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避型依戀

迴避型依戀

迴避型依戀的嬰兒在美國樣本中均佔20%。他們極少對父母不在身邊表現不安。當父母回到身邊時,他們也避免與父母的相互作用,不理睬父母與他們交往的表示。實質上這類嬰兒與母親之間並未形成特別親密的情感聯結,被稱為無依戀嬰兒。

概念定義


依戀是嬰兒與主要撫養者(通常是母親)之間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嬰兒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安斯沃斯通過陌生情境研究法,把嬰兒分為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和反抗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的嬰兒將母親視為安全的基地,母親在場使兒童有足夠的安全感;反抗型嬰兒缺乏安全感,時刻警惕母親離開,對母親離開極度反抗。安全型依戀是積極依戀,迴避型和反抗型依戀均屬於消極依戀,是不安全型依戀。
迴避型依戀的嬰兒的母親對孩子的信號是不敏感的,她們很少與孩子有緊密的身體接觸,她們不是充滿感情,而是以怒氣沖沖、不可捉摸的方式行動。

發展階段


發展心理學家鮑爾比 把嬰兒依戀的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無差別的社會反應(0-6個月)
第二階段:有差別的社會反應(6-12個月)
第三階段:特殊的情感聯絡(1-3歲)
第四階段:互惠關係的形成(3歲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