義的,可以評為三等獎。
(四)屬下列情況之一者,應緩評:
1.未經技術評價或鑒定或雖有評價或鑒定但不符合要求或技術資料不全的;
2.應用性成果尚未形成生產能力或使用考核不足的;
3.階段性科研成果不能單獨應用,仍需繼續立題研究的;
4.同行專家間有較大異議,尚未處理妥當的;
5.國家特殊管理規定的產品(如環保產品、計量器材等),未經主管部門批准生產的;
6.不具備再現性的“發現”或“發明”;
7.受授獎額度限制,當年不能授獎的可評獎項目。
(五)屬下列情況之一者,不予評獎:
1.不符合本辦法規定獎勵範圍的;
2.科技水平及作用意義很一般的;
3.技術上不成熟,產品質量明顯不穩定的;
4.基礎應用研究、定向基礎研究項目對科技發展缺乏推動作用或對社會實踐、生產實踐缺乏指導意義的;
5.違反或不滿足政策法規要求的;
6.屬於重複報獎的。
• 推薦渠道
單位推薦,原則上應按任務來源和隸屬關係,逐級上報。計劃單列的汽車工業企業集團所屬企業、科研單位的項目由企業、集團匯總推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所屬企業、科研單位的項目由地方汽車工業主管部門或相應級別汽車工程學會匯總推薦;各部門(含軍工)所屬企業、科研單位的項目由部門汽車工業主管機構匯總推薦;中央直屬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和本基金委員會理事單位的項目可直接向基金委員會辦公室推薦。
技術經濟信息、標準、科技信息類軟科學的項目,可分別由汽車行業標準化協會、汽車行業科技情報總網和汽車行業經濟技術信息總網匯總推薦。
個人申請,須有三名以上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專家書面推薦意見,可直接報基金委員會辦公室,但須同時報本單位備案。本單位應就該項目是否系非職務成果向基金委員會辦公室做出說明。
推薦項目授獎人數與單位限額:
特等獎不多於二十人:單位不超過15
一等獎不多於十五人;單位不超過10個;
二等獎不多於十人;單位不超過8個;
三等獎不多於五人;單位不超過5個。
• 評審機構
(一)基金委員會設汽車整車、發動機;摩托車;總成及零部件;材料、工藝與技術裝備;試驗、測試技術與設備;工程設計與施工;標準與計量;科技信息、科技檔案、經濟技術信息類軟科學;計算機及應用;人才獎等初評組。
初評組由基金委員會辦公室聘請三名以上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熟悉本專業國內外技術發展現狀、有良好職業道德的專家組成。初評組的設立及成員組成,視當年推薦的項目情況,由基金委員會辦公室進行組建和聘請。
初評組的任務是對各單位推薦的項目進行初評,提出初評意見,交評委會終評。
為做好申為報項目核心技術的保密工作,初評專家實行評審專家保密協議簽約制。
(二)基金委員會設汽車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勵評審委員會(簡稱評委會),由理事會聘請理事單位的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熟悉汽車行業國內外技術經濟發展現狀、有良好職業道德的技術專家和管理專家若干名為評審委員(簡稱評委)組成。評委任期五年,連聘可以連任。
根據每年評審工作的需要,基金委員會辦公室還可聘請有關專家作為特邀評委參加評審工作。特邀評委同樣具有表決權,特邀評委一般不超過十人。
評委會會議的有效人數(包括特邀評委)不得少於評委會總數的四分之三,評委必須本人出席不能派代表參加評委會會議。
評委如連續兩年不參加評委會會議,視為自動放棄評委資格,由基金委員會理事會另行聘請。
評委會的任務是根據獎勵辦法和各初評組提出的初評意見進行終評。

獎勵情況


• 評獎結果
自1990年起,獎勵委員會共評出兩類成果獎1300餘項,評出三類人才獎130餘人,總授獎人員9000餘人。
年度項目名稱完成人等級
2013ZZ5311N3861C專用車底盤匡西友、劉東訓、王永強、蔡明瑋、朱勇三等獎
2013解放牌J6系列消防車底盤開發黃功平、王寶軍、李海忠、計偉、魏全明三等獎
2013自動變速箱油泵設計和製造關鍵技術與產業化陳忠、許培元、呂清平、羅玉龍、胡林勇三等獎
2013變速器軸類零件多工位自動化冷鍛成形技術張海英、周煊、魏康中、王惠忠、馬森林三等獎
2013全時鏈式分動器總成開發汪振曉、蔡未末、張久義、鄧祖國、張新弟三等獎
2013天然氣渦輪增壓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王一棣、胡遼平、曾輝、張愛明、卓雁飛三等獎
2013別克英朗汽車空調外控式變排量壓縮機的自主開發邵翌旻、王翔、袁凌翔、馬駿、姚奕三等獎
2013快速成型技術在鑄件新產品開發中的研究與應用楊永泉、劉海峰、孫樹臣、馬順龍、邊慶月三等獎
2014基於跨平台模塊化架構的汽車正向開發技術研究與應用黃向東、吳堅、陳上華、吳松、曾慶洪、古惠南、肖寧、黃河、袁煥泉、劉念斯、張進、楊榮山、李罡、劉平、徐仰匯一等獎
2014純電動轎車榮威E50的自主開發朱軍、傅振興、徐康聰、張東、陸珂偉、張劍鋒、浦金歡、樊曉松、隋蕾、孟祥斐二等獎
2014節能減排大型轎車塗裝線的自主設計與建設張群、王康、趙華、常志強、毛國慶、王吉、劉亞麗、馬千里、楊江偉、滕曉文二等獎
2014中華V5車型的自主開發邢如飛、張宏、黃昌瑞、王隆宇、梁鵬三等獎
2014汽車座椅的舒適性流程開發與應用成薇、董明、岳雙、葉陽、譚盪三等獎
2014跨品類、多品種混線工藝技術研究與應用趙國旗、李冬、李斌、宋瑞群、王周三等獎
2014硅烷工藝在車架塗裝線的應用研究王治富、李春平、姜婷娟、李麗芹、高成勇三等獎
2013金杯大海獅H2L輕型客車的開發邢如飛、劉鵬程、齊凱、劉永生、張迎傑、張宏、王寶和、王文艷、鮑月峰、戴峻、林宇、徐晶才、楊寶祿、盧鍇峰、孫艷一等獎
2013無級自動變速器研發朱新潮、朱小龍、桑芾生、李立忠、石曉輝、胡宇輝、林健、張燕鳳、倪斌、潘國揚、劉尊鵬、莫春峰、朱敬生、胡寒飛、來安東一等獎
2016江鈴凱銳800輕中型載貨汽車平台自主開發於勤、熊春英、劉淑英、鄔傑、鄧海燕、史衛平、巢健飛、程教育、葉贊行、夏細華、丁志勇、樊華春、李暉、方強、王婭琴一等獎
2016上汽插電混合動力關鍵技術攻關及產業化應用王健、朱軍、羅思東、周宇星、陸珂偉、葛海龍、冷宏祥、李斌、陶海龍、馬成傑、郜可峰、張鵬君、顧錚珉、須俊健、樊曉松一等獎
2016汽車主被動安全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趙會、禹慧麗、黎予生、崔泰松、李升波、李潔、張強、邵金華、王智、甘海雲、鄭玲、陳濤、孫浩、詹振飛、許慶一等獎
2016長安CS75全新SUV平台開發陳勇、曾文鋒、劉翔、欒愛東、田昕、石明祥、向傑、胡建、錢偉業、楊柏林二等獎
2016中國一汽國IV/國V系列柴油機與電控系統自主創新及產業化李駿、李素文、張鵬、李冠霖、趙文輔、邢喜春、呂穎、吳芳敏、胡光斕、鄧勇二等獎
2016乘用車關鍵技術創新及其在紳寶系列化車型開發中的應用顧鐳、賀燕銘、歐勱、張永剛、馬童立、丁禕、張建軍、鄔學斌、陳寶、李洪爐二等獎
2016V80寬體輕客架構的系列開發張繼育、郁強、段雄、劉穎、李忠欣、王海舫、姜進京、宋錦明、夏清飛、花瑞峰二等獎
2016濕式雙離合自動變速器技術平台自主開發和產業化拓展錢向陽、黃文華、黃明禮、姜超、李一民、方偉榮、李育、焦偉、張軼、施潔青二等獎
2016C級轎車覆蓋件模具開發與應用李立經、胡海、陳浩東、何奇志、唐薇、陳新平、李成、劉明、汪澤洪、潘朝雄二等獎
2016車輛特種防護技術的自主創新與應用周勝藍、高成勇、於清翠、李孟華、金智姍、宋華、王納新、何纓、張薴心、王紀俊二等獎
2016乾式雙離合器變速箱工藝開發黃文華、黃明禮、甘道輝、姚偉傑、李一民、孫光輝、須俊健、程曉軍、張東波、李育二等獎
2016汽車複雜雜訊源識別技術研究李凌志、盧炳武、劉英傑、張智、張言、程海龍、侯杭生、趙鳳軍、姜文君、軋浩二等獎
2016面向發動機正向設計的測試評價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周舟、劉敬平、張磊、付建勤、孟再強、陳征、李占輝、汪嘯寒、周婷婷、張衡二等獎
2016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電磁兼容性能開發技術李旭、何文、葉明、熊榮飛、賴志達、何舉剛、汪正勝、賈晉、郭迪軍、肖利華二等獎
2013精密噴射成形快速制模技術研究褚東寧、楊雲峰、陶長城、朱家剛、吳永強、石少軍、戴勇、柳桂林、李少兵、袁福安 胡鋼貴、陳宏圖、賈瑞文、馮世榮、王作勇一等獎
2013汽車NVH控制技術的研發及產業化應用龐劍、李傳兵、鄧兆祥、胡成太、張軍、徐小敏、楊亮、靳紅英、楊金才、李宏成、閔福江、賈文宇、李力、向國信、李思一等獎
2013愛意為純電動轎車產品開發嚴剛、夏順禮、張歡歡、沙偉、趙久志、吳剛、詹海庭、孫凱、賴國強、秦李偉二等獎
2013HOWO A7 系列駕駛室設計開發王志鋒、康愛民、王曉波、王濤、秦敬震、溫桂金、王登峰、李君、陳靜、張健二等獎
2013轎車液力變矩器系列開發產品與技術吳光強、陳祥、王歡、王立軍、黃建勛、鄒玉國、周含露、陳凱、金書彝二等獎
2013乘用車白車身及開閉件開發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黃向東、陳上華、肖晶、袁煥泉、楊榮山、劉佳秋、陳東、楊萬慶、張加勛、蔡漢琛二等獎
20142911000E301后扭梁軸總成楊忠學、陳正康、譚英傑、郝鋅、張聲鴻三等獎
2014M209前懸架總成唐自玉、何欽章、王解生、王國花、班景能三等獎
2014整車電子電氣架構CLEA及核心零部件的自主開發謝銘詩、鍾毅、劉敏、王萬榮、黃凱兵三等獎
2014車身架構精益化自主開發王鏑、陳東平、周強、施雲翔、呂少鋒三等獎
2014汽車發動機電子控制器平台ME1788開發張新波、陸獻忠、習綱、郝明德、秦文剛三等獎
2014面向C-NCAP(2012)五星性能的汽車約束系統技術王治家、朱曉光、周厚林、焦磊、楊麗麗三等獎
2014新型平滑水性塗裝技術研究及應用劉翔、蔣學、段盛文、劉作梁、孫俊三等獎
2014白車身總成主拼工位新型中置夾具的研發與應用吳國峰、李悅、董雷、宮正軍、李靖三等獎
2014卡車縱梁熱處理強化工藝及裝備曹海鵬、任典生、段英慧、羅國建、劉克欣三等獎
2014重型汽車整車製造新技術研究及在A7車型上的應用李永俊、陳永江、位堂傑、白瑞、蓋永建三等獎
2014汽車大型複雜鋁合金壓鑄件技術開發與應用盧平、康明、袁海波、李文巧、胡華安三等獎
2014汽車車身強度系列試驗台的研究與開發諶發坤、李勤奮、唐國義、何雲強、陳剛三等獎
2014車輛電子穩定性控制系統(ESC)測試評價技術的研究及應用馮屹、高明秋、王兆、郭魁元、金約夫三等獎
2014自主創建乘用車標桿工廠陳國才、陳小邦、熊國秀、李司臣、庄廣校三等獎
2014北京汽車博物館展覽展示系統技術開發及應用樊維、劉鐵勝、楊蕊、馮巧娟、王亮三等獎
2016車輛動力學電控系統整車功能安全體系開發趙向東、尚世亮、謝騁、毛向陽、王強、崔海峰、夏天、楊春偉、袁忠誠、樂美祺二等獎
2016汽車工廠生產控制系統研究與應用馮君霞、俞雪申、延玉軍、李曉波、李華峰、張超、蓋東輝、趙銳、李豐、邵飛二等獎
2016中國建設汽車強國的差距分析與發展戰略趙福全、劉宗巍、郝瀚、趙世佳、王悅二等獎
20162.0L柴油機渦輪增壓技術開發胡遼平、曾輝、劉惠軍、徐曉波、楊國旗三等獎
2016中華H230小型城市純電動汽車開發單紅艷、王曉娟、高力、隋濤、潘成久三等獎
20161.5L TGDI汽油發動機產品開發嚴剛、靳素華、楊林強、張應兵、陳亮三等獎
2016高性能低排放重型柴油機的開發及產業化李紅珍、王樹汾、姚章濤、楊寧、舒暢三等獎
2016海馬S5項目(內部代號SC00)朱宏林、楊晶、陳宇、趙新民、楊笠三等獎
2016比亞迪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秦的自主研發與產品化劉長久、廉玉波、李仲恩、鍾益林、唐文全三等獎
2016寶駿730正向設計關鍵技術開發黃宗斌、呂俊成、黃元毅、徐志丹、林智桂三等獎
2016“超越”架構平台創建及系列車型的自主正向研發彭曙兮、唐善政、王美鳳、鄒小俊、劉同富三等獎
2016江淮中重卡盤式前橋系列產品開發周福庚、錢收雲、趙剛、李海波、李濤三等獎
2016電動汽車整車控制器及分散式協調控制策略開發張裊娜、郭孔輝、張邦成、丁海濤、張建偉三等獎
2016汽車電子駐車式制動器的研發與應用黃偉中、鄭文榮、張紅波、黃建凌、邊疆三等獎
2016高功率密度重型驅動橋的研發紀建奕、楊朝會、劉黎明、劉本友、鄧娟三等獎
2016高性能長壽命傳動軸及中間支承開發李慶臣、于吉龍、關喜春、陳鑫海、陳靜三等獎
2016重卡平衡懸架優化設計平台開發及應用李勝、胡金蕊、陳佳琳、黃德惠、王鋒三等獎
2016輕量化汽車門蓋系統的開發規劃與創新應用陳虹、李濤、楊俊、魏一凡、周強三等獎
2016滿足國IV排放空氣輔助式SCR系統的開發及產業化郭慶波、高發廷、王秋花、王柯、黃少文三等獎
2016自主品牌SUV白車身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劉凱、劉永波、司磊、孟樹傑、王印明三等獎
2016高性能複雜汽車粉末冶金零件技術研究與應用華建傑、馮建成、羅成、裴學宏、王健三等獎
2016高強度鋼和非調質鋼在N 系列車(商用車)上的應用研究唐新民、熊春英、董瀚、劉淑英、惠衛軍三等獎
2014CAE數據及知識管理系統的開發李康、史曉剛、付東紅、李春洋、潘作峰三等獎
2014自主品牌重型卡車數字化設計製造集成平台研發與實施趙鍾菊、孫兆福、袁磊、戴擁軍、周紅斌三等獎
2014電動車智能自動空調與熱管理系統集成謝銘詩、錢銳、葛如煒、盧剛、張潔三等獎
2014物聯網技術在重型汽車行業的應用開發劉科強、王學軍、李銳、王斌、李華新三等獎
2014基於知識集成的汽車車身創新設計系統及產業化應用劉波、來新民、劉永清、王華、李曉青三等獎
2014模具製造工程設定系統開發及應用王俊宏、於官樹、陳傑、林平、汪澤洪三等獎
2014CATARC混合動力系統開發與應用趙航、史廣奎、孔治國、王仁廣、陳紅濤、王斌、張林濤、於潮、王偉、張宏偉二等獎
2014車輛智能油氣懸架系統開發及應用陳軼傑、鄭冠慧、張亞峰、侯茂新、鞠海潔、韓小玲、張旭、寧丹、馮棟樑、郭建娟二等獎
2014高性能雙中間軸客車專用變速器的開發殷崇一、方偉、王劍鋒、楊林、程書輝、賀東東、李玲麗、許亮、郭增鋼、傳海軍二等獎
2014乘用車白車身性能體系建立及應用宋景良、夏衛群、秦信武、韓楊、戴馳、孟凱、黃潔、許鵬、史建鵬、張衛二等獎
2014超高強度輕量化防彈鋼的開發和應用研究馬鳴圖、王利、黎明、馬豫昊、王智文、黃鎮茹、李志剛、陳剛、萬鑫銘、羅顯彬二等獎
2014CA6GV鋁合金缸體砂型鑄造技術開發孫樹臣、侯駿、夏振佳二等獎
2014電動汽車關鍵動力部件測試系統陽鵬、劉立偉、黃睿、何雲強、吳亞東、唐高、黃菠、李曉波、王艦二等獎
2014基於數字化製造資源系統的新項目工程開發王玲、楊虹、陳錫榮、許先中、王曉冬、王立影、陳丹丹、楊冬梅、王宏、李剛二等獎
2014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奧迪X88(Q5)工廠建設項目宋志勇、葉新、李華峰、楊春傑、陸振東、宋衍國、任文立、魏明、劉必祺、吳永濤二等獎
2014東風商用車重卡新工廠工業化何傑、朱智能、彭必占、張群、許昌、方學周、夏可山、舒杉、陶波、謝勇二等獎
2014車身總成耐久性虛擬模擬平台建立方法研究王忠校、郭茂林、閆鑫、王新宇、徐中皓、於保君、張雨、姚鵬、姜迪、楊少明二等獎
2014重型汽車開發先進技術的集成研究與應用王善坡、劉國強、徐偉剛、吳永剛、劉盛強、王登峰、孫昌旺、李玉生、張雲清、鄭四發二等獎
2014基於車聯網平台的客車安全節能技術研究與應用陳曉冰、李克強、徐一凡、王建強、劉強生、周偉濤、黃源水、林貝斯、黃雄棟、黃常軍二等獎
2014YD5070TSL型乾濕兩用掃路車關鍵技術研究王琪、袁明新、王滌成、王成生、申燚三等獎
2016等溫淬火球墨鑄鐵材料工藝、試驗驗證及其在汽車上的應用研究李偉、馬文倫、張鑫、孫樹奎、富壯三等獎
2016智能製造在汽車工藝開發和生產中的應用邢如飛、齊凱、張迎傑、赫立遠、李婷婷三等獎
2016CA6DM重型柴油機冷試工藝研究及批產應用李建剛、宋蔚、王毅明、朱煒、張俊雄三等獎
2016產品研發試製驗證體系構建王偉振、祝麗萍、孫鳳梅、高方勇、黃海波三等獎
2016基於模型的功能驅策性整車電子電氣系統關鍵技術開發及應用龔進峰、廖鴻胡、戎輝、高繼東、洪世聰三等獎
2016電子控制系統整車級虛擬模擬測試技術研究與應用周時瑩、陳樹星、孟超、張東波、李長龍三等獎
2016車內空氣質量檢測能力的創新性建設與提升應用張新宇、張宇、王曉鳴、金仙玉、徐娟娟三等獎
2016電動汽車電磁兼容技術研究與應用黃雪梅、賴志達、雷劍梅、李彪、白雲三等獎
2016三軸式電伺服動態模擬轉向系統試驗台王仁全、王曦、唐定、胡宏、廖洪三等獎
2016車外雜訊試驗方法及限值研究與ECE R51-03法規修訂馮屹、謝東明、曾秀蓉、高岳、郭勇三等獎
2016基於移動互聯的車輛全生命周期研發與應用施傑、丁美玲、段嗣盛、費軍瑛、武文超三等獎
2016吉利車載網路技術平台的開發及應用熊想濤、王建磊、朱祝陽、孟娜、王日梅三等獎
2016新一代輕型商用車駕駛室的研發與製造雷明星、陳超、吳廖華、柴樹軍、吳亞雄、焦洪波、吳明嘹、姜軼帆、梁延焱、王莉二等獎
2016汽車車身結構與聲學包裝輕量化設計方法研究與應用王登峰、那景新、王新宇、劉波、庄蔚敏、蘇亮、陳書明、張君媛、陳靜、陳鑫、張春林、陳篤廉一等獎
2016EP渦輪增壓發動機工業化創新陳龍、熊富員、夏維、徐尤鋒、余賢安、張曉軍、許從召、朱海、王濤、李冬二等獎
2016汽車電子控制器ECU平台及產品研發與應用黃向東、吳堅、黃少堂、裴鋒、張瑩、冉光偉、魏丹、文凱、張志德、楊毅二等獎
2016JLE-4G18TD直噴增壓發動機研發及產業化王瑞平、趙福成、劉東、劉義強、胡軍峰三等獎
2016乘用車形變鋁合金零部件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劉波、陳昌雲、長海博文、張金生、代陳緒三等獎
2014山地高機動物資補給平台陳欣、李栓成、王國軍、蔣美華、葉鵬三等獎
2014HFC6685KY系列寶斯通高檔客車底盤查保應、高軍、陳棟、任佩紅、王輝三等獎
2014新一代高端輕卡系列產品開發魏中良、蘇榮、吳江、余紀邦、王香廷三等獎
2014半掛牽引車特性及評價體系研究與應用陳建武、郭虎、朱衛東、吳慧敏、黃強輝三等獎
2014江淮星銳系列輕型客車產品開發姚學森、梁依山、於祥礦、劉天伍、潘永志三等獎
2015上海大眾整車異響分析平台建設馬紮根、周煒、徐俊、林紀春、袁譯翀三等獎
2015精益零件流管理系統石毅鵬、汪斌、於鵬、程祥、胡夢寅三等獎
2015鄭州動力總成加工生產線的集成開發謝其渝、張日新、蔡士龍、高政浩、周培明、胡緒蓮、張鵬魁、楊孔華、樊峻杉、殷安文二等獎
2015乘用車控制器軟體平台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何舉剛、岺明、易綱、蔣建春、汪正勝三等獎
2015超高強鋼熱成形工藝開發與模具設計製造技術陳珂、李曉宸、馬治軍、陳峰、鄧林三等獎
2015整車電器性能匹配開發關鍵技術研究及其產業化應用李旭、何舉剛、何文、任凡、汪正勝、郭迪軍、熊榮飛、胡偉、龍興明、陳渝二等獎
2015長安汽車全球多研發中心協同自主開發數字化平台研究及應用唐湘民、胡朝暉、龐劍、詹樟松、胡林海、余元源、謝歡、劉驚濤、庄德升、吳禮軍二等獎
2015歐曼GTL系列重卡車型開發林梅友、張志亮、周昆兵、趙笑、田孟義三等獎
2015HW變速器全系列鋁殼開發李法友、張波、張永剛、石紅雲、周德剛三等獎
2015東風日產工廠內物流系統創新開發及應用王金寧、陽玉龍、蕭劍斌、楊耀輝、楊峰松三等獎
2014紅旗高級轎車系列產品自主研發與技術創新徐世利、郭世君、李駿、郭茂林、董學鋒、李謙、姜紅軍、張巍、王彤、宋子利、張華鵬、謝文才、侯傑、秦民、趙東風、李紅建、易勇、盧新田、吳振舉、祖斌特等獎
2014汽車運動品質開發關鍵理論和技術及其應用管欣、詹軍、宗長富、楊得軍、李傑、高越、賈鑫、郭睿、盧萍萍、逄淑一、郭學立、姜立勇、趙偉強、趙旗、張威一等獎
2016混合動力轎車整車及關鍵總成NVH性能控制技術趙彤航、曹蘊濤、曾金玲、鄧建交、劉喜寧三等獎
2015全新SUV平台哈弗H6開發與產業化武金科、汪偉、徐春新、谷建剛、李會明、崔朋彬、康國旺、張凱、張國棟、呂文斌、穆峰、崔曉輝、段福海、趙喜陽、商蔓一等獎
2015C30平台純電動乘用車關鍵技術集成開發與應用詹文章、鄭剛、王可峰、曹琛、李玉軍、魏躍遠、張青平、原誠寅、周罕華、尹穎、梁海強、代康偉、俞會根、朱波、許紅軍一等獎
2015前置前驅8擋自動變速器(8AT)徐向陽、王書翰、蘇成雲、於新濤、劉艷芳、魯曦、戴振坤、郭偉、郭明忠、李衛強、李文冠、鄭磊、魏文書、宋廷彬、范述鑫一等獎
2015基於機器人的汽車焊接自動化生產線吳國峰、李悅、李靖、尚校、金隼、謝文才、王皓、宮正軍、匡永江、趙卯、漢俊梅、董雷、龍梅、艾學崇、楊磊一等獎
2014長安P3乘用車平台研發及產業化應用劉波、蘇忠、李長荷、張青、張海清、季方勝、戴永超、雍軍、成衛國、施雷、孫俊、周生傑、譚春宇、李長存、何海波一等獎
2014電動汽車整車控制方法任勇、蘇嶺、周安健、李宗華、嚴欽山、徐福祥、李中華、翟鈞、洪木南、劉傑、劉小俊、張猛、林富、王西鄉、萬禮華一等獎
2014新型複雜武器系統高機動輪式車輛開發及模塊化、系列化黃松、寇西征、吳森、林光成、朱一鳴、劉波、朱繼進、石朝亮、呼其圖、陳祥宇、游勁松、高崗、宋傑、吉宏、薛運軍一等獎
2014基於中國客戶群的整車性能分解與表徵技術及其應用談民強、程軍、肖利萍、李紅林、肖翔鳴、王新、王貴新、唐亮、黃祚華、賴選華二等獎
2015瑞風S5 HFC7202EF產品研發嚴剛、任國清、楊士欽、王文俊、於海昌三等獎
2015江淮鈴系列載貨汽車產品開發周福庚、張中剛、樊振興、章劍兵、劉誠三等獎
2015東風風行景逸BX5乘用車自主開發唐競、陳明、聶昕、方瓊、韋文傑三等獎
2015轎車制動系統熱穩定性研究王宣鋒、曾金玲、陳群、蔣帥、石光三等獎
2015NS-07新型后懸架系統開發丁惟雲、王一平、張付增、孫長春、高蕊三等獎
2015MCY13(Q)單級減速驅動橋的研發及產業化崔慧萍、秦厚明、李傳偉、許電波、龐貴奇三等獎
2015山林越野型4噸級輪邊減速前轉向驅動橋紀建奕、王慧、紀奕春、劉宗強、田洋洋三等獎
2015VW253新型高性能低成本空調模塊石娟、張巍、傅聰、陸小軍、沈樂三等獎
2015別克新君越全球外飾系統新技術自主開發及應用錢瑋、許建榮、嚴建華、周強、李巍三等獎
2015車用活塞設計開發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詹樟松、曾慶強、謝琰、康黎雲、卿輝斌三等獎
2015多工位衝壓生產技術研究與應用彭勇、秦愛英、蘭川、李雄偉、鄧宇峰三等獎
2015輕量化鋁合金汽車覆蓋件的模具開發孫瀟女、徐偉檢、王勇、李玉強、郭強三等獎
2015塑料前端骨架新技術應用唐程光、方鈺、宋小寧、肖陽、劉永星三等獎
2015輕量化車身連接技術開發應用王詩恩、褚衛東、王大明、姜典保、孫智敏三等獎
2015實型鑄造模型流塗工裝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成安華、潘明波、李伯能、袁三紅、余立新三等獎
2015發動機氣缸蓋低壓鑄造鋁合金材料關鍵技術集成開發及應用何平、郭剛印、項正波、高亮、李文仲三等獎
2015電封閉式驅動橋試驗台嚴澤強、劉立偉、黃菠、陽鵬、何雲強三等獎
2015奇瑞新能源汽車電動化控制平台高立新、趙明、楊上東、韓友國、王若飛三等獎
2015東風本田二工廠底盤線車體橫向搬送新工藝設計與應用周翔、張傑、李夢奇、賈江濤、黃志剛三等獎
2015創建整車工程技術開發體系,實現自主正向工程開發朱旭、張寧紅、蔡浩華、徐宏文、陳革華三等獎
2015汽車安全數據平台開發與應用趙航、陳強、鄭賀悅、李洧、文寶忠三等獎
2015中國汽車材料數據系統開發與應用鄭繼虎、鄭乃金、董長青、徐耀宗、徐樹傑三等獎
2015發動機防盜方案的系統化自主開發謝銘詩、王萬榮、黃凱兵、楊玉良、王輝三等獎
2012出口大馬力發動機齒輪工藝開發與應用呂江 周永平 肖振斌 張華 周崇林三等獎
2012衝壓新車準備數字化分析體系的構建和應用關雪娟 劉慶華 胡衛 李司臣 阮利春三等獎
2012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條件研究鄭賀悅 耿磊 張微 姜春生 梁晶晶三等獎
2012C級乘用車NVH性能開發及控制技術劉英傑 趙偉 趙鳳君 楊樹凱 鄧建交三等獎
2012汽車交易與服務綜合信息平台示範工程項目宋國華 奚涌江 閆繼東 谷梅 胡楊三等獎
2012新能源汽車示範運行信息監控服務平台劉奮 呂成浩 梁偉銘 鄒清全 程浩三等獎
2012商用車輛製造供應鏈管理系統黃剛 趙凌非 楊聲亮 占素池 劉開國三等獎
2012JH600XQ型摩托雪橇程興春 黃建彬 晏迅 田應飛 高樹新三等獎
2012C10-08缸體混合柔性生產線的研製蔡士龍 胡維軍 張日新 周培明 唐善洲 葉叢超 鄧少屏 張雲平 朱衛東 胡華章二等獎
2012吉利帝豪EC8系列中高級轎車研發及產業化趙福全 馮擎峰 何偉 蔡偉堅 王為勇三等獎
2012電泳塗裝對汽車內腔結構防腐性能影響的 試驗研究宋華 田富國 王路路 高成勇 任典生三等獎
2015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廣東30萬輛轎車項目李華峰、郎慶東、王偉軍、陸振東、劉淑艷、任文立、崔劍波、楊耀勇、趙銳、尹曉東二等獎
2015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王震坡、張維戈、孫逢春、劉曉民、劉鵬、牛利勇、黃彧、陳強、鮑諺、熊瑞、王宇、姜久春、杜岩平、程夕明一等獎
2015北京汽車研究總院研發基地大型工程綠色設計劉永平、徐和誼、韓永貴、韓旭、丁穎超、晉江輝、徐家利、甘琦、顏俊、王寅傑二等獎
2015汽車行業管理現狀分析和改革建議董揚、李萬里、姚傑、許艷華、李邵華、徐利民、袁軍成、鄭喜霖、范佳甲、王慶超二等獎
2015高性能電動助力轉向系統及關鍵技術自主開發與產業化張覺慧、蘆勇、周中堅、張成寶、羅來軍、呂帥、張瓊炎、殷古鵬、陶喆、鄭虎二等獎
2015上汽集團技術中心動力總成CAE開發平台陳明、徐政、張小矛、張小虎、崔權二等獎
2015全新低污染節能型轎車車身塗裝材料及工藝開發陳珂、李明桓、陳慧、龔天喜、劉江華、程軍、彭彪斌、呂睿、許慎、張方祥二等獎
2015東風自主乘用車模擬驅動設計的CAE體系和關鍵技術及其應用陳贛、史建鵬、王希誠、李華香、錢留華、王軍、王峰、李衡、王小碧、宮帥二等獎
2015商用車金屬管類總成塗裝技術開發趙曉宏、楊光偉、高宏偉、姜婷娟、彭立行、楊冠華、李秀宇、宋華、高成勇、洪益良二等獎
2012提高鍛件精度、材料利用率的研究與應用楊成忠 於世方 陳凌 王洪興 蔡鳳岐 王立峰 姚毅 趙利金 宋凱 吳寶健二等獎
2012車輛材料在潮濕和酸雨環境中腐蝕規律 的研究馬鳴圖 胡濱 李志剛 何平 向曉峰 王艷艷 張倫武 趙琦 何德洪 肖秀山二等獎
201224萬輛乘用車焊裝柔性生產線的設計和應用曹東傑 黃國勝 劉名揚 扶正義 魏化 王龍申林 高潮 徐黎明二等獎
2012汽車碰撞安全零部件動態衝擊技術開發趙會 崔泰松 禹慧麗 朱光 劉文舉 胡冬梅魏波 曲立明 王菊 譚鵬二等獎
2012HFF6120/6121/6122K40D系列客車研發及應用程小平 王 華 汪中傳 岳慶宏 張海洋三等獎
2012榮威350轎車開發婁臻亮 吳海平 羊軍 孫宏根 戴建軍三等獎
2012東風系列小學生專用校車及底盤設計開發梅小明 鄺勇 徐偉 任曄路 姜敬發三等獎
2012東風帥客MPV (C16A)系列車型開發趙寧 郭昕 雷明星 焦洪波 吳明瞭三等獎
2012AC26礦用車後橋崔慧萍 秦厚明 郭經順 袁其旺 孔卓三等獎
2012電動汽車通用整車控制器平台研發周能輝 趙春明 李磊 杜森 苟毅彤三等獎
2012重型汽車雙級減速驅動橋紀建奕 楊朝會 劉黎明 王慧 劉宗強三等獎
2012汽車循環球電動轉向器的開發和應用畢大寧 康富生 張輝新 呂斌 成衛之三等獎
2012機械式自動變速器(AMT)產業化技術研究李培軍 龔為倫 沈波 王海兵 范成剛三等獎
2012上海通用SGM258 ( 新GL8 )座艙模塊的自主集成設計開發王琢 仲衛利 葉佳 孟憲旭 陳瑤三等獎
2015城市微行電動汽車“知豆”系列產品自主研發與技術創新何志剛、鮑文光、盤朝奉、閆優勝、陳燎三等獎
2015汽車用螺紋件摩擦係數穩定技術研究及應用劉平保、熊代暉、周全、肖芳、劉立炳、謝漫沁、盧海波、李才紅、王勁風、惠懷兵二等獎
2015車身參數化優化設計及輕量化關鍵技術集成應用劉波、王登峰、李偉、黎予生、韓非、陳書明、陳海波、陸波、張金生、邱忠財二等獎
2015汽車台車碰撞模擬關鍵技術及應用劉志新、婁磊、陳超、呂恆緒、牛向春、李世成、楊運生、張曉龍、馮琦、袁健二等獎
2015全球鷹GX7系列SUV的研發及產業化馮擎峰、吳成明、湯小生、余見山、龔勛三等獎
2015緊湊型商務車整車工程創新技術及應用李江柳、呂俊成、巫紹寧、韋勇、謝慶年三等獎
2015吉利JLB-4G13T發動機的研發及產業化王瑞平、沈源、尹建東、袁爽、楊陳三等獎
2015長安歐力威系列多功能乘用車開發陳衛東、申濤、王志宏、劉楊勝、陳維傑三等獎
2015FAMC GENII 系列發動機開發尹建民、劉愛東、王立新、王勇、彭世義三等獎
2012APSLC汽車座椅骨架平台唐臻毅 唐勛 胡曉春 張武 胡殿金三等獎
2012微型電動汽車用磁通可控式電機研製 及產業化朱孝勇 全力 盛占石 鮑方 譚斐三等獎
2012汽車關鍵零部件先進材料工藝的技術 開發和應用張克金 宋華 王丹 李慶臣 崔龍三等獎
2012汽車塗裝前處理高效節能工藝技術研究劉翔 肖宇 孫俊 余強 馬季三等獎
2012焊裝自動線機器人抓具的研究吳國鋒 宮正軍 由俐 竇志遠 董雷三等獎
2012汽車覆蓋件模檢具製造技術須俊華 董劍安 李玉強 徐偉檢 曹榮回三等獎
2012曲軸動平衡機控制系統的研究與改進周毅 何正清 李漁清 張躍華 楊正凱三等獎
2012提高變截面鋼板彈簧可靠性和抗過載能力 方法的研究朱蘊策 瞿海錦 高亮慶 張小軍 蔡松濤三等獎
2013汽車電子油門踏板關鍵技術研究及其產業化劉榮先、崔守鷙、劉坤、王欽鳳、李傳兵三等獎
201318萬輛生產綱領的白車身自動化柔性焊裝線關鍵技術及裝備林巨廣、王健強、孫順、劉蕾、趙濤三等獎
2013多品種變速箱中間殼體柔性精加工生產線的研製及應用李建寶、張日新、張震宇、周培明、朱衛東三等獎
2012追尾碰撞試驗技術及後排乘員傷害評價 方法研究史永萬 劉志新 張曉龍 婁磊 李向榮三等獎
2012車用催化轉化器中貴金屬含量測定方法的 研究及應用李孟良 劉悅 李軍 陸紅雨 梁曉琴三等獎
2012乘用車碰撞高安全性技術的自主研發與應用黃向東 楊蔓 王玉超 陳建偉 蘇瑞峰三等獎
2012制動器電慣量模擬慣性試驗台諶發坤 李曉波 章仕華 吳亞東 唐國義三等獎
2012新一代軍車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黃松 陳建賢 曾斌 周忠勝 史建鵬 向繼偉 周旺生 王法春 王偉振 吳海濤 王成雲 靜大勇 陳榮桐 凡小都 曹海洋一等獎
2012哈弗H3/H5系列SUV及高性能乘用車柴油機 自主研發黃勇 王超 李書利 高定偉 趙勝廣 董小剛屈偉 李強 孫華鋒 谷建剛 張曉東 楊紅新穆峰 趙偉豐 張凱一等獎
2012吉利轎車安全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趙福全 吳成明 何偉 潘之傑 富軍 劉衛國 韋興民 劉巍 李宏華 門永新 陳文強 周大永 王純 韓剛 祝賀一等獎
2012混合動力客車關鍵技術開發及產業化應用王欽普 宋健 李亮 貢俊 魏學哲 李磊 孫勇 王波 高新傳 范志先二等獎
2012ZYT5550TZJ180型鑽機車張子勝 王維忠 戴相富 王國書 焦金龍 王建 鄭曉剛 張建業 軒繼花 王興朴二等獎
2012某型軍用越野救護車研製方德廣 溫晉英 陳榮華 徐忠淦 吳旭靜 呂傳志 曹瑋 袁劉凱 唐磊 王興祖二等獎
2012長安A101奔奔MINI轎車開發王堅 覃勇 趙成 陳昌雲 潘健 段曉紅 盧崑 何浩 李偉 徐玉霞二等獎
2012豪華商務車智能電動滑移門系統技術 創新開發沈建東 衛原平 李俊海 曾良才 郝艷 劉海琳 鍾毅 雍建軍 葉青 陳偉波二等獎
2012汽車CAN匯流排儀錶及其檢測系統設計方法和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王登峰 宋連彬 車曉鐳 曹曉琳 阮少范 陳書明 曲興 倪瑩祥 湯祥碩二等獎
2012行星排產品及其產業化夏德江 鄧中原 胡仁品 張鴻源 徐向陽 宋慶東 呂源江 劉國才 梅剛 宋亞傑二等獎
2012自動化柔性車身焊裝線的研發與應用李占營 王建中 趙敬輝 魏迎旺 李保安 張昆 石楠 鄭麗娜 錢海傑 董章群二等獎
2012高強鋼板覆蓋件成形性能及回彈控制研究張雲山 鄂大辛 李凱 張雄飛 張振松 孫淑環 羅書保 郭曉東 李龍一 楊德軍二等獎
2013高性能一體化鑄造橋殼在解放卡車上的開發與生產王建東、王成剛、邊慶月、馬順龍、王林國三等獎
2013重型高速發動機機體先進鑄造技術開發及應用劉慶義、臧加倫、李明、庄肅棟、張行河三等獎
2013新型噴漆室文丘里漆霧捕集系統的研發與應用趙華、楊江偉、高軍、陳勇、呂曉翔三等獎
2013EA系列發動機生產線新工藝新技術研究及應用余長東、潘大慶、謝書文、王東、王兵三等獎
2013乘用車車身結構件剛度設計與多功能試驗台的研製王岩松、劉新田、周強、劉翔、徐兆坤三等獎
2013試製能力創建及柔性試製邢如飛、劉洪林、任建新、李軼靚、王卓三等獎
2013汽車環保國4以上標準相關檢測裝備的開發和應用張克金、王丹、崔龍、張喆、張苡銘三等獎
2013多自由度複合載入汽車球銷耐久性試驗系統諶發坤、章士華、王曦、吳亞東、周本學三等獎
2013汽車發動機電子控制器平台ME788開發郭曉潞,朱振華、潘文,於世濤,白日光三等獎
2013電動車輛奧運示範應用的組織協調、技術保障及數據分析甄子健、王震坡、王成、侯福深、李宏剛三等獎
2013四川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搬遷擴建項目姜蓋汕、劉亦功、關健、呂瑩、楊耀勇三等獎
2013東風汽車公司自主品牌乘用車產業化項目彭必占、徐兵、羅勤軍、羅洪飛、黃先富三等獎
2013整車虛擬試車場(VPG)耐久性模擬研究曹正林、李駿、董學鋒、盧炳武、霍福祥三等獎
2013上海汽車售後診斷系統的自主開發張程、邱國華、林祖慶、萬慶、呂律賦三等獎
2013總裝信息化製造體系構建及應用陳國才、陳小邦、蕭劍斌、王紅、王其福三等獎
2013寶駿630自主創新優化開發黃訓、瀋陽、汪傑強、楊曉、尹剛、錢寧、王勇、李軍亮、黃忠文、藍志寶二等獎
2013採用桁架機器人輸送的多機種發動機缸體、缸蓋生產線的開發和集成占富清、崔志鋒、江國華、王宏博、曹偉燎、付光啟、劉亞東、梁建洪、牛永松、謝波二等獎
2013汽車底盤懸架系統架構的自主開發謝騁、楊萬安、劉擁軍、舒進、陳璟、杜弋、王峰、劉立剛、朱挺、王蠡二等獎
2013基於衝壓模具動態彈性變形分析的模面補償技術李悅、張健、閆巍、馮岩、王忠華、王強、王文瑞、董智超、高翊、紀淡泊二等獎
2013高端卡車駕駛室輕量化技術研究與應用王新宇、朱啟昕、王登峰、唱玉海、成方泳、王立志、顧宏偉、孫萬來、唐洪斌、李萍二等獎
2013電動汽車綜合標準化研究與應用文寶忠、張英男、孟祥峰、李波、張繼東、何雲堂、劉桂彬二等獎
2013城市機動車實際排放因子模型的研究與應用李孟良、徐月雲、方茂東、李菁元、王益民、陸紅雨、戴春蓓、付鐵強、陳熊、杜建波二等獎
2013智能化整車電子電器平台開發與應用黃少堂、黃向東、任強、梁偉強、黃麗芳、冉光偉、王立國、龐仁勇、張雁英、張斌二等獎
2013HFC4DA1-2C柴油發動機靳素華、胡必謙、孟祥山、徐勛、錢多德三等獎
2013江淮“格爾發”8×4系列重型載貨車開發周福庚、王五春、鄒琳、王定華、馬萬龍三等獎
2013高性能小排量增壓汽油機自主研發高定偉、李克俊、孟祥程、曹永偉、馬瑞瑄三等獎
2013高效低排放氫燃料內燃機技術劉福水、朱華榮、孫柏剛、楊柏林、胡鐵剛三等獎
2013東風凱普特N系列(T01)高端輕型載貨汽車研製張晶峰、龔洪、潘開勝、高永東、強小文三等獎
2013解放牌J5系列隨車起重運輸車底盤的開發趙國清、黃功平、魏全明、李忠孝、計偉三等獎
2013新MG3轎車的自主開發黃文華、徐康聰、康飛、周平根、陳偉泉三等獎
2013R系列輕型車用國4柴油機開發和產業化錢俊、嚴永華、謝美蓮、劉雄、楊國強三等獎

社會評價


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打破狹隘的行業和部門觀念,做到了面向全國為汽車工業科技發展做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評獎、授獎,這在全國二百多個民間力量設獎單位中形成了靚麗的特色。該獎項是在全國授獎單位中繼續保留軟科學成果評獎的機構,對從事政策、法規、規劃研究的專家起到了激勵作用,有效促進了汽車工業政策、法規和體系建設。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