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天目瓊花的結果 展開
  • 中藥
  • 忍冬科莢蒾屬植物

天目瓊花

忍冬科莢蒾屬植物

天目瓊花,別名:雞樹條雞樹條莢蒾(學名:Viburnum opulus Linn. var.calvescens (Rehd.)Haraf. calvescens)是忍冬科,莢蒾屬歐洲莢蒾的原變型,落葉灌木植物。高可達4米;冬芽卵圓形,有柄,無毛,葉片輪廓圓卵形至廣卵形或倒卵形,通常3裂,掌狀,無毛,裂片頂端漸尖,邊緣具不整齊粗牙齒,橢圓形至矩圓狀披針形而不分裂,邊緣疏生波狀牙齒,葉柄粗壯,無毛,復傘形式聚傘花序,周圍有大型的不孕花,總花梗粗壯,無毛,花生於第二至第三級輻射枝上,花梗極短;萼齒三角形,均無毛;花冠白色,輻狀,花藥黃白色,不孕花白色,果實紅色,近圓形,5-6月開花,果熟期9-10月。

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北部、山西、陝西南部、甘肅南部,河南西部、山東、安徽南部和西部、浙江西北部、江西、湖北和四川。日本、朝鮮和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南部也有分佈。生於溪谷邊疏林下或灌叢中,海拔1000-1650米。

該種枝葉可通經活絡,解毒止癢,枝可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腰酸腿痛,跌打損傷。葉子可外用治瘡癤,癬,皮膚瘙癢。雞樹條的果實能夠止咳,常用於急、慢性氣管炎,咳嗽。

形態特徵


天目瓊花
天目瓊花
落葉灌木,高達1.5-4米;當年小枝有棱,無毛,有明顯凸起的皮孔,二年生小枝帶色或紅褐色,近圓柱形,老枝和莖幹暗灰色,樹皮質厚而多少呈木栓質。小枝、葉柄和總花梗均無毛。葉下面僅脈腋集聚簇狀毛或有時脈上亦有少數長伏毛。冬芽卵圓形,有柄,有1對合生的外鱗片,無毛,內鱗片膜,基基部合生成筒狀。葉輪廓圓卵形至廣卵形或倒卵形,長6-12厘米,通常3裂,具掌狀3出脈,基部圓形、截形或淺心形,無毛,裂片頂端漸尖,邊緣具不整齊粗牙齒,側裂片略向外開展;位於小枝上部的葉常較狹長,橢圓形至矩圓狀披針形而不分裂,邊緣疏生波狀牙齒,或淺3裂而裂片全緣或近全緣,側裂片短,中裂片伸長;葉柄粗壯,長1-2厘米,無毛,有2-4至多枚明顯的長盤形腺體,基部有2鑽形托葉。
復傘形式聚傘花序直徑5-10厘米,大多周圍有大型的不孕花,總花梗粗壯,長2-5厘米,無毛,第一級輻射枝6-8條,通常7條,花生於第二至第三級輻射枝上,花梗極短;萼筒倒圓錐形,長約1毫米,萼齒三角形,均無毛;花冠白色,輻狀,裂片近圓形,長約1毫米;大小稍不等,筒與裂片幾等長,內被長柔毛;雄蕊長至少為花冠的1.5倍,花藥紫紅色,長不到1毫米;花柱不存,柱頭2裂;不孕花白色,直徑1.3-2.5厘米,有長梗,裂片寬倒卵形,頂圓形,不等形。
果實紅色,近圓形,直徑8-10(-12)毫米;核扁,近圓形,直徑7-9毫米,灰白色,稍粗糙,無縱溝。花期5-6月,果熟期9-10月。

生長環境


分佈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北部、山西、陝西南部、甘肅南部,河南西部、山東、安徽南部和西部、浙江西北部、江西(黃龍山)、湖北和四川。日本、朝鮮和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南部也有分佈。生於溪谷邊疏林下或灌叢中,海拔1000-1650米。

生長習性


雞樹條為陽性樹種,稍耐陰,喜濕潤空氣,但在乾旱氣候亦能生長良好。對土壤要求不嚴,在微酸性及中性土壤上都能生長。耐寒性強,根系發達,移植容易成活,是優良的北方園林觀賞樹種。花期6-7月,果期8-9月,果紅色,冬季宿存。

分佈範圍


產新疆西北部。分佈於歐洲和蘇聯高加索與遠東地區。
原產中國,發現於浙江天目山地區。因花著生於頂端,故又稱佛頭花、並頭花.天目瓊花山野自生,天然分佈於內蒙古、河北、甘肅及東北地區,國外分佈於朝鮮、日本、俄羅斯等國。

生長繁殖


播種在4月中旬,此時當地土壤化凍深10-12厘米,氣溫達到15℃左右,地表深5厘米的土溫5℃左右,此時期是雞樹條莢蓮適宜的播種期。播種可採用床麵條播,先用開溝器在苗床上開溝,深3厘米,寬10厘米,行距15厘米,將種子按播種量為1.5千克/平方米均勻灑在溝內,然後覆土,厚度為2.5-3厘米左右。播種后澆一次透水。出苗后,注意及時除草、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並適當遮陽。

栽培技術


天目瓊花喜光又耐蔭;耐寒,多生於夏涼濕潤多霧的灌木叢中;對土壤要求不嚴,微酸性及中性土壤都能生長。根系發達,移植容易成活。注意澆水。
整地做床:10月底進行整地。採用高床,先用多菌靈消毒地面,深翻后做床。床面高於地面15-20厘米,寬1.1米,長通常10-20米,兩床間留步道溝0.4米。做床時,將步道溝內土起出,培在床面上,隨培土隨拍實,最後再把床心土翻鬆、耙平。
中耕除草:苗期及時除草鬆土。在苗木生長時期,根據土壤水分狀況及雜草生長情況及時進行中耕除草,要注意不傷苗根。再澆水后或降雨後2-5天,土壤半干半濕時進行中耕,既疏鬆表土,又可除掉雜草,中耕濕度一般為3-5厘米。
肥水管理:播種后要及時澆水,經常保持床面潮濕。待苗出齊后,要始終保持土壤濕潤,防治日灼。苗木進入生長階段需要大量養分,這時需要每周噴2次營養液,前期以氮肥為主,後期多施磷鉀肥,濃度不要超過0.5%。生長後期需減少水肥管理,使其充實,利於越冬。
間苗補苗:幼苗長到10-17厘米、莖桿完全木質化時,選擇陰天進行進行間苗和補苗,間苗和補苗宜以留優去劣、留大去小、留中去邊為原則。

種植管理

【濕度管理】:喜歡略微濕潤至乾爽的氣候環境。
【溫度管理】:耐寒。夏季高溫期度夏困難,不能忍受悶熱,否則會進入半休眠狀態,生長受到阻礙。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30℃。
【光照管理】:喜歡半蔭環境,但放在室內養護一段時間后(二個月左右),就要把它搬到室外有遮蔭的地方養護一段時間(一個月左右),如此交替調換。放在室內養護時,盡量放在有明亮光線的地方,如採光良好的客廳、卧室、書房等場所,但要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到它。在早春、晚秋和冬季,由於溫度不是很高,陽光也不強,可以在早晚給予它直射陽光的照射,以利於它進行光合作用,能健康地生長。
天目瓊花修剪:在冬季植株進入休眠或半休眠期后,要把瘦弱、病蟲、枯死、過密等枝條剪掉。
【轉盆】:只要養護得法,它就會生長很快,當生長到一定的大小時(約兩到三年時間),就要考慮給它換個大一點的盆,以讓它繼續旺盛生長。換盆用的培養土及組分比例可以選用下面的一種:菜園土:爐渣=3:1;或者園土:中粗河沙:鋸末(茹渣)=4:1:2;或者水稻土、塘泥、腐葉土中的一種。
【脫盆】:把要換盆的花放在地上,先用巴掌輕拍盆的四周,使根系受到震動而與盆壁分離,把花盆倒過來放在左手上,左手的食指與中指輕輕夾住植株,手腕與指尖頂住盆沿,右手拍打盆底,再用母指從底孔把根土向下頂,讓植物脫出來。脫出來后,用雙掌輕輕拍打盆土,讓多餘的土壤脫落。
【花盆準備】:選一適當大小的花盆,盆的底孔用兩片瓦片或薄薄的泡沫片蓋住,既要保證盆土不被水衝出去,又要能讓多餘的水能及時流出。瓦片或泡沫上再放上一層陶粒或是打碎的紅磚頭,作為濾水層,厚約2~3公分。排水層上再放有肥機肥,厚約1~3公分,肥料上再一薄層基質,厚約2公分,以把根系與肥料隔開,最後把植物放進去,填充營養土,離盆口約剩2~3公分即可。

種植方法

播種繁殖,扦插。夏季嫩枝扦插,春秋兩季硬枝扦插成活率均較高。
扦插:常於春末秋初用當年生的枝條進行嫩枝扦插,或於早春用頭一年生的枝條進行老枝扦插。
【扦插基質】:就是用來扦插的營養土或河砂、泥碳土等材料。家庭扦插限於條件很難弄到理想的扦插基質,建議使用已經配製好並且消過毒的扦插基質;用中粗河砂也行,但在使用前要用清水沖洗幾次。海砂及鹽鹼地區的河砂不要使用,它們不適合花卉植物的生長。
【扦插枝條的選擇】:進行嫩枝扦插時,在春末至早秋植株生長旺盛時,選用當年生粗壯枝條作為插穗。把枝條剪下后,選取壯實的部位,剪成5~15公分長的一段,每段要帶3個以上的葉節。剪取插穗時需要注意的是,上面的剪口在最上一個葉節的上方大約1公分處平剪,下面的剪口在最下面的葉節下方大約為0.5公分處斜剪,上下剪口都要平整(刀要鋒利)。進行硬枝扦插時,在早春氣溫回升后,選取去頭一年的健壯枝條做插穗。每段插穗通常保留3~4個節,剪取的方法同嫩枝扦插。
【扦插后的管理】:
溫度:插穗生根的最適溫度為20℃~30℃,低於20℃,插穗生根困難、緩慢;高於30℃,插穗的上、下兩個剪口容易受到病菌侵染而腐爛,並且溫度越高,腐爛的比例越大。扦插后遇到低溫時,保溫的措施主要是用薄膜把用來扦插的花盆或容器包起來;扦插后溫度太高溫時,降溫的措施主要是給插穗遮蔭,要遮去陽光的50~80%,同時,給插穗進行噴霧,每天3~5次,晴天溫度較高噴的次數也較多,陰雨天溫度較低溫度較大,噴的次數則少或不噴。
【濕度】:扦插后必須保持空氣的相對濕度在75~85%。插穗生根的基本要求是,在插穗未生根之前,一定要保證插穗鮮嫩能進行光合作用以製造生根物質。但沒有生根的插穗是無法吸收足夠的水分來維持其體內的水分平衡的,因此,必須通過噴霧來減少插穗的水分蒸發:在有遮蔭的條件下,給插穗進行噴霧,每天3~5次,晴天溫度越高噴的次數越多,陰雨天溫度越低噴的次數則少或不噴。但過度地噴霧,插穗容易被病菌侵染而腐爛,因為很多種類的病菌就存在於水中。
【光照】:扦插繁殖離不開陽光的照射,因為插穗還要繼續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和生根的物質來供給其生根的需要。但是,光照越強,則插穗體內的溫度越高,插穗的蒸騰作用越旺盛,消耗的水分越多,不利於插
穗的成活。因此,在扦插后必須把陽光遮掉50~80%,待根系長出后,再逐步移去遮光網:晴天時每天下午4:00除下遮光網,第二天上午9:00前蓋上遮光網。
壓條繁殖:選取健壯的枝條,從頂梢以下大約15~30公分處把樹皮剝掉一圈,剝后的傷口寬度在一公分左右,深度以剛剛把表皮剝掉為限。剪取一塊長10~20公分、寬5~8公分的薄膜,上面放些淋濕的園土,象裹傷口一樣把環剝的部位包紮起來,薄膜的上下兩端紮緊,中間鼓起。約四到六周後生根。生根后,把枝條邊根系一起剪下,就成了一棵新的植株。

上盆移栽

小苗裝盆或養了幾年的大株轉盆時,先在盆底放入2~3公分厚的粗粒基質作為濾水層,其上撒上一層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作為基肥,厚度約為1~2公分,再蓋上一薄層基質,厚約1~2公分,然後放入植株,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雞樹條(《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異名】:雞樹條子(《吉林中草藥》),糯米條(《中國經濟植物志》)。
【來源】:為忍冬科植物天目瓊花的嫩枝、葉。
【採集】:春、夏采,曬乾或鮮用。
【性味】:《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甘苦,平。”
功效
祛風通絡,活血消腫。治腰肢關節酸痛,跌打閃挫傷,瘡癤,疥癬。
①《吉林中草藥》:“通經活絡,止血,鎮痛,止咳。治腰酸腿痛,跌打損傷。”
②《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消腫,止痛,殺蟲。”
③《寧夏中草藥》:“活血,止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4錢;或研末。外用;煎水洗。
選方
①治閃腰岔氣,關節疼痛:天目瓊花嫩枝葉三至四錢(鮮用五錢至一兩)水煎服。(《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跌打損傷:天目瓊花、葛根、土豆各五錢。共焙成炭,研細末,每服二錢,每日二次,黃酒為引。(《吉林中草藥》)
③治瘡癤、疥癬、瘙癢:天目瓊花枝葉及果實煎水洗患處。(《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園林價值

宜於林下種植的耐陰樹種。葉色綠、花白色、果熟時鮮紅,即可觀花又可觀果的觀賞樹木。秋季還可觀紅葉。可用於風景林、公園、庭院、路旁、草坪上、水邊及建築物北側。可孤植、叢植、群植。

綠化

適於寒冷地區,作為觀賞綠化樹種,花大密集,具大型不孕花,優美壯觀;秋葉變紅,非常美麗;秋冬果紅滿枝,和白雪相襯,滿目白雪內鮮紅,景色迷人。宜作行道、公園灌叢、牆邊及建築物前綠化樹種。

經濟

種子含油率26.20%,可榨油供製肥皂或工業用;葉、枝果人葯可治氣管炎。

防治方法

病害
主要病害有葉枯病和葉斑病。
防治方法:於發病初期對苗木噴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視病情,隔15-20天,噴2-3次。
蟲害
蟲害有葉蟬、蚜蟲和紅蜘蛛危害。
防治方法:早春是防治蚜蟲的最佳時期。可用50%辟蚜霧超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灑受害部位。紅蜘蛛選用73%滅蟎凈3000倍液噴霧,連噴2-3次。葉蟬一般不需要單獨噴葯防治,發生量較大時應及時噴葯防治。一般可選用以下藥劑:40%氧化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