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水塘鎮的結果 展開

水塘鎮

雲南省玉溪市新平縣轄鎮

水塘鎮位於新平縣境西北部,哀牢山中段東麓,位於東經101º19′41″~101º34′33″,北緯24º01′59″~24º14′55″之間,距縣城90公里。東至戛灑江與老廠鄉隔江相望,南連戛灑鎮,西鄰鎮沅縣,西北與者竜鄉接壤。地勢西高東低,東為戛灑江,西靠哀牢山,呈狹長形河谷兼半山區地帶。最低海拔530米,最高海拔3137米,全鎮總面積302平方千米。2019年末耕地面積79398.5畝,其中,基本農田33310.14畝,非基本農田37542.37畝,農業人口人均佔有耕地3.56畝。由於轄區內地形複雜,氣溫差異大,年平均氣溫22℃,年最高氣溫40℃,最低氣溫5.7℃。鎮政府所在地水塘社區水塘小組位於省道218線154公里處,海拔800米。常住人口18882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鎮轄水塘、現刀、波村、大口、南達、舊哈、拉博、邦邁、金廠,1個社區和8個村民委員會,108個自然村,86個村民小組。

歷史沿革


水塘鎮
水塘鎮
水塘因集鎮中有一水塘而得名。宋·大理國時,屬馬龍部(今漠沙)地,隸威楚府(今楚雄)。元憲宗時(1251~1259),隸寧州(今華寧)萬戶府。咸豐九年(1859)5月,彌渡李文學發動彝族農民起義,得到了哀牢山各族人民的積極響應,后被清軍圍困於大帽耳山(現屬水塘鎮波村村民委員會),李文學部戰死於山項。1950年10月6日,建國軍一0九團三營七連,在水塘棉花河山洞中擒獲匪首李崇安。1950—1951年,全縣設5個區,原富昌(戛灑)鄉與鳳翥鄉合併,改建為第5區,為區轄地。1952年7月,按縣委、縣政府的安排,進行“土地改革”,12月結束。1967年,縣城至水塘公路通車,首開客運汽車。1984年夏,設區建鄉時更名為水塘區。1984—1987年轄10個小鄉(水塘、新寨、現刀、波村、大口、南達、舊哈、拉博、幫邁、金廠)。1986年,水塘開辦初級中學。1993年,全縣首條鄉鎮柏油路水塘至戛灑段鋪通,全長14.5公里,總投資184.4萬元,其中群眾集資10.4萬元。1999年1月18日,經上級人民政府批准,撤鄉建鎮,更名為水塘鎮。

地理環境


轄區地勢西高東低,東為戛灑江,西靠哀牢山,呈狹長形的河谷兼半山地帶。東面的戛灑江,由東北入境,流經轄區東部,最低海撥大窩塘530米,西面的哀牢山脈,由西北向東南插入,貫穿西境,最高海撥大雪鍋山3137米。由於地形複雜,氣溫差異大,形成了境內的立體氣候,最高氣溫41℃,最低氣溫0℃,年平均氣溫24℃,相對濕度小,日照時間長,水蒸發量大,霜期短。

自然資源


轄區耕地面積27971.36畝,其中水田面積4383.221畝,旱地面積22282.986畝,人均佔有耕地面積1.32畝,土地肥沃,水源充沛,適宜種植稻穀、包穀、雜糧糧食作物、甘蔗、核桃等經濟作物,主產亞熱帶水果有香蕉、菠蘿、荔枝、芒果、柑桔、西瓜等。
主要特色產品是核桃、茶葉、冰糖橙。

行政區劃


全鎮轄水塘村新寨村現刀村波村村大口村南達村舊哈村拉博村幫邁村金廠村等10個村民委員會,118個自然村,96個村民小組。
水塘社區~001鎮中心區
現刀村~200村莊
波村村~201村莊
大口村~202村莊
南達村~203村莊
舊哈村~204村莊
拉博村~205村莊
幫邁村~206村莊
金廠村~207村莊

人口民族


水塘鎮
水塘鎮
2006年末,全鎮總戶數5866戶,總人口22548人,其中:男11485人,女11063人,農業人口21829人,佔總人口96.8%;非農業人口719人,佔總人口3.2%;居住著彝、傣、拉祜、白、哈尼、回、苗、壯族10個少數民族,其中:彝、傣族人口居多,人數達13111人,佔總人口的58.2%,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的64%。人口密度69.2人/平方公里。全鎮設綜治辦、武裝部、民兵辦公室,配備專兼職人員,共有民兵預備役120名。
2021年,新平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水塘鎮常住人口18882人。

政治


精神文明建設

水塘鎮切實把精神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持久地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穩步推進“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水塘鎮獲文明集鎮創建二等獎,現場的曼便組在文明村社創建活動中榮獲省級文明村稱號,中學、小學等12個單位獲得縣級文明單位。全鎮已有19個組戶參加了“十星”級文明評比活動,獲“十星”的佔9.8%,截止2004年末,對6個村10個組進行了新農村建設,改造,其中8個組為沼氣建設示範村,建成1040口“三位一體”沼氣池。修築文明路1200米,一改過去髒亂差的現象。全鎮共成立10個老年協會,積極開展文體活動,集鎮協會還成立了“夕陽紅民族特色業餘文藝隊”,骨幹隊員24人,參與人員近60人。

新農村建設

水塘鎮
水塘鎮
加快新農村建設,是新時期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增強黨的執政能力的需要,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鎮新農村建設的經驗:一是強化思想認識,切實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領導。成立了由鎮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成員由規劃、農業、水利、畜牧、財政等部門組成的新農建設領導小組,切實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領導,形成齊抓共管的整體合力。二是搞好村莊規劃。按照“村莊布局科學合理、規劃建設協調一致、房屋建築整齊新穎、基礎設施配套完善、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各類資源高效利用、生產生活方便舒適”的要求,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三是注重群眾參與,接受社會監督。從規劃編製到項目啟動,把群眾參與貫穿於新農村項目建設的全過程,按照工作的不同環節,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村民大會、項目編審會,廣泛徵求群眾意見,反覆論證計劃項目,根據群眾意願,結合村情民情,解決群眾急需的困難。自覺接受廣大農民群眾和社會的監督,力求做到項目上不盲目,資金上不重複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新農村建設項目資金的社會效益。四是制定新農村建設工作相關制度。在項目建設上嚴格實行基建項目招標制,在資金使用上嚴格實行資金公示制和報賬制。吸納鎮村幹部和村民代表參與項目資金的使用和管理,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強化監督機制,有效防止項目資金的流失。建設項目一律公開實施,加大項目建設的透明度。五是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根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結合鎮情村情,在上級扶持的基礎上,動員各級幫扶單位集中財力、物力和人力,採取各種形式,或直接投資,或給實物等形式多方籌集資金,開展實施好鎮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水塘鎮再次掀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高潮。新農村建設是農村第二次飛躍式發展的基礎和關鍵,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統籌城鄉經濟與社會發展,全面推進農村小康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2006年年底,全縣全面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鎮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針在水塘村小河邊村民小組開展了新農村建設的試點工作。2007年,鎮又爭取到4個新農村建設縣級試點村項目,其它財政給予補助水泥,群眾投工投勞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目前有12個村民小組,廣大人民群眾建設新農村的熱情引起了鎮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使水塘鎮再次掀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高潮。
水塘鎮
水塘鎮
目前,該鎮2007的新農村建設工作已初見成效,4個縣級試點村共建設完成村莊道路鋪設1785米,面積7361.5平方米,投入資金33.13萬元;新建娛樂場所1個,面積1200平方米,投入資金5.4萬元;支砌擋牆510米,體積383立方米,投入資金5.17萬元;曼便小組已備好料子,完成科技培訓室的基礎工程,投入資金1.0萬元;4個試點村共投入資金44.70萬元。其它12個村民小組共建設完成村莊道路鋪設1252米,面積5347平方米,投入資金17.514萬元;新建娛樂場所1個,面積262平方米,投入資金1.12萬元;支砌擋牆42米,體積38立方米,投入資金0.513萬元;12個村民小組共投入資金19.20萬元。全部工程共投入資金63.9萬元,其中財政補助水泥935噸,摺合資金23.4萬元;群眾投工投勞個工日,摺合資金24.2萬元。鎮今年的新農村建設工程正在緊張有序的進行中,全部計劃項目有望在年底完工,並投入使用。發揮作用,為新農村建設出力獻策。按照省、市、縣有關下派新農村建設工作指導員的文件精神,今年3月,從省、市、縣、鎮四級抽調了10人下派到水塘鎮各村任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協助村“兩委”抓好各項工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指導員下派以來,深入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基層了解鎮情、村情、組情,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好“三農”工作和建設“五個好”村黨組織的目標要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強協調與配合,幫助鎮、村、組出主意,想辦法,幫助村組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理清發展思路,努力工作,兢兢業業,為水塘鎮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努力。
水塘鎮衛星地圖
水塘鎮衛星地圖
小河邊村民小組是水塘鎮第一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2006年8月開工建設,2007年7月竣工,完成總投資52.73萬元,其中市縣專項資金20萬元,自籌資金9.8萬元,群眾投工投勞折資22.93萬元。驗收組通過看現場、聽彙報、查資料等方式對小河邊村民小組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進行了全面驗收。驗收組給予充分肯定:一是水塘鎮黨委政府對試點工作高度重視,成立了項目領導小組,制定實施方案,明確專人負責,狠抓各項工作落實,圓滿完成了各項建設任務;二是項目質量管理嚴格,做到事前公開,事中監督,事後檢查;三是項目資金管理規範,做到專款專用,及時足額,手續完備,沒有發現挪用專項資金和違反財務紀律的現象;四是群眾參與程度高,做到了以農民為主體,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建設模式;五是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突出重點,體現特色,穩步推進,示範帶動效果明顯。
水塘鎮
水塘鎮
最後,驗收組通過綜合評定一致通過驗收並提出建議:一是按照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要求,繼續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加強農業產業的培植和村民素質的培育,完善公共設施的管理,全面促進小河邊小組各方面的發展;二是總結小河邊小組的典型經驗,突出建設重點,嚴格項目質量,加強資金管理,一如既往地抓好2007年的新農村建設試點,確保項目早日建成,農民早日得到實惠。
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按照“五通五有”的建設思路,制定了水塘鎮2006年新農村建設實施方案。並於2006年8月在水塘村小河邊村民小組開展新農村建設,工程概算總投資47.5萬元,其中投入財政資金20萬元,自籌及投工投勞資金27.5萬元。群眾投工投勞2145個工日。共完成水泥路面建設1050米,支砌擋牆300米,改造人畜飲水溝渠(三面光)270米,建成700平方米的娛樂場所一個。產業發展項目投入資金12.97萬元完成新建豬、牛圈各33間,新建儲糞池33個。
水塘鎮
水塘鎮
新農村建設以試點示範,輻射帶動全鎮,在群眾自願、民主推薦、深入調查摸底的基礎上,以群眾投工投勞為主,財政幫助為輔,實施了現刀村丙竜村民小組、南秀村民小組、曼便村民小組、洞崗村民小組、岔河村民小組、丙額村民小組、麻秧村民小組、丙坡村民小組、現刀村民小組9個小組的新農村建設工程。共投入資金437288元,投入工日9208個,完成村莊道路建設2310米,人畜飲水溝渠建設270米,擋牆建設80立方米,娛樂場所建設700平方米。

經濟


2006年實現生產總值4982萬元,比上年增683萬元,增15.9%,其中:第一產業3565萬元,比上年增長492萬元,增16%,佔總產值71.6%;第二產業311萬元,比上年增長43萬元,增16%,佔總產值6.2%;第三產業1106萬元,比上年增長148萬元,增15.4%,佔總產值22.2%;農村經濟總收入4984元,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2.4萬元。
鎮政府始終堅持以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為目標,堅定不移地實施農業穩鎮、生態立鎮、科教興鎮戰略,發展壯大糧食、甘蔗、畜牧、林果四大優勢產業,全面實現全鎮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和社會穩定。
糧食產業。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優化糧經種植比例,糧經比例調整為41:59,不斷提高土地複種指數和綜合利用率,2006年完成糧食種植面積13955畝,比上年增加523畝,實現糧食總產548.4萬公斤,比2005年增加5.1萬公斤,增5.05%,實現糧食產值1528萬元,占農業產值的25.6%。
冰糖橙種植
甘蔗產業。擴大種植規模,優化區域布局,強化蔗田間套種示範基地建設,完成種植面積11740.6畝;新植秋蔗2298.3畝;完成蔗田間套種317畝;落實“五定”科技示範樣板地塊3個668畝;完成骨幹基地建設3000畝,水澆地建設980畝;甘蔗總產5.5萬噸,比上年減1.5%。實現產值1440萬元,占農業產值的24.1%。
畜牧產業。以培育大戶、發展養殖專業村為重點,制定出台了水塘鎮畜牧發展扶持政策,投入資金4.55萬元,扶持養殖大戶59戶;大力推廣種草養畜和肉牛異地育肥,完成畜草種植282畝,實施種草養畜43戶,異地育肥7戶;建成拉博、金廠兩個肥豬專業養殖村,成立養殖技術協會,發展會員33個;青飼料氨化試驗取得成功,並逐步得到推廣應用。全年引進良種14頭,完成生豬存欄18335頭、肥豬出欄16091頭;山綿羊存欄4705隻、出欄1918隻;大牲畜存欄3793頭、大牲畜出欄1405頭;家禽出欄134572隻;實現畜牧業產值2059萬元,占農業產值的34.5%。
林果產業。以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防護林建設等生態工程為重點,加強水源林的保護;抓好核桃、竹子、熱果“三個萬畝”工程建設,新植核桃1500畝,竹子2000畝,冰糖橙56畝,荔枝12畝,香蕉106畝;完成退耕還林造林面積500畝、義務植樹350000株、經濟林面積1500畝;林權制度改革已全面啟動,實現林業產值844萬元,占農業產值的14.1%。

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風民俗
拉祜族的“掃寨子”。水塘鎮有拉祜族1088人,集中在舊哈村的三個村民小組,是新平境內拉祜族較為集中的地方,拉祜族的民族文化歷史悠久,每年的農曆3月18日是他們傳統佳節。這一天,在拉祜族的村寨里要進行的傳統民族儀式,宰殺豬雞祭祀寨神,跳起傳統舞蹈驅逐鬼靈,主要傳統民族民間舞蹈有“吉鼓舞”、“鬧啞巴”。表達了拉祜族群眾對新生活的嚮往、對黑惡勢力的仇恨。

社會


科技

水塘鎮
水塘鎮
全鎮有11個(含村民委員會科技機構)科技機構,科技人員17人。年內新建沼氣池1040口,全鎮沼氣池達3561口。辦好科普宣傳欄,全年出板報25期,進行廣播宣傳26次,發放科普宣傳材料22099份,開展農科及實用技術培訓44期13524人次。

教育

全鎮共有學校巧所(含教學點),其中:中學1所,在校生1083人,教職工67人;小學14所,在校生1446人,教職工136人;學前班10個,入學兒童245人,教職工9人。小學升學率100%,初中升學率96.3%。進一步鞏固“普九”、“普實”成果,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繼續加強學校基礎設施建設。

文化事業

全鎮有1個文化站,藏書2302冊。全年共辦書法、美術作品展2次,作品137件,舉辦其它文藝活動12場次,共有21222人次參加活動。
流動科技圖書站藏書2150冊,村級黨員活動室10間,村文化活動室10間,有業餘文藝宣傳隊1個。有廣播站(點)13個,廣播地面覆蓋率100%。安裝有線電視用戶達573戶,電視覆蓋率達100%。

民生

廣播·電視2004年末,全鎮有廣播站(點)13個,廣播覆蓋率100%。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和差轉檯96座,安裝有線電視用戶達502戶,電視覆蓋率達100%。

體育

水塘鎮
水塘鎮
體育2004年全鎮舉辦各種運動會17次,參賽人數達1.32萬人次,各學校認真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按照教學大綱要求,開足體育課程,上足體育課時,全面開展“只操”,中、小學舉辦綜合性運動會11場次。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組織利用節日積極開展各種形式、內容豐富的體育競賽活動,認真貫徹落實《全民健身綱要》。單位職工業餘球類、棋類競賽活動廣泛開展。農村每年春節都舉行具有民族特色的“陀螺”、“盪鞦韆”等活動。

基礎設施

五通情況:全鎮通路10個村委會92個村民小組、通電10個村委會96個村民小組、通水10個村委會92個村民小組、通電話10個村委會4個村民小組、通廣播電視10個村委會92個村民小組。
能源建設:全鎮累計建設沼氣池4277口,戶均達0.73口,2006年完成沼氣池“一池三改”212個、安裝太陽能156個。
集貿市場:水塘鎮集貿市場有水塘牲畜市場、生豬定點屠宰場、農貿市場和成衣市場各一個。水塘牲畜市場始建於1992年,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水塘鎮生豬定點屠宰場始建於2002年,佔地面積1800平方米。水塘農貿市場始建於1995年,佔地面積3100平方米。水塘成衣市場始建於90年代初,佔地面積3300平方米。
城鎮街道建設:集鎮區域內完成主幹道硬化8條48021.5平方米,硬化率達80%,完成道路排水溝渠6405.2米;行道樹栽種600棵。2000年水塘鎮列入玉溪市試點小集鎮建設,2000年1月,投資46萬元鋪設環湖路砼路面,總面積8160平方米。2000年9月投資60萬元建設西部停車場。2001年1月,投資16.5萬元建設了1萬平米的集鎮綠化工程。2000年9月,投資6萬元修善下壩至工商所路面。2000年4月,投資14萬元建集鎮亮光工程。2001年8至10月投資70萬元,建了1666.66平方米的集鎮街心公園,是新平縣鄉(鎮)第一個集鎮小廣場,投資9萬元安裝財政所至中學路燈21盞,投資81萬元新建水塘鎮四級客運站。
環衛設施:全鎮共有公廁88間,垃圾坑75個,垃圾房13間。

旅遊


大帽耳山。位於鎮域西北部,距鎮政府27公里。地處水塘西北部距集鎮20餘公里處的大帽耳山,海拔2763米,位於國家級哀牢山自然保護區的邊沿,因其形酷似蘑菇帽而得其名,山本是由一巨石天然所成,四周全是懸崖峭壁,猶如神兵利器直插雲霄,而山頂卻鬱鬱蔥蔥,是一個純天然的生態旅遊勝地。這裡是清朝年間農民起義軍領袖李文學率農民起義軍抗擊清軍戰死的疆場,至今起義軍抗戰的戰壕還依稀可辯。據歷史記載,李文學率起義義軍地區性既有極大的觀賞和地質考察價值。李文學起義義軍遺址,李文學起義義軍駐紮遺址在水塘自拉博村的營盤山一直到波村大帽耳山都有,現在部分遺址已經被破壞,但大部分仍依稀可辯,據當地群眾說,現在的拉博村的營盤山、舊哈村營盤等地名都是由此而來的。
紅河第一灣。位於紅河上游戛灑江上段水塘鎮大窩唐處。距縣城108公里,山縈水繞。
紅河全長1280公里,為南亞次大陸的一條重要國際河流。紅河流入新平縣境時,也許是哀牢山的清泉飛瀑匯入石羊江,也許是與清幽的綠汁江、大春河兩姐妹交匯后的“三江併流”,變得十分的溫柔,在哀牢山和迤山兩次大轉身,在這滇中大地上畫下讓世人驚嘆的反“s”形壯景,成為紅河、壯觀優美的倩影。站在紅河東岸高高的上梁山,遙望紅河第一灣,只見那雲霧繚繞的哀牢山下,紅河情意綿綿的纏繞著從哀牢山伸延下來的每一條山脈,接納著從哀牢山奔流下來的每一股清溪。形如倒“幾”字狀的第一灣處,視野開闊,兩岸是青綠的甘蔗林和成排的攀枝花樹。
相傳,流淌在哀牢山脈左、右兩邊的元江(紅河上游)和阿墨江(李仙江上游)是龍王的兩位漂亮千金。姐姐阿墨江性格沉穩,做事踏實;妹妹元江性情活潑,能歌善舞。一次,龍王叫姐妹倆去南海趕擺(趕集)姐姐走上路(哀牢山脈右面),妹妹走下路(哀牢山脈左面)。性急的姐姐匆匆而去,沒幾天就到了南海;而貪玩的妹妹卻一路歡歌,走一天玩一天,結果半個月以後才到南海。由於姐姐走的急,她走過的地方處處是峽谷、險灘,因而今天阿墨江沿岸沒有一個平坦的壩子,而妹妹邊走邊玩,一路上玩出了水塘壩、戛灑壩、元江壩、南薩壩,處處山水秀美。
生態果園。生態果園位於戛灑江(紅河上游)西岸的水塘鎮新寨梁子。距縣城102公里,水塘集鎮5公里。是新平縣境內種植面積最大的桔園之一。
生態果園由雲南新平金泰果品公司和雲南玉溪高原甜橙園藝有限責任公司兩家私營企業投資開發,規劃總面積1萬畝。已種植冰糖橙、臍橙、椪柑等柑桔系列優質品種6000餘畝。生態果園內有總容量約100萬立方米的池塘、水壩等灌溉設施。清涼潔凈的哀牢清泉澆灌培育的甜橙,具有果色金黃、個大鮮艷、汁多味甜、化渣爽口的特點,是人們探親訪友的最佳禮品。
生態果園的每座小山樑都披上綠色盛裝,而園內的水池、壩塘,如同鑲嵌在綠波上的明珠,清澈見底,是節假日休閑垂釣的最好去處。規範化的種植和現代化的管理,使每一塊桔園,呈現一片醉人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