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克洛德·杜瓦利埃

海地前總統

讓-克洛德·杜瓦利埃(Jean-Claude Duvalier)(1951年7月3日~2014年10月4日)海地前總統、獨裁者。

1951年7月3日出生於海地首都太子港,就讀於太子港聖路易德貢薩格學院和海地大學法學院。1971年,弗朗索瓦·杜瓦利埃去世后開始擔任海地總統,他當選時年僅19歲,是世界上最年輕的總統。

在小杜瓦利埃執政期間,海地是西半球最黑暗的國家和拉美最窮的國家。但是杜瓦利埃家族佔據了全國財富的90%,為拉美地區的首富。杜瓦利埃政府的正規軍、防暴反游擊特種部隊、憲兵通頓馬庫特、伏都教民兵和總統衛隊,每年維持費用占國家預算的一半。在杜氏家族統治的28年竟有10多萬人被槍殺、拷打、拘押或流放。

1985年7月22日,讓-克洛德·杜瓦利埃以“99.98%的贊成票”被確認為“終身總統”。1986年1月29日,海地角近3萬人舉行大型示威遊行,同年2月3日又爆發太子港總罷工,400多家商店和50家工廠關門,100多所學校罷課。2月7日,小杜瓦利埃帶著十餘家眷乘美國運輸機逃出了海地。

2011年,小杜瓦利埃重返海地,並宣布參與海地的重建工作。

2014年10月4日,讓-克洛德·杜瓦利埃在首都太子港心臟病發過世,享年63歲。

早年生活


baby doc的愛好——摩托車
baby doc的愛好——摩托車
1951年7月3日,讓-克洛德·杜瓦利埃出生於海地首都太子港,起初是在孤立的環境下成長,後來就讀於太子港聖路易德貢薩格學院和海地大學法學院,並接受了著名教授的教導,在擔任總統之前,只是一個年少的花花公子。

當上總統


外部條件

杜瓦利埃上台(1971年)
杜瓦利埃上台(1971年)
1970年底,弗朗索瓦·杜瓦利埃將其總統職位傳給年僅19歲的兒子讓-克洛德·杜瓦利埃,又一次挾持議會修改憲法,把擔任總統的年齡從40歲降至18歲,並於1971年2月通過選舉騙局,使讓-克洛德·杜瓦利埃成為總統。老杜瓦利埃於同年4月去世。美國從自身利益出發,支持老杜瓦利埃傳位於他的兒子。在新舊交替期間,美國調動軍艦開赴兩國之間的海域,防止流亡者回國發難。多米尼加也按照美國的意旨採取了相應的措施。美國的這種態度為杜氏父子的順利交接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條件。

內部鬥爭

讓-克洛德·杜瓦利埃,又稱小杜瓦利埃,綽號小醫生(baby doc),1971年4月22日繼任總統。由於國內反對派被長期摧殘而無力行動,國外又有美國的支持,小杜瓦利埃上台時並未受到什麼阻力,但他上台後杜瓦利埃家族內部的派別鬥爭卻十分激烈。一派是以母親西蒙娜為首的保守派,又稱“恐龍派”,主要由老杜瓦利埃的親信組成,主張維持舊秩序。另一派則以其姐姐馬里耶·德尼茲為首的“現代化派”,主要由老杜瓦利埃時受排斥的親友組成,主張政治經濟自由化。這兩派鬥爭不斷,直到1980年小杜瓦利埃和米謝特·貝內特結婚時才告一段落。貝內特是混血鉅賈的女兒,小杜瓦利埃同她的結合標誌著杜氏家族的統治基礎,從黑人城市資產階級和農村小土地所有者轉移到混血人種工商資本集團方面上來。

智取實權


杜瓦利埃與父親的合影
杜瓦利埃與父親的合影
杜瓦利埃繼承總統職位的時候才19歲,年輕稚嫩的他沒有絲毫政治經驗,幾乎所有國內外政策的制定都需要其家族成員的支持。而此時,杜氏家族內部卻出現了派別分化,形成了以杜瓦利埃母親西蒙娜為首的“恐龍派”和以杜瓦利埃大姐馬里耶·德尼茲為首的“現代派”。各派別之間的鬥爭也趨於白熱化。
“恐龍派”主要由老杜瓦利埃生前的支持者組成,他們極力維護舊的秩序,不允許任何人對老杜瓦利埃時期的內外政策做絲毫修改,是典型的保守派。“現代派”的主要成員是老杜瓦利埃執政時期受排斥的親友,他們主張對原有的政策進行改革,實施較為開放的自由政治經濟政策。
杜瓦利埃的姐姐瑪麗自幼聰慧過人,深受父親的喜愛。與杜瓦利埃不同,她很早就參與了海地的政治生活,有著一定的政治經驗,並具備了相當的能力。由於表現突出,在老杜瓦利埃的4個子女中,她被認為是最有希望女承父業的人。但是事情就壞在她的丈夫身上,由於她丈夫馬克斯·多米尼克上校在60年代涉嫌捲入反老杜瓦利埃的叛亂,她也因此而失寵,被父親從繼承者名單中剔除了出去。弟弟杜瓦利埃上台以後,瑪麗終於有機會顯示自己的政治才能了,於是她利用各種方式影響杜瓦利埃的決策。
小杜瓦利埃
小杜瓦利埃
對於以母親和大姐為首的派別爭鬥,杜瓦利埃是頗感無奈的。可能是由於母親和大姐相比,母親比較近,杜瓦利埃本能地靠近母親一方。
由於觀點差異,瑪麗直接與“恐龍派”的主力幹將、當時的內政和國防部長呂克內爾·康布羅納公開發生了爭執。為此,瑪麗要求弟弟在她與呂克內爾之間選擇一個。呂克內爾是老杜瓦利埃生前最忠實的支持者,為杜氏家族的統治立下過汗馬功勞。他所擔任的內政和國防部長曆來是海地最有影響、權力最大的部門,他不僅掌管著國內的秘密警察,還掌管著軍隊。由於他和杜瓦利埃的母親西蒙娜關係密切,更是有恃無恐,成為海地舉足輕重的人物,以至於有人說在海地沒有呂克內爾的同意就可能一事無成。
相較於姐姐,呂克內爾似乎有更大的利用價值,所起到的作用也更大一些,而且杜瓦利埃的母親也期望看到“恐龍派”在派別鬥爭中佔據優勢。於是,杜瓦利埃聽從母親的建議,在姐姐和呂克內爾之間選擇了後者。在杜瓦利埃執政8個月後,他就派姐夫馬克斯·多米尼克就任駐法國大使,瑪麗作為其夫人,理應陪同前往。1973年夏,瑪麗隨同丈夫回海地探親。就在瑪麗回來后不久,總統府發生了一場大火,大火引燃了總統府國民宮左側的彈藥庫。杜瓦利埃懷疑這場大火和姐姐瑪麗有關,認為她不甘心在家族派別之爭中的失敗,想以此挽回局面,甚至乾脆燒死自己。於是,杜瓦利埃真正地驅逐了姐姐,瑪麗不得已流亡美國。
“現代派”的領袖人物被驅逐出海地,表面看來,“恐龍派”在兩派鬥爭中取得了勝利。可實際上,真正的內部鬥爭才剛剛開始。
作為“恐龍派”領袖人物,杜瓦利埃的母親西蒙娜在兒子上台之初,倚仗自己的威望事事都要插手,杜瓦利埃的每項決策背後都由西蒙娜在操縱。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在職時間的增加,杜瓦利埃的政治經驗越發豐富,漸漸不甘於受制母親。他放棄了自己鍾愛的摩托車和賽車,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管理國家上,試圖改變母親垂簾聽政的局面。杜瓦利埃並非愚笨之人,對於那些窺探他權力的人,他是絲毫不會縱容和懈怠的。不過,他排除異己的方法比較隱蔽,都是一點一滴逐步進行的。由於“現代派”力量逐漸衰弱,“恐龍派”在內閣中的地位逐漸攀升,其勢力甚至威脅到了自己的統治,為此杜瓦利埃頻繁改組內閣。從1971到1982年的10多年時間裡,杜瓦利埃改組內閣達22次。通過這種辦法他攆走了對自己總統職位覬覦的人,最主要的是趕走了對自己威脅最大的“恐龍派”代表人物呂克內爾,大大削弱了“恐龍派”的實力。
讓-克洛德·杜瓦利埃
讓-克洛德·杜瓦利埃
在執政之初,由於呂克內爾權力過大,在“恐龍派”中頗有影響,杜瓦利埃就感覺到了他對自己總統地位的威脅。但由於母親西蒙娜和他關係不同一般,加上自己羽翼未豐,所以才沒有輕舉妄動。終於,在1972年11月,杜瓦利埃趁母親西蒙娜在美國邁阿密度假的時候罷黜了呂克內爾,並將其流放出國。除掉了這個心頭大患之後,“恐龍派”的實力被徹底削弱了,不過杜瓦利埃仍不敢掉以輕心。
為了對付“恐龍派”,杜瓦利埃通過“政治自由化”的方式,先後起用了一些有技術的年輕專家擔任內閣的重要職員,讓這些人和“恐龍派”的人爭權奪利,相互制衡,而自己則在一旁坐山觀虎鬥。由於“恐龍派”是自老杜瓦利埃在世時就發展起來的,所以勢力在政府內部可謂是盤根錯節,很難根除,而杜瓦利埃勢單力薄,只能從側面或暗地裡下手智取實權。
杜瓦利埃第一次真正和“恐龍派”正面交鋒是因為自己的婚姻。
1976年,杜瓦利埃已經26歲了,可此時的他還沒有結婚,甚至連一個女朋友都沒有。為此,國外記者曾經好奇地問過他,他顯得很為難,因為自己的母親是海地的“第一夫人”,如果自己結婚,那會讓母親失去“第一夫人”的榮耀,而母親是不會願意的。事實上,西蒙娜確實不願意兒子娶妻,為此她曾經迫害過杜瓦利埃的所有女朋友,並逼迫她們離開了海地。杜瓦利埃雖然也心痛萬分,但卻對母親的做法無可奈何。
直到1980年,一個叫米歇爾·貝內特的女人的出現,西蒙娜之前利用各種手段阻止兒子戀愛的伎倆再也無法奏效了,杜瓦利埃瘋狂地愛上了米歇爾·貝內特。米歇爾·貝內特出生於海地最著名的黑白混血家族,她的父親埃內斯·貝內特是海地的商業巨頭。一旦聯姻成功,杜瓦利埃的權力根基無疑將會得到大大的鞏固。
小杜瓦利埃和他的妻子
小杜瓦利埃和他的妻子
可想而知這樁婚姻又遭到了“恐龍派”的極力反對。他們認為與混血人種結婚是對老杜瓦利埃的背叛,它預示著老杜瓦利埃進行的政治革命的完結。但已經沉浸於愛河的杜瓦利埃心意已決,完全不顧“恐龍派”及母親的反對。在面對母親的阻攔時,杜瓦利埃甚至威脅說要放棄總統職位,遠走他鄉。這出愛美人不愛江山的好戲確實讓西蒙娜做出了讓步,同意兒子娶米歇爾·貝內特為妻。
此後,“恐龍派”對杜瓦利埃的態度從不服發展到了不滿,最後甚至到了仇視的地步。由於“恐龍派”的勢力依舊很強大,他們試圖將杜瓦利埃排除在統治集團之外。1981年3月,西蒙娜聚集20多名親朋好友在公開場合抨擊杜瓦利埃的妻子。看到愛人被欺負,杜瓦利埃憤怒不已,做出了將母親驅逐出國的決定。
至此,杜瓦利埃家族內部權力鬥爭激化,家族政治集團的力量被整體削弱,杜瓦利埃擺脫了“恐龍派”的控制,掌握了海地的全部大權,其獨裁統治的道路一馬平川。

經濟革命


背景

小杜瓦利埃
小杜瓦利埃
弗朗索瓦·杜瓦利埃十餘年的獨裁統治,使全國的經濟嚴重萎縮,民生凋敝。鑒於這種形式,小杜瓦利埃上台後便提出,其父已完成了“政治革命”,他要進行“經濟革命”,企圖挽救瀕於破產的經濟。他仿效其父的手法,打著反共的旗號,向美國求援。1972年7月,美國向海地派出軍事顧問團,幫助重建軍隊,兩國關係進一步緩和。隨後,美國又恢復了對海地的經濟援助。與此同時,海地同鄰國和其他加勒比國家的關係也開始改善。

政治自由化

讓·克洛德·杜瓦利埃
讓·克洛德·杜瓦利埃
小杜瓦利埃提出“經濟革命”后,政府部門任用了一些技術人才,國內政治氣氛逐漸緩和。流亡國外的反對派陸續回國。1976年,吉米·卡特當選美國總統后,美國將經濟援助同人權問題聯繫起來,促進了海地的“自由化”進程。1977年9月,小杜瓦利埃釋放了104名政治犯,還做出了其他一些讓步姿態,國內的政治控制有新的鬆動。這時,不同派別的政治組織逐漸活躍。海地共產主義者統一黨於1978年9月秘密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反對政府的“海地民主工人聯合會”於1979年4月成立;反對派政黨“海地基督教民主黨”於1979年6月從地下轉入公開;海地基督教社會黨(又稱海地6月27日基督教民主黨)也於同月宣告成立。

自由化時期的經濟

1971年小杜瓦利埃上台後,美國等援助國恢復了對海地的援助。由於外國援助和海外投資的增多、裝配工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商品物價提高等原因,海地的經濟曾一度以每年5%的速度增長。經濟作物價格的上漲推動了先前一度低迷的種植業的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進一步發展使建築業開始興盛,銀行業也生意興隆。此外,由於長期處於杜瓦利埃家族的統治之下,海地政局較為穩定,前往海地旅遊的人數也增加了一倍。海地現代化的速度相當快,太子港等一些大城市更是如此。同時,由於杜瓦利埃對足球運動的熱愛和大力支持,海地國家男子足球隊在經濟自由化時期打進了1974年世界盃。
由於政治氣氛好轉,投資條件優惠,外資重新流入海地,海地經濟有所發展。在20世紀70年代,政府實行了兩個五年計劃,對基礎設施和工農業的投資有較大增加。這10年中國民經濟的平均增長率達4%,大大超過了50年代和60年代的經濟增長水平,產業結構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來料組裝和出口貿易的發展較快,到70年代末已有加工工廠200多家。

局限性

讓-克洛德·杜瓦利埃
讓-克洛德·杜瓦利埃
自由化進程是短暫的,1979年10月,政府實行《新聞檢查法》,開始重新壓制報刊的言論自由。曾一度有所收斂的通頓馬庫特又猖狂起來。海地人權聯盟的一次有千人參加的大會被警察、特務破壞,40多人受傷。1980年11月,美國總統吉米·卡特下台後,小杜瓦利埃的鎮壓行動更加無所顧忌了。11月28日晚,政府進行了幾年來最大規模的搜捕,逮捕了包括反對黨在內的近兩百人。此後,海地人民又重新處於黑暗和恐怖當中。
其實,小杜瓦利埃對民眾的鎮壓,即使在70年代也未完全停止。他上台後雖對通頓馬庫特的權力進行了一些限制,並縮減其人數,但卻建立了一支效忠於自己的名為“豹子隊”的特務組織。大赦國際組織在70年代的一項調查報告中說,海地的監獄“同過去納粹集中營一樣”,老杜瓦利埃建立起來的鎮壓機器在小杜瓦利埃時依然存在。小杜瓦利埃的獨裁統治同樣是殘酷的。

經濟狀況

海地古德上的小杜瓦利埃
海地古德上的小杜瓦利埃
到了20世紀80年代,海地經濟開始出現下滑。1980~1 985年間,海地經濟實際增長速度以每年2.5%銳減,同期的通貨膨脹率卻從6%上升到8%,官方統計的失業率也從22%上升到超過30%。

農業困境

小杜瓦利埃
小杜瓦利埃
在80年代,海地經濟重新陷入困境,農村狀況尤其嚴重。由於政府長期忽視農業,缺乏投資,水利失修,水土流失嚴重,生產率極低,生產方式也十分落後,農民生活極端貧困。70年代末的豬瘟使海地農民受到嚴重損失,許多農民被迫外逃,他們變賣了家產,通過不法分子的小船逃至美國等地,以尋求生路。1980~1981年間,每月至少有6000人試圖逃到美國。船民十分悲慘,他們受盡不法船主的剝削和欺壓,而船主及中間人又買通政府官員讓他們非法出境,據稱有些賄賂直接送至總統府。還有許多人死於船隻失事和各種疾病,或者被船主殺害。大批船民的外逃,不僅給美國增加了負擔,而且還造成了不良的國際影響。因此,海地同美國達成協議,制止船民非法流入美國。

貪污腐敗


小杜瓦利埃和他的海地
小杜瓦利埃和他的海地
小杜瓦利埃統治期間,貪污盜竊之風比其父統治時期的情況更為嚴重,海地政府的統治也被稱為“盜竊政治”。小杜瓦利埃沿襲了其父的做法,將國家煙草專賣局和出口勞工所得的巨額款項據為己有。外國每年給海地的大量經援,也多半落入其家族及政府官員的私囊。1980年12月,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海地解決外匯危機而提供的援助中,小杜瓦利埃取出2000萬美元,其中400萬美元直接給了通頓馬庫特,而1600萬美元則中飽私囊了。小杜瓦利埃的岳父埃內斯·貝內特是經營出口貿易集團的資本家,操縱了國家的經濟命脈。他利用家族關係,大搞投機活動,曾將墨西哥以優惠價售予海地的石油,高價轉賣給南非,從中牟取暴利。小杜瓦利埃每年僅從國庫中侵吞的私款即多達2000萬美元,至於其他非法收入,更難以數計。據估計,在杜瓦利埃下台前,杜瓦利埃家族的私產高達9億美元。僅在瑞士銀行一處的存款就有3.7億美元。他們憑藉這些財富窮奢極欲,揮金如土。1975年,小杜瓦利埃為其父修建陵墓耗資300萬美元。1980年他舉辦婚禮用掉700萬美元,僅燃放禮炮和煙花一項就耗費10萬美元。

民眾生活


讓-克洛德·杜瓦利埃
讓-克洛德·杜瓦利埃
在杜瓦利埃家族的獨裁統治下,海地社會貧富極度不均,兩 極分化嚴重。據20世紀80年代初的調查,佔全國人口1%的富有階層的收入占國民經濟總收入的44%,但其繳納的稅款僅占稅收總額的3.5%,其餘大部分稅收均來源於廣大低收入階層。富人集聚的太子港僅佔全國人口的20%,卻用去了政府財政支出的80%,全國有3000個富戶,平均年收入在9萬美元以上,其中200人為百萬富翁。而1984年全國人均國民收入僅90美元,農民人均收入35美元,城市工人日工資不到2美元。杜瓦利埃家族20多年的獨裁統治使海地成為西半球最不發達國家。據聯合國等機構80年代初的調查,海地人的平均壽命為47歲,嬰兒死亡率為18%,有87%的兒童營養不良。全國的文盲率高達75%,失業率達50%。1985年,國家的教育經費只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人均3.7美元;衛生經費只佔0.9%,人均3.44美元。然而,國家統治機器卻很龐大。中學教師同軍隊的比例是1:189;中學同監獄的比例是1:35。

民眾的反抗


1986年海地暴亂
1986年海地暴亂
海地人民一直沒有停止反抗杜瓦利埃家族殘暴統治的鬥爭。自80年代以來,這些鬥爭更是在次數、方式和規模上都達到了新的水平。1981年10月,流亡美國的反政府武裝派出一架輕型飛機在首都太子港上空撒下起義傳單;1982年1月,約40名反政府武裝人員在海地的龜島登陸,試圖展開游擊戰。1983年,社會動蕩加劇,反政府地下武裝僅在上半年就組織了6次爆炸事件。1984年5月,戈納伊夫市群眾示威遊行,抗議警察的暴行。示威活動不斷擴大,成為小杜瓦利埃上台以來規模最大的群眾抗議活動。一些天主教人士,特別是下層教士受到嚴酷現實的啟發和解放神學的影響,也紛紛揭露和批評政府的腐敗和殘暴行徑。這些反政府活動為後來的鬥爭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下台流亡


選舉騙局
讓-克洛德·杜瓦利埃
讓-克洛德·杜瓦利埃
1983年,小杜瓦利埃效法其父,操縱議會修改憲法,承認他為終身總統。1985年,他又搞“公民投票”,進行沒有競爭對手的選舉;他使用各種舞弊手段,結果使自己以99.9%的票數當選總統。這一騙局立即激起反對派人士和天主教會的強烈不滿。選舉前夕,一位78歲的比利時神父被警察毒打致死,選舉后,另3名神父被驅逐出境,此舉進一步激化了政府同教會的矛盾。這時,海地開始形成廣大民眾、反對派人士和教會共同反對獨裁統治的局面。
家族政權的末日
小杜瓦利埃和他的妻子
小杜瓦利埃和他的妻子
1985年11月,戈納伊夫市的學生為反對政府壓制其慶祝“國際青年年”的慶祝活動,於11月27日舉行了示威遊行。次日,學生再次遊行,許多市民也參加進來,並高呼“打倒憲法”等口號。遊行遭到軍警的鎮壓,4名學生被槍殺,數十人受傷。接著,政府又在全市進行大搜捕。戈納伊夫市的流血事件震動了全國。1986年1月,除戈納伊夫市爆發遊行外,海地角市的學生也舉行了罷課和遊行。鬥爭的浪潮擴大到首都和其他城市,參加的人也越來越多。群眾連日舉行示威,高呼“打倒杜瓦利埃、實行民主、反對飢餓、反對貧困”等口號。在一些南部城市,憤怒的民眾燒毀政府建築,搶劫倉庫和商店,襲擊通頓馬庫特成員,設置路障,包圍兵營。在首都和其他城市,廣大人民群眾同政府發生了嚴重對抗。據教會人士估計,自1985年12月起的兩個月內,被軍警槍殺的群眾至少有1000人。在人民反政府鬥爭不斷高漲的情況下,小杜瓦利埃企圖用高壓政策挽回局勢,並對內閣進行改組。1986年1月31日,小杜瓦利埃宣布全國實行戒嚴,關閉進步的電台,更加殘酷的鎮壓群眾,但已無濟於事。這時,美國要求海地進行選舉,遭到小杜瓦利埃的拒絕。2月3日,太子港爆發了前所未有的總罷工,各地紛紛響應,反獨裁的風暴席捲全國。美國擔心局勢惡化將導致一場革命,於是催促小杜瓦利埃提前下台。小杜瓦利埃見大勢已去,於2月7日攜帶其眷屬和親信以及1億多美元的現款,乘坐美國安排的軍用飛機出逃,輾轉到法國避難。這個加勒比地區“最腐敗、最血腥的現代王朝”,在統治近30年後終於覆滅了。
流亡生活
杜瓦利埃流亡法國期間,一段時間內過著十分奢侈的生活。這消耗了他大量的財富。
1993年,杜瓦利埃與米歇爾離婚時,因大部分財產被前妻捲走,他幾乎一貧如洗。此後,杜瓦利埃靠一些追隨者的接濟勉強度日。
在流亡法國期間,針對他所犯暴行的起訴從未停止,但都以失敗告終。1998年,一位名叫傑納德·布蘭柯爾特的海地籍攝影師在巴黎組成了一個民間組織,致力於將杜瓦利埃在海外繩之以法。與此同時,法國內政部長也曾聲明:參與《森根協定》的國家之間廢除了邊境管制,在其他森根國家針對杜瓦利埃的起訴將被法國認定為同樣有效。然而,杜瓦利埃的律師仍強調杜瓦利埃居住在法國,只受法國法律的約束。
杜瓦利埃和他的妻子在法國
杜瓦利埃和他的妻子在法國
2004年2月正在法國流亡的小杜瓦利埃表示,希望他能回到海地。雖然杜瓦利埃聲稱,他“沒有謀求再次出任總統的計劃”。但是,海地輿論開始關注杜瓦利埃在目前海地局勢十分混亂的情況下表示希望回國有何所圖。
2007年9月22日至23日,杜瓦利埃通過廣播向海地人民發表講話,號召他的支持者能作好準備,迎接他的回歸。9月28日,海地總統勒內·普雷瓦爾拒絕接受杜瓦利埃的道歉,並揚言如果杜瓦利埃返回海地,他將面臨監禁。

重返海地


杜瓦利埃重返海地
杜瓦利埃重返海地
2011年1月16日,杜瓦利埃返回海地。
2011年1月18日,海地的司法部門與該國前領導人杜瓦利埃舉行了面談,並決定起訴這位執政長達15年的前總統。
來自當地的報道稱,一名法官和數名檢察官當天前往杜瓦利埃下榻的酒店,與他進行了閉門面談,隨後決定以侵佔國家財產等罪名起訴杜瓦利埃。當局指定的法官將就起訴罪名加以調查,以決定是否要繼續進行司法程序。據悉,警察已經逮捕杜瓦利埃。經過25年的海外流亡,杜瓦利埃於2011年1月16日返回了海地首都太子港。海地輿論呼籲以在執政期間挪用公款、使用酷刑和謀殺等罪名起訴杜瓦利埃。 ‘

獲得赦免


現任總統馬爾泰利和讓-克洛德·杜瓦利埃
現任總統馬爾泰利和讓-克洛德·杜瓦利埃
據瑞士《新蘇黎世報》2011年1月19日報道,海地前總統杜瓦利埃回國被捕后,經審訊一小時后獲釋。
海地法院周二對這位前總統進行了約一個小時的秘密審訊,然後釋放了他,此前杜瓦利埃被海地警方從首都太子港一家賓館逮捕,但並沒有給他帶手銬。杜瓦利埃上周日出人意料地在流亡25年後返回了海地。
據報道,杜瓦利埃在賓館被捕前與海地司法部長的代表進行了談話,談話具體內容沒有透露。
杜瓦利埃被聯合國和海地政府指控犯有貪污腐敗等罪行,但杜瓦利埃在海地國內有很多支持者,這些支持者在法院前進行了抗議活動。

逝世時間


2014年10月4日海地前總統讓-克洛德·杜瓦利埃的律師確認,讓-克洛德·杜瓦利埃在首都太子港心臟病發過世,享年63歲。

家庭成員


杜瓦利埃的父親弗朗索瓦·杜瓦利埃,曾任海地總統達14年。小杜瓦利埃的妻子是米歇爾·貝奈特·帕斯奎特。小杜瓦利埃有兩個孩子,兒子是尼古拉斯·杜瓦利埃,女兒是阿妮婭·杜瓦利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