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應激
心理應激
心理應激又稱心理壓力,是指來自心理的、社會的、文化的各種事件,被大腦皮層接受,在認知、人格特徵等因素的作用下,大腦將刺激信號加以轉換成為抽象觀念,並進行加工、處理、儲存,再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間的相互作用而導致各種疾病。心理壓力既可以導致生理疾病,也可以導致心理疾病。心理壓力導致的生理疾病按照其嚴重程度可分為:功能性疾病與器質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如睡眠障礙、進食障礙、性功能障礙等;器質性疾病包括冠心病、胃潰瘍,甚至腫瘤等疾病。與心理壓力有密切關係的心理疾病包括情感性精神障礙、神經症、應激相關障礙、心理生理障礙等疾病,主要表現為抑鬱、焦慮、緊張、擔心、失眠、食慾改變、體重變化。心理應激的主要治療方法為心理治療。治療后可緩解癥狀。心理應激存在諸多危害,如壓力過大容易出現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緩等;長期壓力過大的人容易對人冷漠,與別人發生衝突,甚至封閉自己。長期在高強度壓力下,容易情緒失控,比如莫名煩躁、焦慮不安、憤怒、恐懼、情緒低落,甚至抑鬱。嚴重影響工作、學習、人際關係。心理應激及時發現,及早治療,有利於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若不治療,可能會引起抑鬱症等疾病。
● 精神心理科
● 心理壓力常來自生活,包括來自心理的、社會的、文化的和生物的各種事件,也稱為生活事件。比如工作環境的惡劣或工作本身的緊張與刺激;家庭問題;人際關係問題;經濟方面的問題;健康問題;環境問題;甚至一些喜慶事件也會給心理造成巨大的壓力。
● 注意力高度集中、消耗腦力的工作,經常改變生活節律無章可循的工作,不能獲得足夠睡眠時間的工作,長期在高溫、低溫、噪音等惡劣環境下的工作,高度消耗體力及威脅生命安全的工作,單調重複的流水線工作,遠離社會等等的工作問題。
● 多次戀愛不成功、失戀,離婚、喪偶、夫妻關係不和、兩地分居、有外遇被發現、情感破裂、子女管教困難,住房擁擠,經濟拮据,有長期需要照顧的老年人、殘疾人、癱瘓患者或是家庭成員之間關係緊張等家庭問題。
● 與領導、同事、鄰里、朋友之間的意見分歧和矛盾衝突等人際關係問題。
● 負債、失竊、虧損和失業等經濟問題。
● 各種自然災害、戰爭和動亂、社會政治經濟制度變革、環境的污染,交通的擁擠、人口的過度集中、住房困難、就業壓力、貧富差距加大、生活節奏、知識的更新、競爭的加劇,物質的濫用、吸毒、酗酒以及由此引起的賣淫、嫖娼、賭博、偷盜等犯罪行為所造成的人為事件。
● 本人與家人診斷了癌症或一些慢性難治性疾病,是常見的健康問題。
● 個別人也會因為正性的喜慶事件,如結婚、再婚、立功受獎、晉陞晉級、為人父母等問題出現后引發心理壓力。
● 心理壓力既可以導致生理疾病,也可以導致心理疾病。
● 心理壓力導致的生理疾病按照其嚴重程度可分為:功能性疾病與器質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如睡眠障礙、進食障礙、性功能障礙等;器質性疾病包括冠心病、胃潰瘍,甚至腫瘤等疾病。
● 與心理壓力有密切關係的心理疾病包括情感性精神障礙、神經症、應激相關障礙、心理生理障礙等疾病,主要表現為:抑鬱、焦慮、緊張、擔心、失眠、食慾改變、體重變化等。
● 依靠體格檢查、神經系統的檢查、精神檢查等幫助確診。
● 體格檢查和神經系統的檢查
● ● 主要檢查有無異常體征。
● 精神檢查
● ● 主要檢查是否存在緊張、焦慮,是否存在心境低落等。
● 醫生診斷心理應激,主要根據臨床表現、精神檢查等進行診斷。
● 臨床表現:有抑鬱、焦慮、緊張、擔心、失眠、食慾下降等癥狀。
● 精神檢查:發現有焦慮、緊張等情緒。
● 如果出現抑鬱、焦慮、緊張、擔心、失眠、食慾下降等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根據精神檢查、臨床表現等,進行診斷。
● 心理應激的主要治療方法為心理治療。
● 注重過程淡化功利法
● ● 建立合理的、客觀的自我期望值,奮鬥目標要合理,有時做事可往最壞處著想,但向最好處努力。
● 換位思考認同法
● ● 正確認知壓力,靈活調整自己的心態。如當你遇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協調的人際關係、不愉快的情感體驗時,試試換位思考。
● 推移時間遺忘法
● ● 時間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積極忘記過去的、眼前的不愉快,隨時修正自己的認知觀念,不要讓痛苦的過去牽制住你的未來。
● 自信自主激勵法
● ● 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最可以依賴的。
● 心理應激存在諸多危害,如:
● 壓力過大容易出現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緩等。
● 長期壓力過大的人容易對人冷漠,與別人發生衝突,甚至封閉自己。
● 長期在高強度壓力下,我們經常容易情緒失控,比如莫名煩躁、焦慮不安、憤怒、恐懼、情緒低落,甚至抑鬱。嚴重影響工作、學習、人際關係。
● 長期心理應激易導致高血壓、冠心病、潰瘍病等。
● 心理應激及時發現,及早治療,有利於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若不治療,可能會引起抑鬱症等疾病。
● 積極參加文娛、體育活動,培養多種業餘愛好,豐富生活情趣。
● 學會自我調整情緒的方法。
● 積極尋求社會支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