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尖線蟲病

異尖線蟲病

異尖線蟲病是指感染了異尖線蟲而發生的疾病。異尖線蟲病主要發病與食用攜帶了第三期幼蟲的海魚有關,沿海地區人群多見。異尖線蟲病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等。異尖線蟲病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手術治療、藥物治療。異尖線蟲病可能導致腸穿孔、腸梗阻等。經及時治療,多數可治癒。

就診科室


● 感染科

病因


● 因食用了攜帶第三期幼蟲的海魚而感染。常見於吃了生魚片后。

癥狀


● 異尖線蟲病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等。
● 胃異尖線蟲病:臨床表現有上腹部疼痛或絞痛,反覆發作常伴噁心、嘔吐;少數有下腹痛。偶有腹瀉。70%糞便隱血陽性,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高。
● 腸異尖線蟲病:常在吃生魚片后1~5天內突然劇烈腹痛、噁心、嘔吐、腹脹、低熱,繼而出現腹瀉、柏油樣黏液便,右下腹和臍周等處有壓痛有時可伴有蕁麻疹等。常因腸穿孔、腹膜炎或局限性腸壞死而手術,在病變組織中發現本幼蟲而確診
● 食管異尖線蟲病:吃生魚片后感心窩部疼痛,午夜感胸骨下刺痛、噯氣,次晨就醫,立即進行纖維內鏡檢查,在食管下段發現有白色蟲體,用鉗取出,鑒定為異尖屬幼蟲。
● 腸外異尖線蟲病:異尖線蟲幼蟲可穿透腸壁進入腹腔,再移行至肝、胰、大網膜、腸系膜、卵巢、腹壁皮下腹股溝或口腔黏膜等,引起腹膜炎嗜酸性肉芽腫和皮下腫塊。

檢查


胃鏡檢查

● 胃鏡檢查可見白色透明頭部鑽入胃黏膜的活幼蟲。

免疫學檢查

● 以異尖線蟲的抗原做皮內試驗,結果陽性。

X線鋇餐檢查

● 胃部:①胃角增寬,呈反拋物線狀;②胃邊緣僵直,雙邊化,胃壁不整齊,有充盈缺損等;③胃皺襞腫大。
● 腸道:鋇劑進行呈節狀,患部可見鋸狀或棍棒狀陰影,其上方腸管擴張。

病理組織學檢查

● 手術切除標本病理組織檢查:在蜂窩織炎型、膿腫型、膿腫肉芽腫型和肉芽腫型的病變組織內能見蟲體、蟲體角皮或肌層的切面。

分子生物學技術檢查

● 近來研究根據簡單異尖線蟲、對盲囊線蟲及宮脂線蟲的核糖體DNA片段不同,建立基於聚合酶鏈反應的限制性酶切片段長度多態性(PCR-RFLP)和單鏈構型多態性(SSCP)方法可用於診斷人和動物體內異尖線蟲病。

診斷


● 醫生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結果診斷本病。
● 凡在流行區有生食海魚後有腹痛嘔吐者和外周血嗜酸粒細胞增高(10%左右)胃液和糞便隱血陽性者應疑及本病。
● 胃鏡等檢查確診有異尖線蟲。
● 胃部X線檢查:①胃角增寬,呈反拋物線狀;②胃邊緣僵直,雙邊化,胃壁不整齊,有充盈缺損等;③胃皺襞腫大。
● 腸道鋇劑檢查:鋇劑進行呈節狀,患部可見鋸狀或棍棒狀陰影,其上方腸管擴張。
● 手術切除標本病理組織檢查:在蜂窩織炎型、膿腫型、膿腫肉芽腫型和肉芽腫型的病變組織內能見蟲體、蟲體角皮或肌層的切面。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要與蛔蟲等疾病進行鑒別診斷。
● 如果出現生食食物后出現腹痛、嘔吐等癥狀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醫生可以通過胃鏡等檢查來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治療,最近報道用阿苯達唑治療本病有一定療效。
● 胃或咽喉與食管異尖線蟲病,應及早做纖維胃鏡檢查,發現蟲體立即鉗出。
● 對腸異尖線蟲病採用保守療法,在抗感染與抗過敏處理的同時嚴密觀察病情,一旦發現有腸穿孔、腹膜炎或腸梗阻等併發症,立即手術治療。

危害


● 腹痛、嘔吐等癥狀嚴重影響生活;
● 有可能出現腸穿孔等併發症。

預后


● 異尖線蟲病經過手術治療可治癒。

預防


● 不吃生海魚片或半熟的魚片。
● 正確儲存海魚等食物。
● 從正規商店購買檢驗合格的魚類。

參考文獻


● [1] 李蘭娟,王宇明。感染病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 [2] 李蘭娟,任紅。傳染病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