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4條詞條名為後坑村的結果 展開
后坑村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內坑鎮下轄村
后坑村隸屬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內坑鎮,人口1586人,臨近國道324線,村落面積約1.3平方公里。
后坑村古稱泉州南門外四都後頭坑,因村地處山凹出而得名。
明、清屬四都,民國33年(1944年)屬親民鄉豐田保。建國后,1956年屬內坑區天亮鄉;1959屬磁灶公社;1961年屬內坑公社砌坑大隊;1981年自成后坑大隊;1984年改為內坑鎮后坑村委會。
后坑村位於內坑鎮政府西北部,臨近國道324線,古時稱泉州南山外四都後頭坑。地理位置屬丘陵地形,村落所在地較為和緩,大致東南低,西北高屬風水寶地,村落依山臨水。前有九十九溪,後有御臨山境報恩寺。
村落總面積1.3平方公里,現有人口1586人、耕地686畝,經濟也農業為主,農作物有水稻、甘薯、花生、甘蔗想、龍眼、香蕉等。出版、村有瓷磚廠,小學1所。
木有本,水有源,這是大自然的規律,民有族,族有姓,各姓必有其祖,這是中華民族繁衍的常識。據傳先祖系河南光洲固始人,原姓沈,名思禮,唐僖宗光啟二年(公元866年)同光洲德勝將軍入閩治亂,思禮公才學超群,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惜名節為王審知所器重,托以重信,隨軍治亂,戰功赫赫,施行仁政,事國同心,獲審知公賞識,將其女配思禮公為郡馬,又因唐皇褒其治理八閩歸順大唐之功績,而對王審知稱“汝婿則吾婿”,並殿前加封思禮公為駙馬都尉。至唐朝後朝,因“沈”與“審”同音而避諱去“水”為“尤”,尤姓從此而來,至今閩台等地沈尤共奉一祖,尤氏以思禮公為鼻祖。
約在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尤氏十七祖天保公於南廳守護鼻祖駙馬墳。傳二子,長子信公之孫毅然公,開基卿田(今南安南廳)為南廳尤氏一世祖;次子仕斌公外出搖鼓賣雜貨謀生,看準御臨山境,后其子孫遷居晉江後頭坑——御臨山境(據傳宋幼主南渡避國難至御臨山思母,就地祭獻,故而得名)。仕斌公開基後頭坑為御里一世祖,堂號御臨傳芳,又稱御里傳芳。后坑奎斗祠堂據傳是御里五世祖白齋公所建,白齋公先任安徽太平府繁昌縣主簿,後任浙江瀝水縣正堂,勤政愛民,業績顯著,深受百姓愛戴,其離職后還鄉建於明朝成化年間。
后坑村古時有陶瓷窯址,還有龍眼土特產,現公路發達,磁新公路貫穿南北連接天工陶瓷城通往國道324線。
幾年來,該村先後被泉州市、晉江市、內坑鎮評為寬裕型文明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招商引資先進單位,敬老模範村等榮譽。2006年4月起,每年為全體村民辦理新型合作醫療保險,近年來,村集體經濟得到很大程度的壯大,同時在07年為失地農民辦理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險,參加人數296人,現已180人左右,每月可領養老金280元。
全村現有鎮工業開發區,安泰公司進駐,還有陶瓷、石材、制衣等數家企業,及數萬平方陶瓷貿易市場,還有一支數百人商業大軍,足跡遍布全國各地,經商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