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萊士區

華萊士區

華萊士線和萊德克線之間的過渡區域又被稱作華萊士區,在這裡可以看到高等動物和低等動物生活在一起的有趣場景,如在蘇拉威西島的樹上可以同時看到靈長類的獼猴和有袋類的袋貂。

區域範圍


華萊士區有很多特有的著名動物,比如世界上最大的蜥蜴科莫多巨蜥,最小的水牛倭水牛,牙齒從鼻子上長出的野豬。這個地區雖然有了很多分界線,但是華萊士作為先驅的地位無法動搖,一般提及東洋界和大洋洲界的分界時,就想到華萊士線,雖然現在一般並不真的用原始的華萊士線進行劃分。

華萊士線


華萊士線是生物地理學中,區分東洋區和澳大拉西亞區的分界線,在1860年由英國動物地理學者亞爾佛德·羅素·華萊士最先提出。該線從位於爪哇島以東的巴厘島和龍目島間起,向北經加里曼丹島和蘇拉威西島間,止於菲律賓群島以南的海面。

萊德克線


萊德克在印尼東面貼近新幾內亞島劃了一條萊德克線,這條線是很多東洋界動物如飛蜥等向東滲透的邊緣。萊德克線以東的新幾內亞島就基本上是典型的大洋洲界動物了,以有袋類動物佔優勢,還有最原始的哺乳動物針鼴和原針鼴,也是極樂鳥、食火雞和多種鸚鵡的故鄉。

人物簡介


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
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
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1823年1月8日-1913年11月7日。英國博物學家、探險家、地理學家、人類學家與生物學家。華萊士因獨自創立“自然選擇”理論而著名,促使達爾文出版了自己的演化論理論。
南洋群島進行研究的先驅是英國的博物學家華萊士,他在南洋群島的考察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華萊士的一個重要成果是考察使他產生了進化的思想,最終幾乎和達爾文同時提出進化論,並於1858年在林耐學會上同時宣讀了他和達爾文有關生物進化的論文。
華萊士的另一個重要成果是對動物的地理分佈的研究和修正,成為了動物地理學的奠基人。華萊士發現在龍目海峽兩側的龍目島和巴厘島,望加錫海峽兩側的蘇拉威西島和加里曼丹島的動物區系有很大差異,海峽以西的巴厘島和加里曼丹島上的動物是典型的東洋界動物,以東則出現一下西邊無法見到的袋貂、葵花鸚鵡、冢雉等大洋洲界物種,同時物種也比西邊貧乏。這條分界線後來被命名為華萊士線,代表大洋洲界動物的最西界。後來英國另一個博物學家和進化論者赫胥離將華萊士線進行了修正,將巴拉旺島以外的菲律賓群島劃到了線的東側,這個修正線代表物種豐富的大陸型動物群和物種貧乏的島嶼型動物群的分界(加里曼丹島等雖然為島嶼,但是動物群的大陸性很強,以前曾長期是亞洲大陸的一部分,擁有猩猩、長臂猿等最高等的哺乳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