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茂礦務局

位於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洛陽鎮

紅茂礦務局位於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洛陽鎮。煤田跨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北部和貴州省荔波縣東南部,地處黔桂邊境高山峻岭之中,1969年初建礦初期交通、通訊、生產、生活都極困難。后修建了公路、鐵路,從黔桂鐵路金城江站有準軌鐵路專用線至礦務局本部駐地普洛站,從普洛站呈“丫”形通往紅山礦區(上朝)和茂蘭礦區(更班);礦務局本部至金城江38公里,至紅山(上朝)42.5公里,至茂蘭(更班)55.6公里。公路由礦務局至金城江40公里,至紅山礦區下金礦60公里,至茂蘭礦區更班礦59公里;到環江縣城28公里,到貴州省荔波縣城92公里。交通尚稱方便。

機構分區


紅茂煤田含煤地層為下石炭統大塘階寺門段,煤田分別由紅山礦區、茂蘭礦區、明倫礦區組成。紅茂礦務局現開發紅山及茂蘭兩礦區。

歷史發展


清代

煤炭開採遠在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6年),馴樂鄉紅山已開採煤炭用於冶鍊;民國26年(1937年)《宜北縣誌》亦記載馴樂鄉紅山採煤作燃料造鍋罐之類。在1970年開發紅山三號井田時發現有採煤冶鍊遺跡並在舊冶鍊煤灰渣殘存的陶罐堆內發掘出兩塊鋅錠,其上鑄有“東林”兩字;及后在下金河道中亦發現鑄有“南十一號”鋅錠一塊;據《慶遠府志》記載在此地煉銀,但是1970年發現后經檢驗為鋅。

1969年

自治區決定開發紅山煤田,12月成立紅山礦務局籌建處革命委員會,鄭文連任主任,從自治區直屬機關抽調28人首批進紅山就職,具體籌劃煤田開發準備工作。自治區又決定從玉林、南寧、河池、桂林、梧州地區抽調4.5萬民工,由廣西6927工程指揮部負責修築金(城江) 紅(山)鐵路專用線。

1970年

4月,在國家計劃委員會、煤炭工業部幫助下,桂黔兩省(自治區)協商達成協議,貴州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部發出《關於荔波煤田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勘探開採的通知》。5月,廣西地質局第九隊和廣西煤礦設計院分別進行勘探和規劃設計;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決定從合山、東羅、東筍、西灣等老礦抽調幹部134名和工齡3年以上工人819人,從南寧、柳州、玉林、欽州、百色、河池6個地區抽調基幹民兵3000人參加紅山及羅城煤礦大會戰;5月8日,自治區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組長陳開路 (廣西軍區副司令員) 根據自治區的決定在紅山三千人會戰動員大會上宣布成立河池鋼鐵煤會戰指揮部,高啟富、李魁林分任正副指揮長。是年,第九隊提交了紅山礦區最終地質勘探報告,紅山礦區規劃礦井1、2、3、4、5號五對礦井全部開工,總規模90萬噸,其中紅山3號平硐僅用9個月時間即於年底建成投產、設計年產能力9萬噸。

1971年

金(城江) —紅(山)鐵路建成通車,全長93.7公里,正線長82.5公里;紅山1號井竣工投產,名為下金礦,擴建到年產能力45萬;茂蘭礦區開工更班平硐和平寨斜井2對井,設計年產能力分別為60和30萬噸。

1972年

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批准紅山礦務局改為紅茂礦務局管轄紅山、茂蘭兩礦區;紅山4號井建成投產,設計年產能力6萬噸。

1973年

紅山2號井建成投產,設計年產能力15萬噸,名為朝陽礦,同時管轄紅山3號4號井共3對井,總能力30萬噸。1973年,紅山5號井建成投產,名為洞角礦,設計年產能力15萬噸,至此,紅山礦區規劃的5對礦井全部建成投產,設有下金礦、朝陽礦、洞角礦,共5對井,總能力90萬噸,

1974年至今

1974年產煤38.49萬噸。為進一步加快茂蘭礦區建設,1976年6月成立了紅茂煤田勘探會戰指揮部,自治區地質局副局長吳慶先任指揮;成立紅茂礦務局茂蘭礦區會戰指揮部(欒緒陽和魯令傑、庄心太、王玉林分任正副指揮長),進行地質勘探和建設會戰。 1978年11月地質勘探會戰結束,1979年2月提交茂蘭礦區補充勘探報告。在茂蘭礦區建設會戰中,開展掘進隊上“綱要”競賽,更班礦在建井中於1975年2月首先在1301軌道巷試用錨噴支護獲得成功, 5月礦務局礦建工程處掘進一隊在西大巷雙軌全岩掘進中推廣使用,激光指向,耙斗裝岩機裝岩,先後有9個月單頭月進超過100米,最高月進尺105.6米,超過煤炭工業部“綱要”指標。1976年,更班平硐施工完成巷道7212.6米,超過前3年總和14%,造價比上年下降47%,節約投資208萬元。當年11月自治區煤炭工業局局長李魁林到紅茂礦務局檢查工作,當即決定在茂蘭召開全自治區煤礦快速掘進現場會,總結推廣更班礦的經驗。更班礦是廣西煤礦堅持使用錨噴支護新技術較好的礦井,在實踐中探索出了鋪金屬網錨噴的施工方法;至1990年止更班礦累計應用錨噴支護的巷道達10796米;礦務局累計達19594米,走在廣西煤礦前列。

其他

平寨斜井建設在工業廣場施工中遇到古滑坡問題,廣西煤礦設計院提出綜合治理方案,在紅茂礦務局和第四建井隊協作下,實施后獲得成功。1977年,平寨斜井和更班平硐建成投產,名為平寨礦和更班礦,設計年產能力分別為30萬噸和60萬噸,礦務局礦建工程處獲全國煤炭工業學大慶趕開灤會議和自治區工業學大慶會議授予先進集體稱號;是年,茂蘭礦區洛(陽鎮)—茂(蘭)鐵路支線竣工通車,全長67公里,正線55公里。1978年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決定,紅茂礦務局本部建在洛陽鎮;紅山礦區建成下金礦、朝陽礦、洞角礦、茂蘭礦區建成更班礦、平寨礦,共有生產礦井7對,設計年產能力180萬噸,1978年產煤62.8萬噸,成為廣西最大的無煙煤生產基地。

歷史成績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紅茂礦務局認真貫徹國民經濟調整和改革開放方針。開展企業全面整頓,核定礦井生產能力,建立和完善經營管理制度,探索企業經營機制轉換,改革用工制度和企業內部分配製度,1980年在廣西煤礦率先試行“虧損包干、超虧不補、減虧分成”承包的激勵制度。進而實行經營責任制和噸煤工資含量包幹辦法。推行局長目標管理。進行生活福利設施配套和完善礦井生產系統,積極進行礦區運輸系統改造。在採掘中努力提高技術,推廣應用先進經驗。1979年下金礦Ⅱ煤工作面採用沿空護巷無煤柱開採獲得成功,后朝陽、更班等礦相繼採用,至1985年共應用沿空護巷布置工作面29個,護巷累計長度12935米,多回收煤炭資源14.39萬噸。1981年6月,平寨礦在1207上山石門穿煤層時首次發生煤與瓦斯突出,該礦在基建中曾於1974年9月發生過瓦斯爆炸,才改為按高瓦斯礦井採取措施;1982年經重慶煤炭科學研究所鑒定,定為煤與瓦斯突出礦井,即從1982年起按煤與瓦斯突出礦井管理,並成立瓦斯防治研究室,購置研究測試監控儀器設備,在井下率先廣西煤礦安裝使用AYJ—1型瓦斯遙測報警儀,進行多地點連續監測和自動記錄瓦斯變化,至1990年末,礦井累計發生煤與瓦斯突出34次,從未發生傷亡事故。

設備技術


1982年1月,礦務局首先在更班礦1205工作面推廣使用微增阻摩擦式金屬支柱,萬噸原煤坑木消耗由422立方米下降到256.76立方米,后在各礦推廣使用。1982年8月至1985年5月更班礦在1205工作面進行跨大巷回採試驗獲得成功,多回收煤炭資源13.49萬噸,后陸續在各採區推廣;1983年起,更班礦與武漢冶金安全環保研究院就跨采試驗進行“更班礦受回採影響的巷道穩定性分析及其合理位置”課題研究,其成果獲1987年煤炭工業部科技進步成果三等獎,為廣西煤礦首例。1983年下金礦在4205工作面試用四川省永榮礦務局產的YRG—2型薄煤層採煤機組採煤。是年又開始進行礦井運輸系統完善配套改造,包括裝備4105高欄普采工作面,總共投資500萬元;1986年5月運輸系統改造工程竣工通車,高檔普采工作面也於4月份正式投產,至1990年末已回採3個工作面,最高月產8055噸,但效果不理想。紅茂礦務局依靠科學技術增產提效,先後有1項技術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4項技術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和1項四等獎。 1988年被評為自治區思想政治工作優秀企業。

煤炭產量


1987年煤炭產量69.7萬噸。1990年81.1萬噸,居廣西煤礦第二位。生產煤炭供應自治區內化肥、建材、製糖、城市民用原料和燃料。1986年開始出口菲律賓12591噸,為解放后廣西煤炭首次打入國際市場。

企業數據


截至1985年末,紅茂礦務局職工10025人,礦區人口16165人。有大中專畢業生336人,占職工總數3.35%。有工程、經濟、會計、統計、衛生等8個系列專業人員430名,占職工總數4.29%,其中中級專業技術人員17名。煤炭資源累計探明儲量,紅山礦區3226.1萬噸、茂蘭礦區31389.6萬噸;保有儲量,紅山礦區2420.9萬噸、茂蘭礦區30976.6萬噸。累計完成基建投資13280萬元,擁有固定資產原值11746萬元、凈值8093萬元,設備4221台(件);擁有生產礦井6對、設計年產能力99萬噸;累計生產原煤730萬多噸,上繳稅金1020.65萬元。
截至1990年末,職工10785人,礦區人口26677人。有大中專畢業生839人,占職工總數7.78%。有工程、經濟、會計、統計、衛生等8個系列專業人員1160名,占職工總數10.56%,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1名、中級專業技術人員116名。煤炭資源累計探明儲量,紅山礦區3054.5萬噸、茂蘭礦區26502.9萬噸;保有儲量,紅山礦區1955.2萬噸、茂蘭礦區25885.9萬噸。累計完成基建投資14266.7萬元,擁有固定資產原值14022萬元、凈值7905萬元,設備5912台(件) ;擁有生產礦井6對、設計年產能力99萬噸;累計生產原煤1101萬噸,上繳稅金1669.1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