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洲街道
義洲街道
義洲街道,東接洋中街道,西臨閩江,南界延平路,北靠工業路,白馬河橫貫地區中心。辦事處,處址設在北興橫路6號。至1990年,轄北興、河下、亭前、浦東、泰山、示範、汀洲、南禪、福機、新村、坡尾、寧化、浦西、新興14個居民委員會,有居民10196戶、30729人。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區義洲街道 面積0.86平方千米 人口3.3萬人(2004年)代碼350103003
位於台江區西部,東由洋頭口的洋中路到南禪河接白馬河;南由健康路接江濱北大道和倉山建新區隔江相望;西由寧化街道的新村一里、二里以及寧化路到工業路;北由工業路到洋頭口。轄8個社區、1個行政村:~001_南禪社區、~002_浦東社區、~003_太山社區、~004_浦西社區、~007_太平社區、~008_奮鬥社區、~010_上游社區、~012_保興社區、~201_紅旗村。
北宋后,由於泥沙不斷淤積,原為閩江水域的義洲,漸成一片沙洲。當時由於閩江洪水經常泛濫成災,每逢汛期,南台海防防汛鑼夫駐紮此洲日夜值班,如遇汛情,鳴鑼示警,以便民眾做好防汛工作,該洲被民眾稱為鑼夫洲。由於鑼夫洲相對其他洲而言,處於外圍,又被稱為外洲。福州方言“外”與“義”同音,故稱義洲。
古時鑼夫洲處閩江下游北岸,連接西湖和閩江的白馬河,每逢漲潮,水流奔騰澎湃,形成涌潮。明代“南台十景”,“白馬觀潮”即為其中之一。每年以農曆八月十八日潮汛最大,專程來此觀潮之遊客,不計其數。清末,由福州木幫商會集資,建造橫跨於白馬河之上的白馬橋,橋長74米、寬3米,花崗石3墩4門,橋上尚有雕欄彩繪之屬,以後殘破不堪。至今,經歷多次重修。
民國時期,義洲地區工業落後。新中國成立后,福州市人民政府在今工業路一帶開闢工業區,轄區內較為知名的福建省、福州市屬工業企業有有福建機器廠、福州燈泡廠、福州電子管廠、福州第四機床廠、福州無線電四廠及五廠等,促使義洲地區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迅速發展。
街道工業起步於60年代,1990年街屬工業企業已發展到15家,職工943人,主要產品有玻璃纖維捻紗增強水泥袋及制袋設備機組、減速機、汽車電子測載儀、五金鐵器、印刷製品、旅遊工藝品、傢俱、教具等35種,其中減速機、雕刻工藝品打進國際市場,出口美國及銷往中國台灣、中國香港,當年街道工業總產值達977.57萬元,利潤達33.60萬元,創匯25.87萬元;尚有居委會工業14家,職工960人,產值200萬元。街屬商業企業和勞動服務行業也發展迅速,並形成網路。1990年已有近200家小商店遍布街頭巷尾,經營項目有服裝、飲食、食雜、修理修配、美髮美容、圖書出租等,開闢有白馬、寧化兩個農副產品市場,當年商業營業額達305.09萬元,利潤1.78萬元。街道勞動站和運輸隊、勞動服務隊等5個單位,1990年完成營業額64.25萬元,利潤2萬元,1986~1990年共安置待業人員1572人。
中共義洲街道委員會、義洲街道辦事處堅定不移走科技興街道路。1988年創辦減速機新技術開發研究所,引進各類科技人員30多名,組織科研攻關,是全區第一家民辦研究所。全街道取得科研成果有:與福州水產科研所聯合研製的增氧抽水兩用機,可廣泛用於水產養殖和農業生產;與福州大學聯合徠研製汽車電子測載儀,填補國內同類產品的空白。同年,引進國家專利技術,開發生產玻纖複合水泥袋及制袋機組,通過福建省級鑒定,列為國內首創,被國家建材總局定為全國水泥包裝袋定點生產廠,1989年該兩項產品均獲福建省、福州市優秀新產品獎,並被列入福建省科技星火計劃。依靠科技進步增加產值180萬元,取得顯著經濟效益。
義洲地區民間體育活動比較活躍,1975年被評為全國群眾體育工作先進單位。1981年,在河下居民委員會建成街道文化站,樓高4層,面積100平方米,設有桌球、電子遊戲機、錄像、老人協會4個活動室,辦有報刊、雜誌、小說閱覽及各種棋類活動等項目。各居民委員會也都建立文化室、點,開展有益群眾身心健康的、文明的、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成為職工及離退休老人文化之家。
1986年,街道成立司法辦公室,建立法律服務站和公證聯絡站,為群眾和企業單位提供法律服務,開展民事糾紛調解工作,各居民委員會均成立調解委員會,受聘的調解員達100人,1986年以來共調解民事糾紛404起,調解率達100%,獲得福州市防激化工作集體二等獎。同時,建立街道、居民委員會兩級幫教小組,對勞改釋放、勞教釋放人員開展幫助教育,經幫助教育,重新違法的極少。治安防範工作採取派出所專防、單位自防、社會聯防、群防群治的辦法,轄區治安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