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轉移瘤

顱內轉移瘤

顱內轉移瘤是顱內腫瘤的一種,指任何顱腦以外器官的原發腫瘤,轉移至顱內,並在顱內形成新的病灶。肺癌、乳腺癌和黑色素瘤是顱內轉移瘤最常見的原發腫瘤類型。腫瘤細胞從原發部位脫離後進入血液循環,通過一系列複雜機制,最終進入顱內並生長,形成實體病灶。還有一部分患者的腫瘤細胞,進入顱內后延腦膜播散種植,也屬於顱內轉移的一種表現形式。常有頭痛、噴射狀嘔吐和視乳頭水腫等顱內壓增高癥狀,還可有破壞所在部位神經功能的相應癥狀,如癲癇、偏癱、失語、視力改變等。手術、放療和化療是主要的治療方法。顱內轉移瘤常是疾病終末期表現。總體預后不良,積極治療,可延長生存期。

就診科室


● 放療科、腫瘤科、神經外科

病因


● 轉移是惡性腫瘤的主要特徵之一,而顱腦作為血供豐富的器官,是轉移的好發部位。
● 肺癌、乳腺癌和黑色素瘤是顱內轉移瘤最常見的原發腫瘤類型。
● 腫瘤細胞從原發部位脫離後進入血液循環,通過一系列複雜機制,最終進入顱內並生長,形成實體病灶。
● 還有一部分患者的腫瘤細胞,進入顱內后延腦膜播散種植,也屬於顱內轉移的一種表現形式。

癥狀


● 常有頭痛、噴射狀嘔吐和視乳頭水腫等顱內壓增高癥狀。
● 還可有破壞所在部位神經功能的相應癥狀,如癲癇、偏癱、失語、視力改變等。

檢查


● CT、磁共振成像是發現和確診本病的重要檢查手段,特別是已經確診惡性腫瘤的患者。部分患者需要進行腦脊液細胞學檢查,以明確是否存在腦膜轉移。

體格檢查

● 根據轉移部位,可有相應的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出現陽性體征有助於診斷。

影像學檢查

● 增強磁共振成像檢查是診斷本病的重要手段,較CT檢查有更高的解析度。CT檢查快捷迅速,特別是用於腦水腫的評估和追蹤病情變化,更加靈活。

組織病理學檢查

● 對於已經確診其他部位腫瘤患者,病程中出現顱內轉移,一般無需再次行病理檢查,除非需要提供腫瘤的其他信息,以供後續治療參考。
● 對於以顱內病灶為首發表現,且懷疑或已經發現顱外病灶者,可考慮行顱內病灶活檢,以確定腫瘤的病理類型。

腦脊液細胞學檢查

● 對於懷疑腦膜轉移者,可行腦脊液細胞學檢查,發現腫瘤細胞有助於確診。

診斷


● 醫生根據既往腫瘤病史、病程中出現的神經系統表現、影像學檢查或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診斷本病。
● 患者已經確診為惡性腫瘤。
● 病程中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如頭痛、噴射狀嘔吐、癲癇、偏癱、失語等。
● 頭顱CT和/或磁共振成像檢查發現顱內異常改變。
● 組織病理學檢查發現腫瘤細胞。

鑒別診斷


● 主要是與顱腦部位的原發腫瘤進行鑒別。
● 轉移瘤一般都伴有顱外的原發腫瘤。
● 顱腦原發腫瘤,極少轉移至顱外。
● 醫生通過原發腫瘤病史、體格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等,可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需根據病情、綜合運用手術、放療和化療等各種治療手段。

手術治療

● 對於轉移數目較少(1~3個)、壓迫癥狀明顯、轉移病灶表淺、原發腫瘤控制良好、身體條件允許者,可以考慮手術切除。

放療

● 對於腫瘤位置較深、患者一般情況較差者,可以考慮放療。

藥物治療

● 根據原發腫瘤類型以及患者身體狀況,選擇化療和/或靶向治療,在一部分患者,可以進一步控制病情。

危害


● 顱內轉移瘤可以引起偏癱、失語、癲癇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 同時顱內轉移瘤還意味著患者已經處於疾病晚期,總體預后不良。

預后


● 總體預后不良,積極治療可延長生存期。
● 對於轉移數目較少、原發病灶控制良好、身體狀況穩定者,經治療后,可獲得較長時間的疾病穩定期。
● 反之,疾病可呈進行性惡化趨勢。

預防


● 積極控制原發腫瘤,是降低顱內轉移瘤發生風險的有效措施。
● 對於已經診斷惡性腫瘤的患者,都應密切注意顱內轉移瘤發生的可能性。
● 規律及有針對性的影像學檢查,是早期發現顱內轉移瘤的重要手段。
● 對於小細胞肺癌患者,如肺部原發灶控制良好,可以考慮行預防性全腦放療。

參考文獻


● [1] 趙繼宗。神經外科學。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2007.
● [2] 石遠凱。中華醫學百科全書:腫瘤學(五).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7.