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府鎮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松山區轄鎮

老府鎮,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松山區,地處松山區西部。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34191人。

2020年6月,老府鎮下轄24個行政村。

徠2018年,老府鎮有工業企業5家,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8家。

歷史沿革


老府鎮
老府鎮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初,屬熱河省熱中專署赤西縣。
1949年,屬赤峰縣老府區(十區)。
1956年,撤區建老府鄉。
1958年,與大榆樹底、大營子2鄉合併為老府公社,屬赤峰市。
1962年,屬赤峰縣。
1968年,老府公社更名銘山公社,成立革命委員會。
1969年,複名老府公社。
1980年,恢復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4年,屬赤峰市郊區。
1993年,老府公社改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老府鎮下設189個村民小組。
序號名稱
1老府
2楊樹灣子
3北營子
4索虎溝
5二道河子
6大烏梁蘇
7楊家營子
8聶家營子
9河東
10老廟溝
11小河沿
12老管營子
13前店
14檯子
15白音波羅
16蒙古營子
17下井
18老水泉子
19那戈營子
20西山根
21姜家營子
22巨昌隆
23胡彩溝
24東杖房
2020年6月,老府鎮下轄24個行政村。
序號名稱
1老府村
2楊樹灣子村
3北營子村
4索虎溝村
5二道河子村
6大烏良蘇村
7楊家營子村
8聶家營子村
9河東村
10老廟溝村
11小河沿村
12老管營子村
13前店村
14檯子村
15白音波羅村
16蒙古營子村
17下井村
18老水泉子村
19那戈營子村
20西山根村
21姜家營子村
22聚昌隆村
23胡彩溝村
24東杖房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老府鎮
老府鎮
老府鎮地處松山區西部,東與王府鎮相連,東南與城子鄉相望,西南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搭界,北依大廟鎮。區域面積599.6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老府鎮地處七老圖北段,地勢西高東低。整個地形由2條溝川(西路嘎河川、小西河)構成,為半山半川區,地貌屬山地丘陵區。境內最高峰平頂山位於中部,海拔1600米;最低點檯子村位於東部,海拔900米。

氣候特徵

老府鎮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太陽輻射強烈,日照豐富,氣溫日差較大。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促、炎熱,雨量集中;春秋兩季氣溫變化劇烈,光照充足,積溫有效率高,降水少,乾旱多風。多年平均氣溫5.6℃,1月平均氣溫-12℃,極端最低氣溫-31.4℃(1956年1月22日);7月平均氣溫23℃,極端最高氣溫35.7℃(1974年6月14日)。降雨集中在每年6~8月,7月最多。

水文

老府鎮有嘎河流經全境。全長165.7千米,境內流長45千米,全河流域面積4358.57平方千米,河網密度0.01千米/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人口

徠2011年末,老府鎮轄區總人口35195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108人,城鎮化率3.15%。
2017年末,老府鎮常住人口24182人。
截至2018年末,老府鎮戶籍人口34191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老府鎮財政總收入396萬元。固定資產投資37275萬元。
2018年,老府鎮有工業企業5家,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8家。

農業

2011年末,老府鎮有耕地面積11萬畝;林地面積31.2萬畝。糧食作物以穀子、玉米、高粱、大豆為主,生產糧食3.58萬噸,其中穀子3.3萬噸,玉米1.9萬噸,大豆975噸。主要經濟作物有線麻、葵花、甜菜、蔬菜等,葵花種植面積1.2萬畝,產量1400噸;蔬菜種植面積1.2萬畝,產量9.24萬噸,其中番茄3萬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4.8萬頭,年末存欄6200頭;羊飼養量7643隻,年末存欄6240隻;牛飼養量6218頭,年末存欄4405頭;家禽飼養量110萬羽,生產肉類9000噸,其中豬肉4000噸,牛肉1000噸,羊肉750噸;禽蛋7000噸,鮮奶1000噸;畜牧業總產值9000萬元,大型農業機械55台(套);名優特農產品有小米、紅小豆。農民人均純收入5567元。

工業

2011年,老府鎮有工業企業5家,職工2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7000萬元,比上年增長10%。

商業

2011年末,老府鎮有商業網點589個,職工1021人,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1.8億元,比上年增長6.3%;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8000萬元,比上年增長4%。

社會


文化事業

2011年末,老府鎮有電影放映單位1個,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600平方米;公共圖書室14個,建築面積1080平方米,藏書28萬多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4人。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秧歌、高蹺等。每年農曆年末都舉辦當地文化節,健身房、籃球場、門球場及室外健身器材等娛樂設施12處,廣播電台有43套電視廣播節目,廣播綜合覆蓋率98%。有線電視用戶3125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7%。

教育事業

老府鎮
老府鎮
2011年末,老府鎮有小學2所,在校生1152人,專任教師95人;初中1所,在校生985人,專任教師65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均達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99%。

醫療衛生

老府鎮
老府鎮
2011年末,老府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8個,其中衛生院1.6所;病床56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張,固定資產總值1.5億元。專業衛生人員58人,其中執業醫師13人,執業助理醫師10人,註冊護土10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65人、執業(助理)醫師0.65人註冊護士0.28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62萬人次,住院手術40台次,出院病人1300人次,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75%,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68%,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15萬人,參合率93%。

社會保障

2011年,老府鎮有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5戶,人數38人,支出18.7萬元,比上年增長35%,月人均410元,比上年增長28%。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戶1118戶,人數1584人,支出145.5萬元,比上年增長25%;農村五保集中供養40人,支出20萬元,比上年增長25%;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85人,支出22萬元,比上年增長17%;農村醫療救助65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67人次,共支出1.6萬元,比上年增長68%;農村臨時救濟15人次,支出3萬元,比上年增長20%,自然災害受災人口1856人,緊急轉移安置8人,農作物受災面積8500畝,倒塌房屋15間,直接經濟損失20萬元,救災支出4萬元,比上年增長6%。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58人,撫恤事業費支出60萬元,比上年增長15%。社會福利費25萬元,比上年增長25%;養老院1所,床位45張,收養生活無著落人員45人。

交通


老府鎮
老府鎮
2011年末,老府鎮有鐵路京通線過境,境內長30千米,設老府、檯子、五十家子、楊家營子4個站。

基本概況


老府鎮位於松山區西部,距市區70公里,京(北京)通(通遼)鐵路、
老府鎮圖冊
老府鎮圖冊
國道111線橫貫全境,鎮政府駐老府村。東與王府鎮接壤,西與河北省圍場交界,南部與喀旗毗鄰。地勢西高東低,屬半川半山區。年平均氣溫5.7℃,最熱7月份平均氣溫為22.7℃,最冷1月份平均氣溫為-10.7°C。年平均降水量約370毫米,無霜期150天,雹災、旱災、早霜和風災等自然災害對農業常產生不利影響。
總面積5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萬畝,下轄24個行政村,191個村民小組,人口34191人(2018年)。由漢、蒙、回等民族組成,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492萬元,其中第一產業7181萬元,第二產業2394萬元,第三產業196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00元,財政收入436萬元,引進資金4900萬元。本鎮充分利用地緣優勢和資源優勢,2005年提出了“招商引資強鎮,生態水利固本,菜、煙、雞、牛富民”的發展戰略,全面加快了當地工業和農牧業經濟發展進程,蒙古營鉬礦、索虎溝金礦已經成為全鎮工業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境內黃金、鉬、鉛、鋅等多種金屬礦和玄武岩、大理石石材儲量豐富,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同時該鎮又是本區西部的農業大鎮和糧食主產區,年產糧食3.14萬噸。悄然興起蛋雞、肉雞、奶牛、生豬養殖業和設施農業、烤煙、露地蔬菜等種植業為當地畜牧業和種植業發展增添了活力,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穩定。
鎮內駐有區級單位2家,區直單位12家,先後投資150多萬元,用於小城鎮建設,硬化拓寬街道3000多平方米,安裝路燈56盞,政府駐地街路基本形成“三橫、三縱”的發展格局,農村電話裝機量達到4800部、有線電視入戶率達70%,境內擁有天然次生林1.5萬畝,國營老府林場、二道河子水庫、蒙古營神仙溝形成三大生態旅遊文化景區,鎮內擁有衛生院兩所,衛生所30個,鎮辦初級中學兩所,村小學13所,中小學教學樓3座,其中全日制寄宿小學兩所,鎮內擁有文化活動中心一處,集貿市場7個。鎮區柏油馬路整潔寬敞,農民居民住宅整齊劃一,2005年本鎮列為松山區4個中心鎮之一。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地下蘊藏著豐富的鉬、金、鋁、鋅、石材等礦產資源,已開採的有索虎溝金礦、蒙古營子鉬礦、於家溝金礦,白音波羅有色金屬礦、大西溝金礦等礦產資源。正為這些金屬礦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擴大規模、增加產值,按照我鎮招商引資各項優惠政策,積極合理落實科學發展觀,本著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採取引進資金技術,先進人才管理等方式,到目前為止,這些礦探礦生產投資已達到5355餘萬元,全鎮工礦業發展正在有條不紊進行。

生物資源

全鎮54%森林覆蓋率形成了老府鎮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蒙古營子、大烏良蘇、二道河子水庫等生態風景旅遊區,旅遊區內環境優美、山川秀美,使遊客能夠有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各旅遊區完成投資1000萬元(不包括二道河子二期投資),旅遊區將成為赤峰市區市民流連忘返之地。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農業,提高農民收入的又一項重要舉措,藉助自然優勢,共發展烤煙種植1500畝,日光溫室150個,冷棚100個,發展甜菜500畝,胡蘿蔔2390畝,種植露地蔬菜達3萬畝以上,全鎮產業結構調整日新月異,碩果累累。將認真研究,合理規劃,科學設計,充分利用好各種資源,全面發展小城鎮建設,徹底優化投資環境,拓展投資渠道,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千方百計吸引外資。從而促使經濟發展步入新台階,儘快達到小康水平,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宏偉藍圖中添上濃重一筆。

農牧業資源

老府鎮
老府鎮
耕地面積為58560畝,在種植業上.以玉米、高粱、穀子、水稻、烤煙、蕎麥、土豆、葵花、茄子、青椒、黃瓜、西紅柿、豆角、芹菜、白菜、牛蒡等為主;在養殖業上,以豬、牛、單、馬、驢、騾、馬鹿、雞、鵝等為主。境內二道河子水庫供應了大部分農業灌溉用水,楊樹灣子村灌渠、二道河子村西敖包灌渠、楊家營至河東村灌渠、小河沿村灌渠、檯子村灌渠和老府萬畝灌渠等灌渠控制了老府鎮的大部分水澆地.設有老府、檯子兩個防雹點.

特色種植

烤煙
烤煙
老府鎮種植烤煙已有13年歷史。他們生產的烤煙遠銷山東、江西、上海等省市,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2014年全鎮的4個村、43戶農民總共種了546畝烤煙。小河沿村五組64歲農民康永山種了20畝烤煙,他扳著手指跟筆者算了這樣一筆賬:種玉米最好的土地最好的年景畝產2000斤,每斤按8角錢計算,毛收入1600元,除去種子、化肥、地膜、農藥和水費剩下700元就不錯了。而種植烤煙,畝產500斤,每斤5元錢,扣除各種費用及僱工錢,每畝地純收入1400元左右,比種玉米的收入多一半。不少農民把賣烤煙的錢用來開辦商店,開闢經濟來源,購置農用運輸車,擴大農牧業生產規模,添置各類家用電器,豐富充實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松山區老府鎮小河沿煙站看到,這裡賣烤煙的農民熙熙攘攘,絡繹不絕,人人面帶豐收的喜悅。

旅遊


平頂山木蘭大營旅遊風景區
平頂山木蘭大營旅遊風景區
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憑藉明顯的近郊優勢,松山區老府鎮向近郊生態游“發力”,以期達到旅遊搭台、經濟唱戲的目的。
老府鎮地處松山區西部,距赤峰市區70公里,這裡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鎮區內神仙溝生態景區以山高林密、古洞奇石而著稱,平頂山木蘭大營旅遊風景區以木蘭故事、奇石林立而聞名,二道河子水庫以群山環繞、休閑垂釣為亮點,大烏良蘇風景區清泉遍布、原始次生林點綴山川……多處旅遊景點使鎮內旅遊資源開發潛力巨大。老府鎮充分藉助宣傳手段,營造良好的旅遊招商氛圍,加大前期投入力度,把旅遊產業的發展和經濟發展有機融合,力促近郊旅遊業在老府鎮躍上新的台階。經過前期不懈努力,神仙溝生態景區已完成前期規劃、道路建設和神泉山莊建設,開發景點30餘處,並於4月28日成功舉辦“神仙溝景區首屆杏花節”;平頂山木蘭大營景區已規劃景點50多處,景區道路已整修完畢,並完善了住宿、餐飲等旅遊設施。加強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為重點,繼續堅持“科學策劃、立體宣傳、強化招商、跨越發展”的指導思想,著力打造“蒙古營子神仙溝———松西小黃山———二道河子水庫———大烏良蘇生態旅遊———姜家營子平頂山木蘭大營等一線的精品旅遊線路,不斷完善服務功能,推出老府一日或兩日游精品線路,努力把該鎮打造成赤峰市區近郊的生態旅遊名鎮。

文化


老府的由來

成吉思汗的後人在元朝時期遷移到現松山區大廟地區生活,在清康熙初期,由於保駕有功被康熙封為王爺,同時,康熙還把自己的乾女兒嫁給了他。由於夫妻關係不和,家庭矛盾不斷升級,在一次爭吵中,這位王爺一怒出腳過重把康熙的乾女兒給踢死了,康熙知道后便把乾女兒葬在王爺府,從此王爺府便成為公主陵。這位王爺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只好把王爺府遷往到了現如今的老府。一次偶然的機,一個風水先生給王爺在今天的王府鎮王府村找到了一塊風水寶地,王爺又建了新王爺府,當地人就把留下的王爺府叫老府。由於當時在紅山水庫淹沒區還有一個叫東老府的地方,所以為了區分兩個老府,人們把王爺住過的老府稱為西老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