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黃楝樹遺址的結果 展開

黃楝樹遺址

黃楝樹遺址

典型的屈家嶺文化遺存屬於屈家嶺文化晚期,疊壓在仰韶時代晚期遺存之上,遺跡主要為灰坑,典型器物主要有雙腹碗、高圈足杯等。西周遺存主要有灰坑1個(H1),墓葬10座。漢代遺存主要為墓葬,均為磚室墓,出土器物有銅器、陶器和釉陶器等。

百科名片


黃楝樹遺址,又稱龍山崗遺址。位於河南省淅川縣滔河鄉黃楝樹村西,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淹沒區文物保護項目之一。遺址坐落在鬧峪河(又稱肖河)東岸的台地上,北約1公里為水田營遺址,東約12公里為著名的下王岡遺址。2008年5月~2009年10月,受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調文物保護管理辦公室委託,並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該遺址現存面積約2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4.5米。

遺址簡介


目前揭露面積為5000平方米,從工作情況來看,遺址文化堆積較為豐富,發現有明清、宋元、漢代、西周、王灣三期文化、石家河文化、屈家嶺文化和仰韶時代晚期遺存,其中以新石器時代遺存為主,尤以仰韶時代晚期遺存最為豐富。仰韶時代晚期遺存遍布整個發掘區,發現有房址、灰坑、祭祀坑、溝等遺跡。房址是本次發掘最為重要的發現,均為地面式建築,有圓形和長方形之分,長方形的房子有單間、雙間、多(套)間之分。房址一般保存較差,多數僅剩基槽。大型多間房屋共發現三座,為F4、F10、F16,每座房屋的建築面積均在100平方米以上,其中F16建築面積達200餘平方米。這三座房屋基址均位於遺址的西部,相距不遠,F10居南,F4在F10西北約3.5米,F16在F10東北約5米。其中F10保存稍好,由四間組成,平面布局略呈“田”字形,每間大小不等。東南間最大,室內面積達30多平方米(以基槽內側計算);西北間保存有高約0.3米的牆體,牆體厚約0.25米,是取用當地的一種灰白色生土堆築而成,內外兩側均抹有一層厚約1厘米的細泥,並經火烘烤成紅色,牆下有深1米多的寬大基槽。F8是一座雙間式房屋,雖然牆體已無存,但室內墊土範圍清楚,可以看出整座房屋分為南北兩間。南間鋪墊有料礓碎塊,中部稍偏西北處為火塘,火塘面抹有特殊的建築材料,較為堅硬,四周有規整的圍埂。北間沒有鋪墊料礓碎塊,房間的中部也有一火塘,結構和南間的相同,只是在其西南側有一夾砂陶罐,下半部埋入地面下,可能是用來儲存水或火種。在房外西面,發現有大面積紅燒土墊土,和F8室內墊土基本平齊,我們初步推測,F8門向可能朝西,紅燒土墊土是F8的室外活動場所。灰坑有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值得注意的是在發掘區的西部發現有埋藏豬下頜骨的坑6個(H121、H160、H165、H204、H205、H208),每個坑內埋藏的下頜骨數量不等,應與祭祀活動有關,但是其祭祀對象等情況目前還不清楚。
這一時期的遺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角器等。陶器以泥質紅陶(包括橙黃陶)和夾砂(蚌)灰陶為主,黑陶極少;以素麵陶器為主,其它紋飾有弦紋、細繩紋、籃紋、附加堆紋等,罕見彩陶;器類主要有鼎、缽、罐、盆、缸、器蓋等。器物形制和湖北均縣朱家台遺址及鄖縣青龍泉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晚期遺物近似(有學者將這類遺存稱為朱家台文化),年代也應相當。
石家河文化遺跡主要為灰坑。有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等,在發掘區西部發現的H125內出土有陶�、尊、缸三件器物,相對較為完整,且陶�內盛有鳥禽類的骨骼,該坑應具有特殊意義。石家河文化典型陶器主要有寬扁足鼎、斜腹杯、花瓣形圈足罐等,器物形制和湖北鄖縣青龍泉遺址出土的同類器物近似。
王灣三期文化遺存集中分佈於遺址的北部。目前發現的遺跡主要為灰坑和瓮棺葬。灰坑較為規整,有圓形和圓角長方形兩種形制,應為窖穴廢棄后遺存;瓮棺葬共發現2座,葬具為罐和豆。典型器物有側扁高足罐形鼎、豆等。
西周遺存主要有灰坑1個(H1),墓葬10座。墓葬均為小型土坑豎穴墓,有隨葬品的墓葬3座,隨葬器物有陶鬲石鉞、石�、骨簪等,其餘墓葬未見隨葬品。從陶鬲的形制來看,墓葬年代當為西周中期。
漢代遺存主要為墓葬,均為磚室墓,出土器物有銅器、陶器和釉陶器等。宋元和明清遺存發現較少,主要為灰坑,分佈於發掘區的中東部。
1960年代,我所曾對該遺址進行過發掘,當時的發掘區主要位於遺址的南部,發現有仰韶時代晚期、屈家嶺文化晚期和石家河文化的遺存,其中以屈家嶺文化晚期遺存為主,發現有呈庭院式布局的屈家嶺文化房址25座。經過2008、2009連續兩年在遺址中北部的考古工作,該遺址仰韶時代晚期和王灣三期的文化遺存得以充分展現。

後世影響


黃楝樹遺址(龍山崗遺址)地處黃河中游和長江中游兩大史前文化系統的交匯地帶,新石器時代文化堆積厚,遺存豐富,延續時間長。發掘表明,南北兩大文化系統在這裡此消彼長、相互交流與融合,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尤其重要的是發現了仰韶時代晚期的房址群,特別是三座大型分間式房屋,面積大、規格高,在漢水中游同時期文化遺址中非常罕見,是這一地區的又一重大考古發現。因此,龍山崗遺址的發掘,不僅對研究漢水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序列,探討該地域新石器時代各發展階段聚落形態變遷及其演變規律,而且對我們認識南北文化中介地帶的文化面貌和性質,以及南北文化的關係有著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

發掘單位


發掘單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