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桐斌(1922年9月3日-1968年6月8日),江蘇省無錫市人,冶金學、航天材料專家、火箭材料及工藝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1941年姚桐斌高中畢業后考入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 ;1945年以全校第一的總評成績畢業,獲得工學士學位,同年8月任國民政府經濟部礦冶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46年10月被錄取為公費留學生;1947年10月進入英國伯明翰大學工業冶金系攻讀研究生;1951年獲得伯明翰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53年6月獲得倫敦帝國學院皇家礦校冶金系文憑;1954年赴聯邦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冶金系鑄造研究室任研究員;1956年9月在中國駐瑞士使館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7年4月在聯邦德國冶金廠實習,9月回到祖國,轉正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58年1月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工作,歷任一分院第七研究室工程師、室主任、第六研究所所長;1965年改為第七機械工業部后,他仍任材料與工藝研究所所長;1968年6月8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無端毒打,不幸逝世,年僅46歲;1983年被追認為革命烈士。1985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姚桐斌早年主要進行冶金鑄造方面研究;回國后開始從事導彈與航天工業的工藝、材料技術工作。
大事件
姚桐斌個人照
1922年(民國十一年)9月3日,姚桐斌出生於江蘇省無錫縣黃土塘鎮,祖籍安徽休寧,童年靠父、兄做糧食生意的微薄收入讀完了小學。
1934年(民國十一年)7月,在
黃土塘小學畢業,由於學習成績優異,在校長再三勸說下,其父才同意他考初中。8月考取無錫縣立初級中學,因家境貧寒,曾輟學兩年,靠擺攤賣香煙、火柴、襪子等日雜品,併兼做收發員、家庭教師和打零工維持生計。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8月,由於強烈的求知慾望,他帶著做生意等的一點兒積蓄,隻身到上海,入私立成康中學、私立匯南中學讀高中。又因繳不起宿費和學費,處境艱難,他同其他四位同學一起輾轉來到江西吉安繼續求學。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2月,就讀于吉安國立13中學高中部,靠學校的貸款作為學習費用。
1941年(民國三十年),高中畢業會考成績為江西省全省高中畢業生會考個人總分第一,並得到了一筆13中的獎金,這就使他有了入大學的路費。高中畢業后靠校長的資助赴湖南衡陽、長沙參加各大學的入學考試(在考完后的兩個月內,靠其在衡陽湘桂鐵路局機務處修理廠工具室做小工維持生活)。他均以優秀成績同時被
武漢大學、湖南大學、中正大學(今
江西師範大學)、湘雅醫科大學(今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
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等7所大學錄取。出於對礦冶專業的酷愛,他選擇了當時播遷於貴州平越的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學校遷至四川
璧山,在4年的學習中,他竭盡全力,埋頭苦讀。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7月,以全校第一的總評成績畢業
交通大學貴州分校(現西南交通大學),獲工學士學位,同年8月任
國民政府經濟部礦冶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至1947年3月),該所原在重慶北碚,后遷至北平(今北京),在此期間,他一邊從事研究工作,一邊準備出國留學考試。同年被遴選為美國斐陶斐勵學會會員。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10月,被錄取為公費留學生。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6月,啟程赴英,10月進入英國伯明翰大學工業冶金系攻讀研究生,後期兼做實習指導員。
1951年,以《對於液態金屬及合金的粘性與流性的研究》的論文通過答辯,獲英國
伯明翰大學工學博士學位。
姚桐斌圖片
1953年6月,以《對於液態金屬在鑄模中流動時的垂直運動研究》的論文獲帝國學院文憑。之後開始辦理由英國向
聯邦德國轉移的工作。在留英期間,他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曾參加“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英國分會”,當選為夏令會常務委員,分管總務工作,還曾擔任進步刊物《循刊》的編輯,並協助主持留英學生會的工作。
1954年2月,赴聯邦德國亞亨工業大學冶金系鑄造研究室任研究員兼教授助理。
1956年9月,他在瑞士的伯爾尼中國駐瑞士使館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7年4月,進入聯邦德國冶金廠實習,期間對聯邦德國的科學技術與工業生產情況進行大量調查研究。
1957年9月,姚桐斌回到祖國,轉正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他目睹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蓬勃發展和蒸蒸日上的景像。
1958年1月,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工作,歷任一分院第七研究室(材料與工藝研究室)工程師、室主任;一分院第六研究所(材料與工藝研究所)所長。
1960年,航天材料研究室擴建為航天材料研究所,姚桐斌任所長。
1965年,改為第七機械工業部后,他仍任材料與工藝研究所所長。
1968年6月8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革命群眾”以“反動學術權威”的名義無端毒打,不幸逝世,年僅46歲。
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文化大革命”隨之宣告結束,姚桐斌的夫人彭潔清女士,以一位受難者妻子的名義,以三個孤女母親的名義,為姚桐斌喊冤叫屈、伸張真理的義舉終於得到回應。
1979年4月,北京市中級法院以行兇致死人命罪,分別判處於某有期徒刑15年,高某有期徒刑12年。
時間 | 獎項全稱 |
1961年11月 | 技術中校軍銜 |
1985年 | 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
• 冶金鑄造研究
姚桐斌在英國完成的博士論文和帝國學院文憑論文,撰寫了關於冶金、鑄造方面的8篇科技論文,分別發表在英國的《金屬工業》、《金屬學會會刊》、《鑄工》,法國的《冶金文匯》,聯邦德國的《鑄工》、《工業通訊》、《鑄工科技副刊》等科技刊物上。
• 導彈與航天材料工藝研究
1962年,姚桐斌組織制定了國防部五院材料工藝的研究方向,並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組織材料工藝的預先研究。在此前後的4年中,他除向國內各兄弟單位提出大量研究課題外,在所內開展的研究課題500多項。領導和指導錳基釺料合金的研製和釺焊工藝研究課題,研製成國產一號及二號錳基釺料,並以釺焊結構取代了中國液體火箭發動機的老式焊接結構。主持了液體火箭發動機材料的振動疲勞破壞問題和液體火箭焊接結構的振動疲勞破壞問題的研究,並應用到型號的研製工作上,對火箭部件的設計、選材和製造起了指導性的作用。
姚桐斌
姚桐斌開始中國導彈與航天材料工藝技術的創建工作時,從科技人員的選調與分配、研究所發展方向與發展規劃的確定、研究室與試驗室的設置、設施設備的建設與購置,到科研工作方法的傳授與科研作風的培養,他都親自審查、過問,為之付出了巨大的勞動和心血。例如:在材料與工藝研究所的業務方向的確定中,他主持或參加了一系列關於這一問題的討論會。在會上他直言不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他主張建立一個集中性的、綜合性的導彈與航天材料工藝研究所,主要的任務是把導彈與航天型號所需要的新材料、新工藝理清楚,大部分要提請國內有關的科研生產部門進行研製生產,而自己只搞極少部分特殊的、重要的新材料、新工藝研究工作。這個所要對有關部門和單位研製出來的新材料、新工藝進行應用性研究,使之適應導彈與航天型號的要求,成功地應用於型號。而用這些新材料、新工藝製造零部件和設備的工作,則由有關的設計生產部門來完成。
姚桐斌大力協同的典範,他親自帶領有關的科技人員走遍了全國有關材料與工藝的研究所和院校,進行技術交底和交流,為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導彈與航天材料、工藝及其測試、檢測方法研究的協作網做了大量的積極促進工作。同時,也由於導彈與航天的需求牽引,帶動了國內有關科研生產單位和高等院校關於材料與工藝技術研究工作的開展。
姚桐斌深知材料工藝研究離不開試驗室與檢測、測試與分析的設備,他親自製訂了研究所的發展藍圖,並主持建成了具有初步規模的金屬材料與工藝研究、非金屬材料與工藝研究、材料性能測試、無損檢測、失效分析的設施設備。這個材料工藝研究所已具有綜合性強、模擬試驗能力強、實用性強的特點和風格,是一個研究水平居全國領先地位、在國際上也有較大影響、具有相當實力的研究所。
姚桐斌在培養科技人才方面作出了卓越的成績。在堅持文明科研生產,培養嚴肅、嚴格、嚴密作風方面起到了率先垂範的作用。
姚桐斌與妻子彭潔清育有三個女兒,姚桐斌逝世后彭潔清一直居住在北京。大女兒姚微明是美國
匹茲堡大學教授。
姚桐斌是中國航天材料與工藝技術的奠基者,優秀的火箭材料及工藝技術專家,作為中國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藝專家和技術領路人,一直從事導彈與航天的材料、工藝技術的組織領導、研究和試驗工作。對現代冶金學有關金屬和合金粘性、流動性的研究卓有成績。(西南交通大學評)
● 舉行追悼會
1978年3月18日,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的那天,七機部為姚桐斌在北京八寶山烈士公墓舉行追悼會。
● 革命烈士
1983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為姚桐斌頒發京烈第080040號《革命烈士證書》,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1999年,鑒於姚桐斌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是國務院、中央軍委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臣之一,3位兩彈一星烈士之一。
● 半身雕像
2000年9月,姚桐斌半身雕像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第七〇三研究所揭幕,塑像基座上刻有張愛萍將軍的題詞“我國航天材料及工藝的奠基者姚桐斌”。
姚桐斌故居
● 姚桐斌故居
姚桐斌故居,位於無錫東港鎮黃土塘村,是國務院第五批頒布的錫北地區唯一一個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於2002年10月被江蘇省確認為同意修復的省級文保單位。2005年11月12日,姚桐斌故居經修復後作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正式對外免費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