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大學
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內蒙古大學(InnerMongoliaUniversity),簡稱“內大”(IMU),坐落於呼和浩特市,是教育部與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是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內蒙古自治區一流大學建設支持高校、中西部“一省一校”國家重點建設大學,入選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是接受中國政府獎學金、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獎學金和孔子學院獎學金來華留學生高校,“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理事單位。
內蒙古大學創建於1957年,是一所綜合性大學,1962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78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1997年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2004年成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省部共建”大學;2012年入選“國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實力計劃”高校,201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中西部“一省一校”重點支持建設高校;2017年入選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018年成為教育部與內蒙古自治區自治區人民政府“部區合建”高校。
據2021年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佔地面積3801.5畝,建築面積88.42萬平方米;校本部設有21個學院,開辦94個本科專業;有各類在校生27502人;有在編教職工1973人;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3個。
內蒙古大學
1957年10月7日,舉行首屆學生開學典禮,來自區內外各高校的154名教師和340名各民族新生參加了開學典禮;同月14日,學校舉行建校典禮。
1959年5月22日,校務委員會決定將蒙語系和漢語系合併為中國語言文學系,下設蒙古語言文學和漢語言文學兩個專業。
1960年1月,中國科學院內蒙古分院與內蒙古大學聯合辦公,最後併入內蒙古大學。
1962年,國家高教部給內蒙古自治區3個研究生的培養指標,其中2個指標給了內蒙古大學蒙古語言學科,由清格爾泰副教授任導師。
1964年9月,內蒙古大學建立科學二處(即今周邊國家研究所);同年11月13日,在師生中開展所謂“大揭階級鬥爭蓋子”的揭蓋子運動。到12月中旬後集中對準個別教師。
1965年7月20日,歷史系和馬列教研室合併成立政治歷史系,下設理論、歷史兩個教研室和蒙古史研究室。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月初,貼出了第一批大字報。學校各項工作先後陷入停頓狀態。同年8月9日,內蒙古大學文革籌委會成立,實際掌握了學校權力。8月13日,各系成立文革小組。
1967年4月13日,學校原“革委會”瓦解,權力轉移到呼三司“內大井岡山兵團”。同年,工人、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陸續進駐學校。
1968年4月18日,內蒙古大學革委會成立;同年10月9日,全校各系按軍訓連編製,下轄排、班。
1972年,蒙古史研究室從政史系分出,直屬學校。
1973年秋,在1971年招收試點班的基礎上,學校各系各專業開始招收三年制工農兵學員。
1977年12月2日,工宣隊撤離學校。
1979年4月,學校與中國科學院在錫林郭勒共建內蒙古草原系統研究站;同年9月,外語系日語專業首次招收的學生入學。
1980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開設法律系,計劃在1982年正式招生;同年,學校開始招收少數民族預科班學生。
1981年,學校的8個學科專業獲得了碩士學位授予權。
1982年8月,學校新增設的法律系開始招收第一屆學生。同年,蒙古史研究室改為蒙古史研究所。1984年1月,學校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個學科專業為博士學位授予點。
內蒙古大學
1985年3月25日,內蒙古大學夜大學(管理幹部專修科、實驗技術專修科)開始上課;同年6月17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決定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試點;9月,學校進行推薦本科應屆優秀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的試點工作。
1987年4月,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成立,原內蒙古藝術學校作為附屬中專部繼續保留。
1988年10月15日,學校成立計算機科學系。
1990年6月20日,學校設置黨委保衛部、學生工作部;同年10月31日,學校領導體制由校長負責制改為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11月20日,學校有3個學科專業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
1991年9月3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批准學校15個碩士點有權授予在職人員以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
1992年2月,學校蒙古語族語言文學學科被列入國家高校重點學科;同年8月24日,“內蒙古生物工程中心”成立;同日,學校成為有權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為碩士生的高等學校。
1994年1月,建立“國家教委民族學科蒙古學文獻信息中心”;同年4月,學校新增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同年,學校成為可單獨組織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單位。
1995年12月11日,生命科學學院、蒙古學研究院、經濟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成立。
1996年,學校取消自費生和委培生,全部實行並軌招生。
1997年1月22日,由內蒙古大學牽頭與內蒙古工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三校聯合申報的“內蒙古地區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成為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同年6月6日,計算機學系和內蒙古科委計算中心共同組建的計算機學院成立;7月8日,原漢語系、歷史系和哲學系組成人文學院;11月26日,國家計劃委員會正式批准學校“211工程”建設立項;12月12日,蒙古文化研究所、周邊國家研究所和蒙古語言文字處理研究中心成立。
1999年10月7日,由原數學系、物理系、電子系和新組建的自動化系共同組成理工學院;同年11月29日,“內蒙古大學高分子科學研究所”暨“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高分子合成重點實驗室”正式掛牌。
2000年3月17日,呼和浩特交通學校併入內蒙古大學,組建內蒙古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同年10月18日,學校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授權點(MBA);12月,學校獲得1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001年,學校獲批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內蒙古大學
2002年1月9日,學校成立公共管理學院,並撤消馬列教研部;同年1月18日,學校獲評全國高等學校重點學科點2個;4月8日,人文學院新聞系、旅遊系成立;6月6日,學校MBA教育中心揭牌;7月25日,建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2003年6月20日,國際教育學院揭牌;同年9月9日,學校被批准為MPA試辦單位。
2004年,學校成為省(區)部共建高校。
2007年3月13日,學校成為第三批教育部部級科技查新工作站之一;同年5月11日,學校與自治區文物局簽署合作培養文博研究生協議;6月25日,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成立。
2008年3月5日,學校進行機構調整,撤銷理工學院(交通系除外)、人文學院,成立數學科學學院、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哲學學院。同年6月30日,學校滿洲里學院成立。
2009年2月28日,學校南校區正式啟用;同年8月19日,環境與資源學院揭牌;9月29日,歷史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獲准設立。
2011年3月3日,學校新增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2012年11月6日,學校入選國家“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高校。
2013年7月8日,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來華留學示範基地高校。
2014年4月23日,學校成為中華多民族文化遺產與文化凝聚協同創新中心協同單位。2016年3月,學校被國務院確定為中西部“一省一校”重點支持建設高校;同年5月16日,學校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為統籌推進國內和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重點支持單位。
內蒙古大學
2017年1月10日,生態與環境學院成立;同月,學校入選“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同年9月21日,學校入選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2018年1月8日,學校新增5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同年11月,學校入選2019年“英才計劃”;同年,學校成為教育部與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部區合建”高校,享受教育部直屬高校待遇。
2019年,學校通過“雙一流”建設中期評估。
2021年3月17日,內蒙古大學監察官培訓學院揭牌。
2021年7月26日,內蒙古大學入選2020年現有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一級學科博士點。
2021年7月26日,入選2020年現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一級學科碩士點。
據2021年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21個學院、交通學院和滿洲里學院,開辦本科專業94個。
● 院部設置
內蒙古大學院(部)一覽表 | |
學部 | 學院 |
---|---|
蒙古學學部 | 蒙古學學院、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
人文科學學部 |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歷史與旅遊文化學院、哲學學院、外國語學院、體育學院 |
社會科學學部 | 經濟管理學院、法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
生物化學環境學部 | 生命科學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生態與環境學院 |
—— | 國際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滿洲里學院、創業學院 |
● 專業設置
內蒙古大學本科專業一覽表 | |
蒙古語言文學 | 編輯出版學 |
民族學 | 新聞學 |
漢語言文學 | 漢語國際教育 |
歷史學 | 文物與博物館學 |
哲學 | 旅遊管理 |
經濟學 | 工商管理 |
人力資源管理 | 會計學 |
財務管理 | 金融學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管理科學 |
市場營銷 | 法學 |
英語 | 日語 |
俄語 | 政治學與行政學 |
行政管理 | 公共事業管理 |
社會工作 | 社會學 |
勞動與社會保障 | 土地資源管理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信息與計算科學 |
統計學 | 物理學 |
應用物理學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 通信工程 |
自動化 | 土木工程 |
交通運輸 | 機械工程 |
汽車服務工程 | 工程管理 |
化學 | 應用化學 |
材料化學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生物科學 | 生物技術 |
生物工程 | 生態學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食品質量與安全 |
園藝 | 環境科學 |
環境工程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電子商務 |
軟體工程 | 網路工程 |
藝術設計學 | 視覺傳達設計 |
環境設計 | 產品設計 |
服裝與服飾設計 | 繪畫 |
雕塑 | 美術學 |
動畫 | 音樂學 |
音樂表演 | 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 |
播音與主持藝術 | 舞蹈編導 |
表演 | 文化產業管理 |
中國畫 | 金融工程 |
舞蹈表演 | 戲劇影視文學 |
運動訓練 | 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 |
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 | 大氣科學 |
環境生態工程 | 考古學 |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 數學基礎科學 |
物流管理 | 網路與新媒體 |
政治學、經濟學與哲學 | 車輛工程 |
據2021年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在編教職工1973人。其中,教學科研人員1293人,教授261人、副教授449人;校本部有教學科研人員1121人,具有博士學位比例佔74.22%,教授253人、副教授384人。
據2021年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入選國家級教學名師獎3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1人,全國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9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4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9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1人,內蒙古自治區傑出人才獎9人,內蒙古自治區突出貢獻專家42人,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工程人選126人,內蒙古自治區“新世紀321人才工程”88人。
據2021年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團隊1個,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創新團隊14個、教學團隊26個,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工程創新團隊18個。有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2人,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部委員1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3人。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 | 郭曉川(2009年)、吳英喆(2017年)、張德健(2017年)、杜鳳蓮(2019年)、張軍(2019年)等 |
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 | 曹之江(2003年)、梁希俠(2006年)、孫炯(2011年) |
全國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 | 達胡白乙拉(2013年) |
“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 齊木德道爾吉(2014年)等 |
“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 李光鵬(2016年) |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 | 郭仁擁(2016年) |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 | 楊劼(2004年)、蘇海全(2004年)、張若芳(2006年)、郭曉川(2006年)、梁成光(2011年)、郭仁擁(2012年)等 |
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 | 齊木德道爾吉、額爾敦白音、張若芳 |
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部委員 | 陳國慶 |
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 班士良、趙東海、廉桂萍、那順巴依爾、白音門德、寶音德力根、阿拉坦倉、孫忠、王迎春、趙志蒙、趙吉、周延林、金海和、宋生貴、趙林平、李玲君、楊聯貴、陳貴林 |
內蒙古自治區新世紀321人才工程入選者 | 陳國慶、王萬義、李樹新、李笑春、郭曉川、班士良、李前忠、阿拉坦倉、蘇海全、博·格日勒圖、張若芳、高光來、王迎春、王曉晶、郭維生、胡瑞生、哈斯阿古拉、張軍、劉志亮、常菲、李宏、朱保華、白音門德、那順巴依爾、金海和、照日格圖、包慶德、張吉維、秦志宏、馬佔新、張志忠、任維德、杜鳳蓮、阿拉坦寶力格、葛根高娃、王紹東、趙東海、陳智、頡茂華、王光文、達胡白乙拉、於存海、李文、侯宏旭等 |
國家級教學團隊 | 數學分析系列課程教學團隊、生態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熱物理系列課程教學團隊、蒙古族文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據2021年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15個、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1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自治區“雙一流”建設學科6個、自治區重點學科18個、自治區重點培育學科8個。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民族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應用經濟學、民族學、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哲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民族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中國史、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工商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軟體工程、草學、公共管理、藝術學理論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物理電子學、應用化學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金融、法律、社會工作、翻譯、新聞與傳播、資源與環境、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會計、電子信息、材料與化工、生物與醫藥、旅遊管理、應用統計、交通運輸
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生物學
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動物學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生態學
自治區“雙一流”建設學科:生物學、生態學、化學、民族學、中國語言文學(蒙古語言文學)、中國史
自治區重點學科: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門史、中國少數民族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政治經濟學、應用數學、理論物理、凝聚態物理、生物物理學、無機化學、應用化學、物理化學、生態學、動物學、植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計算機應用技術
自治區重點培育學科:民族學、民商法學、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文藝學、藝術學、行政管理、信號與信息處理
質量工程
據2021年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8個、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國家級精品課程6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3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7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2門、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1門、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室教學項目1個、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2個、自治區級品牌專業48個、自治區級重點建設專業6個、自治區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2個、自治區級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0個。
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經濟學、法學、漢語言文學、英語、新聞學、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生物科學、生物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行政管理
國家級特色專業:生物科學、數學與應用數學、蒙古語言文學、物理學、化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生態學、表演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數學與應用數學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生命科學本科基礎實驗教學中心、物理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蒙古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邊疆民族地區生物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國家級精品課程:數學分析、統計熱力學、普通生態學、蒙古族現當代文學史、蒙古舞、泛函分析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統計熱力學、泛函分析、蒙古舞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數學分析選講、熱含妙理、蒙古族現當代文學史、行星運動與常微分方程、古羅馬文明縱橫談、走進稀土材料、神奇的蒙古高原
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分子生物學(MolecularBiology)、工程材料科學與設計(TheScienceandDesignofEngineeringMaterials)
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精細化學品化學
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室教學項目:煤炭高效清潔利用虛擬模擬綜合實訓
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面向區域新經濟的軟體工程專業升級探索與實踐、面向新工科的環境工程專業實踐教育與平台構建
自治區級品牌專業:蒙古語言文學、生物科學、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哲學、生態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法學、英語、音樂表演、道路橋樑工程技術、生物技術、漢語言文學、日語、材料化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經濟學、汽車運輸技術、播音與主持藝術、歷史學、公共事業管理、信息與計算科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新聞學、自動化、應用化學、行政管理、藝術設計、表演、電子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工藝、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工程造價、應用物理學、環境科學、政治學與行政學、繪畫、電子商務、俄語、旅遊管理、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民族學、編輯出版學、金融學、交通運輸、音樂學
自治區級重點建設專業:哲學、物理學、生物科學、漢語言文學、化學、生態學
自治區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哲學、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歷史學、化學、生態學、自動化、軟體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環境科學、工商管理、旅遊管理
自治區級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物理實驗教學中心、化學實驗教學中心、生命科學本科基礎實驗教學中心、電子信息技術實驗教學中心、計算機基礎課實驗教學中心、經濟管理綜合實驗中心、道橋材料實驗教學中心、新聞傳播實驗教學中心、化工材料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生態與環境實驗教學中心
● 教學成績
2019至2020學年,學校本科生在國際、國內各類大學生課外重要學術賽事中獲省部級以上獎勵115項,其中,國家級獎勵47項(含國家級特等獎1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15項、三等獎18項、優秀獎8項),自治區級獎勵68項(含一等獎23項、二等獎32項、三等獎10項、優秀獎3項)。
據2021年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驗室1個、國家部級重點研究基地2個、國家部級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部級工程研究中心2個、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2個、自治區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3個、自治區民委共建基地1個、自治區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創新研究基地1個、自治區2011協同創新中心2個、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16個、自治區級工程研究中心15個、校級研究機構38個。
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調控與繁育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蒙古文智能信息處理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驗室:國家動物轉基因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部級重點研究基地:內蒙古草地生態學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蒙古學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國家部級重點實驗室:牧草與特色作物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蒙古高原生態學與資源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立項建設)
國家部級工程研究中心:優良家畜規模化繁育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乳製品質量安全控制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轉基因高產肉牛新品種培育創新團隊
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哺乳動物生殖生物學及生物技術創新團隊、資源型產業與資源富集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創新團隊
自治區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內蒙古地區社會歷史文化研究基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民族發展研究中心、民族自治地方法制建設與社會發展研究基地
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內蒙古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內蒙古社會治理與創新研究基地、蒙古國國情研究中心
自治區民委共建基地:“一帶一路”沿線民族語言文字研究基地
自治區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創新研究基地:內蒙古自治區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外語教育創新研究基地
自治區2011協同創新中心:內蒙古草原生態畜牧業協同創新中心、蒙古族及北疆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協同創新培育中心
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草地生態學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家畜繁殖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蒙葯化學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牧草與特色作物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離子束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稀土材料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無線網路與移動計算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煤炭化學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文信息處理技術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半導體光伏技術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社會計算與數據處理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納米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環境污染控制與廢物資源化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精細有機合成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細胞分子調控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河流與湖泊生態重點實驗室
自治區級工程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電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煤化工廢水處理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中蒙藥材規範化生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橋樑監測與維修加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細胞分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地緣經濟數據技術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碳資源小分子催化轉化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城市交通數據科學及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雲計算與服務軟體工程實驗室大數據分析技術、內蒙古自治區工程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稀土材料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半導體光伏技術重點實驗室、結構檢測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高校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內蒙古自治區高校馬鈴薯現代農業工程研究中心
校級研究機構:內蒙古地方立法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應急管理研究中心、民族地區大數據研究中心、內蒙古土地問題研究中心、中蒙俄經濟研究院、內蒙古大學草原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內蒙古大學旅遊規劃與研究中心、蒙古史檔案文獻研究中心、蒙古高原歷史地理研究中心、蒙古史研究所、內蒙古近現代史研究所、內蒙古大學《江格爾》研究中心、內蒙古大學蒙藏文化研究中心、內蒙古大學北方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心、內蒙古大學加拿大研究中心、內蒙古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內蒙古大學日本學研究中心、內蒙古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內蒙古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化中心、內蒙古翻譯研究中心、內蒙古大學中國系統哲學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社會工作人才培養與研究基地、內蒙古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研究基地、內蒙古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方向)、內蒙古大學北方民族地區與文化研究中心、內蒙古貧困與扶貧開發研究中心、呼和哈特社區理論研究基地、內蒙古民族與宗教研究中心、內蒙古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內蒙古大學實驗動物研究中心、內蒙古大學生物工程中心、內蒙古大學自然資源研究所、內蒙古大學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美生態、能源及可持續性科學內蒙古研究中心、內蒙古大學城市與房地產研究中心、內蒙古大學蒙古高原動物遺傳資源研究中心、內蒙古光伏技術研究中心、內蒙古大學環境地質研究所
據2021年1月學校官網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共完成理工科國家和部委科研項目476項、新獲批立項602項,主持或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國家級自然科學重大重點項目68項。完成內蒙古自治區科研項目712項、新獲批848項。
據2021年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獲內蒙古自治區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35項;共獲准人文社科類項目1172項,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6項、重點項目9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2項、重大委託項目1項。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內蒙古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獎286項(其中,一等獎17項),全國統戰理論政策研究創新成果三等獎1項,全國第四屆民族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基於WOS統計結果,2020年學校學術成果國際影響力增長到2012年的7倍。
● 館藏資源
據2021年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圖書館有印本文獻351.04萬冊(校本部309.1萬冊)、中外文資料庫102個、電子圖書74.78萬種、全文電子期刊7.61萬種。
● 學術期刊
《內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於1959年,是內蒙古教育廳主管、內蒙古大學主辦的面向高等院校師生、科研部門工作人員的一份綜合性科學技術類學術期刊。學報設有數學、物理學、化學化工、電子信息、計算機科學、生物學、生物工程、研究簡報等欄目。學報被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誌》、日本科學技術文獻速遞(JICST)、《中國科學引文索引》、《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國數學文摘》、《中國物理文摘》,《中國生物學文摘》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萬方網路全文資料庫、中國期刊網全文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重慶維普)等收錄;是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創刊於1959年,是由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主管、內蒙古大學主辦的學術刊物。主要設有政治學、哲學、蒙古學研究、歷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語言文字學、編輯學、社會學、民族學等欄目。學報是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類核心期刊,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來源期刊,被中國社會科學期刊精品資料庫、新華文摘、人大報刊複印資料、高校文科學報文摘、民族研究、年鑒、日本《東洋史研究》、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萬方資料庫、維普資訊、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等收錄轉載。
《內蒙古大學學報》蒙古文版創刊於1959年9月,是以反映內蒙古大學蒙古語教學和科研成果為主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
據2021年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與中國(境)外的105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與交流關係。與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合作設有中美生態、能源及可持續性科學內蒙古研究中心,與日本愛知大學合作設有中日共同GIS應用與地域經濟產業研究中心,與英國華威大學合作設有中英企業數字實驗室。學校設有蒙古國研究中心、俄羅斯語言文化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日本學研究中心、澳大利亞研究中心、美國研究中心,呼和浩特中日交流之窗,與俄羅斯卡爾梅克國立大學合作建有孔子學院。
據2021年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全國來華留學示範基地、內蒙古自治區蒙古國留學生漢語預科培養基地、國家漢辦來華留學生新漢語水平網考考點,是接受中國政府獎學金、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獎學金和孔子學院獎學金來華留學生高校。學校設有國際教育學院,年接收來自亞、歐、美、非四大洲的蒙古、俄羅斯、韓國、日本、柬埔寨、寮國、孟加拉、泰國、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盧森堡、烏克蘭、西班牙、英國、美國、多哥、辛巴威、象牙海岸、摩洛哥、奈及利亞、尚比亞等32個國家的來華留學生近800人。
內蒙古大學國(境)外合作大學與機構一覽表 | |
加拿大薩斯克徹溫省印第安聯邦學院 |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商學院 |
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 | 美國波士頓學院社會工作研究生分院 |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 | 美國愛達荷大學 |
美國畢力維學院 |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歐克萊爾分校 |
美國洪堡州立大學 | 美國西華盛頓大學 |
美國喬治亞西南州立大學 | 美國塞勒姆州立大學 |
美國夏威夷大學希洛分校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
美國特洛伊大學 | 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科尼分校 |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 | 美國西部研究院 |
美國貝利沃大學 | 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 |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曼斯菲爾德大學 | 美國南長大學 |
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華盛頓大學 |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 |
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 | 日本阪南大學 |
日本名城大學 | 日本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 |
日本北海學園 | 日本北海學園北見大學 |
日本關西國際大學 | 日本岐阜大學 |
日本鳥取大學 | 日本國國立民族學博物館 |
日本九州共立大學 | 日本科學協會 |
日本九州女子大學 | 日本北見工業大學 |
日本愛知大學 | 日本岡山大學 |
日本櫻美林大學 | 日本長崎外國語大學 |
日本神奈川大學 | 日本富山大學 |
日本大分大學 | 日本教育株式會社 |
日本早稻田大學 | 日本東京福祉大學韓國江原大學 |
韓國全南科學大學 | 韓國尚志大學 |
韓國檀國大學 | 韓國極東大學 |
韓國江原大學 | 匈牙利羅蘭大學 |
義大利卡美日諾大學 |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 |
澳大利亞商會 |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 |
澳大利亞愛恩教育中心 | 西班牙加利西亞自治州共同體 |
俄羅斯烏拉爾聯邦大學 | 俄羅斯卡爾梅克國立大學 |
俄羅斯布里亞特國立大學 | 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 |
俄羅斯阿斯特拉罕國立大學 | 俄羅斯葉利欽斯拉夫大學 |
俄羅斯沃羅涅日國立技術大學 | 白俄羅斯戈梅利國立大學 |
白俄羅斯國立交通大學 | 白俄羅斯國立大學 |
蒙古國立大學 | 蒙古國科學院 |
蒙古科技大學 | 蒙古國國立教育大學 |
蒙古科布多大學 | 蒙古國烏蘭巴託大學 |
蒙古國科學院綜合和實驗生物學研究所 | 蒙古國政府執行機構汽車運輸局 |
蒙古國立師範大學 | 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 |
蒙古國文化藝術大學 |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 |
吉爾吉斯司克良賓農業大學 | 吉爾吉斯阿拉巴耶夫國家大學 |
吉爾吉斯卡拉薩耶夫人文大學 | 吉爾吉斯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學院 |
台灣大學 | 台灣清華大學 |
台灣交通大學 | 台灣師範大學進修推廣學院 |
台灣銘傳大學 | 台灣彰化師範大學 |
台灣高雄大學 | 台灣東吳大學 |
台灣台南大學 | 台灣雲林科技大學 |
台灣世新大學 | 台灣暨南國際大學管理學院 |
台灣逢甲大學 | 台灣義守大學 |
台灣高雄醫學大學 | 紐西蘭梅西大學 |
澳門科技大學 | 英國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 |
波蘭華沙大學 |
● 校徽
學校校徽是由三個不同直徑的同心圓組成的圓形徽標,外圓半徑是內圓半徑的2倍,中圓到內圓距離是中圓到外圓距離的1/3,外圓邊線最粗,中圓邊線最細;內圓核心為蒙古文美術體豎排校名,中圓到外圓之間上為漢文毛澤東手寫體校名,下為英文印刷體大寫校名。
內蒙古大學
● 校旗
學校校旗為天藍色長方形旗幟,長2.4米,寬1.6米,旗幟左上角印白色校徽,該校徽的直徑為0.8米,其左側距旗左邊0.25米,其上側距旗上邊0.125米。印刷物或雕刻物上使用校旗縮影圖時須按比例縮小。
● 校訓
求真務實
● 校風
團結、嚴謹、求實、奮進
● 校歌
學校校歌為《內大——文明的搖籃》,印冼塵作詞,阿拉騰奧勒作曲。
《內大——文明的搖籃》 | |
歌詞 | 曲譜 |
---|---|
這裡有智慧的綠樹,散發著桃李的芬芳; 這裡是文明的搖籃,哺育出民族的希望。 多少莘莘學子不懈追求,多少慈愛師長語重心長。 啊!啊! 我的內蒙古大學,你裝點出草原科學的星空,你成長起社會未來的棟樑。 啊!啊! 未來的棟樑!未來的棟樑! | 內蒙古大學 |
職務 | 名單 |
---|---|
黨委書記 | 劉志彧 |
黨委副書記、校長 | 陳國慶 |
黨委副書記 | 李秀良 |
紀委書記 | 張利平 |
副校長 | 張吉維、額爾很巴雅爾、高光來、郭喜 |
姓名 | 職務 | 任職時間 |
---|---|---|
郭以青 | 黨委書記 | 1958.05.13-1965 |
武天照 | 黨委書記 | 1971.12.27-1977 |
巴圖 | 黨委書記 | 1977.05.13-1981.09.25 |
特布信 | 代書記 | 1981.09.25-1981.12.10 |
何耀 | 代書記 | 1981.12.10-1983.12 |
鄭廣智 | 代書記 | 1983.02.08-1983.10.11 |
黨委書記 | 1983.10.11-1985.06 | |
雲布龍 | 黨委書記 | 1985.06.15-1990.08.07 |
方天祺 | 黨委書記 | 1990.08.07-1992.01.08 |
呂安全 | 黨委書記 | 1992.01.8-1995.09.22 |
趙育新 | 黨委書記 | 1995.09.22-2003.06.13 |
劉麗華 | 黨委書記 | 2003.06.13-2011.11 |
候元 | 黨委書記 | 2011.11-2013.05 |
界別 | 名單 | ||||
學術界 | 陳國慶 | 胡忠 | 劉耀 | 旭日干 | 張傑 |
趙進才 | 王春儒 | 郝時遠 | 朝戈金 | 趙剛 | |
文藝界 | 德德瑪 | 拉蘇榮 | 清格爾泰 | 騰格爾 | 阿拉騰奧勒 |
武春河 | 哈斯朝魯 | —— | —— | —— | |
政界 | 烏日圖 | 楊志今 | 孫壽山 | 孟蘇鐵 | 包俊臣 |
劉芝蘭 | 張偉 | 景建華 | 趙忠 | 周秉建 |
截至2019年9月,學校有涵蓋了科技、文學、娛樂、體育、志願者、藝術等方面55個社團。開展了青年科技文化藝術節、國際文化節、運動會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