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收支失衡

出現不同程度順差或逆差的問題

國際收支失衡是與“國際收支平 (均)衡”相對而言。國際收支失衡 (不平衡)是一國經常發生的,不可避免的。這種國際收支失衡表現為順差或逆差。如果,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過大的順差或逆差都會對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因國家、時期不同而異,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受經濟周期性變化的影響。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存在著周期性,周期性的不同階段對國際收支有不同的影響。一般說來,繁榮時期,由於生產的高漲,進出口大幅度增加,經常項目可能出現順差,外匯儲備相應上升,而在蕭條時期,隨著生產下降,出口減少,導致國際收支惡化。第二,受經濟結構的影響。經濟結構指一國國內各生產部門間客觀上形成的一定比例關係。這種經濟結構狀態是由該國的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技術水平等因素所造成。

概述


國際收支平衡表里,國際收支最後總是平衡的,這種平衡是會計意義上的平衡。但在實際當中,國際收支經常存在不平衡,即出現不同程度的順差或逆差,這就是國際收支失衡(disequilibrium)的含義。

基本簡介


國際收支失衡(disequilibrium)
國際收支失衡
國際收支失衡
國際收支失衡是指一國經常賬戶、金融與資本賬戶的餘額出現問題,即對外經濟出現了需要調整的情況。一國國際收支失衡的經濟影 響。不是指會計賬面上借貸雙方出現不平衡,因為借貸雙方始終是平衡的。對外,國際收支失衡造成匯率、資源配置、福利提高的困難;對內,國際收支失衡造成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困難,即對外的失衡影響到國內經濟的均衡發展,因此需要進行調整。在傳統的1977年的國際收支表中,只要基本差額即經常賬戶與長期資本賬戶的差額出現不平衡,人們便認為國際收支需要調整了。
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是衡量國際收支長期性平衡的一個重要標誌。
自主性交易亦稱事前交易,是指個人或經濟實體為了經濟上的某種目的而自主進行的交易。一國在一個長時期里自主性交易平衡,無須再依靠調節性交易來調節與維持,就可以說該國國際收支達到了實質性平衡。
補償性交易的觀點 也稱事後交易,是指在自主性交易出現缺口或差額時進行的彌補性交易

主要原因


產生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一)結構性失衡
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往往取決於貿易收支狀況。如果世界市場的需求發生變化,本國輸出商品的結構也能隨之調整,改該國的貿易收支將不會受到影響;相反,如果該國不能適應世界市場的需求而調整商品的輸入結構,將使貿易收支和國際收支發生不平衡。由這類因為一國國內生產結構及相應要素配置未能及時調整或更新換代,導致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而引起本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稱為結構性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
西方國家經濟受再生產周期規律的制約。在再生產周期的各個階段,由於人均收入和社會需求的消長,會使一國的國際收支產生不平衡。由於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發展,主要西方國家經濟周期階段的更替會影響其他國家經濟,致使各國發生國際收支不平衡。這類跟經濟周期有關,一種因經濟發展的變化而使一國的總需求、進出口貿易和收入受到影響而引發的國際收支失衡情況,稱為周期性不平衡。
(三)收入性失衡
一國國民收入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可能是由於經濟周期階段的更替,也可能是由於經濟增長率的變化所引起的。一國國民收入的增減,會對其國際收支產生影響:國民收入增加,貿易支出和非貿易支出都會增加;國民收入減少,則貿易支出和非貿易支出也會減少。這種由於國民收入的變化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稱為收入性不平衡。
(四)貨幣性失衡
在一定的匯率水平下,一國貨幣如果高估,則該國商品的貨幣成本與物價水平高於其他國家,必然不利於出口而有利於進口,從而使出口減少和進口增加;相反,則出口增加和進口減少。這種由於貨幣對內價值的高低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稱為貨幣性不平衡。
(五)政策性失衡
由於一國推出重要的擴張或緊縮的財政或貨幣政策,或者實施重大改革而引發的國際收支不平衡。
(六)貿易競爭性失衡 由於一國商品缺乏國際競爭力所引起的失衡
(七)過度債務性失衡 一些發展中國家在發展民族經濟的過程中,違背了量力而行的原則,借入大量外債,超過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同時一些發達國家實施高利率政策和保護主義措施,結果使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進一步惡化,國際收支逆差不斷擴大。
(八)偶發性原因
除以上各種經濟因素之外,政局動蕩和自然災害等偶發性因素,也會引起貿易收支的不平衡和巨額資本的國際移動,因而使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
就上述各個原因來說,經濟結構性因素和經濟增長率變化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具有長期、持久的性質,而被稱為持久性不平衡;其他因素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僅具有臨時性,因而被稱為非持久性不平衡。

經濟影響


國際收支持續失衡對一國經濟的影響:
(一)國際收支持續逆差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1.導致外匯儲備大量流失。儲備的流失意味著該國金融實力甚至整個國力的下降,損害該國在國際上的聲譽。
2.導致該國外匯短缺,造成外匯匯率上升,本幣匯率下跌。一旦本幣匯率過度下跌,會削弱本幣在國際上的地位。導致該國貨幣信用的下降,國際資本大量外逃,引發貨幣危機。
3.使該國獲取外匯的能力減弱,影響該國發展生產所需的生產資料的進口,使國民經濟增長受到抑制,進而影響一國的國內財政以及人民的充分就業。
4.持續性逆差還可能使該國陷入債務危機。
(二)國際收支持續順差對國內經濟發展的影響
1.持續順差會破壞國內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均衡,使總需求迅速大於總供給,衝擊經濟的正常增長。
2.持續順差在外匯市場上表現為有大量的外匯供應,這就增加了外匯對本國貨幣的需求,導致外匯匯率下跌,本幣匯率上升,提高了以外幣表示的出口產品的價格,降低了以本幣表示的進口產品的價格。導致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其國內商品和勞務市場將會被佔領。
3.持續順差會使該國喪失獲取國際金融組織優惠貸款的權力。
4.影響了其他國家經濟發展,導致國際貿易摩擦。
5.一些資源型國家如果發生過度順差,意味著國內資源的持續性開發,會給這些國家今後的經濟發展帶來隱患。

調節方式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自動調節,二是人為調節。

自動調節

指國際收支在失衡后一定時期內可自動恢復均衡
1.金本位制度下的自動調節機制其基本思想是:各國只要遵循遊戲規則,一國國際收支失衡,可以通過黃金的自由輸出入和物價的漲跌而自動取得平衡。
所謂遊戲規則:
(一)規定貨幣含金量並以鑄幣平價決定匯率;
(二)黃金在國際間自由流動;
(三)各國不採取任何抵消黃金流出入對本國貨幣供應量影響的貨幣政策
(四)自由商品市場,不以任何政策加以干預,物價上個具有完全彈性,各國之間處於完全競爭、充分就業狀態。
2.紙幣流通制度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1)固定匯率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2)浮動匯率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人為調節

在紙幣流通制度下,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因為要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其正常運作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效應往往難以正常體現,儘管人為的調節也具有一定的負作用,但各國都在不同程度上予以運用。
1.支出變更政策:指通過改變社會總需求或經濟中支出的總水平,進而改變對外國商品、勞務和金融資產的需求,以此來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一種政策。它主要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國際收支失衡
國際收支失衡
2.匯率政策:指一個國家通過調整匯率改變外匯的供求關係,由此影響進出口商品的價格和資本流出入的實際收益,進而達到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一種政策。匯率政策的運用受到一些條件的約束,比如:進出口商品供給和需求的彈性。
3.資金融通政策:指一國通過動用官方儲備和使用國際信貸便利而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一種政策。主要用於解決臨時性的國際收支失衡。
4.直接管制政策:指一國對國際經濟交易直接採用嚴格的行政管制,主要包括外匯管制和貿易管制。
直接管制的弊端:阻礙了市場機制,容易受到國際社會的指責,是暫時的政策管制,使庇護者有依賴性,會阻擾將來政策的改變。
5.國際經濟金融合作政策
總之,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政策是多樣化的,每一種政策都有其各自的特色與調節功效,一國可根據具體情況予以取捨。取捨的基本原則是:
第一,應根據國際收支失衡的具體原因選擇調節政策;
第二,應多通過政策搭配方式來調節國際收支;
第三,選擇調節國籍收支失衡的政策,應盡量不與國內經濟發生衝突或盡量減少來自他國的壓力,以免影響國際間正常的經濟關係。

被提及


IMF補充貸款、《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債務重新安排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國際借貸理論、國際儲備貨幣國際儲備資產、國際收支國際收支差額、國際收支市場調節機制、國際收支調節的結構分析法、國際收支調節的貨幣分析法、國際經濟傳遞機制、國際金融國際金融體系、國際金融協調、外債外匯緩衝政策、布雷頓森林體系、廣場協議、支出調整政策、易貨貿易波拉克模式、爬行釘住匯率制、牙買加體系、物價現金流動機制、生產資料市場短期國際資本流動、租賃市場蒙代爾的有效市場分類原則、調節性交易、貨幣沖銷貨幣制度、貨幣失衡貨幣政策、貨幣貶值貿易條件惡化論、資本輸出入管理

關鍵字


國際收支失衡,Disequilibrium,國際收支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