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後港村的結果 展開

後港村

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資區東園鎮後港

後港村位於泉州台商投資區、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泉州市泉州灣跨海大橋、秀塗港區東側,東西臨海,是一座深水良港,惠南地區海拔最低的自然村,省道201線從村前貫穿通過,杏秀路貫村而過,水陸交通十分便捷。

東部為下垵村,西北部為陽光村,西南部為琅山村,緊挨鳳埔村、錦厝村,水光山色、交通便利、物產豐富、地靈人傑。

村莊介紹


地名含義

因東側的下垵村與張坂鎮的山前村交界港澳(前港)淤積,於是泉州本地的漁、運船舶向此停泊,故稱後港。

歷史沿革

明、清屬二十四都下垵鋪(安雲),民國屬後港鄉後港保,1949年冬起先後屬五區、七區後港鄉、東園區秀江鄉,1958年起先後屬上遊人民公社,東園公社置後港大隊,1985年改設為東園鄉後港村委會。現在為泉州台商投資區東園鎮後港村

人口介紹

後港村區域面積2.70平方公里,全村共537戶,人口1835人,外來人口156人。

土地面積

全村現有耕地面積210畝,海水養殖120畝。

產業與經濟

海運,鞋業及加工、紙箱等三大產業共15家企業(其中超萬噸海上運輸股份有限公司9家),全村年工農業總產值達4.5億元(其中海上運輸收入4.2億元)人均收入2.5萬元。2007年被省確定為新農村建設百村示範聯繫點,獲市寬裕型小康村、文明村,縣級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

村容村貌

幾年來通過舊村改造和整體布向,按照高起點、高標準,進行統一規劃,統一設計,制定六圖一書的新農村建設方案,已打造了一、二、三期高商住小區及商位街的格局,配套了交通道路路燈,生活用水、綠化、衛生垃圾回收等設備、形成交通便捷、設備完善、衛生整潔、環境優美的新型農村。
2006年被確定為省級新農村試點村,縣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縣四五普法先進單位。2007年被省確定為新農村建設“百村示範聯繫點” ;縣農村工作先進單位;縣黨建工作聯繫點;縣五個好先進支部。2008年中國村社的中國特色村;泉州市縣先進基層黨組織;泉州市市評泉州美德在農家活動示範點。
2010年被納入泉州台商投資區、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域內設施

後港小學、後港幼兒園、後港衛生所、後港村民娛樂活動中心、老年人健身休閑活動場所(三場一室,有南音培訓、棋牌、乒乓球、康樂球、看報、圖書室等)。

下級組織

下轄:後港、大坧、垵頭3個自然村,共有5個村民小組。

郵政編碼

362122

歷史介紹


但誰能想到,直到1998年時,後港還是全縣10大薄弱村之一,村財只有幾百元,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在短短的十年裡,該村緣何能發生如此巨變?“中國特色村”究竟特在何處?從以下一組數據便可窺見一斑:一個人口僅1800多人的小村莊卻擁有8家船務公司,航運總噸位達到23萬噸、年產值達5億元、上繳國家稅費1000萬元,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迹。
後港村地處泉州彎秀塗港區北岸,有著悠久的歷史,因村南側有港通海,海運船舶多泊於此,故稱後港。該村地處臨海,人均耕地面積不到3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經濟收入主要依靠漁業,八、九十年代因海洋資源枯竭,捕撈技術落後導致漁業生產滑坡,淪為半漁半農的貧困村,還是縣定的“村建薄弱村”,不僅村級班子人心渙散,而且村容村貌臟、亂、差,村民生活更是艱難。
俗話說,窮則思變。為謀求生路,儘快摘掉“貧困”的帽子,後港人把眼光瞄準了自身得天獨厚的沿海地理優勢,經過對海運的地理、人文、技術和市場預期收益的調查研究,認為只有從特色產業入手,發展海上運輸業才能出路。事實證明他們的眼光是對的,創辦船務公司不僅解決了村民的出路,而且當時的海上貨運費用相對較低,貨源也十分充足,後港人開始嘗到了發展的甜頭,但隨即新的困難又擺在他們眼前。由於後港的海運業是在傳統家庭式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單船運力噸位偏小,導致企業運力規模普遍偏小,抗禦風險能力差、無法產生規模效益,而購建大噸位航舶卻又存在“融資難”的問題。“資金”一時成為阻礙後港人實現致富夢想的最大攔路虎。後港海運業的發展可謂底氣十足、一年一大步。如泉州順達船務有限公司,以前只有兩艘載重1500噸的小貨輪,船舶運力偏小,經營效益不高。自98年在信用社貨款150萬元用於購建大噸位貨輪后,公司很快就搶佔了市場先機,在短時間內便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成為了當地數一數二的龍頭企業。目前,公司擁有4艘載重2.27萬噸的貨輪,年產值達4000萬元、創利稅1500萬元,法人代表陳松堅還是泉州市船東協會的副會長。現公司正與船廠商討2萬噸級貨輪的建造事宜,謀划進一步擴大海運規模。其實像“順達”這樣的例子只是一個很好的縮影,從98年至今,惠安縣農信社累計向該村發放船運貸款4.2億元,先後幫助“順達”、“興達”、“盛達”、“鴻安”等船務公司新購5000噸級以上運輸船十幾艘,產生良好的規模經濟效益。

後港村的發展


後港村迎來了勃勃發展的生機,他們自豪地稱:“只要能行船的地方,都是我們運輸的路線!”,全村的男人幾乎都成了駕海馭濤的高手,海運業已經成為後港村的支柱產業,更為他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7年,全村工農業年產值達6億元,人均純收入1.5萬元,村財收入60萬元。在經濟上發展的同時,後港人不忘精心打扮他們安居樂業的家園:建設自然村的水泥路,實現全村道路水泥化;建設九曲溪,使原來堵漲為患的污水溝成為一道秀麗的風景線;完成全村近100幢別墅型新房的綠化,形成了一個規劃科學、布局合理、交通便捷、設施齊全、衛生整潔、環境優美的“新農村”。有實力才有魅力,後港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他們贏得了無數榮譽:“中國特色村”、福建省新農村建設“百村示範聯繫點”、福建省“民主法治先進單位”、泉州市“市寬裕型小康村、文明村”、泉州市“海上運輸第一村”、惠安縣“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
2010年,後港村海上年營運收入達4億元,納入泉州台商投資區、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