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蝕柱

海岸侵蝕地貌類型

海蝕柱 (marine stack)海岸受海浪侵蝕、崩坍 而形成的與岸分離的岩柱。海岸侵蝕地貌類型。它是在海蝕洞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marine stack


海蝕柱
海蝕柱
由於海浪的繼續作用,岬角兩側的海蝕洞可以被蝕穿貫通,形成頂板呈拱形的海蝕拱橋。海蝕拱橋又稱海穹、海拱石,常見於岬角海岸。海蝕拱橋進一步受到海浪侵蝕,頂板的岩體坍陷,殘留的岩體與海岸分隔開來后峭然挺拔於岩灘之上,即為海蝕柱。也可以由海蝕拱橋受蝕, 拱頂下塌而形成海蝕柱.由於海蝕柱形態多變, 有的還頗具姿態, 因此, 沿海漁民常用“石老人”、“石公公”、“石婆婆”、“石蘑菇”、“花瓶石”等稱呼之。
海蝕柱在我國沿海常可見到.大連的黑石礁綏中的“姜女墳”、北戴河的鷹角石、山東煙墩、青島石老人,浙閩台粵桂瓊沿海亦有廣泛分佈.其中姜女墳是由四個弧立於海中的石柱組成, 最高的達16米;北戴河的鷹角石也高達16米;海南島天涯海角處的“南天一柱”等等, 都是我國沿海著名的海蝕柱景觀.青島的石老人是一個高達18米的巨大海蝕柱, 其狀酷似一個駝背的老人站在海中遠眺, 故得名“石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