垸田

垸田

垸田亦稱“圩田”、“圍田”、“基田”。沿江、濱湖的低洼地區臨水築堤,堤內外開灌排溝渠的農田。在江浙太湖流域及安徽、江西稱圍田或圩田。在湖南、湖北地區稱垸田、圍田。珠江流域稱圍田或基田。有的地區對面積較小的圩田又稱為櫃田。“垸”即御水護田之堤,又名“圍”、“障”、“圩”、“坪”。長江流域下游地區圩田開發很早。

內容簡介


唐宋時大為發展。明成化(1465—1487) 以後,湖北、湖南大規模墾闢垸田。湖北的多數垸堤是防範在江水泛濫時,使沿江而築的外堤潰決而構築的預備性內堤,其職能是“御江救田”。湖南的多數垸堤是保護湖邊土地免在汛期受淹沒的排水堤。垸堤有方、圓兩種,一般為合圍形制,環繞田畝,設有排灌溝渠、閘門。垸田的面積,大者周圍百餘里,小者三四里,以二三十頃者為多。垸田有官私之分。官垸由政府支出經費組織修建,有一定規劃的規模較大。私垸由民間自出工食修建。私垸盲目開發,往往造成排灌紊亂、水道狹窄、水流改道、易成水害等後果,政府常加取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