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故園

1992年徐耿執導電影

《風雨故園》是徐耿導演的,楊溢、焦體怡、趙奎娥、王志文、周雪征主演的劇情片,於1991年在中國大陸上映。

劇情簡介


豫劇《風雨故園》
由國家一級編劇、當代著名劇作家陳湧泉創作。
劇情簡介 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夏,正在日本留學的魯迅接連收到母親病重的書信,他匆匆趕回紹興,發現陷入一場騙局。
與此同時,一頂花轎正向周家駛來,轎內的新娘名叫朱安,一個目不識丁、纏著小腳的“老大姑娘”。此刻,她的心正像這顛簸的花轎一樣七上八下。
婚禮前,周家渡族人們如臨大敵,他們清楚,新郎對這樁婚姻一直持反對態度,生怕他攪鬧婚禮。然而婚禮很順利,魯迅是個孝順孩子,他不忍讓母親傷心,只有犧牲自己。
新婚之夜,洞房裡沉悶逼人。新年期待著揭去蓋頭,期待著一句溫存話語,然而聽到的卻是翻書聲和新郎的嘆息。朱安做著各種各樣的猜測,痛苦使她不知所措。她鼓起勇氣剛想喚新郎休息,窗外卻傳來一聲雞啼。
翌日,魯迅重返日本,一走便是三年。朱安翹首盼望了一千多個日夜,丈夫終於回來了,卻兜頭給她一瓢冷水。無愛的婚姻給兩個人都造成了深切的痛苦。但朱安並不氣餒,她堅信自己好比一隻蝸牛,從牆底一點一點往上爬,總有一天會爬到牆頂。
1912年12月,魯迅接母親和朱安遷居北京。朱安對新生活抱著很大的期望,但很快發現她和丈夫這位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間距離越來越遠,她千方百計想彌合兩人的差距,卻每每事與願違。
在女師大風潮、“三·一八”慘案中,魯迅與許廣平並肩戰鬥,從相知到相愛,最終攜手南下。朱安的幻想被徹底擊碎,她知道自己這隻蝸牛再沒希望爬到房頂了。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逝世。噩耗傳來,朱安無限悲痛,揮淚祭奠。此後,在許廣平的供養下,朱安度過餘生。

演員表


主創人員
編 劇:陳湧泉
導 演:王佳納 胡麗芳
出 品 人:左吉河
監 制:裴景嶺 汪荃珍 賈文龍
藝術指導:周令飛 譚靜波
音樂顧問:朱超倫 方可傑
作 曲:湯其河
音樂配器:李宏權 徐紅星
舞美設計:季 喬
燈光設計:韓關坤
形體設計:孫大西
服裝設計:孫耀生
化妝設計:戴修玲 秦曉梅
主要演員
朱 安 ------- 汪荃珍
魯 迅 ------- 盛紅林
魯 母 ------- 馬 蘭
許廣平 ------- 高秋月
七公公 ------- 陳清華
八公公 ------- 陳琍珉
九公公 ------- 時木全
十公公 ------- 劉海功
衍太太 ------- 辛 艾
劉和珍 ------- 楊建慧
楊德群 ------- 劉 冰
俞 芳 ------- 張梨娟
俞 藻 ------- 喬 芳
其他群眾均由本團演員擔任
演奏員表
指 揮:李宏權
司 鼓:魯 藝
板 胡:李建欽
二 胡:尹可富 董凌岩
琵 琶:陳 霞
中 阮:劉靜怡
古 箏:杜 宇
三 弦:王中華
嗩 吶:許春雷
長 笛:楊樹元 徐 鳴
雙 簧 管:谷春林
單 簧 管:申永成
大 管:朱 賀
小 號:薛 勇 佟 一
圓 號:張忠漢 扈 波
長 號:李 琦
合 成 器:程 建
定 音 鼓:郭曉迎
小 提 琴1:*吉 喆 王 婭 李清超 李紅妹 秦 嶺 廖 琨 趙瑞秋
小 提 琴2:吳路濤 伍雅楓 王夢馨 趙 珂
中 提 琴:呂 遠 張 宇
大 提 琴:董世霞 伍 靜 李繼軒
低音提琴:劉 康
打 擊 樂:馮新國 黃勝利 朗文筆 周可佳 宋保生
註:*號為樂隊首席

職員表


燈 光:孔令忠 毛志明 趙長德 郭 楷 康 劍 張中群 池 利
效 果:申建平 任國亮 馬 柯
裝 置:林二貴 劉素雲 劉 學 張新國 鄭克華 謝小利 王文林 陳彥博
服 裝:李 麗 張偉偉
化 妝:張力麗 張 倩
道 具:林二貴 楊 東
字 幕:李高明
河南省豫劇三團演出的大型豫劇《風雨故園》一經推出便引起了各界關注,今年該劇將參加上海國際藝術節和全國地方戲會演的初選,昨晚,該劇在三團排練廳進行了錄像演出。記者專訪了該劇編劇陳湧泉並約請主要演員汪荃珍和戲曲評論家劉敏言撰寫了專題文章,以饗關注該劇的廣大戲迷。
陳湧泉:為戲曲贏得尊重
《風雨故園》立上舞台後,被評論界稱之為“不僅是中原文化前衛性動態的一個標誌,而且是我省文藝界對當代中國文化的一次開拓性貢獻”。記者昨日採訪了該劇的編劇、青年劇作家陳湧泉,他是目前我省唯一集文華大獎、國家舞台藝術十大精品劇目獎於一身的編劇。
陳湧泉的作品關注歷史,關注文化,往往又能以當代眼光觀照歷史,觀照文化,因此不僅富有大氣象,而且也含有一定的先鋒元素,這些從他創作的《程嬰救孤》、《阿Q與孔乙己》等作品中都可看得出來。《風雨故園》更是一次高難度的創作。對此,魯迅之孫周令飛曾評價說:“用戲曲這種傳統形式來表現一個文化巨人的內心世界,這對戲曲本身是一種挑戰……表現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間魯迅,對創作者是個挑戰;從他和原配朱安的不幸婚姻這個小視角來反映當時劇烈的時代變革也是個挑戰。”
面對這多重挑戰,陳湧泉知難而進,在他看來,只有敢於挑戰,才能打破束縛戲曲發展的舊的模式和樊籬;只有通過挑戰,才能給戲曲贏得新的發展和機遇。《阿Q與孔乙己》當年曾被權威專家譽為新時期根據魯迅小說改編的最成功的戲曲作品,《風雨故園》中,陳湧泉寫的卻是作家本身,以及他身後那個不幸的女人。陳湧泉說,魯迅先生對他各方面的影響是巨大的,他對魯迅先生的深厚情感非一般人可比。正因為此,他更願帶領觀眾走進魯迅的心靈世界,感受他的呼吸,體會他的脈動,塑造一個有血有肉、偉大而真實的人間魯迅;通過朱安、魯迅個人的悲劇,寫出社會大變革中人物的命運;通過一個弱者的視角,對中國傳統文化、近現代歷史進行深刻反思。這樣的追求也得到了周海嬰、周令飛父子的高度讚許:“面對越來越物質、浮華的舞台,劇作家不能喪失思想的能力;面對各種世俗的誘惑和功利,劇作家更應樹起責任感和人文情懷。這樣創作出的一劇之本,才可能為戲劇贏得尊重”。
□首席記者張體義文
豫劇藝術的文化提升
魯迅的形象在豫劇的舞台上出現了:炯炯有神的雙眼,黑色濃密的鬍鬚,他款款而行,向我們走來……伴著他的,有他的原配朱安女士,還有許廣平。
這位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這位反封建鬥爭的勇士,這位被偉人評價為民族靈魂般的人物,怎麼從浙江紹興的周家大院走進了河南省豫劇三團的排練廳?這位被多少人擁戴的民族脊樑般的文化巨匠,怎麼從北京的四合院走進了河南豫劇的藝術空間?一種通俗的大眾的地方藝術,一種擅長表現百姓生活和家長里短的本土劇種突然以她特有的藝術手段演繹了一位文化巨人的情感歷程,描繪了他和原配之間鮮為人知的情感隱私,詮釋了他那種超乎尋常的隱忍之心、韌性性格與戰鬥精神,確實令我驚奇,令我震撼了。
以戲曲舞台劇的形式,表現中國現代史上的文化巨人,是相當困難的,因為他的經歷太豐富,他的精神太浩繁,他的性格太複雜,而豫劇與魯迅之間似乎存在著更大的差距和空間。《風雨故園》的編導們,避開了太多的正面的眾所周知的贅述,只把魯迅放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以和朱安同生共存二十年的事件為線索,以極其精練的筆觸,托出了其東洋留學的行程,北京任職的經歷,受聘廈門的生涯,居住上海的歲月,讓觀眾看到了一個更加真實的魯迅,一個戰鬥不止的魯迅。
在兩個小時的短暫演出中,能夠運用多元文化元素與多種藝術手段,觸及如此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展示如此紛紜繁雜的重大文化事件,描繪如此鮮為人知的文化巨人的情感歷程,塑造出魯迅和他的原配朱安的舞台形象,應該說,這不是一般劇目所能達到和企及的,這是豫劇藝術的一次文化提升,也是豫劇創作的一個豐碩成果,因此,《風》劇必將成為一部具有突破和創新意義的標誌性作品,並將在全國戲劇界引起強烈反響。
豫劇三團以超凡的藝術膽識和卓越的創新精神,實現了豫劇藝術在理念和實踐上的一次歷史性突破與跨越,完成了魯迅和朱安在豫劇發展史上的一次出色的定格。當然《風》劇在節奏的把握,唱腔音樂的個性化,以及魯迅形象的進一步豐滿和朱安形象的進一步準確等方面還需認真的修改完善。今年是魯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我們希望《風》劇進一步精雕細刻,磨成精品,作為對先生的最好紀念。
□劉敏言(戲曲評論家)
演朱安女士,了我一樁心愿
我在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班學習期間,萌生了一個意願:畢業后在舞台上塑造一個新的舞台藝術形象,豫劇現代戲《風雨故園》了卻了我的這樁心愿。
《風雨故園》是以魯迅先生與原配朱安女士的不幸婚姻為素材而創作的一台新劇目,我在該劇中飾演女主角——朱安女士。在塑造朱安這個人物的過程中,我遇到了兩個難題:一是對朱安所處的生活年代十分陌生,缺乏感性認識,這就很難確立人物的行為模式。二是從朱安26歲出嫁演到她69歲病故,年齡跨度40餘年,無論從化妝、造型、形體、表演諸方面都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對我來說,這是一次具有挑戰意味的嘗試。
要演好、演活一個角色,首先必須準確把握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心路歷程。朱安和魯迅的婚姻是不幸的,在幾十年的婚姻生活中,朱安大致經歷了喜悅、企盼、等待、失望、絕望這五個階段。沿著這條主線,就基本上理出了朱安的感情線、行動線,為人物的表演風格、唱腔處理、動作設計找出了合乎情理的依據。
在細節處理上,如魯迅攜許廣平走後一場,朱安的希望徹底破滅了,多年積蓄的痛苦要宣洩,因此必須要有誇張的肢體動作來作為感情的爆發支點。在形體設計老師的指導下,我們創作編排了一組以扯裹腳布為內容的系列動作,通過一系列抓、扯、掙、裹綢布等身段動作,把舊時代婦女要掙脫束縛人性的精神枷鎖這一強烈願望而又難以實現的悲苦一併展現給觀眾,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在排練過程中,編劇、導演以及其他主創人員曾經有過這樣的顧慮:過分表現朱安婚姻的不幸及悲劇命運,固然能喚起觀眾的同情,但會不會由此造成觀眾對魯迅先生的誤解,帶來負面影響。在扮演朱安的過程中,我忠實貫徹編導人員的創作意圖,除了展現婚姻帶給朱安的不幸外,注重多側面、多角度地表現她對不幸婚姻的迷茫和困惑,留給觀眾的是她對魯迅先生的敬重和愛慕,同時又是極端的不理解。
□汪荃珍(國家一級演員)
《風雨故園》入選大學語文 進一步提升豫劇的影響力
近日,由河南省青年劇作家陳湧泉創作的劇本《風雨故園》入選新版《大學語文》,這也是惟一入選了大學教材的當代戲曲劇本。
《風雨故園》是陳湧泉歷時三年、數易其稿創作完成的,該劇是中國舞台上第一部描寫一代文豪魯迅與朱安不幸婚姻的戲曲作品,表現了上世紀初在那個風雨如磐的“故園”,封建包辦婚姻對二人的傷害,既濃墨重彩體現出朱安的掙扎和對希望的執著,也深刻揭示了魯迅的無奈和心靈突圍的艱難。這個劇本通過朱安、魯迅個人的悲劇,寫出一個時代的悲劇,寫出社會大變革中一代人的命運。2005年12月,河南省豫劇三團將該劇搬上舞台,受到觀眾熱烈歡迎。
《風雨故園》列在《大學語文》的戲劇單元,該單元內薈萃了古今中外的優秀劇作,《風雨故園》是入選的惟一一部當代戲曲劇本。同時入選的其他作品還有湯顯祖的《牡丹亭》、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曹禺的《原野》等。河南省有關專家認為,《風雨故園》入選大學語文教材,標誌著該劇在知識界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同,同時對在當代大學生中弘揚民族戲曲藝術,進一步提升豫劇在全國的影響力也將產生積極意義。
電影簡介
片名:風雨故園
上映:1991年
地區:中國大陸
顏色:彩色
類型:劇情片
膠片長度:9本
製作公司: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中國]
製作人員
導演:徐耿
故事概梗
聰明機敏的少年阿樟,在祭典歷代祖宗的儀式上,向祖宗許的心愿贏得族中長者的同聲稱讚。灶火前,三兄弟圍著長媽媽子凌公公屢試不中而發瘋的故事和太婆婆的事。正當孩子們聽得入神時,長媽媽卻突然不講了。阿樟從媽媽那裡也沒有得到結果。
不久,一班衙役闖進周家,捉拿科場作弊的祖父周福清。雖然花錢疏通了關節,父親伯宜被放回來,但祖父仍被羈押在死牢里等待秋審。父親帶病請來家族各房長者商議營救辦法。可過了很長時間,族人承諾依然是一句空話,伯宜又急又氣,從此一病不起。
夜深人靜,古老的台門被敲響,阿樟好奇地舉燈尋聲而去。第二天,傳說瘋子子凌夜裡挖出了祖上埋藏的金子,並說阿樟是見證人。一時間,平時道貌岸然、莊重嚴肅的長輩們全沉不住氣了,逼問阿樟金子的下落。伯宜聞此消息嘆息不已。以前曾在阿樟家幫工的翠姑姐,第一次被退婚後,被迫又嫁給了一個又丑又老的殘疾人,這些都強烈地震撼著阿樟的心。為了祖父,伯宜的家境日漸衰落,伯宜的病情也越來越重。他突然發狠地說將來要把兒子送到東洋去讀書。也就在這一天,阿樟卻向對他一直寄予厚望的壽先生吐露了心聲。他要放棄讀書,不想象父輩那樣讀了一輩子書卻沒有好下場。博學的壽先生感慨萬千。
子凌公公不顧眾人的攔阻,闖進大堂后直勾勾地看著那盞保佑周家的長明燈,大聲叫喊著“關掉它!”阿樟也凝視著長明燈,跪在守靈的母親前,告訴母親自己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母親的臉上流下了理解和凄楚的淚水。阿樟走了。若干年後,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個不朽的名字——魯迅。

角色介紹


  • 阿樟

    阿樟

    演員 楊溢

    生於官宦人家,心靈純真,知書識理,穩重中不乏機智,有人子的孝心,最初不諳世事,經歷家庭巨變后憤慨於世態炎涼,決定放棄走父輩那條讀書-作官的道路,不想像父輩那樣讀了一輩子書卻沒有好下場。

  • 伯宜

    伯宜

    演員焦體怡

    阿樟的父親,本來身受族人厚望,卻因阿樟祖父的科場舞弊案牽連而被褫奪了秀才頭銜。他帶病請來家族各房長者商議營救阿樟祖父的辦法,卻一無所獲,他又急又氣,從此一病不起。

  • 魯瑞

    魯瑞

    演員趙奎娥

    阿樟的母親,溫柔賢淑,端莊大方,知書達禮,善解人意。當公公被判斬監候,丈夫一病不起,家境日漸艱難之時,她苦苦支撐著家業,照顧丈夫,撫養幾個兒子。

  • 子凌公公

    子凌公公

    演員王志文

    阿樟的叔公,深受封建科舉制毒害的舊知識分子,因屢試不中而發瘋。他是個瘋人,但同時又是一個善人和先知者,言行時而清醒時而瘋癲。他按著家族的傳說到處尋找祖上埋的寶藏,其實是為了幫助阿樟一家。

  • 翠姑

    翠姑

    演員 周雪征

    阿樟家的幫工,是個純潔、善良的姑娘。她曾經反抗過命運,但經歷了搶婚、退婚之後,最終“心死”,成為命運的屈從者,被迫嫁給了一個又丑又老的殘疾人。

獲得榮譽


獲獎時間獲獎獎項獲獎方結果
1992年第十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兒童片《風雨故園》提名
最佳攝影許琦、陸利安提名
最佳錄音杜小華提名
最佳美術姚銘忠、夏南提名
最佳音樂金復載獲獎
最佳道具徐之清、魏田俊提名
最佳表演獎特別提名趙奎娥提名
1993年第五屆童牛獎 優秀美術獎姚銘忠、夏南獲獎
評委獎《風雨故園》獲獎

幕後製作


創作主旨
導演徐耿感到創作《風雨故園》富於挑戰性。因為題材具有限定性,魯迅為人們所熟知,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較固定的、依照各人的人生經驗補充過的魯迅形象,所以,這部描寫少年時代魯迅的影片就需要在一個永垂史冊的巨人與一個初涉塵世的少年之間架構一座心靈的橋。出現在銀幕上的那個少年的生活經歷必須讓人可以依稀看到其未來人生道路的大致走向。但是,如果刻意追求兩者之間的對位嚙合,會在很大程度上損害影片中的藝術形象。徐耿認為,魯迅成其為魯迅,對於叫阿樟的少年人來說只是一種可能出現的歷史超趨向,只是變化莫測的人生格局中的一種可能性。這少年人身上不會有絲毫偉人的光彩,反而是那個偉人身後或許依稀有少年人淺淺的足跡。所以,片中的阿樟只是阿樟,不是別人。為了體現這一點,他在片頭安排了“這是一個遙遠又平常的故事”的字幕,片尾則安排旁白“從此,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個不朽的名字——魯迅”,用這種“藏頭露尾”的構思,旨在淡化具體形象的特指性,又引發人們對兩者之間歷史聯繫的思索。
但是,在塑造藝術形象時,由於題材的先天規定性,徐耿面臨的難題是:是形象化地再現魯迅筆下的那些生活,滿足觀眾“對號入座”的心理,還是以對歷史與人物的理解與認知為基點,營造一個觀眾既熟悉又陌生的氛圍,形成一個與魯迅的創作思路逆行的過程。雖然前者操作起來更容易,但是,徐耿還是選擇了後者,因為他認為,僅僅為了形象地再現歷史與人,而不在更高層面上認識歷史和人,那麼作品的價值不僅被先天的規定性局限至最小值,而且是一種人類認識的停滯或倒退,藝術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
劇本改編
基於對影片主旨的認識,徐耿對原劇本進行了改造,依據的原則是:在不拘泥於局部史實的前提下,儘力去體味、渲染整體意義上的歷史神韻;在不影響敘述完整流暢的前提下,盡可刪除或簡化一般的史實性敘述,以及與傳達人物神韻或特定情緒及歷史氛圍無關的旁枝細節,而著力渲染有利於開掘人物內心的情節;在不影響形式與內容的整體和諧前提下,利用一定程度的寫意性來傳達對某種特定內涵的點染、深化,形成與內容及形式相適應的某種程度的風格。
原劇本中堆砌了大量史料素材,徐耿只保存了一條基本的歷史事件的線索,割捨了許多既有戲劇性的因素又具有史學價值的情節,把祖父科場案簡化、虛化,而著力開掘此事件在阿樟心靈深處引起的感應。他認為這樣處理反而能最大程度迫近歷史的真實面目。在很多地方,徐耿有意迴避人們從魯迅作品中熟知的內容,百草園、長媽媽都作了淡化處理,從而給自己進行自由創造的空間。
原劇作把子凌寫得很實,人物對命運安排的反應是消沉無望的,而徐耿將這個人物視為畸形時代的特殊產物,加重了他的戲份,糅合了魯迅小說《長明燈》《白夜》中的細節,賦予他一定的表意性。為了深化主題,徐耿還重新設計的翠姑的命運,原劇本中她在被退婚後憂鬱而死,影片中卻讓她活下去並麻木地踏上一條不幸的婚姻之路,作為封建禮教下中國婦女命運的象徵。

作品評價


正面評價
該片在表現傳統道德對少年的壓力、人性的扭曲和給新生命的壓抑這一中心,是很成功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評)
該片的導演彌補了劇本創作中認識水平落伍的遺憾,導演的思索和關注的視線沒有停駐在對文學劇本已有主題的銀幕表現上,而是將目光投注到對題材更深一層內涵的審視中,揭示了舊時代知識分子的內心困惑、自我扭曲以及他們人格的失落。導演用抽象化的方法,把周氏這個封建大家庭同當時的整個時代、社會的聯繫暫時剝離,將其當成一個封閉的“試驗室”,用不斷給這個試驗室“升壓”的方法,進行一次主觀色彩很濃的“歷史回顧”試驗。導演想通過這個題材告訴觀眾的不是一個故事,而是他理解的一段歷史。從影片一開始,導演注重的就是“情緒”而非“事件”。導演著眼於人物的,是封建科舉制物化成一種文化積澱后,對知識分子內心的異化以及給他們造成的困惑,其審美追求的著眼點與原文學劇本是有差異的。(《當代電影》評)
負面評價
該片存在一個群眾對魯迅作品理解的問題,如影片中豆腐西施的潛化出現,造成了人們對魯迅作品的誤解,另外,影片結尾小魯迅說要去看看外邊的世界一節也顯得太突然,給人一種缺乏鋪墊和難以接受的小大人之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嚴家炎評)
該片沒有去表現對阿樟來說相當重要的外婆家的那段農村生活,實在是一個欠缺。影片對其一筆帶過,不做正面表現,也許編導是為了故事意蘊、情節鋪陳的集中,但是這麼一來,電影畫面的生活空間就失去了廣闊的姿彩,內在節奏也無法藉助場景變換使之張弛有致,觀賞性也隨之受影響,更重要的還在於,這樣的省略對於人物大為不利。該片的不少場景畫面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得歸功於美工、攝影的悉心經營,其中考籃、長明燈的設計和處理頗見匠心。但是,影片每次出現的長明燈的方位、距離、角度雖不乏變化,但就燈本身來看,卻是靜態的,給人的視覺印象不很明顯,因此,在畫面的情致上就少了讓人心傾的神韻。(原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原《大眾電影》副主編唐家仁評)
風雨故園劇照
風雨故園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