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良鄉

湖南石門縣轄鄉

子良鄉位於湖南石門縣東北部,距縣城87公里,1995年撤區並鄉,由子良、水田二鄉合併而成,與湖北松滋市、五峰縣交界,和本省澧縣太青、甘溪兩鄉鎮接壤,素有“一腳踏兩省、雞鳴驚四縣”之說。

地理環境


子良鄉位於湖南石門縣東北、洈水河南畔,北鄰湖北松滋市、五峰兩縣市,東連澧縣甘溪、太青兩鄉鎮,西南部與太平鎮、三聖鄉接壤,北大山、太清山兩山對峙,洈水河自西向東穿越而過,山水孕育著子良二萬七千多兒女,這片熱土成為了子良人民的幸福樂園。
子良鄉總面積199平方公里,域內物產豐富,主產水稻、玉米、油菜等糧油作物,柑橘、茶葉在石門乃至湘北鄂南小有名氣。地下礦藏主要有煤炭、鐵礦、重晶石等。山上林木蔥籠,綠樹遍野,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林木蓄積量達123.6萬立方米。域內文化、教育、衛生等設施齊全,現有2所中學、2所完小、2座醫院。交通、通訊順暢,公路四通八達,移動、聯通在境內各地建立10多個機站,電話覆蓋率接近100%。多年來,曾先後獲得“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湖南省平安農機示範鄉”、“湖南省平安示範鄉”等殊榮。

行政區劃


子良鄉下轄村:
子良鄉行政區劃圖
子良鄉行政區劃圖
子良鄉轄15個村:北界村、新道灣村、塗家洞村、子良坪村、駱村坪村、董家山村、廖家沖村、陳家灣村、護城峪村、節日坪村、銅鎖崗村、譚村村、羅坪埡村、茶園灣村、水田崗村。

歷史沿革


1949年10月至1952年5月,子良隸屬石門縣第六區,下設8個農民協會。
1952年土改划鄉建政,子良為第九區,下設新民鄉、清溪鄉、萬福鄉、子良坪鄉、楓柏鄉、高閣鄉、沱南鄉、護城鄉、節日鄉、白合鄉、三板鄉、大河鄉、毛坪鄉、鳳合鄉。
1956年撤區並鄉,第九區所轄區域稱子良鄉。
1958年9月,成立子良人民公社。
1960年春,成立子太人民公社,太平與子良合併。
1962年整風整社,分為子良、水田公社。
1982年8月,子良公社改名為子良坪公社,水田公社改為水田崗公社。
1984年2月,實行政社分開,子良坪公社改為子良坪鄉,水田崗公社改為水田崗鄉。
1995年5月,撤區並鄉,子良坪和水田崗兩個鄉合併為子良鄉。
2017年2月,經湖南省民政廳批複同意,常德市桃源縣楊溪橋、鄭家驛、雙溪口、牛車河、九溪以及石門縣新鋪、子良等7個鄉將撤銷鄉建制,並在各自原行政區域基礎上設鎮。
行政區劃調整后,子良鎮轄13個建制村、2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199平方千米,總人口約為2.9萬人,鎮人民政府駐子良。

文化


樁巴龍傳說
子良坪地處石門縣境北部,北有湘鄂界嶺(即北山,又名長嶺)高聳,南有太清山逶迤;中流沱水,沿岸有長約7公里、均寬1公里的平地。據《向氏族譜》載:元朝末年,向氏基祖子良,從四川遷到這裡,開發此坪,後人遂稱子良坪。這一帶盛傳著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樁巴龍的傳說,傳說是一男孩吞蛟變樁巴龍(亦稱孽龍)穿山順水遁走後,他母親死命地追救兒子,追到子良坪,累死倒地,此處就稱“死娘坪”,又改“失娘坪”,後來叫訛了,叫成了“子良坪”。子良坪產稻穀、桐油、烏桕。子良坪中有一集鎮,亦名子良坪,為現子良鄉政府駐地。
教育資源
子良鄉15個村405個小組,農業人口26924,現有初級中學兩所,小學16所,其中點校7所,在職教師178人。
子良坪
子良坪

旅遊資源


子良一帶系革命老根據地,自然旅遊景觀有太清山,爐紅山,燕子洞、大河洲溫泉、雷神洞、風洞、青山峽等景點,古迹有水田崗龍山文化遺址。

革命根據地

子良一帶系革命老根據地。1928年中共湘西特委派張海濤到子良開壁松滋、漁洋關、五峰地下交通線。1929年,賀龍率領紅軍轉戰子良。1934年8月,共產黨員曾子晉回家鄉水田崗,在烽火尖秘密組織游擊隊,發展隊員百餘人,後轉戰洪湖,血染疆場。1939年冬,潘哲夫(湖北人)來子良組織抗日武裝。1943年5月19日晚,日軍入侵子良,國民革命軍79軍王家本部與地方抗日武裝聯合抗敵,擊落日機一架於境內方頂山。是日,日軍焚燒子良坪街道房屋30餘棟120間后,越爐紅山大風埡,侵入湖北。1949年7月石門解放后,土匪中天王嚮應東逃回子良坪一帶負隅頑抗。1950年農曆9月,嚮應東被解放軍和地方公安部隊抓獲落網,至此,子良坪一帶匪患全部肅清。

太清山

太清山風光
太清山風光
太清山位於子良鄉南部,太清山自古就是旅遊勝地,有太清山48景之說。山上有大小溶洞120餘個,俱皆洞中有洞,洞中有水,洞中石鐘乳各具形勝。有各式觀庵寺廟遺址30多處,其它自然景點80餘處。素有“洞府”、“寺林”、“湘北詩山”、“湘北第一山”等諸多美譽,由於歷經戰亂,太清山的人文景觀已經破壞無遺,絕大部自然景點仍然完整無損,因尚未開發而呈原生態。太清山北面景色怡人,南面怪洞遍布,素有“北仙境、南洞天”之稱。
太清山古為宋朝人李凝陽修鍊得道之所,俗傳李凝陽白日飛升,乘龍上天,故鄉人後在太清山麓建乘龍寺,今遺址尚存。又傳說太清山以前名“抬走山”(當地也有部分人稱為抬子山)。相傳很久以前,這裡還是一片平地,有仙人同情精衛填海的誠心,便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抬著這座大山前往東海,準備幫精衛一個忙。沒想到兩位神仙將這座山抬到這裡時,已聞雞犬之聲,於是,兩位神仙只好半途而廢,將此山丟在當地,駕雲趕回天庭。太清山南部有其孿生庚子山,傳說與太清山是孿生兄弟。太清山被抬走時,它不忍兄弟孤身離去,便主動跟在哥哥的身後,一直跟到了這裡。庚子山孤峰峭立,峻美蒼翠,山頂有觀,觀旁有池,名凈手池;山中一塊石壁上有仙人巨型足跡,山上還有“蹬一腳,打一錘”、“金頂”、“銅鍋堰”等自然景點。

大河洲溫泉

大河洲溫泉
大河洲溫泉
大河洲溫泉在子良鄉毗鄰松滋縣的洈水河西岸,涌水量8.8升/秒,水溫43度,水無色,有股硫磺味,水中所含元素與石門縣維新鎮的熱水溪同,所以也極具醫療價值,利用前景廣闊。
大河洲熱泉就像一顆藏在深山裡的明珠,外面的人還未曾領略它的風采。這裡山清水秀,蜿蜒奔來的沱水河到了這裡便顯得更開闊,熱泉就在河邊,泉水河水渾然一體。泉口水燙難忍,遠處幾個線眼,鵝卵石里冒出一串串水泡。河邊青石圍水成池,可納數十人。水深剛好至大人腰間,伢兒脖頸,多餘的水就從青石上漫溢……
這裡有許多動人的傳說。據說有仙女下凡,在此沐浴,被當地一種田後生窺見,生死相愛,卻被玉帝作梗,天懸地隔。又傳說賀龍鞭趕騾馬,行走湘鄂邊,販運食鹽,途經大河洲。賀龍卸了騾馬,一絲不掛,浸泡熱水中,待養足了精神,“嚯”地騰起,於河邊青石上點燃煙斗,鎖眉沉思,猶如一尊巨龍雕塑,然後策鞭前進,行俠仗義,打富濟貧,直到兩把菜刀鬧革命……
大河洲現已與外資客戶合作建起了佔地20畝的甲魚養殖場。2005年,建起了“大河洲溫泉山莊”,每天來這裡沐浴的人川流不息,秋、冬、春三季是泡熱泉的好季節。

爐紅山

爐紅山又名蘆黃山,地處石門縣北部子良鄉西北角,是湘鄂界山,與湖北五峰縣接壤。海拔1170米,距縣城200米。爐紅山有些支脈縱行向南延伸,形成灣嶺相間、北高南低的地勢地貌。發源於爐紅山的溪流順山勢向南注入沱水。
爐紅山山勢高聳,氣勢巍峨,翠峰疊嶂,林木蔥籠。站在主峰福星觀之巔,遠眺兩湖南北,可北瞻五峰漁洋關、松滋、枝江、宜都,晴天可見長江如白練一線,逶迤壯觀;南可俯瞰沱水全流域,可見地勢略低的太清山與之對峙。
太清山風光
太清山風光
爐紅山地名由來有兩說:一說是該山除了芭茅、絲茅草和少許灌木外,大多是蘆葦,遠遠看去一片黃色,故稱蘆黃山。一說是原來有一唐姓大戶,曾在山下豎起48座高爐煉鐵,爐火旺旺,映紅了此山,所以叫爐紅山。
爐紅山上的大風埡(即大峰埡)終日山風呼呼,風大能把人刮翻。若要強行走過埡口,則要躬身彎腰低頭鑽過,若遇風雪暴雨則根本無法通行,故名大風埡。
大風埡為石門西北鄉古驛道之一,其歷史遠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后明初百戶土官陳鐵錫曾再次整修。東西向古驛道有南北2條。北古大道沿壺瓶山主峰山嶺東延之勢,順嶺逶迤東下,彎彎曲曲,經南坪河、八峰山、柞茨嶺、上馬墩、白果樹、大風埡、碑埡、松樹埡(可下子良)、水桶灣,直抵松滋曲尺河。柞茨嶺以下,才能騾馬通行,部分青石鋪就,路面狹窄崎嶇,全程百多公里以上,是自上而下的官商賈要道。今雖荒蕪,但仍是山區人們步行的主要山道。
南古驛道西起壺瓶山,途徑文化、穿山、太平,過萬世橋,下子良走太清、水田,東至津市,全長150公里,是古代重要的官道和通道。據說,劉備南下取朗州(常德)時曾途經此道。這一帶也是被稱為中國五大神話故事之一“樁巴龍”傳說的發源地。
南北古大道也有2條,均通湖北五峰漁洋關。
一條由維新場、九渡河、太平街,經乾溝河、蔡家灣、大風埡至漁洋關。1937年抗日戰爭暴發后,特別是湖南被陷、官鹽被阻,袁公渡、維新場、三聖等地官商民上湖北三斗坪挑運川鹽,這條路是必經之路。1943年日寇兩犯子良、太平,皆走此道,民國抗日中央軍也是由太平街經大風埡開往湖北漁洋關的。
一條由石門經澧縣洞市再入子良坪、扁擔灣、碑埡(有南北界碑和指路碑,文革被砸,遺跡尚存)至漁洋關。上世紀30年代,大革命時期,賀龍率領紅軍多次走過這條路線。抗日戰爭期間,民國中央軍(66軍、18軍、79軍)也兩次走過這條路線,這期間,石門——子良——漁洋關的長途電話線、通道、抗日軍糧、軍火轉運也都是走這條道。
昔日,這些古驛道沿途寺廟眾多,風景秀麗,民風淳樸。現寺廟盡廢,但仍可見路碑廟基等遺跡。
太清山風光
太清山風光
爐紅山終年雲霧繚繞,山上成片的原始野生茶林,估摸有500來畝,山嶺林間零星野生茶林尚難以估算。這些茶樹亘古以來,天然野生,既無工業污染,又無農藥化肥,質醇清香,是一未開發的寶貴資源。
爐紅山上物產豐富,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煤、鐵、石灰石。山上油桐、木子每年成熟后掉在地上,無人收撿,野生黃姜、山蒼子、獼猴桃、百合、粉葛也任人自由採掘,響鈴、熊洞、響水、浸骨4泉,水清純凈甘冽;燕子洞、雷神洞、七丘田、風洞河等地自然風景俱趣味無窮,美不勝收。
古迹有碑埡山下的王爺埡,系明朝某王爺的巡守地,關隘遺址尚存。

燕子洞

燕子洞在子良鄉新道灣村孔雀橋東北,沿峽谷村級公路斗折蛇行約400米處,有一石灰岩拱形溶洞,叫燕子洞。洞外,懸崖數十丈。洞頂,青樹橫生蔽陰,翠蔓參差披拂,隨風搖曳,渾然天成青紗簾。5隻形態各異的石蝙蝠蹲在洞口——“五福臨門”石像儼然入目,其四小雛展翅欲飛,從洞內往外看則如蓮台屏立。右壁有“雙獅捧球”岩像相戲。洞下流水清澈,小魚悠遊成趣,似與人同樂。從左側進入洞內數十步,便是一高大空曠穹窿,地面不太平坦,卻較寬敞,若大廳一般,而且兩面透光,不太暗。在這裡停留,頓感清涼舒坦。廳的左上方,一小洞門開敞,即南門。在外受風雨侵蝕、內受滲漏溶浸的斑駁石壁上,左有一巨大石虎“咆哮”,乃“虎嘯碧霞”;右壁似一道長,仙姿飄然,人們稱它“南極仙翁壁”;不遠處還有一僧佗身披袈裟與一海螺一道爬壁,皆惟妙惟肖,引人注目。
往正洞前行,鍾乳遍布,形態各異,沿途有“玉柱撐天”、“文房閣”、“神龜護寶”、“老硝場”(前人煎煮硝的地方)、“三河分流”(三陰河流向不一)、“上天梯”、“熱乎台”、“撞鐘岩”、“塔林”、“轉閣樓”等30餘處景觀。下得轉閣樓,再通過百米峽谷河道,出後門出口,就可遙望在百米之外的避暑勝地風洞河。

雷神洞

雷神洞在子良鄉新道灣村,村部孔雀橋西1.5公里處,有兩座大山巍峨聳立,東曰馬鞍山,西曰金山,又與北面的爐紅山(湘鄂界山)相對峙,中間是一條峽谷,它是子良鄉通往太平鎮的西門走廊。就在高約千米以上的金山腳下,有一石洞,洞口寬約10餘米,高約30餘米。外沿古樹參天,更有藤蘿裊娜多姿,春暖花開,五彩繽紛如錦,若天然洞簾。夏秋時節,枇杷、楊梅等多種山果累累,懸掛枝頭,為山洞增添秀色。洞中一股清泉出流,香甜清涼,潺潺長流不息,娃娃魚出沒其間;往裡望去,黑漆漆深不可測,源頭不知何來;洞頂鍾乳懸掛晶瑩亮堂,形態各異,這就是美麗奇特的雷神洞。
此洞因何得名,有段來歷。相傳很早以前,在北面的爐紅山半坡居住的人們,每到深夜就會看到南面山峰下亮光四射,認定此山有寶,是座金山,因此給此山命名為“金山”。既是有寶,理應保護,故附近四處百姓,特在山峰閃光處擇地修建寺廟,命名金山寺,聘請主持僧供奉香火。千百年來四方百姓,上山朝拜,香煙旺盛,直至20世紀50年代前一直享有盛名。建廟供奉,此舉之誠使天帝大為感動,特派雷神爺常住山下路口要地石洞中,賴以巡守此山,這樣既守口鎮寶又保一方平安,故此洞名雷神洞。

風洞

風洞在子良鄉新道灣村附近,離七丘田小村一公里。在通往新道灣村公路的左上方,沿古道石級而上,約20米處,有一風洞。共2個洞口,都是不到兩個見方的口子,上有林木覆蓋,洞外有芳草野花叢生的小草坪塌,綠茵茵軟綿綿,真是天然地毯。從陽春三月到九月重陽,洞口涼風習習,清悠涼爽,沁人心脾,分外誘人。此處雖名不見經傳,外觀不太可觀,名氣卻不脛而走,不是仙境,勝似仙境。

子良水系


洈水

洈水為松滋河的一條支流,在子良鄉的大河洲村附近劉坪洲,北南至碧溪峪與湖北松滋縣交界段經過,為湖南石門縣與湖北松滋縣的界河,這段在子良鄉境流程11.9公里。

沱水

沱水為洈水深入石門縣境的一段,系洈水上游的支流,源出境內太平鎮大埡北麓石碑埡(亦名石滾埡),自南向北,經湖家沖、穿山河,至肖家溪折轉向東,過自生橋,經升子坪、七家河、萬世橋、太平街、苦竹坪、青山峽、子良坪到兩河口,再折轉南流,順石門縣與湖北松滋縣界流至大河洲入洈水。歷經太平鎮、子良鄉,在縣境內全長45.5公里,流域面積347.7公里,河道坡降8.8‰。
沱水各段名稱各異。自源頭到太平鎮四潭河村名穿山河,自四潭河村以下到大河洲,依次又名為四埫河、南河、沱水、泗潭河。由於沱水屬山區小河,水位漲落迅速,一般水深0.3~0.4米,水淺灘多,河床狹窄,只能通行2~3噸的小船。自苦竹坪起航,順沱水而下,經子良坪,到達曲尺河畔湖北松滋縣的西齋。上世紀70年代開始,由於公路修通,現物資運輸棄水走陸,航道漸廢。
自子良鄉及子良以西匯入沱水的大小支流有七家河、東流溪、周家沖、乾溝河、護城峪等溪流21條(含沱水),諸山溪澗紛集,沿途有苦竹坪、子良坪等河谷平原,人煙稠密,土地肥沃,流域兩岸盛產桐木油,過去皆由沱水至沙市或津市,每年有數千擔。
穿山河:穿山河為沱水上游的一段,地處太平鎮境內,發源於太平鎮大埡北麓石磙埡,自南向北,經湖家沖、穿山河村到肖家溪村折轉向東,過自生橋經四潭河村、升子坪流往太平街,與四埫河連接。
穿山河上有一自生橋,水流穿山,上橋下河,系天工巧造。穿山河,沱河一帶,樁巴龍(又稱"孽龍")的故事流傳甚廣,諸多地名和樁巴龍傳說相關,有中國“第五大傳說”之譽,且說法不盡相同。相傳,古時候,這裡有條“孽龍”(樁巴龍)興妖作怪,被道人許旌陽仗劍追殺。將及,孽龍興風做雨,頭觸山穿,穿山麓逐流逃遁而去,給此山麓留下了一個圓圓的大洞,此山故名穿山。水從洞中流過的這條河,故名穿山河。又傳是孽龍墓在山中,其子白龍來掃墓,震風陵雨,山穿為河。今察其地,這裡原是一處高山湖泊。據說在該橋未成之前,此處有個山洞叫棉花洞,可以過水。在漫長歲月水蝕風化下,石灰岩坎漸溶,因遇特大洪水擠壓,隙間水脹,石裂山崩,遂在所謂的“孽龍”穿山處成一大圓石洞,“兩山合抱巨石,流從中出”。洞頂巨石跨兩峰,成為一雄偉壯觀的天然石拱橋,故名自生橋。至於清明前後的水雹災害,則是一種變異的地域小氣候。
這自生橋為獨拱,穿山河水流經橋下。橋北是頭嘴,橋連南面一陡坡,橋寬12米,全長150米,高200多米,是蘆州村到共同村的必經之路。這一帶群峰疊嶺,山高谷深,峭壁如削,林木蒼翠,山道崎嶇,雲封路斷,險峻異常,風景奇特。加上自生橋遠遠望去,凌空橫跨,像一座橋,又像一座宮殿,從山腳仰望,恰似空中飛虹,成為縣北一大名勝。
橋旁左邊的峭壁有一石洞,石門橫進,可容萬人。洞頂有石倒懸,形如蓮花,花寬6尺余,花根部僅一尺來寬,名曰蓮花洞。曾有一遊客即興賦詩一首:“穿山有座自生橋,鬼斧神工造意高,橋下蓮花洞有致,引來旅友競折腰。”
至今,穿山河還有樁巴龍母墳石碑。傳說每年清明前後,孽龍要回來為母掃墓。孽龍來時,雨雹交飛,當地人甚受其雹災水患,而其母墳處卻風平浪靜,安然無恙。據說清嘉慶初,在鄰近的仙陽坪修建了萬壽宮,才歸於平靜。據說是清光緒年間,閱邊大人覃玉次為根治家鄉水患,求得風調雨順,徵集民工,將原孽龍母墳修築成一座頗具氣勢的墓園,立在龍母墓前的墓碑和龍柱雕刻的字跡現仍很清楚,孽龍圖案栩栩如生。墓地依山傍水,周圍繁花似錦,林茂草密,時有珍禽出沒,每到清明,前來掃墓的人絡繹不絕,成為旅遊觀光的勝地。

經濟


子良鄉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是一個無資產變現、無企業收入、無對口援助、鄉本級財政零收入的貧困鄉,全年除縣級撥款80.82萬元、去年開始有煙葉分成及年終各種獎金收入近10萬元之外,其他一無所有。2006年,實現工農業生產總值16221.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31元。子良鄉現有共產黨員960名,國家幹部職工42人,其中班子成員8人,7個直管站所25人;有村幹部54人,其中村支書、村主任一肩挑的有12人。據統計,2006年全鄉有貧困人口2900人,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僅700元,五保對象147戶154名。
2005年3月以來,鄉黨委、政府大刀闊斧,勵精圖治,全鄉社會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是發展特色經濟,打造全省良種茶第一鄉。三年內新擴大了良種有機茶麵積3000畝,形成了以譚村、節日、護城為中心的千畝良種茶生產基地。二是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兩年內自籌資金250多萬元硬化了8個村的村級道路共60公里;積極爭取國家工程建設項目,大力實施國家水土保持工程,完成坡地改梯地272.537公頃;實施安全飲水項目,解決了200多人的飲水難題;全面啟動了11個未網改村的電力網改,實現城鄉同價;新建了5座移動基站,移動信號覆蓋率達95%以上。三是關心困難群眾,籌資30萬元建起了湘、鄂邊界一流敬老院。對全鄉54名五保對象集中供養,三年時間共修建了“愛民房”50間。四是堅持從嚴管理,打造湘鄂邊界一流集鎮。2005年,多方籌資335萬元修建了子良二橋,形成了子良集鎮一環,完善了集鎮亮化、綠化、硬化、凈化功能配套;2007年,耗資15萬元完成了未來20年集鎮規劃的整體修編。五是社會大局穩定。六是爭創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構建和諧鄉村。2006年被授予“縣級環境優美鄉鎮”,2007年,順利通過了“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的省級評估驗收,2008年被國家環境保護部授予“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的榮譽稱號。三年來,鄉林業站獲得“全國林業站文明窗口單位”、譚村被評為首批“全國綠色小康村”、“省級文明衛生村”,子良鄉黨委連續多年被評為“石門縣五好領導班子”。

獲得榮譽


2006年子良鄉被授予“縣級環境優美鄉鎮”稱號。
2008年成為國家首批“全國環境優美鄉鎮”。
2008近三年來,子良鄉先後榮獲“全省鄉鎮敬老院先進單位”、“全市安全生產示範鄉鎮”、“石門縣目標管理先進單位”等多項殊榮。
子良鄉林業站獲得“全國林業站文明窗口單位”;譚村被評為首批“全國綠色小康村”、“省級文明衛生村”;子良鄉黨委連續多年被評為“石門縣五好領導班子”。
子良鄉榮膺“省十佳茶葉專業合作社”稱號
第四屆湖南茶業博覽會在省展覽館隆重開幕。開幕式上,石門縣太青山茶葉專業合作社從全省數百家茶葉專業合作社脫穎而出,被湖南省政府農村工作辦公室、省供銷合作總社、湖南日報報業集團、省茶業協會、省茶葉學會聯合授予“湖南省十佳茶葉專業合作社”稱號,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羅海藩、龐道沐為太青山茶葉專業合作社技術總監向喜春頒獎,這是石門縣茶葉合作社唯一獲獎單位。
石門縣子良鄉太青山茶葉專業合作社(茶場)自2001年10月8日創辦以來,在理事長、石門縣人大代表向彩霞的帶領下,一直倡導“站在有機茶生產高起點,堅持放心茶管理高標準,落實健康茶消費高要求”,堅持統一物資供應、統一質量標準、統一生產技術、統一品牌包裝、統一市場營銷、統一基地認證、分戶管理核算的“六統一分”現代農業模式,太青牌石門銀峰、太青綠芽王、太青牌石門紅茶、太青毛尖,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茶葉界,暢銷於港澳、東南亞和國內大中城市,合作社先後榮獲了“石門縣十佳農民專業合作社”、“常德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多項榮譽稱號。目前,合作社茶園基地面積達到4000畝,成員達到357名,高效茶園每畝年均收入達6500元以上,為促進農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

大事記


1974年3月,田沖至太平途經子良的公路通車。
1975年10月,縣委工作隊進駐子良,隊長姚祖鵬,副隊長文希國、向多均、胥景南,駐沱南、共和、萬福、雙坪、清溪5村。
1978年5月起,為“地富反壞右”分子摘帽。
1979年人大代表制度恢復,1980年選出沈克年、文希國等8名縣人大代表出席了石門縣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
1980年,萬福電站發電。
1981年起,全鄉全面推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展地名普查和土壤普查,子良鄉許多村地名進行了變更,如新華改為新道灣,沱南改為海螺灣,黃金改為譚村,雙嶺改為泗潭河等;全鄉停發布票。
1982年,開展第三次人口普查。
1983年,“嚴打”第一網,全鄉抓捕各類犯罪分子20餘名;茶園電站發電,水田集鎮及沿線幾村用上了本鄉電站輸送的電源。
1984年,人民公社改為鄉人民政府,大隊改村;年底,水田新電影院落成。
1985年,糧、棉、油由派購改定購,其它農副產品一律放開經營。
1986年,全鄉開徵農業特產稅。
1987年,全鄉開徵耕地佔用稅。
1988年,子良坪鄉政府從老虎橋旁遷移至子良大橋南橋頭。11月,頒發第一代居民身份證。
1990年,開展第四次人口普查。
1995年,子良和湖北卸甲坪共建的聯誼橋及子卸公路建成通車;5月,撤區並鄉工作完成,子良坪、水田崗合併,名稱為子良鄉。
1996年4月,子良開通程式控制電話,至此全縣全部鄉鎮開通。
1997年,櫻桃溪大橋、雙坪大橋建成;水田境內新建茶園、毛坪、白果水庫灌區砼渠多條,總長近100公里。
1997年至1998年,“普九”全面開展,子良中學、水田完小、水田中心校等所有學校校舍新建。
1998年,子良鄉被授予“湖南省文化藝術之鄉”稱號;子良、水田兩集鎮街道路面全部硬化。
2001年,農村稅費改革全面啟動。
2002年,與湖北卸甲坪鄉共建連心橋通車。
2003年,取消特產稅、屠宰稅;子良集鎮新街道硬化。
2004年,合組並村在子良進行試點;取消農業稅、農民“0”負擔。
2006年,譚村、護城率先進行村級公路硬化。
2007年至2009年,全面完成村級公路硬化。
2008年,子良鄉政府機關大院新址建成;子良榮獲“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殊榮。
2009年,火羅線公路子良段完成水泥路工程;子良二橋建成通車;子良榮獲“湖南省安全生產示範鄉鎮”。
2010年,子良集鎮亮化工程完成。
2011年,全鄉範圍內深入開展“文明村莊”、“五好家庭”、“五星農戶”創評活動,共評選出文明衛生先進單位6個,“好婆媳、好兒女、好妯娌、好夫妻、好鄰居”26名,“誠實守信、“勤勞致富”、“熱心服務”、“孝親敬老”、“衛生環保”之星21位。並出資10萬元聯合縣電視台、縣荊河劇團等相關單位舉辦了聲勢浩大的頒獎典禮,拿出5萬元進行現金頒獎;4月,子良鄉水田崗、羅坪埡、茶園灣、銅鎖崗、節日坪、廖家沖、塗家洞、董家山、新道灣、護城峪、陳家灣、駱村坪榮獲“市級生態村”,新道灣、塗家洞、董家山、銅鎖崗、駱村坪榮獲“縣級文明衛生村”。
2012年5月,水田崗村新農村建設公路加寬工程動工。

人口民族


子良鄉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27895
14400
13495
家庭戶戶數8996
家庭戶總人口(總)27777
家庭戶男14323
家庭戶女13454
0-14歲(總)4783
0-14歲男2439
0-14歲女2344
15-64歲(總)20755
15-64歲男10814
15-64歲女9941
65歲及以上(總)2357
65歲及以上男1147
65歲及以上女1210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27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