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觀點

愛的觀點

《愛的觀點》(Aspects of Love)寫於1983年,經過多次變化,在1986年逐漸成型。1989年在倫敦公演之後,在第二年搬到紐約百老匯,一年半之後停演,不久后在倫敦也停止了。這樣的票房,在韋伯的音樂劇中,的確不能稱為成功。不過,它在音樂方面卻是無懈可擊的,應該說比之前的《歌劇魅影》更成熟。

基本信息


作曲:安德魯·勞埃德·韋伯(Andew Lloyd Webber)
作詞:東·布萊克(Don Black)查爾斯·哈特(Charles Hart)
原作:大衛·加奈特(David Garnett)
改編:安德魯·勞埃德·韋伯
製作設計:瑪利亞·比約遜(Maria Bjoernson)
導演:特雷沃·努恩(Trevo Nunn)
編舞:吉利安·林恩(Gillian Lynne)
倫敦首演:1989年4月17日 威爾士王子劇院
百老匯首演:1990年4月8日 布洛德赫斯特劇院

簡介


愛的觀點
愛的觀點
韋伯的曲調悠揚動聽,而且與他先前的作品不同,《愛的觀點》從開始到結束,所有的歌曲溶為一體,而沒有明顯的歌與歌之間的空檔。韋伯的所謂三段式歌曲,在該劇的名曲 Love Changes Everything 里得到最大的發揮。此歌在音樂劇還沒公演的時候就已經在英國排行榜上爬到第二位。而且,《愛的觀點》也捧紅了在《Les Miserables》里初露頭角的,後來被稱為英國最好的男高音的 Michael Ball。沒有受過音樂訓練的 Michael Ball 在唱 Love Changes Everything 的最後一段時,因為不知道自己可以唱得多高而試著唱到他的極限(就是降B,這裡要謝謝Salonga 的解釋:B-Flat,即降B,在鋼琴上市從右向左數第11個黑鍵,比男高音常愛炫耀的 High C 只低一個全音,由此可以看出 Michael 的無與倫比的歌唱技巧了!),韋伯覺得這個效果很好就修改了原來的樂譜。而且,為了讓Michael Ball 表現他的高音天賦(也為了讓觀眾對此歌留下更深印象),韋伯不惜更改故事,使 Michael Ball 可以在最後再唱一遍 Love Changes Everything。
Michael Ball 是在《歌劇魅影》里接替 Steve Barton 扮演 Raoul 的演員,韋伯決定用他作主角Alex 之後就一直沒有改過主意。但是 George 的演員讓劇組很費了一番功夫。很多優秀的中年演員被篩掉之後,韋伯找到前007的演員羅傑·摩爾(Roger Moore)。因為顯而易見的原因,娛樂界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大肆取笑了“為晚飯歌唱的詹姆斯”。但是經過排練,摩爾實在沒有勇氣唱歌,終於還是退出的製作。《愛的觀點》的演員難選,也是因為它比《歌劇魅影》更融合了古典歌劇和流行音樂的品質,因而需要有真正才能的歌唱演員。
這部音樂劇的錄音,我所能找到的只有倫敦劇組版。這一版里的歌名和網上常見的不太一樣,而且有44首之多。因為這部劇的連貫性,這只是眾多種分隔與命名的方式之一。

演出陣容


1989年原倫敦劇組
羅絲·維伯特——安·克拉姆(Ann Crumb)
亞歷克斯·迪林漢姆——邁克爾·波爾(Michael Ball)
喬治·迪林漢姆——凱文·科爾森(Kevin Colson)
裘莉塔·塔帕尼——凱瑟琳·麥克艾倫(Kathleen McAllen)
馬索·理查德——保羅·本特利(Paul Bentley)
珍妮·迪林漢姆——黛安娜·莫里森(Diana Morrison)
幼年的珍妮——佐伊·哈特(Zoe Hart)
雨果·繆涅——大衛·格里爾(David Greer)

曲目


1.Love Changes Everything
2.Seeing is Believing
3.Chanson d'enfance
4.There Is More to Love
5.Mermaid Song
6.The First Man You Remenber
7.Anything But Lon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